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doc

    • 资源ID:2988825       资源大小:781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doc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项目概述-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2 -(一)产业与行业背景- 2 -(二)学院概况- 3 -(三)专业基础条件- 5 -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7 -(一)专业发展目标- 7 -(二)人才培养目标- 7 -(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7 -四、专业建设内容- 8 -(一)创建“产学服务与人力资源”双中心,推进校企对接- 8 -(二)建立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促进中高职教育贯通- 14 -(三)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强化实践育人- 15 -(四)转变培养方式,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18 -(五)完善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0 -(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22 -五、改革举措- 25 -(一)校企共建“产学服务与人力资源”双中心- 25 -(二)创新“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26 -(三)委托具独立资质的评估机构开展专项调查与评估- 26 -(四)探索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化培养途径- 27 -六、预期绩效与保障措施- 27 -(一)预期绩效- 27 -(二)保障措施- 29 -七、专业建设预算- 31 -附件一: “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建设规划- 33 -附件二:预期目标与验收要点- 38 -附件三: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46 -项目负责人: 张进春 (副教授 硕士)项目建设团队:杨治平 (教 授 硕士) 周 彬 (讲 师 硕士) 谢光辉 (副教授 博士)吴德明 (副教授 学士) 岳秋琴 (副教授 硕士) 叶 勇 (讲 师 博士)王春光 (讲 师 博士) 尹 玲 (讲 师 硕士) 刘小波 (讲 师 博士)吴 牮 (高级工程师 学士)罗 隐 (高级工程师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杨焕奇 (高级工程师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董因涛 (高级工程师 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彭 程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重庆嘉陵华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舒仕烈 (高级工程师 西南铝业集团)一、 项目概述立足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与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带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等构成的专业群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培养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项目主要通过校企对接模式、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实践育人、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培养传统与支柱、电子信息等产业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持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本项目建设资金总投入780.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3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35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38.4万元,合作企业投入72万元。二、 专业建设基础(一) 产业与行业背景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作为重庆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最大的支柱产业,在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重庆的特殊市情和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必须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战略,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打造云端智能重庆”。随着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与壮大,迫切需要大批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和管理等相关岗位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在46年的办学历程中,曾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现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为重点建设专业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 学院概况1. 基础条件优越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市教委与市经信委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创建于1965年,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占地1365亩,固定资产12亿元,校舍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亿元,专兼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博士52人),馆藏图书90余万册。折合在校生规模18000余人。2. 发展区位显要学院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西部新城核心区,毗邻重庆西永国家综合保税区和世界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微电子产业园、台资信息园和西部现代物流园,惠普等多家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汇聚区内并与学院建立了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园校互动、科教并进、产学合作发展的背景极为深厚。 3. 办学特色鲜明学院坚持“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 “电子信息类高水平特色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按照“用电子技术提升先进制造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值现代服务业,由数码艺术发展新兴创意产业”的产业专业对接思路,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来引领办学特色,开设有与重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51个,建成电子技术等10个特色专业群。科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持续提高,得到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督查组的肯定和高度评价。4. 标志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领军计划,培育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赋有内涵价值的标志性成果:“面向西部,实施全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成网络安全运行与维护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中央财政支持“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级规划教材5种;获全国技能大赛一、二等奖20余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5. 服务功能拓展学院是重庆市 “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重庆市机关干部电子政务和网络舆情管理定点培训基地”。学院与重庆微电园“园校互动”,共建有“西永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产学研中心”,并依托校内 “工程技术中心”和 “应用技术研究所”,面向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三农”发展,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技能培训鉴定和对口支援交流”多种社会服务活动。近年来,累计进行各类社会培训三万余人次,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六十余项,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职业院校百余所。(三) 专业基础条件1. 专业基本情况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始建于2001年,该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在校生262人,累计毕业学生452人。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92%以上。2. 教改、科研成果“面向西部,实施全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重庆市教学改革项目6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基于“四环相扣”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机械CAD/CAM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基于实践性环境的高职高专开展毕业设计的实效性研究”、“数控技术专业教改试点”、“重庆市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1项:“基于离散单元法仿真和实验的花岗石预应力磨削加工机理研究”。主持重庆教委科技项目1项:“下肢外骨髂机器人运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SCI、EI、ISTP检索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专利16项。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3年累计到账金额达180余万元。3. 专业教学团队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现有专兼任教师26名。专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包括高工)9名、讲师(包括工程师)9名,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3人,博士4人,硕士12人。同时,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聘用了8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4. 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群现有电工电子实训室、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变频器应用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校办机械加工厂等组成的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为4600,其中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拥有各类实训设备45多台套,设备总值300多万元,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内实训需求。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功能于一体,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为企业承担部分零配件的设计和生产任务。5. 