法学理论论文法律本科毕业论文.doc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及预防对策姜纪元(大连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高校大学生犯罪现象逐年增多并出现多样化趋势,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家庭、心理因素及教育机制等多方面的根源。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和实践教学,与社会司法积极合作,预防其犯罪,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十分必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预防对策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也由过去的个案逐渐成为增多趋势。从大学生犯罪的表现形式上看,也由过去的小偷小摸逐渐上升为盗窃、诈骗和暴力犯罪等刑事案件。说明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犯罪现象,不再是简单的突发事件和个案问题,已呈现出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犯罪类型多样化的趋势,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社会学以及犯罪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揭示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以寻求解决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现状及特点(一)大学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逐年开始上升。进入21世纪后,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升幅更加明显。 据调查,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 5%, 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 1%。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中的20%左右。而青少年犯罪又占社会刑事犯罪中的80%左右。说明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逐年翻倍的增长,在社会刑事犯罪案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应当引起高校管理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高校进行的“校园犯罪”调查中显示:盗窃、诈骗、聚众斗殴、卖淫等犯罪现象在普通大专院校中普遍存在,其中盗窃、诈骗案件占有较高的比例。显现出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如大学生犯罪开始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今年全国高考期间发生在湖南娄底的高考舞弊案中,就有几名在校大学生参与者利用高科技手段答题出答案和向考生传递信息。 (三)大学生犯罪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学校层面上看,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半发生在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普通高校甚至于重点院校或名牌院校中,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明显增多。据调查统计,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重点院校约占大学生犯罪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说明大学生的犯罪主体范围出现了由过去的民办大专院校逐渐向普通高校甚至于重点院校扩大化的趋势。 从学历层面上看,在大学生犯罪的主体中,不仅有在读的本科生,也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尽管他们在大学生犯罪中占有较小的比例,但其犯罪结果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很大的。 从性别层面上看,女大学生犯罪亦引人注目。在女大学生犯罪中主要显现为盗窃、诈骗和卖淫等犯罪现象,有的女大学生还与社会人员结伙,参与校园内外的犯罪活动,构成了大学生新的犯罪类型,形成大学生犯罪的新特点。 从大学生犯罪现象上看,当代大学生犯罪可归纳为以下儿个特点:一是犯罪案件多发于校园内,作案客体卞要是以本校员工和大学生为卞要对象;一是大学生犯罪类型逐渐趋于多样化、多元化和智能化既有治安违法类型也有J fiJ事犯罪类型,既有个体犯罪行为也有团伙犯罪行为,既有小偷小摸也有高智能高技术犯罪行为;二是大学生犯罪的突发性,这一犯罪现象卞要以伤害或杀人为日的,造成的后果极其恶劣,极易对社会产生轰动性的负面影响;四是大学生中女性犯罪逐年增多,尤其是卖淫违法行为所占女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根源(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急剧变迁和不良文化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突匕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J进校园,动摇了一些在校大学生最纯朴的求学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由于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抛弃了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自日追求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现有的家庭物质条件满足不了个人的需求欲望时,则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其次,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过程中,随着西方文化、港台文化的涌入,文化结构和文化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优秀的文化可以体现现代文明,促使人们奋发上进。反之,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不良文化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如一些图弓、音像制品中都包含着有关破坏和暴力以及某种淫秽的内容,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大学!.出现的所谓“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大学亚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的越轨心理和浮躁心态,极易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一)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高校中现有经济困难学生总数400多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c至2 /c,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既至1(/c。一份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c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c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C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其生活、学习、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是贫困大学生考取大学后,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的家庭很难承担得了一个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开销,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丁方白计找机会去打工,甚至于假期也不回家在外找活十。由于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在精神压力过重的状况下极易出现极端行为。 一是贫困大学生到了大学后,承受着与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一起的同学方面的压力。同学当中家庭富裕的出乎大方,交游广泛,而家庭经济贫困的则生活拮据。他们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而奔波。贫困大学生没有精力参与校园的各种活动,更没有经济实力进行人际交往活动C因此,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上极易形成对周边的防卫反应,出现回避社会或敌对的心态。一旦遇到歧视、奚落和嘲笑而感到强烈的自尊心蒙受耻辱的时候,容易对人生产生悲观的情绪,导致最终走向极端。 (二)心理素质不成熟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11,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素质都还没有成熟。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由学校到学校这么一路走过来跨进高校的大门,缺少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在家.-般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缺乏自控能力目做事欠缺考虑。大学不是象高中那样进行的是封闭式的竹理,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始终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如果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卞要有以下儿种情况: 1.高中时期学习一直优秀,很受学校和家单的宠爱。