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0108.ppt
,投资策略报告研究报告,2013 年 1 月 8 日,海外市场,研究部,李志勇分析员,SAC 执业证书编号:S,焦迪分析员,SAC 执业证书编号:S,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国城镇化经验日本,主要观点中国经济进入提升国内需求总量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截止 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1.27%,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是我国释放内需潜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一条主线。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乡收入及消费差距加大、农业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房地产泡沫加剧城乡分化、城镇内部公共服务二元结构明显、新农民工被夹在农村和城市中间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在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预计将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推出改革政策。日本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不管是 1920 年以前的起步阶段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来间接促进工业化生产,还是二战后日本产业升级,可以说,是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而推动了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在 1960 年到 1975 年期间,日本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和工业产值均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而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本工业产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即工业已不再是日本经济的第一支柱,城市化进入了饱和阶段,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和工业产值的相关性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第三产业开始替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在日本城市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75%左右),城市的发展已不再单纯的受经济增长所驱动,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伴随着城市边际经济效益的递减,日本集中型城市化模式达到饱和。日本的城市化属于典型的集中型模式。20 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太平洋沿岸都市带,其它城市地区发展相对缓慢。1970年以后,日本居民开始渐渐选择转向中心城市的郊区居住。在城市化的发展后期,城市成本的上涨速度会高出经济产出,造成城市经济效益在到达一个峰值之后开始下滑,经济效益递减,城市的吸引力下降,企业和人口开始撤出城市中心地带,向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市转移。即在城市化到达饱和程度之后,日本的城市化模式开始从集中型转向分散型,这也意味着大城市的郊区及其周围城市将会逐渐发展。进入 90 年代后,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有关的服务增长、国民对个人服务的需求加强以及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日本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所占比重较大的通讯运输以及服务业。日本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 50 年代开始不断增加,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从 1920 年的 23.7%增到 2010 年的 66.5%。可以说,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 90 年代已经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日本在到达不同城市化率时的行业表现各异。城市化率达到 50%时(19521954 年),机械板块的股市表现在 1951 年到 1953 年期间明显超过大盘。城市化率到达 60%70%期间(19601968 年),以电子配件、精密仪器为代表的加工组装型工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显著跑赢大盘。城市化率超过 80%以后(2001 年开始),通信业、证券业和批发贸易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均有不错表现。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目录,中国城镇化.4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4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困难.4三、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5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日本城市化.8一、日本城市化的现状.8二、日本城市化的进程.8三、日本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2四、三大主要城市的城市化进程.15五、日本城市化带来的问题.18六、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行业发展.19七、日本的能源消耗发展.23八、出口对日本经济拉动作用减弱.24,图表,图表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7图表 2:发达国家几乎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末期(左),中国在新兴国家里城市化率偏低(右).7图表 3:日本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8图表 4:耕地在城市化初期显著增加,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9图表 5:市町村大规模合并.10图表 6: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左),城市化进程集中在这段期间(右).10图表 7: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第二产业(左)和就业人数(右)处于历史高位.10图表 8:19611975 年间日本建设投资保持年均 19%的增速.11图表 9:四个阶段日本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左),城市人口进入饱和期之后增速放缓(右).11图表 10:1975 年之后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增速基本为零.11图表 11: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下降(左),但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右).12图表 12:19601975 年,日本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和工业产值均有很高的相关性.12图表 13:1975 年之后,日本城市化率与工业产值和人均 GDP 的相关性明显下降.13图表 14:进入上世纪 70 年代,工业生产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开始出现下滑.13图表 15:日本几大城市商业圈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左),三大都市圈人口转入数量(右).14图表 16:日本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14图表 17:虽然全国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左),但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的密度有下降趋势(右).14图表 18:日本第三产业名义 GDP 占比(左),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右).15图表 19:东京市区人口变动.17图表 20:轨道交通的高度发展令东京变成昼夜人口差距极大的城市.17图表 21:大阪市区人口变动.17图表 22:名古屋市区人口变动.18图表 23: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增长后递减.18图表 24: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19图表 25: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私人住宅、私人企业设备和政府投资占 GDP 比重均明显增长.20图表 26:机械制造板块表现突出.20图表 27: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精密仪器出货量同比增速达到 15%以上.21图表 28:城市化率为 60%时,除了机械制造,电子配件、精密仪器及其它制造产品板块市场表现突出.21图表 29:城市化率到达 70%时,电子配件和精密仪器依旧大幅跑赢大盘.21图表 30:建筑业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而发展.22图表 31:在城市化率达到 80%前后,第三产业包括通信、证券及批发贸易板块跑赢大盘.22图表 32:通信行业相关的消费支出远超其它行业.23图表 33:日本能源消耗量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保持稳定并有下降趋势(左)能源进口占比自 1973 年下滑(右),.23,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2,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图表 34:中国能源消耗量自 2001 年大幅攀升(左),2002 年起从能源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右).24图表 35:中国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比重自 2001 年明显上升,目前已是日本的四倍.24图表 36:80 年代以来日本出口一直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25图表 37:日本贸易结构以进口燃料原材料、出口制造业产品为主.25图表 38:电子机械产品占比自 80 年代以来不断提升.25,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3,。