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而治的提出、内容及其应用.doc
论无为而治的提出、内容及其应用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无为而治的提出、内容及其应用老子从“道”中悟出人类的无知,感知到“圣人”自负后,发出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哀叹,骑“青牛”西去,不知所终。后人从道德经中悟出治国之道,开创“文景”、“贞观”之盛世。而“无为而治”无论在政治、经济或者法律方面都当今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无为而治的提出春秋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老子个人的特殊经历,等多种因素对“无为而治”这种治国思想的产生有着极大的推定作用。1.政治、经济因素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代。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息同时也是迅速发展,社会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的迅速发展造就了大批新兴地主,同时也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最终促成了社会性质和制度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导致了政权下移和社会秩序的崩坏。老子就对自己所处时代作出了“天下无道”的论断。2.社会文化因素春秋战乱,有良知的士人对“天下无道”都有共同的感受,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隐士对现实痛感于“天下无道”,但无力改变,又不愿将志屈节,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只好隐姓埋名选择隐居避世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但他们时刻在观察社会,把世事放在心上。隐士的批评对于一个陷入严重病态的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从道家的研究角度和眼光来看,这些隐士正是一批道家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老子的思想的产生和成熟起到了的导发作用。3.老子个人因素老子曾作为周朝史官,这与老子思想的来源和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史官为老子提供了充分接触历史文献机会,使其较为充分认识到社会政治变迁和得失。同时我们也看到,老子的思想而带有浓重的南方文化特色尤其是陈楚地区文化的特色。1老子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同时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的独特地位。文化底蕴丰厚的陈楚地区为老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使得老子思想在春秋时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界独树一格。(二)无为而治的内容1.寡欲与清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寡欲和清静无事就是“无为而治”的具体内容,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理解。关于这些论述在其他文献书籍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在此不必赘述。2.自由“无为而治”不仅体现为统治者的清净、寡欲,还体现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管理上少干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我们对“无为而治”研究,应该在理解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时候打上我们时代的烙印,有意识的把老子的“无为而治”演绎为能为我们时代服务的思想。只有把老子的思想解释成能为时代所用的思想,才是真正的符合老子的本意,毕竟老子的本意就是为时代服务。他为他的时候,我们为我们的时代。我想如果不弄清这一点,只追求所谓的老子究竟讲了些什么,是毫无意义的,顶多不过是智力游戏而已。根据道家思想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多或少的与根据自由主义建立起来的社会有相同地方。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及自化等,也与自由的一些观念有相通的地方。“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显然,这里的“我”指的是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就是说,老子从统治或者说是治国的角度来说的,是治国的艺术或手段。这里指的“无为”是最高领导者的“无为”,而不是个人的无为。另外我认为这种无为是一种运用事物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其顺应规律自行运转,而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什么都不干。我认为老子提出这种思想时,头脑里应该有某些类似于哈耶克那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即无知是人类最根本的实际,人类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是正确的,人类社会是自发形成的,人是不可能有意思的统治好社会的,因而政府的干预是有害的,政府只能保持有限地、必要的干预。2由于时代的限制,老子是不大可能真正意识里具有这种思想,因而只能是潜意识的,只能在“无为”这种治国思想透出端倪。因而,对它理解为,治国应该建立一种能够符合社会规律的规范体系,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干涉,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应该是最为生动、具体的了。让社会沿着特有的规律运转,只有这样社会真能够顺利地发展,人为的干预往往会带来难以预料到的一些负面影响,反而使社会因为某些人的无知而遭受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等人类行为就是很好的例子。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它的论旨就是叫人顺应自然,而不要刻意追求。在政治上,就是要执政者清静,对于人民少做干预,让人民发挥创造性。执政者因为有权在手,常常用权力去干预人民的生活。这种干预,使得人民不能顺性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而也妨碍甚至损伤了人民的自发性与创造性。3“无为而治”根本的要义是尽量地给人民自由,有权者尽量地不对人民做任何干预。但是,没有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自由都是无限的,因此,好的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就成了为执政者的唯一工作。这种政治所造成的效果的确很像西方现代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秩序。我认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永恒的主题之一,即自由。(三)无为而治的应用汉唐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加入了无为的元素,使得当时的社会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相继开创了我国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是“无为而治”在治国领域的成功的运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汉朝的应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无为”作为政府治理的方法的时代是西汉初年。汉年初的统治思想都是以黄老思想为主,汉初的社会经济呈现一派凋敝景象,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行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黄老无为等经济政策,实行了经济的自由放任, 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如司马迁所谓“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1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文、景之世,使得国民经济已显现全面繁荣。同时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汉初法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黄老的思想影响下,相继确立了“务在宽厚”、“约法省刑”的政治法律思想。汉朝的法律形式在秦朝律、令、制、诏等基础上,经过发展变化,逐步定型为律、令、科、比四种。同时黄老无为而治的法律政策对汉朝文景时期进行刑罚的改革以及废除酷刑提供了指导思想,并最终在法律上废除了肉刑。这也为后世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