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

    • 资源ID:3000249       资源大小:32.43MB        全文页数:12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

    文物学概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娅红,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器的类型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青铜器的铸造及装饰工艺中国青铜器的基本特点青铜器的鉴别与保护,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的溯源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中国的青铜时代,什么是青铜器,青铜 是纯铜Cu(即红铜)与锡(Sn)、铅(Pb)的合金,其中锡、铅的成分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青铜的优点熔点低:纯铜的熔点为1084.5,在加锡25时,熔点可降低至810。硬度高:纯铜的硬度是35度(博林氏硬度计),加锡57,可以提高到5060度,加锡911,则可提高到7080度。这样不仅可以克服纯铜质地较软的缺陷,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金比例,铸造出硬度不同的器物。易于铸造:青铜合金中的铅,在铜中呈游离状态,使液态青铜合金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而具有良好的填充性,浇铸时可以填满整个器范,铸出精细的花纹。,青铜器的溯源,对青铜器起源的研究首先必须回答如下两个问题:青铜器起源于什么时代?时间问题青铜器起源于哪个国家?空间问题 青铜器起源的两种研究方法:1、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历史脉络未经中断,许多古代典籍得以传 流,后世又有大量笺注形成丰富的文献宝库,足资研究,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这些流传下来的典籍,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2、根据考古的发现对世界历史上各个远古文明的研究,都必须以考古成果为主要依据,例如对古代埃及、对两河流域等,都是这样。考古的发现是研究青铜器起源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最重要的依据。,青铜器起源的空间问题有两种观点:西来说:即中国古代的冶铜术是从西亚传来的;中原说:即中国古代的冶铜术是首先发生于中原地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青铜器起源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古发掘资料足以说明问题。,青铜器的溯源,古籍中的记载,越绝书里有一篇题为“记宝剑”,篇中讲的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时候,楚王制造了几柄极其珍贵的铁剑。当时大臣风胡子对楚王讲述了自古以来兵器和工具发展的历史。风胡子说:在遥远的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的时期,是“以石为兵”,用来砍伐树木,建造宫室;黄帝时期,是“以玉(可以理解为磨制精细的石器)为兵”,用以伐木和建房凿地;夏禹时期,“以铜为兵”,决江导河,兴修水利;到春秋战国之际的当时,才又“作铁兵”,威服三军。这里所描述的由石而铜而铁的递变过程,和历史上从石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过程,是基本符合的。只是越绝书风胡子的话比欧洲考古学提出这三个蝉联时代的概念,要早两干多年。,古籍中的记载,史记封禅书说:“皇帝采首山铜,铸鼎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皇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上述传说中如“皇帝铸鼎就是铸造铜器,涉及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及青铜文化的起源。有关这方面的传说虽不能尽信,但结合当今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些应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末年的著作世本和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说:“神农之臣蚩尤以铜制造戈、戟、矛等兵器,因而威震天下。”由于蚩尤与皇帝势均力敌,“皇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考古发现,1956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6060余年)中发现一个铜片,经化验,为含有20%镍的白铜。1973年,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5970年)中,又发现了一个铜片,经化验测定为铜65、锌25、锡2、铅6。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锡青铜,碳14测定(公元前25752500,树轮校正前31003010)。1975年,甘肃永登连成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残片,也是锡青铜,碳14测定(公元前20201715,树轮校正前26802355),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以青铜工艺自身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萌生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代青铜器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鼎盛期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转变期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更新期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Bronze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科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即公元前2 l世纪。根据铁器的出现和使用,可以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结束于春秋中晚期。青铜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中国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青铜器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和种类却最为突出。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青铜器的类型,青铜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食器:饪食器、盛食器 酒器:饮酒器、盛酒器水器:注水器、盛水器乐器生产用具兵器杂器,青铜器的类型食器,鼎,青铜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皿,是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最主要的青铜礼器。