,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中国城镇化,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 年 9 月 19 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扩大中国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未来二三十年,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必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从而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作为未来我国国策的核心内容,中国将如何推进城市化道路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与其相关的概念股也成为了投资热点。,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最广义的定义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但衡量城市化程度高低的指标并不单一,除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外,城市化的标志其实还包括社会生产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等等很多方面。城市化程度的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城市化始于改革开放后,1996 年开始实现工业化,正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 年 8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 年至 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35 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截止 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 69079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51.27%(相当于日本 1955 年左右的水平),首次超过 50%,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过距离发达国家和其他同等发达程度的新兴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中国仍有很大的差距(图表 1、2),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困难,城乡收入及消费差距加大,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补助比例低。我国二元经济格局明显,城市农村发展不均衡。从消费率来看,城市人口的消费率从 1998 年的 63%逐渐上升到 2010 年的 76.8%,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却从 36.9%下降至 23.2%,这直接导致扩大内需的目标难以实现。农村人口消费率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收入低导致的。2011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 6977 元,城乡收入比为 3.1:1。农业生产投入和教育支出比例较高是限制农村人口消费的另一因素。据辽宁省调查显示,农村家庭收入中 27%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约 18%用于子女教育,两项加起来已经有 45%。从农业生产经营方面讲,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为 3.5 亿,人均耕地不足 6 亩,远低于法国农户的 300 亩和美国的3000 亩,甚至低于人口密度高于我国的日本的 16 亩。人均耕地少,人均农业收入自然提高不了,农业生产一发展,农产品市场饱和又会使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因此降低农业就业人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可以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从 1980 年代初开始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了我国土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每户分到的土地规模小,不利于大功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07 年初我国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立法鼓励农民自愿联合采取全托、半托和菜单式服务等模式开始尝试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对比发达国家来看,法国、德国、美国早在 1930 年的农业合作社就已经完成了土地集约过程并开始全面推进大功率机械化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合作社成功和失败的曲折发展过程显示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处在艰难的摸索阶段,缺乏人才资源、发展资金和农业技术的普及。由于农业生产回报率低,导致大量技术指导人员失去助农生产积极性,农业科技普及效果低。此外,合作社融资也比较困难。中国的农业合作社要取得启动资金的渠道目前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为节省成本分支机构在地方一级数量少且涉及到农业贷款的服务有限,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多但资本金缺乏,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业机构贷款比例大但规模小实力弱,再加上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民可以用来当作抵押物的财产少,因此农业合作社的资金缺乏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此外,农民合作时如何由农业大户带动全体社员的积极性,如何分担投资风险和分配产出以鼓励劳动积极性和避免“搭顺风车”的现象,也是中国农民和政府需要摸索解决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 50%,耕地整地和脱粒烘干等步骤机械化程度高,但主要农作物中,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由于耕地零散和育种的成本高,水稻、玉米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率只有 16%和 50%左右,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参与生产。数据显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过去 30 年不断下降,从 1978 年的 13.34%下降到 2003 年的 7%。2006 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后,为每位农民减免了 140 元的负担,但,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4,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导致了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吃紧,在农村教育、医疗、和农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下降。国家从 2006 年开始通过地方转移支付逐渐加大了补贴农业的资金比例,到 2009 年,国家对三农建设投入 7253 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 9.5%,支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3 年前财政补贴比重下降也许是造成城乡差异增大的原因之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看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和岗位。2011 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约为 2.66 亿人、2.25 亿人和 2.72 亿人,比例约为 34.8:29.5:35.7。