校外实习基地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有10年与企业合作的经历,与近二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与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宗申集团公司、重庆虎溪电机厂、重庆川仪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江车辆总厂、重庆力帆集团公司及重庆微电园等企业园区在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学生顶岗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三、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 专业发展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重庆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等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成高水平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为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培养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制造行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岗位,具有扎实的机电控制理论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知识与能力;具有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维修等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具备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管理及自动生产线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岗位需要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三) 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1. 教学质量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创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方式为抓手,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学生满意度、社会认可度和企业满意度。教学质量具体目标为本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普通机电设备、数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能,具备较高的设备管理能力;获取至少一项专业主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 监测指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将毕业生合格率、双证书获取率、社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监控指标。教学质量目标主要监测指标为:课程成绩合格率达到95%,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100%、学生满意度85,家长满意度85,毕业生合格率95、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专业对口率95%、用人单位满意度85%,毕业生平均起薪额2000元,毕业一年后平均月薪达到3000元。四、 专业建设内容(一) 创建“产学服务与人力资源”双中心,推进校企对接1. 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更好地服务于传统与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产学服务与人力资源”双中心校企对接机制,该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如图4-1所示。图4-1双中心校企对接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图(1) 成立“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和“机电设备维修人力资源中心”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由机电工程系牵头,依托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的纽带作用,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构建“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的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在教学方面,“双中心”通过定期专业建设工作,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产业规划,确定区域经济对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完成包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协调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育人等工作,以及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和评价。通过专兼教师的教学融合,既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特长,又弥补兼职教师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技术服务方面,可结合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实训设备,使教学过程更加接近生产现实;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开发所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结合企业在生产管理当中的制度,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为校办实习工厂设备和以及富士康在校内的SMT教学生产线提供维护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为本地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机电设备维护技术服务。依托学院招生就业处与校企合作处,成立“机电设备维修人力资源中心”。主要职能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教学进度,开辟专业对口的学生“顶岗/协岗”渠道;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协助系部完成“订单”培养的相关工作;收集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跟踪毕业生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依托“双中心”,开展企业与员工培训200人次,校企共同研制市场化产品2台(套),为10家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 加强“双中心”制度建设制定与实施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机电设备维修人力资源中心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与共建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校企合作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评聘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合作协议,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 推进“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专业技能模块化,职业能力逐级递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机电装备不断升级,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相关岗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就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行动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递进特点和机电设备技术的差异性,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分为普通机电设备装调与维修、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和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三个核心模块,通过分段式工学交替,逐级递进,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4-2所示。图4-2 “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在普通机电设备和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实施第三方考核。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2) 解析职业能力,重构“模块化递阶式”课程体系借鉴学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业已形成的533课程开发方法,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三阶段分析法”,采用“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从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的职业发展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3个模块化递阶式行动领域,再经过分析论证,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如图4-3所示。图4-3 模块化递阶式课程体系构建(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机械结构与机械传动、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线的装调实训4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3. 经费预算本项目需在校企对接建设方面投入7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1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9万元,行业企业投入2万元,学院自筹2万元。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如表4-1所示。表4-1 年度经费预算(校企对接)项 目经费(万元)中央财政投入重庆市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合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2120411514291122274人才需求调研11112225“双平台”运作机制建设55101015职业能力标准开发555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101010课程建设(4门)515205141939(二) 建立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促进中高职教育贯通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从学院层面制定针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改革中职学生进入高职的入学方式,给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一定比例的直升名额,成绩优异和特长学生可免试入学;适当增加本专业三校生的招生计划,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进入高职深造的机会;与中职学校签订五年一贯制培养协议,使中职学生获得持续的职业教育。2. 资源共享,衔接提高指导中职学校机电设备类专业建设,联合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内涵、教学条件、规划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针对中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3. 营造氛围,促进衔接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4. 经费预算本项目需在系统培养建设方面投入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万元,学院自筹6万元。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如表4-2所示。表4-2 年度经费预算(系统培养)项 目经费(万元)中央财政投入重庆市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合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151510102022442645衔接教育制度建设123225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821010中高职写衔接课程开发(2门)1515281025专业开发指导112245(三)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强化实践育人在“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运行管理体制下,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三个递阶式服务站(普通机电设备维修与服务站、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服务站),建立两个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研究所(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所、机电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其组织架构如图4-4所示。图4-4 “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 组织架构1. 建立维修服务站“校中厂”建立1500平方米维修服务站,包括:普通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站、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自动线装调与维修服务站(各服务站建设规划见附件1),能提供200个工位,能满足机械装配与检测、液压与气动、PLC技术应用、变频器技术应用、工业组态控制、中高级维修电工、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等教学任务的需求,能为本地区企业提供机电设备维护技术服务。