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导言: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doc
导言: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 导言: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导言: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导言: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司法,定纷止争之权威,权利救济之终极,规则生长之源泉,秩序维系之后盾,社会运作之保障,法律与社会互动之中介,法律帝国之宫殿,公平正义之象征。司法是对法律制度的现实检验,展示了法从规范向事实、从静态向动态、从书本向行动的转化,体现了法的实现及其社会效果,可谓法治的核心环节之一。承蒙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厚爱,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CJS)组织了这次司法学术沙龙。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司法制度。经过多年的准备,2005年4月,我建立了CJS;2006年在诉讼法学科增设司法制度研究方向;2007年初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司法制度二级学科,独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是全国第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二级学科。CJS将以司法制度学科为依托,努力成为国内司法制度研究一个有影响的交流平台,推进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图对中国司法制度的改进有所贡献。司法制度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司法改革;司法政策;纠纷解决;司法的跨学科研究(司法社会学、司法经济学、文学与司法等);中国司法制度;比较司法制度。研究重点,一是历史,二是现实。考察历史可能做出大学问。研究现实即司法的经验研究,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而与司法部门合作发起司法改革行动项目,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则是今后几十年的核心工作。该项目的主要思路是:与司法部门密切合作,以其工作为中心,针对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司法的经验研究,在国家确定的司法改革的框架下,提出或完善司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实践中试点,进而对试点结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最终提炼出可在更大范围内加以借鉴的司法改革的经验和模式。该大型项目经较长时期的筹备业已正式开展,其标志是2007年9月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共建检察改革实证研究基地。第一期项目即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广安模式目前进展顺利。与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开展的东莞劳动争议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二年,也正在向“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的方向迈进。正因如此,这次司法学术沙龙主题确定为: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我们组织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及有关参与者,以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例,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主题。故而,本次研讨亦可视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与西南政法大学检察改革实证研究基地项目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广安模式的成果之一。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夏黎阳副检察长长期从事检察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负责四川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早期试点工作,他对这项制度的了解深入透彻,由此论及的检察改革试点的过程及经验令人启发深刻。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郭彦副检察长目前负责四川省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他开放的改革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深入试点工作,他的文章为这项制度的改革试点提供了最新最全的信息和最前沿的思考,他提出从“强化八性”上下功夫,为这项制度的改革试点指明了方向。广安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负责人甘文超,作为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广安市开展体制外试点最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四年来全身心地投入人民监督员的改革试点工作之中,他从人民监督员的独立性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检察改革试点的艰辛,却又展现了检察改革的光明前景。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的龚珊、卢荣荣是该项目的成员,因项目需要卢荣荣还挂职担任四川省岳池县检察院检察长助理。她们分别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切入主题,龚珊试图提炼中国的司法改革方法论,寻求司法改革方法的本土化,卢荣荣则讨论法学研究思维的转换,兼及司法改革路径探索。田璐、罗金寿是CJS司法制度专业博士生。田璐曾经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批评者,此次她则以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项目为例论及试点改革的空间,罗金寿则研究司法改革中试点的作用。曾令健、严晓英是CJS的硕士生。曾令健讨论司法政策与司法改革的关系,既关注了司法政策在司法改革中的体现,也分析了司法改革中如何贯彻司法政策。严晓英以台湾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为例,讨论了民间组织在司法改革中的作用。鉴于我们将司法改革、尤其是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的司法改革行动项目凝炼为CJS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思想库。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伟大事业,是我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司法制度与诉讼法学同仁们面临的时代挑战,也是所有法律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