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从业人数过高,服务业过低。从我国 101 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2011 年一季度就业总需求 515 万人。其中制造业需 165 万人占 32%排首位,其次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各占 16.4%和 13.4%。在制造业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且比值从 2001 年以来不断上升,到 2010 年分别为 2.29、2.19、1.89,制造业对其他技能岗位的需求/求职比例也均超过 1.4,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在向更专业化和知识密集型迈进,对雇员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要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学校培训,门槛更高。其次,由于研发生产管理不便、国际运输成本上涨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出现回流的迹象,趋向于在本国销售的产品也在本国制造的模式。此外,东南亚国家进入大力发展轻重工业时代,开始和中国在国际市场争夺劳动密集型(生产鞋和纺织品)制造业市场。这些因素预示未来制造业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将大幅下降。,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城郊农业用地被征集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这种土地转换是不可逆的,造成大批城郊农业人口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累积到目前可能有 4000 多万,今后每年估计还会有约 300 万农民失地。从入户调研情况看,土地征用 1 至 3 年后,58.1%的征地补偿款已经用于建房、还贷、医病和生活消费。目前我国约 3.5 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 40.3%,初中文化占 48.1%,高中文化以上仅占 11.6%。由于在失地后大部分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失去用武之地,受年龄、教育水平、体力和技能的限制,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困难,失地即等于失业。一些得到“就业安置”的农民也因职业技能匹配问题导致间断性失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为养老发愁。在收入低的情况下,参加技术培训缴纳学费进行职业转变让许多失地农民望而却步。只有少数失地前比较富裕的农户可以抓住城市扩大的机遇开展建材、家具加工等生产改善生活条件。让大批失地农民稳定就业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新农民工被夹在农村和城市中间。农民工流动人口一直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演变群体。由于 1980 年代初农村加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农民工潮的就业目的地是乡镇企业,农民工有较强的乡土观念,显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进入 1990 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的进入。60、70 年代出生的第一代城市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吃苦耐劳,勤恳地接受最脏、最累和条件最艰苦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他们大多具有务农经验,在农忙结束后进城打工赚钱以增加收入,然后回乡盖房。对于他们来说,农村老家是自己的归宿。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 80、90 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比第一代农民工高,他们力求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身份,思想定位以城市为坐标,对工资的期望值高,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下去。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返回农村务农已不太可能。另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缺乏高等教育机会,低廉的工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的缺乏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他们在日益上涨的房价和居住成本中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安身之所,反复调动工作也并没有使他们提高劳动技能。2011年流动人口报告显示只有 5%的农民工可以最终在城市里买房。2010 年经济反弹时出现“用工荒”,即企业招聘给出的工资待遇低,导致无人应聘,这集中反映了新农民工收入低,在城市中难以生存、不满现状的事实。这也表明,中国的制造企业想继续靠廉价的农民工“红利”发展生产规模的途径已经走不通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开拓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点和引导他们返乡创业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新挑战。,三、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的关键历史阶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报告提出的概念来看,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一条主线。中金宏观组基于目前出台和正在演变的政策判断,新型城镇化主要指向四大政策改革方向:1)户籍制度改革;2)土地制度改革;3)公共服务均等化;4)农业现代化。在此之外,还包括资源支撑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5,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放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户籍制度改革应以“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为核心,遵循城市越小放松程度越大的原则。目前的标准是:在县级市有合法职业和住所,即可落户;在设区的市有合法职业满三年可落户。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这些标准可能继续放松。在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放松的同时,政府仍要考虑城市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承载能力,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降低土地供给的垄断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两个方向。前者有利于增加失地农民收入,让失地农民有更多资金完成再就业;后者有利于控制城镇地价和抑制房价的上升。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拟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出修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有望加快颁布实施。对失地农民财产性补偿可能以货币化的方式支付,即现金补偿;安置补偿则通过就业安置、生活保障性安置、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实现,改变了此前一次性发放征地补偿款的结构。在打破土地供给垄断方面,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土地流转市场,这方面的改革涉及的问题较多,未来的发展有待于更明确的政策方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内部逐步产生了二元结构。大量在城镇常住的农村户籍人口,虽然为城镇的财政贡献收入,但是却享受不到均等的公共服务。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不仅需要推进城镇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城镇常住人口的住房问题,更需要全面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按照相关政策,现在出台的教育、培训、就业等政策均不得再与户口挂钩。未来这方面应该还有更多的具体政策出台。,推动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同时也意味着,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长期以来,我国政策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农业和农村为城镇发展作出了牺牲。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民技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农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起到缓解作用,有助于城镇化进程。,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前所述,目前发达国家均已进入城镇化的晚期,而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低于很多新兴国家。