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电大《劳动法学》论述考试小抄.doc

    • 资源ID:2995992       资源大小:26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电大《劳动法学》论述考试小抄.doc

    劳 动 法论述题1、试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答:从劳动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狭义上的劳动法还是广义上的劳动法,尽管各国劳动法的名称不同,但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劳动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因此劳动是人们经常广泛使用的名称。但是劳动法的劳动,并不是指一切劳动,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一下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2、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答: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我国劳动法的效力范围。它包括空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和时间适用范围。(1)空间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劳动法的地域范围,直接与不同立法权制定颁布的法律相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等统一适用于全国;地方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适用于其管辖区内,但不得与全国性法规相冲突;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只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适用特别行政区。(2)时间适用范围即时间上的效力。劳动法在时间上生效和失效的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在颁布时采取两种方式规定。一种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种方式规定是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而是规定一个实施的时间,自实施时间开始时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法的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失效;另一种情况是颁布新的法规后面而原有法规时效。(3)对人的适用范围即法规对哪些人发生效力。各项劳动法规,是采取正面列举方式规定对哪些人发生效力,还是采取排除方式规定不适用那些人,都明确规定了对人的适用范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境内的一切企业的劳动关系,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是否适用,是看其是否建立劳动合同,即只要存在合同关系,也应该适用。3、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答:(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以上劳动关系的特点,可以将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与其他法律调整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相区别。4、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答:劳动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以后,由于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从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是:(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了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5、根据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试述劳动法体系。答:劳动法体系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这一概念强调构成劳动法体系应是内容完整的,各种劳动法律制度;各项劳动法律制度间的内在联系是基于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体系和劳动立法规划体系和劳动法学体系是不同的,劳动立法规划体系是在一定的时期之内的劳动立法计划,它与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体系结构是不同的。劳动法体系应根据各项劳动法律制度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劳动法体系包括劳动管理法、劳动关系法、工会的法律保障、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以及劳动检查监督法。6、试述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答:劳动法中所体现的原则、精神有许多,要衡量一个所谓的原则是否能够成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需要一定的规格和标准,这就是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首先,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它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并不是为了向人们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要为劳动法指引前进的方向。抽象性决定了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广,具有统一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是制定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其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所决定的,而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由其决定的劳动法基本原则也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能够覆盖劳动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这是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劳动法具体原则的区别。由于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内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因此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各项具体的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都不得与劳动法基本原则相抵触。劳动法基本原则决定了劳动法的发展方向及其基本任务,各种劳动法主体在劳动领域的行为,都必须受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约束,甚至各种劳动问题的处理,也要以劳动法基本原则为基本依据。7、试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答:劳动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不论性别、民族、财产状况等的不同,都有权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有权依法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人单位;有权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参加不同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应认真履行各项劳动义务,要按时按量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在我国,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落实宪法中的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平等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面利益的平衡。国家的利益是整体利益,在劳动法上,主要表现在通过保障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文化发展,从而为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和用人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用人单位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经营管理,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劳动条件。8、谈谈法律关系的特征。答:(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即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由其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在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之后,劳动者就成为了用人单位的职工,处于提供劳动力的被领导的地位;而用人单位则成为劳动力使用者,处于管理劳动者的领导地位,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的当事人的共同的意志。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质。因此,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并不是平等的,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并以其为指导,国家意志居于主导地位。(3)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社会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实现社会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也就是劳动法律关系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说,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9、谈谈公民的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答:(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只有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才能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成为某一用人单位的职工,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旦公民丧失了劳动行为能力,也就不再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因此也就失去了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法律不允许他人代理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这种行为不仅是无效的,也是非法的。(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有些职业或工种,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力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如:未成年人和妇女,不得从事矿山井下工作,不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某些特种作业需要劳动者经过特种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后才可以从事工作等。