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课件.ppt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2,第一节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3,一、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的危害住院天数延长病死率增高康复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Clean care is safer care.清洁的医疗护理更安全,20052006年的重点是感染控制Hand Hygiene手卫生blood safety血液安全injection and immunisation safety注射和疫苗接种安全clinical procedure safety临床操作安全water,basic sanitation and waste management 水、基础卫生和废物的管理,WHO创议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病人的安全性,5,二、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6,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7,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新生儿因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注: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8,医院感染的分类(按部位)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穿刺部位感染 输血相关感染,二、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9,二、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医院感染的分类(按来源)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10,二、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又称难预防性感染或自身感染(autogenous infection),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寄居部位的改变、宿主的局部改变、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内源性感染,11,二、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12,三、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个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生理病理侵入性诊治机会增加抗生素滥用医院卫生设施、管理机制不完善,13,传播途径,易感宿主,感染源,四、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易感染的人,14,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采取行动,15,感染源,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动物感染源:老鼠、蟑螂医院环境设备、食品、垃圾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 血液制品、药物,16,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饮水、饮食传播注射、输液、输血传播生物媒介传播,17,严重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损害;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接受介入性检查、器官移植的病人;休克、昏迷、术后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产妇,易感宿主,18,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各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19,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环境布局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洗手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污水、污物的处理,基本原则: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20,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21,有关概念,清洁(cleaning):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常用方法:水洗、机械去污和去污剂去污。适用范围:医院地面、墙壁、家具、医疗护理用具等物体表面和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处理,22,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有关概念,23,有关概念,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灭菌是绝对概念,24,一、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热力,光照,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法,干热:燃烧、干烤湿热:煮沸法、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日光曝晒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25,(一)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酶、细胞壁和细胞膜等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26,(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适用于不需保存的物品:污染的废弃物、带脓性分泌物的敷料和纸张注意安全: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不可在火焰未熄灭时添加乙醇 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禁用此法,1.燃烧法,27,(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2.干烤法适用:耐高热,不耐湿的物品注意事项物品洗净,玻璃器皿干燥物品包装不宜过大过厚消毒物品不与箱壁接触160OC,2h,28,(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适用:耐湿、耐高热物品要求:100,515分钟消毒前物品洗净,全部浸没水中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水沸计时、加物重计;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min水中加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增强杀菌作用,还有去污防锈作用,3.煮沸消毒法,29,(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特点: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适用: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4.压力蒸汽灭菌法,30,(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注意事项清洗干燥:物品表面清洁、干燥包装合适:大小合适,不宜过紧放置合理控制加热速度,随时观察压力及温度灭菌后处理注意安全,专人负责定期监测灭菌效果:主要有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嗜热脂肪杆菌芽孢),31,(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适用于不耐高热的物品,如内镜、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 注意:控制其温度在7380,持续1015min进行消毒,5.低温蒸汽消毒法,32,适用于食具、便器的消毒处理 消毒时间:15-30min 要求:100C的水蒸汽,(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6.流通蒸汽消毒法,33,(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设备:低压汞石英灯管杀菌波长:250270nm用途:空气、物品表面、液体消毒空气:每10m2用一盏30w灯,有效距离不超过2m,消毒时间为3060min物表:30w、2560cm、2030min,物品应摊开,1.紫外线消毒法,34,注意事项保持灯管清洁:消毒条件:温度2040,湿度40%60%消毒时间: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作好记录: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h 加强防护:保护眼和皮肤,照射后应通风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强度70w/cm2,方法:紫外线强度仪、化学测试法、生物学测定,1.紫外线消毒法,35,2.臭氧灭菌灯消毒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光照,主要用于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医院污水和诊疗用水的消毒、,36,注意事项,为保证消毒效果,使用时需关闭门窗;臭氧对人有毒,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由于臭氧的强氧化性,对多种物品都有损坏;温湿度、有机物、pH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空气消毒时,人员必需离开,待消毒结束后20-30min可进入。