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008749【最新精选】ly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ppt
第四章 俾斯麦体系,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教学目的、要求,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与调整。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铁血宰相:俾斯麦,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经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大国优势的沉浮和移位问题:法国衰落、德国崛起;中小国家消失,大国斗争中失去缓冲,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增加了欧洲不稳定。对于德国来说,造就了两个异己力量:法国;对德国保持警惕的欧洲(他国结盟的噩梦)。,他国结盟的噩梦,“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俾斯麦,2、三皇同盟,1872年9月,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林,三皇会晤迈出了德俄奥三国亲善的第一步。,三皇同盟,1873 年 5月6日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约,协约规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1873 年 6月 俄奥签署兴勃隆协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1873 年 10月 德国加入该协定,三皇同盟形成。,三皇同盟,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皇同盟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策划三皇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但这恰好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它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于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的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3、柏林会议,1878年6月13日为了解决近东危机问题召开柏林会议。保加利亚问题、波黑两省的归属问题和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柏林条约 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和均势。然而,柏林会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在近东地区的利益纠纷和争霸要求。,4、1879德奥同盟,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德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如遭到其他另一国家进攻,另一方采取善意德中立,但如果俄国支持该国,则缔约国双方协调作战直至议和;条约内容保密,有效期5年,可以延期或修改。,5、1881年三皇同盟,1881年6月18日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 缔约国之一同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国应对盟国保持善意中立并努力使战争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部分领土现状的任何改变必须经三个缔约国共同协商;缔约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欧洲原则,土耳其如违反这一原则,将被视为与受害国处于交战状态,并失去柏林条约保证其领土安全的权益。,六、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意大利也担负相同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如果英国进攻德奥,意大利将不承担援助义务);当一大国(指俄国)进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保持中立。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俄的同盟。三国同盟经过多次续约的修改补充,逐渐转变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也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同盟国集团初具雏形。,七、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保加利亚危机加重了俄奥矛盾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1887年2月20日,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订。1887年2月12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加入。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1887年6月18日两国签订 再保险条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体系的弱点,1、结盟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法德、俄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实力强大的英国游离在外。2、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体系过于复杂和精细。3、体系的根源性矛盾:俾斯麦体系所反映的制度性缺陷。,俾斯麦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追求民族统一,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结果,民族的统一和民权的建立难于契合,他完成的是德意志帝国霸权,没有形成民族主义的民主体制。俾斯麦体制培养出来的是普鲁士政权的三大支柱专制王权、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在俾斯麦时期,他可以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技能来掩盖这种根本性的体制缺陷,但随着他的辞职,其继任者们迅速回归平庸。被他长期有意识压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在保守主义的操纵下被严重扭曲为帝国扩张主义,当具有狂热扩张激情的威廉二世上台成为德国皇帝后,帝国的内部已经没有能够约束皇帝野心的机制。,1890年3月,德国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1890年7月,德国与英国签订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1891年8月,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达成一项政治协定1892年8月,法俄军事协定,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已经完全解体。法国在被孤立了20多年后,找到了一个抗衡德国的盟友。俄国因找到一个牵制德国的盟友,使其在欧洲的地位有所加强,从而得以抽出更多的力量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扩张。同时,“大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一方是俄国和法国,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较小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至此,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的新局面。,俾斯麦外交思想,现实政治或强权政治(Realpolitik)原则。俾斯麦认为政治首先是一门艺术而非纯粹科学;现实主义的务实原则,源于俾斯麦的国家利己主义观。他认为大国政治唯一健康的基础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这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准则。,独立自主的思想俾斯麦认为,由于普鲁士对外政策、尤其是德意志政策缺乏独立性和能量,王国的权威受到损害。俾斯麦主张,普鲁士人应当具有自信,具有独立自主的政策和具有大国的意识;因为“一个大国要别人承认自己的大国地位,首先需要深信并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大国。”,灵活的“大陆政策”。“大陆政策”便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俾斯麦的这项“大陆政策”,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均势外交思想。主张灵活的均势战略。基辛格提出:“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他的均势外交,主要通过同盟关系和国际条约加以实现。,通过2个三国同盟、3个地中海协定及1个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20年的和平时间。2个三国同盟:1873年德、奥、俄三皇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2个地中海协定:1887年2月,德、英、意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后来、奥、西加入,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目标针对法、俄两国;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共同抵制俄国在土耳其的扩张;,国家利益至上。反对在对外政策上感情用事。即使是国君也无权也许其个人好恶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俾斯麦对外政策的评估近乎科学式的计算,以客观标准分析国家利益。他与黎塞留一样,对于选择盟友不喜欢受拘束,不论法、奥、俄均可以考虑,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于普鲁士国家利益来做决定。,注重外交权谋。第一,灵活选择盟友。第二、把握时机削弱对手。第三、强烈主张外交弹性,崇尚机会主义。,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一,积极影响:1、俾斯麦可谓近代德国之父,他利用铁血手段结束了德国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使德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取得了优势地位;2、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日本、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3、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俾斯麦外交影响之二,消极影响:1、俾斯麦破坏了自维也纳会议以后建立的各项欧洲协调制度和固有的大国力量均势,却没有建立新的国际制度和稳定的均势。2、过分削弱和羞辱法国,埋下了日后法德的互相仇恨。3、德国统一不是依靠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和革命,而是依靠铁与血的武力征服,使得德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完善。,以下为附加内容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以下为附加内容,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20130507 陕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900-1000万。四川抽样调查:26%举家外出农户20%留守农户转移比例平均60%,高的70-8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陕西抽样调查:72%“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63%妇女8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川抽样调查: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60岁以上30%,70岁以上13%;妇女60%;初中及以下9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新生代农民工76%不愿再回乡务农85%从未种过地(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历史使命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就是激活农民自身活力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者的过程,就是培育“三农”事业发展未来的过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的挑战,必须在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世界性课题比如在英国,农场主平均年龄达到59岁。欧盟一直关注农民老龄化和培养青年农民问题,在CAP新一轮改革议案中提出,将2%的直接支付专门用于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从事农业。,世界性课题法国经验 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留 加强农业后继者培养 重视农业劳动力教育培训,切实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予以推动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事关13亿人的饭碗。,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一)基本表述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二)主要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