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doc
简析“文明冲突论”的内涵与实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姓名:李志超 学号:2013201640 指导老师:闫瑾 课程: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想要认真地对世界进行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活动,某种简化现实的图画、某种理论、概念、模式和范式就是必要的”,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时期的“雅尔塔”体系,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有助于理解现实、分析因果和预测未来的世界政治范式。而现在,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范式的瓦解,必须要有一种新的能够恰如其分、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的“世界政治的地图或范式”,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走出冷战思维,正确的看待后冷战世界的格局,并采取相应措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将现代社会的人类文明分成八种,也就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的范式。但是,亨廷顿的观点是否真正符合现实?是否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也将尝试着简单分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内涵及其实质。一、 塞缪尔·亨廷顿生平简介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在国际政治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作品包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末民主化浪潮、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难以抉择、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政治、现代社会中的权威政治、民主的危机等,影响力巨大。 2008年12月24日,亨廷顿在马萨诸塞州逝世,享年81岁。二、 文明冲突论的内涵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详细的阐明了“文明冲突论”的思想和内涵。从整体上来看,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一)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级的,准确来说应该是多文明的,世界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的核心国家将会是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二)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亚洲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国家人口的激增,各种现象都显示出,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其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力量都在相对萎缩。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 (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度认为,全球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界限重组,由过去的意识形态结盟变成文化和文明结盟。作者进而对这些文明的代表国家简要剖析,分为核心国家、孤独国家、分裂国家、无所适从的国家等几个类别,并对各个文明的现状和将形成政治体系做了简要的阐述和预测。总之,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四)文明的冲突。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也是“文明冲突论”的集中体现。作者将文明的冲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宏观层面是不同文明的核心国家之间的冲突,微观层面上是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是一国内不同文明集团的“断层线”冲突。具体展开而言,宏观上,西方与正在形成的“儒教伊斯兰教”联盟在武器扩散、人权和民主、移民问题上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矛盾和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拉拢拉丁美洲,减缓日本回归亚洲等,来竭力避免其地位的日益式微;在微观上,断层线的战争不断爆发,而且是无休止的,只有靠各文明的核心国家之间的谈判来暂时调停,引用作者的原话“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的爆发,断层线上的和平却要自上而下的慢慢的推动”。(五)文明的未来。西方的衰落,要求美国加深对自身文明的认同,加强与欧洲的联系并逐步扩大与所有西方文明的国家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挽救衰微的西方文明。同时,为了避免文明核心国的全球性战争,要遵循避免原则、共同调解原则、求同原则,建立新的多文明的国际秩序。这五个部分,其逻辑是提出“多文明”的观点、然后是结合现状对各文明的力量和特点简要阐述,紧接着分析多文明之间的主要动向或趋势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盟以及其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最后预测未来世界政治秩序的格局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整本书的核心内涵在于“文明冲突论”,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内涵是非西方文明(主要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和西方文明的相对衰落,以及在这各文明的相对权力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争端。按照作者的观点,文明的异同是冷战后各国政治的出发点,具有相似文明的国家不断靠拢,不同文明的家家逐渐分离,虽然出于战略上的考量和全球均势上的角度出发,会出现有所悖离的现象,但是,文明毫无疑问将会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所以,作为世界范式意义上的“文明冲突论”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三、 “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如何正确看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者个人的观点,必须结合该理论提出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对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有更全方位的了解。(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解体,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政治格局上的巨大变化,更是全球人民精神世界的危机。在两极格局下,人们的思想被简单的限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范围之内,所有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观念,都被牢牢的绑架在两者之一,以至于没时间更多意义上应该是没必要去思考在“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下的关于自身更本质的问题,中国的全盘学习“斯大林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突然,一根绷得紧紧的弦的一段断了苏联解体了,共产主义失败了。但是,人们在惊叹之余并没有齐刷刷的导向“资本主义”,而是陷入到在面对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失败后的沉思,开始思考过去被冷战格局所掩盖的更实质的关乎自身的问题:我们到底是谁?这样的精神危机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上的个人,甚至各国政府也在思考:我是谁?我们将何去何从?