鼎的使用时间在青铜礼器中是最长的。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夏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制度化,通常它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随后一直沿用到两汉,魏晋时也偶有发现。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中,鼎这类造型的器物依然存在,但用途发生了根本改变,器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鼎的基本器形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前者是两耳、圆腹、三足;后者是两耳、长方形器腹、四足。圆鼎中,又因足部、耳部、腹部的变化,分为锥足鼎、扁足鼎、柱足鼎、蹄足鼎、立耳鼎、附耳鼎以及鬲鼎等。,后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毛公鼎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 47.9 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9字的长篇铭文,是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鬲(l),古代炊器。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沿用的时间也较长,大约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时期,特别在西周中期以后,鬲的使用比较盛行,常常以偶数组合的形式使用。商代时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四足鬲 商代烹饪器,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制独特,世界独一无二。,甗(yn),甗是蒸炊器,它由上体的甑(zng)与下体的鬲组合而成,甑用于放置粮食,鬲用于盛水,中问有箅相隔,箅上有十字形或直条形镂孔,以通蒸汽,鬲以下可以举火煮水,以蒸汽蒸食物。最早的青铜甗出现在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虽然甗的使用时间很长,但因其实用性较强而未能在青铜礼器中得到充足的发展,直到西周中期以后,甗才逐渐成为青铜礼器组合中比较固定的一种器物。,父乙甗(商代晚期),妇好青铜三联甗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三联甗,鬲身长如方案,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体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为箅。,全器花纹精美,上有夔纹、三角纹、云雷纹等。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ti)痕迹,可见为实用器。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簋(gu),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簋的使用开始于商代,其基本形制是深圆腹、圈足、有耳或无耳。器形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所变化。西周时,簋的形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的方座簋、双耳或四耳簋,三足或四足簋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有的簋盖倒置可用作盛食的盘。春秋以后,簋的使用逐渐少见了。,利簋 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簠(f),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作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簠基本消失。,盨(x),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这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有一些盨就自铭为簋。它的使用也和簋一样,一般作偶数组合。盨流行的时间很短,约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后就不再使用,因此其形制变化不大。盨大约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腹壁一般较直,多为附耳;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其腹壁弧曲,多为兽首耳。无论哪一种盨,都以矩形圈足为主,也有一些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同簠一样,盨盖仰置也可盛放食物。,师克盨 西周师克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1cm,长37.5cm。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这件器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乐季献盨 西周晚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17.7公分,口径25.318.3公分,底径21.413.9公分,重4035千克。盨长方形,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短足,盖上及器身饰瓦棱纹。,敦(du),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从器形分析,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敦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为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的样式与器足的样式不一样,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器足为三短足;而器足为圈足式的,则盖为环钮或兽形钮。也有不少的敦作无底平足的样式。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便消失了。,青 铜 敦 此敦原藏秭归屈原纪念馆,后被盗,在美国纽约公开拍卖。通过中美两国政府和国际武警组织的努力与合作,铜敦终于回归祖国。(战国时期,秭归斑鸠窝一号墓出土,右图为局部。),豆,豆主要是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豆在商代晚期已经使用,但数量很少,直至春秋战国时才比较盛行,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器物之一。豆的形制是上有一个碗状容器,器浅如盘,下为较高的圈足形柄。有的豆的容器部分做成方形,但数量很少。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有盖的豆,盖上有促手,可以仰置。,康生豆(西周早期)高15.1cm,口径15.5cm,陕西省博物馆盘底铭文10字“康生作文考癸公宝尊彝”,青铜方豆 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大墓出土,春秋末战国初。