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则不受人任何限制。10、试述履行劳动合同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答:(1)实际履行原则。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而不能由第三人代替履行,这是由劳动合同主体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二是要求劳动者按合同规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完成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成为最佳状态。(2)全面履行原则。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和要求全面履行合同义务。这一原则要求劳动者一方按照法律与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要求用人单位全面按照法律和合同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条件及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只有履行全面旅行原则,才能使劳动过程得以顺利实现,因为劳动合同是一个整体,包括了劳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合同规定的条款相互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3)合作履行原则。这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旅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相互配合、友好合作,并在遇到困难时相互理解和帮助。集体劳动客观上要求劳动者遵守劳动纪律、服从管理和指挥;同时,用人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也必须关心职工,考虑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1、试述实行集体协商制度的意义。答:(1)集体协商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宗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处于弱者地位,劳动者合法权益常常会受到侵害。其中,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合法权益,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是逐步被接受的有效方法,成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2)集体协商是实现劳动关系协调的必要手段。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劳动法制追求的目标。实现劳动关系协调有多种手段,其中通过集体些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以进一步明确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为个体劳动合同的订立提供依据,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资关系的共同做法。(3)集体协商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和劳动合同之不足。一般情况下,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是最基本的劳动标准。通过集体协商订立的集体合同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可以高于劳动立法所规定的保障标准,这就可以起到弥补劳动立法不足的作用。同时,集体合同还可以弥补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劳动者个体谈判力量不足的缺憾,起到帮助和救济个体劳动合同的实际效果。12、试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答:(1)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集体合同的一方为工会,另一方为用人单位(雇主)。工会作为集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必须代表职工群体的意志和利益,依法为职工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可以是法人,可以是个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他们的团体。我国劳动法规定,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可以由职工推举代表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代表作为集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其职责与工会相同。(2)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的规定。集体合同是以职工劳动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劳动条件、生活条件以法律规定为基础,更侧重于强调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达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目的。(3)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首先由双方依法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草拟集体合同草案;其次由工会主持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次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最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4)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集体合同依法签订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互相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由于工会或职工代表地位的特殊性,在集体合同履行过程中,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只承担道义责任和政治责任;而用人单位一方则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5)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集体合同的内容多涉及国际劳动基准法的规定,它规定用人单位在不低于国家劳动标准的基础上,向职工提供劳动条件与生活条件。13、试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答:(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主体比劳动合同主体广泛。集体合同一方是工会、工会团体或职工代表,另一方主体为雇主或雇主团体;而劳动合同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所约定的条件是涉及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的一般劳动条件、生活待遇、集体谈判的程序及民主管理的方式等;而劳动合同则仅涉及个别劳动者的特殊劳动条件。集体合同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劳动关系。(3)目的不同。集体合同的目的是通过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谈判,平衡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而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4)适用范围不同。集体合同适用于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而劳动合同则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5)效力不同。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利益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者利益。(6)形式要件不同。签订集体合同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而劳动合同只需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法律不排除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同时对事实劳动关系进行保护。(7)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集体合同纠纷多为利益争议,且涉及范围较广,我国劳动法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和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采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两种方式处理;而劳动合同则采用普通劳动争议处理方式。14、试比较职业培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异同。答:职业培训,即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1)教育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受培训者成为一定劳动领域的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2)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3)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15、试述我国目前的职业培训包括的具体形式。答:我国目前的职业培训包括的具体形式有:(1)学徒培训。指用人单位招收学徒工,在师傅直接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让其掌握一定技能的培训形式。学徒培训是通过签订学图培训合同或师徒合同,其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期限,培训标准及培训期间的待遇等。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培训形式,就目前而言,仍有积极的意义。(2)学校培训。学校培训是职业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等形式。(3)就业训练中心培训。指在各级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指导的就业训练实体。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主要基地,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4)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是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培训机构。其主要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5)劳动预备制度。它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制度。其基本内容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再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再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6)再就业培训。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造是实施在就业工程中,为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实行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大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7)创业培训。