这样一场波及全球的精神危机,迫切的需要有人提出一套系统的答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因此也就应运而生。(二) 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交流的深入;微观层面上,人们吃穿住行、通讯、娱乐上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世界正迈向一个各国联系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大大推进了前进的步伐。不同国家交往的增多,也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体系的理论,来作为其处理所有国际间事务的思维方式和准则。所以,简单概括说,精神危机在思想层面要求答案,而全球化在事实层面要求理论的指导,两者的客观要求,都促使了“文明冲突论”的诞生。(三)美国维系统治合法地位的需要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和冷战的结束,看上去似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霸主,但是,苏联的解体虽然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却使西方失去了一个主要的共同敌人。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1994年11月“中美关系研讨会”上所说:“美国40年来的目标一直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但现在却失去了目标。美国没有了敌人。”当苏联存在并作为西方最大的敌人时,美国拥有绝对充分的理由领导所有其他国家与苏联对抗,确立了其核心的位置。但是苏联的消亡导致其领主地位的理论根基也随之消亡,换言之,敌人没有了,美国的领导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欧洲、日本等各国是否会依旧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有效性也是未知的,这对于美国来说自然是不能忍受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新的“敌人”,或是“潜在的敌人”,来继续维持自己的统帅地位。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几乎完美的满足了美国的这一需求,通过并不充分的划分文明并分析其冲突,将西方文明的态势描述得岌岌可危,潜藏的敌人正不断壮大,威胁近在咫尺,从而继续维持冷战时期美国的主导权地位。而且,文化的冲突是长期的、难以解决的,进一步满足了美国的长期需求。所以,“文明冲突论”可以说是给美国找了一个甚至多个长期的、却又隐藏的“敌人”,为美国在接下来的世纪里继续领导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插手世界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综合上述主要背景,“文明冲突论”即使世界发展的需求,也是美国的需求,其理论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和“后冷战”思维。所以,应该客观全面分析亨廷顿的理论,而不能执一面之词。四、 “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文明冲突理论的确有一定的根据,但是暴露出的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 主观色彩浓厚,忽视客观实际。 结合背景中的第三点,我们在整体上大致了解“文明冲突论”的主观片面性,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内容来进一步论证其浓厚的主观色彩。以中国为例,亨廷顿简单的把中国归纳为“儒教文明”,这一点是否合理下文会论述,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作者是否了解儒教文明。结合真正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上千年的传统,中国向来是一个谦和、善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在外交上的“五项基本原则”就可以集中体现中国的儒家思想。但是,作者却一直鼓吹随着中国实例的上升,将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打造“大中华共荣圈”,干涉东亚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显然是无视了“儒家思想”的“中国威胁论”,还有在讲述穆斯林国家的暴力倾向时,判断中国的暴力倾向远远高于穆斯林国家,从这里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荒谬之处,一方面积极的给中国扣上“儒教文明”的帽子,另一方面又无视中国文明随意揣测。或许是作者不够充分了解“儒教文化”,但是既然不了解有何能随意判断他国的文明种类呢?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说明作者的主观随意性,理论信服力不够高。中国如此,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是如此呢?是否也被作者极强的主观色彩所任意描绘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二) 理论逻辑混乱,分析论述不充分 “文明冲突论”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混乱。亨廷顿将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分为八大类,却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的理由。正如詹姆斯·科斯所指出的:“亨廷顿举出的八大文明中,只有四种文明是同宗教认同的,而经济最发达的两种文明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都是世俗的。”而拉丁美洲和非洲文明,则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这种同时用宗教、地域等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划分同一组群文明,在逻辑上很难站得住脚,也不够科学。除此之外,将日本文明单独列为八大文明中的一类实在勉强。因为从传统文明角度看,日本文明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可属与儒家文明的范畴;而从当代文明角度看,日本文明却又具有更多的西方文明成分。将日本文明纳入儒家文明确实勉为其难,将其纳入西方文明也显不妥,于是作者将其单列一类,更显不伦不类。至于为什么要将日本单独列为一个独立的文明,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部署紧密相关,美国想尽量减少日本与中国的关联,但是公然明目张胆的将日本纳入“西方文明”显然荒谬,还会进一步损害“文明冲突论”的真实效用,所以只好尴尬的将其列为一种孤立的文明。这一点也映证了上文中的主观性缺陷。以上两点足以证明亨廷顿理论的重大缺失,此外,在很多方面,如:文明的冲突是否为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各文明的精神核心是什么?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五、 总结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无疑给各国处理国家政治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明的视角,这一点对于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大意义。另外,对于伊斯兰文化的预测也在某种程度上变为现实,其观点在未来世界政治的实际价值也不容忽视。六、 参考文献【1】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2】李慎之.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J. 太平洋学报, 1997, 2.【3】夏东民.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兼论利益冲突是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J.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 19-22.【4】徐国琦. 塞缪尔· P· 亨廷顿及其 “文明冲突” 论J. 美国研究, 1994, 1: 005.【5】戴世平. “文明冲突论” 偏颇与失实的预测J. 学术探索, 1998 (6): 87-90.【6】王恬. 试析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D. 陕西师范大学, 2005.【7】马明超. 解读塞缪尔· 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J. 黑河学刊, 2012 (3): 5-7.【8】何璠. 试论中国学者对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