到了大学后,一旦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受到了挫折,心理没有准备而无法应对现实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2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状况,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以及一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使其缺乏社会责任感C对前途感到渺茫,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的迷乱。一旦遇到心理障碍而无法排解时,极易产生偏激行为。 3法律意识淡薄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不l戊熟的致命弱点。2007年中国网做过调查,发现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大的如参与非法传销,小的如购买盗版物品抄袭;.J窃。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在生活细微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错误的“法不责众观念。所以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明知有些小事是违法的,但仍然因“众人皆醉”而让自己“勇往直前”2。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乎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挺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最近,华南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常在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游走,在细微之处用自己的“理”去违反法规。这份调查呼吁大学生应该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与理性把“法”与“理,融合起来13。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是培养大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摇篮,如果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教育观出现偏颇、教师素质存在问题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造少戊不利的影响。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强调加强对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卞要是强调大学生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也包括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然而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竹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竹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酗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面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值得我们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教学竹理和大学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探讨I!研究控制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校园内部竹理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是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生活的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健康少戊长。一方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另一方面不断改进竹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在关心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平时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和解决。这就要求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平时要深入到学生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改善处理各种矛盾,不使问题成堆、矛盾激化。 在我国,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因此,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对学生集体宿舍的竹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竹理约束机制,由学校保卫部门、宿舍竹理部门、学生竹理部门相匀_配合进行综合竹理C针对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的现象,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竹理体系(网络),从竹理体制上尽可能地杜绝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尽可能有效地排除校外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十预。(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价值观 日前,我国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其日的就是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既能学习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在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他们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实践教学课程,他们非常渴望到社会中得到一次真11,的“生活体验”5。 200年暑假,大连大学法学院带领io余名大学生骨十到辽宁省瓦房店市谢屯镇前进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了社会调研、走访农户、参观村办企业和利用农村大集在谢屯镇开展了普法宣传等活动。今年暑期,该学院又邀请辽宁省社科院法学所、辽宁政德律师事务所、大连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在前进村举办了以“民间民事纠纷调解”为卞题的研讨交流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大学生通过参加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在普法宣传活动中教育别人的同时,对自己本身又是一个新的启迪过程。 Zoos年,大连大学法学院与辽宁锦连律师事务所合作,在开发区马桥子街道下属14个社区开办了“法律诊所”实践教学课程,派法学专业的学生到社区进行“挂职锻炼”。经过一学年的实践证明,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尽竹在社会实践中他们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看不惯的社会现象,但通过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社会并敢于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如何树立i1,确人生观。 (三)大学应与司法机关积极 不断增强法制观念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犯罪现象,大学应与司法机关积极I作对大学生开展灵活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一是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司法工作人员到大学为大学生做案例专题报告,让大学生通过这一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犯罪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司法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参观,亲身体验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造少戊的严重损失,并了解国家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人员如何进行改造和竹理的过程。二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由司法机关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大学通过与司法机关的I作,指导大学生如何知法,懂法,守法,11,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四)大学应开设法学公共课程 一方面大学要引导大学生11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11,确的人生方向和追求日标。 另一方面,开设法学公共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学公共课程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预防犯罪的自觉性。 大学生犯罪绝非是孤立的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陇解难,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的趋势,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