此培训是通过组织开展培训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服务,切实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创办小企业的能力。(8)职工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或在职培训,指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16、试述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职工的区别。答:(1)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的区别。失业人员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从事有报酬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职工下岗后普遍有三种情况:一是下岗人员已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二是下岗人员正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寻找工作,三是下岗人员没有寻找工作的行动。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失业人员。下岗与失业的关系为,下岗为一种事实上的失业,失业人员中包含了下岗职工。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下岗职工和企业才存在着劳动关系,而失业人员与企业已无任何关系。(2)下岗职工与职工的关系。职工指在单位工作,以工资为生活费主要来源的的从业人员。职工是从业人员中的一部分。下岗职工已离开工作单位,不参加单位的劳动,不属于原单位的从业人员,从原单位领取的也不是劳动所得只是生活费,不属于工资,从此意义上说下岗职工不是职工也是合理的。但不能说下岗职工就是失业人员,从劳动管理角度看,下岗职工仍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仍是原单位的职工。从就业的角度看,下岗职工不属于职工,下岗后实现就业的,应为就业人员,下岗后无就业愿望也不想会原单位工作的应为非经济人口,下岗后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属于失业人员。17、如何理解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按劳分配原则。答:按劳分配,即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标准确立个人工资额。劳动法第46条第1款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按劳分配作为我国工资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基础,集体可概括为:(1)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只能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度发达的阶段。(2)按劳分配原则,直接服务于劳动法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者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作为计算工资的尺度,这就在劳动者中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即为了获得较多的工资收入而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合格产品。同时,由于以合格产品数量作为尺度的按劳分配原则,承认劳动者劳动能力、技能、熟练程度、知识水平等差异在工资分配中的差别,因而也就同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按劳分配原则,强调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取得工资的惟一标准,实行工资中的人人平等、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得基本分配原则,并不能因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在工资方面形成差别。18、试从立法目的的角度论述工作时间的显著特点。答:从立法目的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工作时间制度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就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言,工作时间的法律规范一方面必须考虑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生理上能够承受的劳动限度,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另一方面必须考虑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需要,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标准工作日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但缺乏灵活性。因此,立法上需要同时规定标准工作周和其他工作时间制度,以便于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工作时间。(2)法定工作时间制度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立法上的这种规定,一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或经济组织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国家着重从宏观上加以调控;二是在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上,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时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19、试述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作用。答:(1)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在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为自己创造必要的产品;另一部分为社会提供剩余产品。因此,劳动报酬直接来源于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为自己完成的产品的数量,间接来源于劳动者为自身劳动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于劳动报酬这一必然联系和互助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工作时间制度的改革,间接实现工资合理化改革目标。(2)促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人、物、时间为基本要素。工作时间构成了正常劳动秩序的基本前提,它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具体作用表现为:通过合理的工作时间法律规范,企业可以制定以保证其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内部考勤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法定的工作时间,是衡量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单位,运用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企业可以制定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生产经营计划。稳定的工作时间制度,使企业建立科学和合理的生产班组制度成为可能。工作时间制度,也是确定劳动者权利义务,处理劳动争议的界限。(3)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保障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是劳动立法的目标之一。通过工作时间的立法,不仅使劳动者的休息权有了具体的尺度,而且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政治进步的标志。我国劳动法通过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缩短工作时间,限制加班加点,其基本目的就在于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实现劳动者的休息权。(4)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就业。当社会失业的劳动者大量增加,给社会和政府造成强大压力,而影响工作时间的其它因素不变时,国家通过缩短工作时间的立法,可以为失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缓解就业的矛盾。20、试述我国的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答: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安全卫生工作的长期经验的总结,各种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规定有 “三同时”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是,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下达。(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4)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5)对违反“三同时“制度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者的法律责任。21、试述职业纪律的调整范围。答:职业纪律所调整的范围是整个劳动过程已经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一切方面,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态度,执行各种生产、安全、技术、卫生等规程的要求,以及服从管理,听从指挥,考勤、考绩等方面的全部内容。执行职业纪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实现正常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劳动义务的正确履行和劳动权利的顺利实现。我国的四部宪法,都把遵守劳动纪律作为公民的义务予以规定。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用全新的思路对劳动纪律作了规定。这一思路主要包括:(1)将劳动纪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权的一项内容予以强化,并将劳动纪律的效力与劳动合同挂钩。主要表现在:将制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自主权。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纪律的效力予以强化。在劳动关系消灭之后,劳动纪律的效力随之消失。(2)从防止用人单位滥用惩处权的角度,对劳动纪律的运用进行必要的制约。劳动行政部门的制约。劳动法第89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工会的制约。劳动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恰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出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劳动者本人的制约。劳动法第32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劳动者有权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22、试述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联系与区别。答: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区别是:(1)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而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2)直接目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其联系在于:(1)主体相同。