顶面和器身上焊接有圆环形耳,器身外表用红铜镶嵌出龙兽图案。这种工艺称为错铜,即在青铜器表面铸出阴线纹样,然后在线槽内填入红铜丝并经打磨,使之与器表平,从而形成青铜底红铜纹的效果,乍看颇似以红铜描绘。如果是填入金、银,则分别叫错金、错银。东周秦汉之际,镶嵌工艺非常流行,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也造就了许多艺术珍品。,铺(p),铺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形状如豆,但盛食的器体为直壁平底的浅圆盘,下为粗壮的柄形圈足,圈足多为镂空的,也有些铺有盖。“铺,亦古器名,有公刘铺,有天尹养铺,形亦如簠,但簠方而铺圆耳。”明杨慎丹铅总录 铺的使用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目前出土的数量不太多,估计当时使用并不普遍,所以器形的变化也不大。,鲁大司徒铺(春秋中期)高28.3厘米口径2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盂(y),盂是大型的盛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器形似簋而大,多作侈口(喇叭形口)、直壁深腹、圈足的样式,多数有附耳。盂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流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时已属罕见。盂的出土数量很少,器形变化也不很大。,匽侯盂 西周时的器物,1955年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匽侯(即西周燕国国君)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器高24厘米,上口径24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纹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盂口内刻有铭文“侯作饭盂”。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青铜器的类型酒器,瓿,觥,盉,斝,爵(ju),古代饮酒器,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爵的功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爵是温酒器,考古资料中曾发现过出土的爵底部有烟熏的痕迹;也有学者认为爵是斟酒器,具有将酒过滤后斟入其他饮酒器中的功能,但因没有比爵更小的饮酒器,故这一说不合青铜礼器的体制;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爵是饮酒器,目前我们将其归入饮酒器。爵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已有出土,盛行在商代,西周中期以后使用渐少。爵的基本形制是扁圆或圆形杯体,前有长槽形的流,后有尖叶形的尾,杯体一侧有鋬(pn),下有三足,在流与杯口相交处有柱。,兽面纹平底爵 该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爵之一,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四十条,从属于中国保利集团。为我国首家国有大型企业兴办的艺术类博物馆。馆藏以100余件青铜器为主,另有石刻、书画等不乏有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它的时代最迟为商代早期,甚至可能会早至夏代末年,距今已有约3600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早,它的装饰显得较为简单,形制也颇为原始:口上的两个蘑菇形小柱既矮还远离杯口,底是平的。,流,柱,鋬(pn),尾,足,凤鸟纹爵 西周中期饮酒器,通高22cm,最宽17.1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角(ju),角一般认为是饮酒器,或以为也是温酒器。角的基本形制与爵相同,惟没有流,口部两端均作尖尾形,无柱。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觶,卑者举角”。角的器名为宋人所定,它或者仅是爵的一种变体形式,可以取代爵的功用。角形器出土很少,但其沿用的时间却和爵相似,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乳钉纹角 残高20.6厘米,口长16.3厘米,出自夏代晚期,是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角。该器呈凹弧形敞口,两端尖锐上翘,器身长而扁,外鼓假腹上有圆孔,三棱形足残,腹饰弦纹、乳钉纹,斜置的管形流上有二曲尺形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觚(g),古代饮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觚的形制特征是侈口(大敞口),长身(长筒形器体),斜坡状高圈足(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酒器,常伴随出土。从考古资料来看,觚与爵有组合使用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爵用来饮温酒,觚则用来饮不需加温的酒。,兽面纹觚 商代青铜酒器,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早期青铜觚的特点。,龙纹觚(商代晚期),兽面纹方觚(商代晚期),觯(zh),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觯,形状像觚。觯在商代晚期开始使用,但并未成为青铜器固定组合的器物,出土的数量较少。到西周早期以后,觯才与爵成为相对固定的酒器组合,此时觚则日益减少,由此看来觯有逐渐取代觚的趋势。只是因为随着西周时期酒在礼仪中重要性日趋减退,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极少发现觯,春秋晚期以后觯基本不复存在了。,山妇觯 商代晚期饮酒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7.5cm,口径8.6cm,重0.66kg。觯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上饰火纹,盖面饰乳丁雷纹一周,颈、足部饰夔(ku)纹。器内底有铭文“山妇”二字。“山妇”即“妇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为自己私名的一位贵族身份的妇人。,斝(ji),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按其器形,以及在考古资料中有些斝的底部有烟熏的痕迹器腹内有白色的水锈来分析,斝也应该是一种可以用来受热温酒的器皿。斝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器形基本是侈口圆柱体器身,斝的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无流无尾,一侧置鋬,三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斝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主要盛行于商代,西周中期已不再出现于青铜器序列之中。