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节概述本节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论,这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开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这一节由三目构成:第一目介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说明实践在认识各个环节的作用。第二目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概括,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第三目介绍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说明人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内涵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人们有目的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总之,除了纯粹的生理本能活动和意识活动以外,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实践的要素 1,实践的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2,实践的客体 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 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3,实践的手段 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 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主体的分类,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如:家庭 班级 国家,社会主体如: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主体,根据社会构成的不同,主体可分为:,思考:人=主体?,狼孩卡玛拉,认识与实践主体:,思考:客观世界=客体?,认识和实践的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中介客体,在实践中,实践的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是主动的一方,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的要素,是被动的一方,而实践则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条件和途径。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实践,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实践创造客体价值功能,实践的功能,主体,客体,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认识被认识,改造被改造,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有用性效益性,基本的首要的,实践的形式 生产的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 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特征 B、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社会性和历史性 生产实践3)基本形式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关系,三者关系,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使猿的躯体变成了人的躯体,劳动把动物合群性的本能变成了人的社会性。,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确定季节、了解气候的需要,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天文学,数学,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物质工具,观念工具,民族语言,世界语言,语言工具,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首先、由认识的本性所决定,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的本质4、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反映论:承认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以直观为基础的机械反映论,缺陷一:离开社会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缺陷二:不懂得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基本特征一: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基本特征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出主体是在自觉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及其过程。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1.反映具有摹写性 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2.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反映的创造性表现了反映的能动性。,反映的摹写性纪实: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的创造性联想:李白望庐山瀑布水: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硬!,红!,甜!,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特点:,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红+甜+硬+,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某个别种属性、方面的直接反映。,硬!,红!,甜!,感觉的含义:,苹果(感觉)=红或甜或硬或,感觉,知觉是感觉的集合,是把事物感 觉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感性形象。,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知觉的含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感觉和知觉在头脑中的回忆,是对客观对象的整体形象的再现。,表象,表象的含义:,回忆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1,直接性、2,形象性,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1 从实践到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概念的含义:,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是对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等的判定和判明,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判断的含义:,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推理的含义:,(3)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 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认识的根本目的: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取真理,而根本目的则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的前提。,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来(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理论者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者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二)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第二次飞跃,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最后、要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所谓实践观念,就是在观念中形成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理想图式,包括实践的目的、方式以及实施方案等即实践的观念模型。,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布鲁诺面对大火毫不畏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魏格纳与大陆飘移说,直觉、灵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马克思为真理奋斗了一生,意志对认识活动的影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叔本华,萨特,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把非理性的因素如意志、直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或人的本质的哲学形态。在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又夸大了其作用。,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许多科学家认为,天才的99%是血汗,没有艰苦的付出不能成就事业,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认识过程的特性成分,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罗素,认识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客体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暴露过程的制约,受到主体素质和条件的制约,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辨证运动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具体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2)历史的统一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3)保守和冒进的错误 第一,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保守和冒进的错误 第二,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