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贯彻执行情况调研报告.doc
预算法贯彻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自1995年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县财政部门从充分实现政府职能,合理配置县内资源,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执行预算法。预算法的实施,对于健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障县域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省财政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我县紧紧围绕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加快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改革步伐,预算管理以实施综合预算为基础,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县级部门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2008年,根据省财政厅统一部署,我县全面推进了县级部门预算改革,通过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变过去财政一家“闭门预算”为部门直接参与的“开门预算”。预算编制的内容更加全面,程序更加透明,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更加先进,管理更加精细。特别是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后,部门编制预算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理财行为进一步规范,预算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改革预期目标初步实现。 一、主要做法 (一)合理确定财政预算编制原则 根据全县财政运行的实际状况,我县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按照以下几个原则编制年度财政预算:一是积极稳妥的原则。财政收入的安排应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法组织财政收入,既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又要确保财政收入质量。二是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统筹安排各项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确保“三保”等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全面完整的原则。各项收入要足额列入预算,各项支出特别是新增重点支出要打实打足,不留缺口,确保预算全面、真实、完整。四是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既体现实际需要,又兼顾财力可能,努力增收节支,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不编赤字预算。 (二)统一了预算编制的基本模式,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精确性 一是确立了各部门预算编制主体地位。部门预算改革使部门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负起第一位的直接责任,使部门预算真正成为部门自己的预算。二是增强了部门预算的完整性。部门预算实行部门综合预算,将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所有收支编入部门预算,并严格按照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预算支出。三是规范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将部门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对基本支出采用定员定额的预算编制方式,对项目支出按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四是规范了预算编制规程。实行了“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规程,延长了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加强了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规范。每年人代会审议通过预算后,我局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批复部门预算,并要求部门向下属单位批复预算。 (三)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机制,强化了对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 一是财政部门按照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强化了预算部门的编制责任,明确了各职能股室的职责分工,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进与预算编制改革紧密相关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改革,提高了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扩大了向人大报送预算的覆盖面,提高向人大报送预算的完整性,主动接受监督。四是预算调整严格按程序报批。每年临年终,县财政部门根据预算收入执行及财力预计实现情况,提出超收财力安排意见报请向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追加部门执行。五是主动配合审计部门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不断完善制度办法,及时改进工作。 (四)建立了与国家政策、地方财力及部门履行职能相结合的预算分配机制,保证了重点支出需要 部门预算改变了传统的预算资金分配机制,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逐级汇总,所有支出项目落实到具体的预算单位,并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编报预算,优先保证基本支出需要。部门作为预算编制主体按照工作职能和工作计划编报预算,真实、全面反映部门行使职能的需要。财政部门汇总各预算单位的预算需求,按照预算供给标准,结合预算财力可能,审定下达各部门预算控制数,各部门再根据预算控制数,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与事业发展目标,统筹安排财政预算资金,首先确保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确定的重点项目,然后安排部门专业业务项目,最后安排其他一般性支出项目。这种新型的预算分配机制,可以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效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 (五)细化了预算编制,硬化了预算约束,增强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没有实施部门预算之前,财政部门向上级部门、监督机关、审计部门报送的预算是经过汇总的总预算,除非财政部门有详细的说明,一般是很难搞清的。预算成为一个“内行说不清楚、外行看不明白”的很神秘的东西,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资金流向透明度不高,财政部门可调节的余地非常大。实施部门预算之后,预算支出既要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单位,又要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细化到具体支出内容,并对所有项目支出预算都按照部门本级、所属单位、补助下级分开编制,资金流向一目了然,而且预算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调整和追加,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硬化了预算约束,增强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二、存在问题 (一)有限的财力难以保证政策及单位需求。除了预算法对预算收支及其结构进行规范性界定以外,其他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法律、地方法规也对各自在预算支出中应占的比重或增长比例做出了具有约束性的规定,这些法定支出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县级财力承受的可能,单位的支出需求大于财力供给,造成编制预算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二)定额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由于财力供给不足,当前部门预算编制中的定额测算,多数仍沿袭老的或相对固定的标准,还是属于笼统的定额供给模式,尚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明细的支出定额体系,这与部门预算改革的目的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专项资金及基金被挪用填补基本支出。由于预算执行中的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部门及单位承担着大量繁杂的管理事务及费用,导致部分单位事实上一直存在挪用基金和专项资金安排人员福利及其他支出的现象。 (四)一些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不能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部门预算的重要性,有的认为,单位创收是单位的收入,不属于财政性收入,可以自收自支,自由支配;还有的单位认为部门预算编与不编一个样,编好编坏一个样,只要有钱开支就行,忽视财政预算管理。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单位上报的预算不是“漫天要价”就是“短斤少两”,导致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中,一些部门还是热衷于找领导批条子追加经费,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执行的效果。 (五)部门预算批复的时间滞后。由于我县每年人代会是在1月底或2月初召开,预算批复到部门或单位要到3月份,这使得每年有1/4的时段是部门预算管理的真空期,财政支出只能按照上年同期的数据估算,造成了大量项目经费临时用款计划的出现,超预算支出、项目混用等情况时有发生,失去了预算的约束。 (六)全部收入列入部门预算有难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要求将部门和单位的各项收入及支出都纳入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的年度执行中,部门和单位因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政策性增支及重大决策支出影响等,年初编制部门预算时难以充分考虑,制约了部门预算执行的刚性。 (七)预算支出绩效考评难掌握。由于各部门项目职责不同,缺乏可比性,加之财政部门专业人员缺乏,对项目专业知识不足,绩效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受到影响,因此财政对其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绩效考评难以把握。 (八)部门预算执行的考核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目前,部门预算注重的是编制方法的可行性、编制内容的准确性,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调整、约束等相对弱化,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削弱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弱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特别是项目支出的执行更需要有效的监控。 三、改进措施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预算法。严格按照预算法的各项规定,特别是要按照修改后实施的新的预算法的要求,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督等全方位的管理,真正将预算法作为预算管理的母法,依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强所有财政收支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逐步拓展到一般公共预算、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预算编制的过程、方法、结果等依法逐步公开、透明,并主动接受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政协委员)的法律监督以及群众的社会监督。 三是努力提高预算支出的保障水平。在坚持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基础上,通过合理确定支出标准,统筹安排预算财力,大力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法定支出保障水平。同时,按照省厅要求,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考评机制,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进一步严格预算约束。日常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项目、用途,按序时进度拨付使用。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后,将统一按照股室录入(指标)、预算审核、国库支付的模式,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做到“无指标无支出”。原则上日常预算的执行中不予追加安排预算支出,特殊性、临时性的预算追加,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报经县政府研定后追加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