因此可以说,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前的问题,很多国家也都曾经遇到过。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分析、研究其他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必定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我们的关注的重点是,各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我们希望将这个探索过程写成系列研究报告。我们先从中国的近邻日本开始。,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6,19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19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0,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图表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化率%10090807060504030,日本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韩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人均GDP$,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aver Analytics,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 2:发达国家几乎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末期(左),中国在新兴国家里城市化率偏低(右),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巴西,印度,95,%,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日本,100,%,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阿根廷,908580757065605550,908070605040302010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7,1898,1903,1908,1913,1918,1920,1925,1930,1935,1940,1947,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1,2,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日本城市化一、日本城市化的现状作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国土面积只有 37.8 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却高达 338 人/平方公里,是发达经济体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便达到了与欧美国家相当的城市化水平。2011 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 91.1%(图表 3),城市化程度非常之高,位居世界前列。图表 3:日本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14,000,万,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城市化率(右轴),%,1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908070605040302010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二、日本城市化的进程按照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我们将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初级阶段:18681920 年。19 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倒台,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日本掀起了改革运动明治维新,自此拉开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序幕。尽管在明治时期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1890 年日本第一产业(主要指农林水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高达 47%,第二产业(主要指采矿、制造和建筑业)仅占 13.6%。不过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支持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明治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包括市町村1大合并、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买卖土地,确认土地私有化)和殖产兴业(政府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办工厂,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等等。在税负下降和财政的刺激支持下,农业大力发展,这一时期耕地面积显著增多。1904 年日本耕地面积为 525 万公顷,到了 1920 年,耕地面积已扩张到 603 万公顷,几乎达到了历史峰值(图表 4),耕地的开发为之后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农业提供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农业出口从欧美国家换回了大量技术设备,有力地支持了工业成长。经过 30 年的发展,1920 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比为53.8%,第二、三产业工作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20.5%和 23.7%,第一产业在就业上还是占据首要位置。不过已经显现出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城市人口从 1898 年的 534 万人上升到 1920 年的 1010 万人,增长了近一倍,而农村人口变化微小。日本城市数量依然较少,1920 年底全国只有 83 个城市,城市化率约为 18%,这是日本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日本现行行政区主要分为两级,第一级是都(东京都)、道(北海道)、府(大阪府和京都府)、县,第二级是市町村,都道府县对市町村可行使一定的指导职能,但不是垂直领导。市町村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城市、镇和乡,但市町村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这与中国的市管辖镇、镇管辖村不同。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8,1904,1912,1920,1928,1936,1944,1952,1960,1968,1976,1984,1992,2000,2008,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快速发展:19201955 年。一战之后,日本经济快速成长,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产出开始超过农业。1920 到1955 年期间,第二产业的产出占 GDP 比重从 26.5%升至 33.7%,第一产业则从 32.9%下滑至 19.2%,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国内的就业结构带来了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又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即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另外,日本政府在 1953 年出台了町村合并法,将町周围的村合并进町(町类似中国的镇),进一步将村合并成立为市。随着町村合并进程的加快,市的数量迅速上升,1950 年日本城市的数量仅为 254 个,到了 1960 年便增长了一倍多至 561 个(图表 5)。1955 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56.1,第二、三产业总的就业人口比重为 58.8,二者水平相差很小,说明当时日本的城市化与非农经济的发展水平相互协调。这个阶段日本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55 年底全国城市化率约为 56.1%,比第一阶段扩大了一倍,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接近尾声:1955 年1975 年。二战之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56 年到 1970 年,日本实际 GDP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8%,城市化的黄金期也集中在这段期间(图表 6)。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 1955 年的 19.2%下降至 1975 年的 5.3%;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1955 年的 33.7%上升至 1970 年 43.1%的历史高位,之后逐年下降(图表 7),19611975 年间基础建设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 19%的高水平(图表 8)。