他们赋予同一主体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在遵守职业纪律的同时,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调整对象相同。调整的都是劳动者的职业劳动,是在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调整的是同一行为劳动行为。(3)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23、试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保险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遇到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 (2)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参加并按照法律规定的费率履行缴费义务。 (3)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是依据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保险费用一般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基金,通过统一调剂、互助互济办法,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的再分配。 (4)主体特定性。除个体经营者外,社会保险的投保人特定为用工方,承保人特定为专门的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特定为职工,受益人特定为职工或其法定亲属。 (5)待遇的差别性。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保险事故发生原因、缴纳费用的多少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保险待遇的差别。 (6)补偿性。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通过社会保险将一部分物质财富再返回给劳动者,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 (7)社会福利性。对于符合条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按照实际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24、试述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答: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名词,最早使用于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案,以后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沿用。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价值取向、法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保障项目内容体系各有差异,但概括起来,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几大内容体系。我国1982年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四项内容。其中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而处于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使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是国家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二,通过发展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等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又称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优待的保障制度。 可见,在我国,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它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体系。25、试述社会保险法律调整的基本原则。答:现阶段我国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晨水平相适应原则。社会保险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提供可能和创造条件,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财富较为丰富时,国家才有能力提供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社会保险的水平,社会保险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险一体化即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统一社会保险或萋本社会保险的标准、统一社会保险的臂理与实施机制等。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险社会化要求进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同时实行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即把床来的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的形式逐步转为统一的杜会化臂理,将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转为社会化服务,逐步健全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台的原则。社会保险制度是为实现社会公平面设立的,但社会保险在实质上不是超越劳动者自身行为以外的愚赐,它需要每个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因此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要坚持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娶处理好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保障与激励的关系。26、试述工会的性质。答:所谓工会的性质,指工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对于工会的性质,一般认为工会是作为工人谋求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而团结在一起组成的群众性社会团体,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自愿性。阶级性、群众性和自愿性是各国工会、各个时期都具有的普遍性质。工会的阶级性,是指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工会的会员是工人阶级的成员,工会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群众性,是指工会是工人阶级范围内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基础。自愿性,是指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组织,组织和参加工会是建立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职工加入或者不加入、建立或者不建立工会,工会的活动是建立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之上的。27、试述工会的法律地位。答:工会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工会的合法性。法律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确认工会作为合法的职工的组织而存在。第二,工会的独立性。工会是独立的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组织,有组成成员、必要的经费和场所,工会在法律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工会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企业的附属部门。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会的惟一性和独立性。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工会是我国一个独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有一套独立的组织体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依据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活动。第二,工会具有法人资格。新工会法对工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作出了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工会作为法人,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28、试述我国目前职工民主管理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传统的职工代表大会形式,也包括其他新兴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形式。目前,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在非国有企业中,民主管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国有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对于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劳动法中的规定比较原则,具体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法中。29、试述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答: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两种。过错责任原则时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法律责任的基本要件的认定责任的原则。所谓过错指的是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故意的过错是指违法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的过错是指违法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发生一定的社会危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却轻信能够避免而没有采取一定措施,以至于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过错责任原则是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直接相关的人(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不是根据用人单位主观上是否有过错,而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劳动”的危险性质与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由法律规定责任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因而由称“客观责任”或“危害责任”。30、试比较劳动监察与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之间的区别。答:一是监督主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电大《劳动法学》论述考试小抄.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