,37,(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电离辐射,原理:利用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 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如高分子集合物等,38,(一)物理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层流净化:医院内常通过高效过滤净化处理空气,除掉空气中0.55m的尘埃,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包括垂直层流和水平层流;按净化后空气中含尘浓度分为100级、1万级、10万级等,其中100级洁净度最高。,39,40,(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作用原理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胞酶的活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适用范围:不宜使用高温消毒、耐湿的物品,41,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根据物品性能和病原体特性选用合适的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测比重调整浓度,性质不稳定者应现配现用物品应先清洁、干燥,后需全部浸入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二)化学消毒灭菌法,42,适用: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浓度:2%方法:浸泡法,消毒时间2045min,灭菌7-10h注意事项:,戊二醛,密闭保存;定期检测;对碳钢类制品有腐蚀性,浸泡前应防锈;灭菌效果受pH影响大;灭菌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干擦干;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应注意防护,43,范围:电子仪器、光学仪器、书籍、化纤、塑料制品、金属、陶瓷、橡胶制品、一次性诊疗用品等 注意事项:,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具毒性,密闭使用,环境通风;储存于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静电处;温度40,湿度为60%80%;物品灭菌前不可用生理盐水清洗;不可用于食品类、油脂类的灭菌,44,范围:耐腐蚀物品、皮肤及环境等浓度:0.05%1%,30min;0.2%0.4%,3060min;方法:浸泡、擦拭、喷洒 注意事项:,过氧乙酸,贮存于通风阴凉避光处,防高温引起爆炸;原液低于12%禁止使用;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现配现用,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加强防护、监测,45,范围: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方法:浸泡、擦拭、喷洒及干粉消毒等注意事项:,含氯消毒剂,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应现配现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等的消毒;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净。,46,范围: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等浓度:70%75%注意事项:,乙 醇,密闭保存于避火处;不适于手术器械灭菌;使用浓度勿超过80%;有刺激性,不宜用于粘膜及创面消毒。,47,范围:皮肤、粘膜、创面、物品等用浓度:0.5%2.0%:皮肤消毒;0.05%:粘膜、创面消毒。注意事项:,碘 伏,避光密闭保存于阴凉、干燥处;宜现用现配;皮肤消毒后勿需乙醇脱碘;不能消毒金属制品。,48,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灭菌法高水平消毒法中水平消毒法低水平消毒法,49,50,(一)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51,(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一般只需清洗、擦拭。地面湿式清扫或消毒液湿拖、擦洗、喷洒墙面可用含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液喷洒或擦拭各类物品表面一般用清洁湿抹布或蘸取消毒液的抹布进行常规擦拭或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医院环境表面,52,医院空气,(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53,3.被服类集中送被服室,环氧乙烷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备用如无条件成立环氧乙烷灭菌间,可根据物品采用相应方法:棉织品:一般洗涤后高温消毒 毯子、棉胎等:日光曝晒或紫外线消毒 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与患者的被服分开 感染患者的被服应与普通患者的被服分开清洗和消毒,(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54,4.皮肤和粘膜:医务人员应加强手的清洗、消毒患者皮肤、粘膜的消毒一般皮肤消毒用2%碘酊涂擦,待干后75%乙醇脱碘;或用0.5%的碘伏涂擦,(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55,5.器械物品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进行妥善的清洁、消毒、灭菌,(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56,6.医院污物、污水的处理应严格管理,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实施不同的收集处理办法,感染性废弃物应遵守密闭灭菌方法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建立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并遵照相关规定按污水种类分开排放,(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57,医院环境消毒评价,(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58,消毒剂的分类,59,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浸泡法(immersion):擦拭法(rubbing):喷雾法(nebulization):熏蒸法(fumigation):,(二)化学消毒灭菌法,60,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高度危险性物品:凡需穿透皮肤、粘膜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材。需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中度危险性物品:接触病人粘膜及破损皮肤的器材。需灭菌或高水平的消毒,最好用热力消毒或选用性能良好的化学消毒剂 低度危险性物品:仅与完整的皮肤接触的器材。需清洁或低效消毒剂,61,三、洗手与手消毒,将双手涂满清洁剂并对其所有表面按序进行强有力的短时揉搓,然后用流水冲洗的过程称洗手。,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方法,洗 手,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63,WHO关于洗手或手消毒的六个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2.摘除手套后3.进行侵入性操作前4.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 者伤口敷料后5.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到干净的部位6.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后(包括医疗器械),64,(一)洗手技术,【目的】清除手上污垢和大部分暂住菌。【操作前准备】护士自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取下手表,卷袖过肘。用物准备:洗手池设备、清洁剂(通常为肥皂或含杀菌成分的洗手液),擦手纸或毛巾或干手机、盛放擦手纸或毛巾的容器。环境准备:清洁、宽敞。,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6步洗手法具体操作,第四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五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67,该洗手方式在1015s内能将双手各皮肤表面洗干净。英国的调查表明,89%的护士洗手时忽略了部分手的表面,56%忽略部分拇指。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抽样调查,发现护士洗手常漏洗拇指及指间。