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满足就业需求,40 年代鼓励生育政策时期出生的人到了 60 年左右也正好是中学毕业,需要到城市里找工作,城市化集中在这段期间,并形成了日本著名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到了 1975 年,已有超过 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日本城市化进程已接近尾声,城市化的程度也已位居世界前列。饱和阶段:1975 年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产业结构继续转变,传统工业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截至 2010 年,日本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到总产值的 73.6%,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人数也随之壮大。但是日本整体城市人口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图表 9 右),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已达到饱和,两大城市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均呈现零增长(图表 10)。加上传统工业开始将工厂迁离大城市,搬至周边地区甚至是海外,劳动力因此也随之向周边郊区、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分流,城市化开始由集中转为分散。另外,虽然农业产值占 GDP比重一直在下降,但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却一直在不断提高(图表 11),这也是城市人口逐渐回流到小城市和农村的一个因素之一。图表 4:耕地在城市化初期显著增加,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6500000,公顷,耕地,耕地占土地面积比(右轴),%,16,6000000550000050000004500000400000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9,1514131211,19,56,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1890,1920,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2009,1920,1930,19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图表 5:市町村大规模合并,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町,村,市,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5,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 6: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左),城市化进程集中在这段期间(右)日本实际GDP年平均增长率,12%10%,800700,城市数量,城市化率(右轴),%,10090,8%6%4%2%0%,6005004003002001000,8070605040302010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5,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 7: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第二产业(左)和就业人数(右)处于历史高位,50,%,第一产业(左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0,8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54035302520151050,706050403020100,70%60%50%40%30%20%10%,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0,1960,1963,1966,1969,1972,1975,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1960,1963,1966,1969,1972,1975,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2008,1898,1903,1908,1913,1918,1920,1925,1930,1935,1940,1947,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1,%,%,%,0,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图表 8:19611975 年间日本建设投资保持年均 19%的增速,900,000800,000700,000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亿日元,建设投资金额,投资同比增速(右轴),4035302520151050-5-1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 9:四个阶段日本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左),城市人口进入饱和期之后增速放缓(右),城市化率,农村人口年增长率,城镇人口年增长率,100908070605040302010,18.0,37.3,75.9,91.1,6420-2-4-6-8,初级阶段:1868-1920年,快速发展:1920-1955年,接近尾声:1955年-1975年,饱和阶段:1975年至今,-1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 10:1975 年之后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增速基本为零,东京(左轴),大阪(左轴),1,400,万,东京人口年均增速,大阪人口年均增速,%,10,1,2001,0008006004002000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中金公司研究部(注:1920 年和 1947 年人口数量受二战影响出现负增长)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1,86420-2-4-6-8,1965,1968,1971,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2007,201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中金公司研究部:2013 年 1 月 8 日图表 11: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下降(左),但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右)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的数量,1000,亿美元,农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右轴),6 2500000,每100平方公里耕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右轴),5000,900,4500,800,5,2000000,4000,700600500400300,432,15000001000000,35003000250020001500,2001000,10,5000000,1000500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三、日本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以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同很多国家一样,日本城市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突飞猛进的原因在于工业化的发展。不管是起步阶段透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来间接促进工业化生产,还是二战后日本产业升级,可以说,是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 1960年到 1975 年期间,日本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和工业产值均有很高的相关性(图表 12),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而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本工业产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图表 14),即工业已不再是日本经济的第一支柱,城市化进入了饱和阶段,我们发现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和工业产值的相关性下降了不少(图表 13)。一方面是因为第三产业开始替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75%左右),城市的发展已不再单纯的受经济增长所驱动,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其它因素影响。图表 12:19601975 年,日本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和工业产值均有很高的相关性,城市化率,y=0.0026x+64.889,787674,2R=0.8456,6050,城市化率,y=3.7689x-229.472R=0.9429,72,70686664,403020,6260,人均GDP,10,工业产值,0,1000,2000,30001960-1975年,4000,5000,0,62,64,66,68,70 721960-1975年,74,76,78,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2,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