服务站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企业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实训各环节的管理(如统一着装、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等),营造企业化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与行业企业(如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厂中校”,共享企业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并按照企业生产周期、人员需要,实施生产与教学节奏同步的灵活学期,实现企业与教学空间、人员和内容的融合,将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室”搬到校外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采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模式,使实践教学始终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动手能力,获取职业经验。3. 项目引领,提升学生能力层次“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 “机电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所”,承担学院教学设备改造任务及企业的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吸收优秀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这一途径,提高学生对机电设备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理解,使学生从事设备安装调试、检测与维修能力得到提升。4. 经费预算本项目需在强化实践育人建设方面投入51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17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17万元,行业企业投入60万元,学院自筹219.4万元。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如表4-3所示。表4-3 年度经费预算(强化实践育人)项 目经费(万元)中央财政投入重庆市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合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873011711711715456092.4127219.4513.4普通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站机械部件拆装实训室15154419维修电工实训室161616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服务站数控系统安装调试维修实训室20284848伺服传动控制实训室101010数控机床检测实训室151515故障诊断维修实训室46.446.446.4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服务站自动线安装调试实训室989898Plc控制技术实训室202020液压传动综合实训室1919313150工业组态控制实训室323232“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555“厂中校”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555机电设备虚拟实训室141414工业机器人实训室424242变流技术及电气传动技术实训室474748逆向工程实训室404040实训实习耗材补贴1121124实习意外伤害保险1122(四) 转变培养方式,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中,主要采用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1. 虚实结合,项目驱动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传动等学习领域,可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如:Multisim 、OrCAD等),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并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际动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 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对维修电工、变频器应用等技能应用型学习领域,将项目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托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通过专兼职教学团队,引入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的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的教学模式。3. 真情实景,现场实做在机械装配与检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特色鲜明的学习领域,在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的相应服务站,构造职场氛围,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重现工厂实际工作情景,以师徒制开展教学工作,配置真实的机电设备(如普通机床、数控设备等),设计相应设备检修与维护的工艺,制定符合工厂实际的管理制度。通过“真情实景、现场实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4. 技能竞赛,激发潜能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举办机械创新设计,机电应用创意设计,选题来自于合作企业的实际问题或校内研究所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提炼的项目,通过这类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5. 经费预算本项目需在转变培养模式建设方面投入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7万元。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如表4-4所示。表4-4 年度经费预算(转变培养模式)项 目经费(万元)中央财政投入重庆市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合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581317203750教学模式改革22335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56114415职场氛围建设8101818职业技能竞赛661212(五) 完善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由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良好机制,同时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培养1名并引进1名有丰富行业经验,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双高的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骨干教师;培养5名 “双师”素质教师;新聘用10名机电设备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到2013年,团队教师达36人,兼职教师18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100%。组织专业教师学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职业教育理论,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1. 专业带头人培养从骨干教师中选拔1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穿心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专业带头人,从行业知名企业引进1名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采用赴国外进修、企业挂职以及参加高端会议、学术交流、主持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编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材等多种方式,开拓专业带头人的全局战略视野,有效规划和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专业带头人熟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性,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负责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对企业的技术合作、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指导年轻教师的发展。2. 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用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进入“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或合作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参与各服务站、研究所的技术服务工作;参与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开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活动;定期安排教师参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赴国内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工作。使他们获得达到“双师”、“骨干”要求。培养骨干教师3名、“双师”素质教师5名。在已有8名兼职教师基础上,再从行业企业聘用10名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确保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每年组织2次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兼职教师参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工作。3. 教学团队梯队建设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教育教学能力、产学研能力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育教学能力的传、帮、带,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传、帮、带;通过相同教学任务任课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4. 经费预算本项目需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投入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万元,学院自筹9万元。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如表4-5所示。表4-5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经费预算表项 目经费(万元)中央财政投入重庆市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合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2012年度2013年度小计合计2520458122022436978制度建设333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1051515骨干教师培养(3名)101020223325“双师”素质教师培养(5名)5510223315兼职教师聘用(10名)8122020(六)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将专业满意度、专业服务能力、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加强学校及专业自身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具独立资质的评估及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与具独立资质的专业评估及研究机构通过共建或委托方式,在校内建立涵盖学校、专业、学生、师资、行业企业等多方面信息的人性化、开放式交互管理平台。学校以及本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各方信息反馈和第三方评价报告,相应地调整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转变培养方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1. 引入第三方,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我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评教和毕业后一年内完成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用人单位则通过填报学校相关部门寄发调查表反馈信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职业发展等方面信

    注意事项

    本文(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