,68,(二)手的消毒,目的:清除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感染与交叉感 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实施侵入性操作前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新生儿前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接触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护理传染病人后,69,(二)手的消毒,方法涂擦消毒法浸泡消毒法刷手法,70,刷手法,71,第三节,无菌技术,72,内容提要,一、无菌技术的概念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铺 无菌盘、取用无菌溶液、戴、脱无 菌手套,73,一、概念,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74,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环境的准备操作者的准备物品准备明确概念,1.操作前的准备,75,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环境清洁、宽敞、定期消毒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1.操作前的准备,76,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者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1.操作前的准备,77,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物品准备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有明显的标志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包布潮湿后应视为污染,不可再用无菌容器或包上应注明名称、消毒日期,并按失效日期先后顺序放置,1.操作前的准备,78,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的概念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non-aseptic area):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1.操作前的准备,79,操作者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禁止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等,2.操作中的无菌原则,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80,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取用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便不能再放回去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一次,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操作中的无菌原则,81,无菌持物钳、镊的使用方法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无菌包的使用方法无菌盘的准备取用无菌溶液法戴、脱无菌手套法,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82,三叉钳、卵圆钳和长、短镊子四种每个容器只放一把无菌持物钳两种存放方法:湿式保存法:干燥保存法:,(一)无菌持物钳,83,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有两种方法,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内盛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另一种是干燥保存法,将盛有无菌持物钳的无菌干罐保存在无菌包内,在集中治疗前开包,48h更换一次,84,85,注意事项,取放时,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就地使用不可夹取油纱布、换药或消毒皮肤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消毒 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使用 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消毒;干燥保存法,48h更换一次,86,87,(二)无菌容器,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罐、盘及储槽等,无菌容器内盛治疗碗、棉球、纱布等,88,注意事项,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勿触及盖的边缘及内面,盖子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避免容器内的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般有效期为7天,89,【操作要点】包内物品未用完,检查:无菌包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等,解开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妥当,解开系带,开包:卷放系带于包布下,按原折顺序逐层打开,取物: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品,放在准备好的无菌区内,包扎:按原折包盖,系带横向扎好,并记录,(三)无菌包的使用,90,检查:无菌包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等,解开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妥当,解开系带,开包:卷放系带于包布下,按原折顺序逐层打开,91,取物: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品,放在准备好的无菌区内,包扎:按原折包盖,系带横向扎好,并记录,92,【操作要点】包内物品全部取出,(三)无菌包的使用,检查:无菌包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等,解开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妥当,解开系带,开包:将包托在手上,系带卷放夹于指缝,另一手打开包布其余三角,并将四角抓住,取物: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在无菌区内,93,抓住四个角,94,注意事项,打开包布时手仅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不可跨越无菌面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24小时内有效如包内物品过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菌,95,短期存放无菌物品和便于无菌操作,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无菌盘是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使其内面为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和护理操作使用。,(四)铺无菌盘,96,覆盖,检查:无菌包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等,开包:打开无菌包,夹取一块治疗巾放于治疗盘内,铺盘:,记录:注明铺盘时间,签名,铺巾,放入无菌物品,(四)铺无菌盘,97,注意事项,铺无菌盘的区域必须清洁、干燥、宽敞无菌包避免潮湿铺盘时避免手、衣袖等触及无菌巾内面无菌盘有效时间不超过4小时,98,【操作要点】,清洁:擦净瓶外灰尘,查对:认真检查并核对,开瓶塞:用启瓶器撬开瓶盖,打开瓶塞,倒溶液:先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盖瓶塞:倒毕塞进瓶塞,消毒后盖好,记录:注明开瓶日期、时间,(五)取无菌溶液,99,(五)取无菌溶液,擦净、核对、检查,开瓶,冲洗瓶口,手握标签倒液,消毒瓶口,注明开瓶时间,100,注意事项,取无菌溶液前,认真核对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取所需溶液前要冲洗瓶口倒溶液时,不得浸湿瓶签,液体不得溅出不可将物品伸入到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已开启的溶液瓶可保存24小时,101,【操作要点】,查对:无菌手套袋外的号码,灭菌日期,打开手套袋:打开手套袋,取出滑石粉包,涂擦双手,取、戴手套(分次取手套法、一次性取手套法),调整:双手调整手套位置,戴妥,冲洗:用无菌水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脱手套、处置,(六)戴、脱无菌手套,102,103,脱手套法,104,注意事项,选择合适手掌大小的手套尺码防止手套外面(无菌面)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另一手套的内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发现手套有破损,应立即更换戴手套后双手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避免强拉,105,第四节 隔离技术,Isolation technique,106,隔离技术,控制感染发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是阻断感染链的形成。可采取哪些措施?,隔离技术,107,内容提要及学习目标,一、隔离病区的管理二、隔离原则三、隔离种类及措施四、隔离技术操作法,1.掌握隔离的概念及原则2.熟悉隔离病房管理3.熟悉各种隔离的措施4.了解口罩帽子避污纸的用法6.掌握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108,概 念,隔离(isolation):概念: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目的:切断感染链中三者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隔离,传染病隔离,保护性隔离,109,一、隔离病区的管理,(一)隔离区域和隔离单位的设置 1.隔离区域: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其它公共场所,相邻病区楼房相隔大约30m,侧面防护距离为10m,防止空气对流传播。隔离病区设工作人员与病人分别进出的门。