,凤柱斝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尊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物,器形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尊的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尊的形制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鸟兽形尊较多使用于商代晚期,是一种造型比较奇特的盛酒器,以鸟兽等动物形象为器形,与鸟兽形卣有些相似,但它们没有提梁。按形象分,大致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豕(sh)尊、驹尊、鸮(xio)尊、鸭尊、鱼尊等。,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礼器,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身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据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何尊 西周早期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嵌松绿石金属丝牺尊 战国中期酒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牺尊就是牺牛造型的酒器,高28.5厘米,重5.21公斤,背部有盖,可以打开合上;口部有流孔,可以把酒倒出来。牺尊的粗脖子上镶了一圈金环带,眉眼嵌有松绿石和孔雀石,通体装饰有斜角云纹,还有金银镶嵌。源起于商代的镶嵌工艺,至东周大盛,各类金属材质与松绿石的综合运用,搭配多式多样的器形变化,构成青铜艺术的另一高潮。但是像牺尊这样造型精美的动物形酒尊,传世极为少见。,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壶也用于盛水。现在所知最早的壶是商代中期的,春秋战国尤其盛行,直至汉代壶仍然是较常见的青铜器之一。由于壶的使用时间较长,其形制变化也较多。壶的基本形制是圆形或扁圆形,也有方形或椭方形,有盖,肩上有环套接提梁。也有壶没有提梁,仅在壶肩设一对环,估计当时直接用绳索作提梁,由于年代久远,绳索早已朽烂无存。西周中、晚期,壶有大型化的倾向。由于壶体高大,已不可能设提梁来拎,此类壶多在颈部置一对兽首衔环耳。,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是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东周时期)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共一对,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和河南博物院。藏故宫的一件壶形体高大,通高122厘米、宽54厘米。壶身饰蟠曲的龙纹,两旁为镂孔的龙形大双耳,圈足下伏双兽。有盖,盖周并列莲瓣两层,莲辩中央立一鹤,作振冀欲飞和引吭长鸣的姿态。这种艺术构思和精心的设计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静止、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反映了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是我国青铜器中的杰作之一。,卣(yu),盛放鬯(chng)酒的器具。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j)鬯一卣”的话,鬯酒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色黄而芬香,是祭祀时用的一种比较珍贵的香酒。酒在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礼仪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卣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相符合,到西周中期重食的体制确立以后,卣也就自然退出了青铜器序列之中。卣在盛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卣均有提梁可以提拎,故俗称提梁卣。卣常见有椭圆形、圆筒形和鸟兽形,商代晚期偶见有方卣。鸟兽形卣以动物形象作为造型,常见的有鸮形、鸡形、豕形、虎形等。,虎食人卣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其中以日本泉屋博物馆所藏较著名,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关于此件器物的定名上历来存在争议。中国学者认为人与虎不是共存的,将其称作为“虎食人卣”;而日本学者则认为“人与虎的关系和谐”“表现出天人合一 的意识”,将其定名为“乳虎卣”。,觥(gng),古代盛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s)觥”。觥的造型有两大类,一类完全以动物形象,特别是牛或羊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另一类是是器物的上半身仿造动物形象,而且这种形象多数是经过加工后创造出来的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动物形象,下半身则是器物的造型,如器足作圈足的式样,这类觥的器腹有椭圆体和长方体之分。觥的器形与兽形尊相似,其实觥与兽形尊在器形上有明显的区别:觥盖都作兽首连接兽的背脊式样,这样动物的颈部下半形成一个很自然的流槽,也可以用来倾倒酒液;兽形尊的器盖均不连接兽首,盖均在动物的背脊上。而且觥的形体较之于兽形尊一般要小一些。,兽面纹兕(s)觥 商代后期酒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5cm,宽20cm,重0.72kg。兕觥失盖,椭圆形体,口上有流,鋬上铸一兽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此兕觥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属难得之佳作。兕出现在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原文是: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折觥 西周折觥,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惟有行款稍异,共计六行四十字。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方彝(y),古代盛洒器。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方彝的器形一般为长方体,纵短横长,带盖,直口,直腹。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上饰有相同式样的钮。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圈足作长方形,其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有些方彝的器腹中间有一道隔,可以盛放两种不同的酒;有些方彝还附有舀酒的勺形斗。,妇好青铜偶方彝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偶方彝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盠(l)青铜方彝 1955年出土于陕西郿县李村,为西周时期的盛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身为长方形,腹部两侧置有象鼻上卷状耳,圈足较高,底缘外侈作阶状。器身、圈足四转角置扉棱。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饰穷曲纹、夔龙纹、涡纹等。器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罍(l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使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罍有方体和圆体两类,一般均有盖,作小口、短颈、圆肩、深腹、腹壁斜直,有圈足或平底两种形式。肩的左右两侧有鋬,腹部正面的下部通常也有一个较小的鋬,或称之为鼻,可作倾倒酒液时提力之用。无论方罍或圆罍,其最大径都在器肩与器腹的连接处。西周时期有的圆罍器径较大,腹下不设鼻,肩部两鋬内多套铸有大环。,兽耳罍 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衔环动荡,造型奇异,风格清新,完好无损,是一件战国时期少见的青铜艺术品,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淊(yn)御史罍 西周时期酒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33.3cm,宽:36cm,重:9.9kg。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盉(h),说文皿部:“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云:“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可见盉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盉使用的时间较长,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至战国,因此形制变化较大。盉的基本器形是圆腹或袋腹,也有一些为方腹;有盖,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有管状流,置鋬或提梁;下承三足或四足,少量有圈足式。,吴王夫差盉 此件藏品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整个器物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其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瓿(b),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流行于商代至战国。由于先秦典籍中未见瓿字,故有学者又称其为“瓮”、“甂(bin)”。近年有学者根据瓿形器上常见的乳钉雷纹,通常只装饰于青铜食器上,推断瓿有可能也是盛放粮食的食器,而非盛酒器。瓿的形制特点: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三羊首瓿 商代晚期盛酒器。原器通高52厘米,口长41.3厘米,腹径61厘米,重51.2公斤。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斜折口沿,厚唇,斜颈,广肩,宽腹,高圈足。肩设高浮雕三羊首,多节状卷角呈三棱形。通体以缜密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纹组成衬地。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在商代后期以雷纹为纹饰构成的图像中,以此器最为雄奇,富有神秘色彩。,青铜器的类型水器,盘,匜,鉴,盘,盘是承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即净手之礼。行盥礼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的功用演化为兼作盛水,遂称之为洗。形制特点:多圆形,浅腹。商代的盘多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gu)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虢(gu)季子白盘 西周周宣王时期盛水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高39.5 cm,口长137.2cm,口宽86.5cm,重215.5kg,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缘下部周饰窃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散氏盘 西周晚期,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今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器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357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曾侯乙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 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匜(y),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注水器,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在行沃盥礼时,通常与盘组合使用,用匜注水,以盘承水。匜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战国早期,以后随着沃盥礼仪的废弃,匜也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序列。匜的基本器形是器腹作椭圆的瓢形,前有宽流,后有鋬,腹下有足或圈足。,青铜朕(yn)匜 西周中期的盥洗器,1975年2月陕西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椭长形,四足,前有注水的流,后有兽首鋬,平盖,口沿饰窃曲纹一周。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腹深12厘米,重3.85公斤。器内底和盖共铸铭文一百五十七字,器铭和盖铭连读,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诉讼判决书,不仅记载了有史以来最早的民告官案件,也记载了第一次法官受贿的情节。,鉴,鉴或者鑑,是大型盛水器。按文献记载和考占资料分析,具体有三种用途:一是在铜镜普遍使用以前,盛水后利用水的平面映照面容(甲骨文中,监字作一人睁大眼睛俯首在器皿上照容之状,是鉴的本字);二是兼做浴盆;三是盛冰以冰镇食物。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鉴的形制较单一,形体一般比较大,大口,折沿,颈略收:深腹,平底或浅圈足,有两耳或四耳。偶见有方形的鉴。,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盛水器,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重45公斤。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曾侯乙铜鉴缶 战国早期文物,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铜鉴缶(fu),造型、纹饰、大小均同,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鉴缶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

    注意事项

    本文(青铜器(一)青铜器的类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