隔离病区内应配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备。,110,(一)隔离区域和隔离单位的设置 2.隔离单位:以病人为隔离单位:以病室为隔离单位:,一、隔离病区的管理,111,一、隔离病区的管理,(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1.清洁区 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为清洁区。,病人及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后需刷手、脱去隔离衣及鞋方可进入。,隔离要求,112,(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2.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为半污染区。隔离要求:,一、隔离病区的管理,病人或穿了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壁、家具等;各类检验标本有一定的存放盘或架,检验完毕的标本及容器等应严格按要求分别处理。,113,(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3.污染区 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为污染区。如病房、病人洗手间等。隔离要求:,一、隔离病区的管理,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务必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换隔离鞋;离开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114,二、隔离原则,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进出隔离室符合要求分类处理隔离室内物品 每日消毒隔离室环境 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 加强终末消毒处理:病人、个人用物、病室单位,115,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1.病人的终末处理 病人出院或转科前应沐浴、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须消毒后一并带出。如病人死亡,尸体须用消毒液擦洗,并用消毒液的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或瘘管,更换伤口处敷料。用一次性尸体单包裹尸体,送传染科太平间。,116,2.病室的终末处理 将病室的门窗关闭,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熏蒸或紫外线照射后,打开门窗通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被服类消毒处理后再清洗。床垫、棉被和枕芯还可用日光曝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117,三、隔离种类及措施,为了达到有效隔离,护士在应用隔离技术的同时,了解隔离的种类,并按传播途径不同,制定不同的隔离措施。,118,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和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炭疽等,单间,门窗关闭 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和隔离鞋,手套 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严格消毒 污染敷料焚烧处理 禁止病人出病室,禁止探视病人 空气地面每日消毒,119,呼吸道隔离,主要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百日咳等,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尽量隔离通向走道的门窗关闭,病人离开病室戴口罩工作人员进入病室戴口罩,必要穿隔离衣病人物品须专用,分泌物经消毒处理后丢弃室内消毒每日2次,120,肠道隔离,目的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适用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肝,分室居住接触不同病种病人应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病人的食具、便器应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后排放病室防蝇设备,做到无蟑螂、老鼠,121,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新生儿脓疱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狂犬病等,病人住单间病室,不接触他人接触病人时,须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如手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种病人或为其换药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均应先灭菌处理,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被病人伤口分泌污染的敷料应焚烧,122,血液-体液隔离,是为了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而实施的隔离。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若病人卫生自理差或出血不能控制易造成环境污染者应单人隔离。2.为防止血溅,应戴口罩及护目镜。3.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衣服时,需穿隔离衣。4.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5.被污染或用过的物品,应标记后消毒或焚烧;病人用过的针头应放入防水、防刺破并有标记的容器内,焚烧处理,123,5.注意洗手,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个病人前也应洗手。6.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7.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8.防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病人用过的针头等应放入防水、防刺破却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送焚烧处理。,血液-体液隔离,124,昆虫隔离,用于以昆虫(蚊、虱、螨等)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斑疹伤寒等。,以昆虫类型来确定隔离措施:疟疾及乙型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所以病室应有严密防蚊设施,斑疹伤寒及回归热是由虱类传播,病人入院时,务必彻底清洗、更衣、灭虱后,才能住进同种病室。其衣物也应经灭虱处理后再穿。,125,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是为防止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受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用于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病人等。,126,保护性隔离的主要措施,1.病人住单间病室或隔离单元内。2.凡进入病室内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3.接触病人前、后及护理另一病人前均应严格洗手。4.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5.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6.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7.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127,四、隔离技术操作法,一、口罩、帽子二、使用避污纸三、穿、脱隔离衣,【目的】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避免互相传播,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128,三、穿、脱隔离衣,目的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病原微生物播散,避免交叉感染。,129,穿隔离衣,工作服、帽子穿戴整齐后,备好用物,卷袖过肘,取下手表,洗手。,选择长短合适的隔离衣。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衣领和隔离衣内面为清洁面)。,130,将隔离衣污染面向外,清洁面向自己,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肩袖内口。,一手持衣领,另一手伸入袖内,举起手臂,将衣袖穿上,换手持衣领,依上法穿好另一袖。,131,两手持衣领,由前向后理顺领边,扣上领扣,系领子时污染的袖口不可触及衣领、面部和帽子。,扣好袖口或系上袖带。,132,自一侧衣缝顺带向下约5cm处将隔离衣后身向前拉,见到衣边则捏住,再依法将另一边捏住。,133,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清洁区,避免接触清洁物品。,两手在背后将隔离衣的后开口处边缘对齐,同时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松开前面的腰带活结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打一活结,系好。,134,脱隔离衣,解开袖口,向外翻折,使袖口部分向外翘起,在 肘部将部分衣袖塞入工作衣袖内,衣袖不可污染手及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