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论视角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研究—以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合作为例.doc
基于融合论视角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研究以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合作为例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在企业边界日益模糊的经济环境下,各类企业都以供应链形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产业关联度极高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成为经济热点问题。两者的联动有利于制造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促进产业升级; 有利于释放和集聚物流需求,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分工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深入分析促进联动的内外部动因和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一个理论框架,最后以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该框架进行了验证。关键 词: 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产业关联;产业融合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U nde r t he gl oba l e c onom i c e nvi r on m e nt , e nt e r pr i s e s bor de r ha s be c om ei nc r e a s i ngl y bl ur r e d, a l l ki nds of e nt e r pr i s e s pa r t i c i pa t e i n s oc i a l e c onom i c a c t i vi t i e s i nt he f or m of t he s uppl y c ha i n. T he l i nka ge de ve l opm e nt of m a nuf a c t ur i ng a nd l ogi s t i c si ndus t r y w hi c h ha s a hi gh i ndus t r i a l c or r e l a t i on i s be c om i ng a hot s pot of e c onom i cpr obl e m sT he l i nka ge i s he l pf ul f or m a nuf a c t ur i ng e nt e r pr i s e s t o r e duc e c os t s , i m pr ovee f f i c i e nc y , pr om ot e i ndus t r i a l upgr a di ng; I t a l s o c ont r i but e s t o r e l e a s e a nd a ggl om e r a t el ogi s t i c s de m a nds , i nt e gr a t e s oc i a l l ogi s t i c s r e s our c e s , i m pr ove t he s e r vi c e l e ve l ofl ogi s t i c s i ndus t r y; I t pl a ys a pos i t i ve r ol e i n pr om ot i ng t r a ns f or m a t i on a nd upgr a di ng ofi ndus t r i a l s t r uc t ur e a dj us t m e nt a nd a c c e l e r a t i ng t he t r a ns f or m a t i on of e c onom i cde ve l opm e nt pa t t e r nsR e c e nt l y , t he s t a t e a nd l oc a l gove r nm e nt s a r e t a ki ng m e a s ur e s t opr om ot e t he l i nka ge de ve l opm e nt of m a nuf a c t ur i ng a nd l ogi s t i c s i ndus t r yI n t hi s a r t i c l e , on t he ba s i s of t he r e f e r e nc e of r e s e a r c he s e xi s t e d, by m e a ns of l a bordi vi s i on t he or y , i ndus t r i a l a s s oc i a t i on t he or y a nd i ndus t r i a l c onve r ge nc e t he or y , i t pha s e st he pr oc e s s of l i nka ge de ve l opm e nt of m a nuf a c t ur i ng e nt e r pr i s e a nd l ogi s t i c s e nt e r pr i s eB e s i de s , t hi s pa pe r de e pl y a na l ys e t he i nt e r na l a nd e xt e r na l m ot i va t i on w hi c h pr om ot e t hel i nka ge a nd f i nd t he f a c t or s t ha t i nf l ue nc e e a c h s t a geF ur t he r m or e , i t s um s up at he or e t i c a l f r a m e w or k. I n t he l a s t of t hi s a r t i c l e , a c a s e s t udy on l i nka ge be t w e e nD ongf e ng N i s s a n a nd F e ngs he n L ogi s t i c s i s s t a t e d, w hi c h ve r i f i e d t hi s f r a m e w or k.K e yw or d s : M a nuf a c t ur i ng c om pa ni e s , L ogi s t i c s e nt e r pr i s e s , I ndus t r i a l a s s oc i a t i on,I ndus t r i a l c onve r ge nc eI 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IA bs t r a c tI I目 录.I I I图表目录V1 导论.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2 研究方法21.3 研究内容与框架31.4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理由41.5 重点解决问题.62 文献综述.72.1 关于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关系研究.72.2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研究92.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1 13 理论框架的构建153.1 理论基础.153.2 理论框架构建.174 案例描述264.1 案例企业背景与发展历程264.2 东风日产与风神物流联动发展过程.285 案例讨论365.1 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联动发展的动因.36I I 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 第一阶段:企业分工协作385.3 第二阶段:企业延伸融合405.4 第三阶段:理念导入融合436 结论与建议.456.1 研究结论.456.2 创新贡献.466.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46参考文献.48致 谢52I 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表 目 录图 1 制造业和物流业互动融合的实施阶段图20图 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与路径25图 3 东风日产与风神物流关系图.39图 4 东风日产与神风物流合作第一阶段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40图 5 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合作内容.40图 6 东风日产与神风物流合作第二阶段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43图 7 东风日产与神风物流合作第三阶段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44表 1 资料来源和资料类型.5表 2 联动双方信息对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34表 3 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联动发展的内外部动因.38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导 论11 研 究 背 景 与 意 义1.1.1 研究 背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 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广东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近年来,这两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制造业虽然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调整的机遇,在提高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省制造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在产品附加值及技术含量方面都明显落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广东省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不具备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优化方案和实行物流一体化管理的能力, 所拥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也满足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如何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扩大社会物流需求成为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鼓励下,不少制造企业意识到生产供应链上服务业的重要性,开始在供应链层次上寻求自身优势,将物流服务环节外包给专门的物流企业运作, 集中主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 “联动发展” 成为解决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途径之一。其中,广东省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合作就是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其他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联动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从 2003 年风神物流成功竞标东风日产华东地区的入厂物流项目开始, 二者就开始了联动合作之路。从最初简单的物流外包到如今的战略联盟合作,双方不断调整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作战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本文将以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发展过程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二者联动发展的动因、机制以及影响因素。1.1.2 研究 意义(1)现实 意义对制造业而言,与物流业联动可以推动企业业务整合、物流分离和物流环节外包的实施,通过物流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对供应链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从而缩减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制造业物流是物流运作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领域。因为制造业包含采购、生产、包装、销售以及售后等多个环节,且不同的行业各有特点。物流业通过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可以参与到生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而通过整合服务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和物流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提升。(2)理论 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从社会分工、产业共生、产业链或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在对以上研究视角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融合论为视角,以分工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微观方面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动因、互动机制与关联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并用广东省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成功联动发展的案例对其进行佐证,提出促进两业联动的措施建议。12 研 究 方 法(1)文献 探讨 与理论 分析本文通过对文中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评论和引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梳理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方面的空白点和不足之处,确定以分工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为依据,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2)案例 研究 法为了进一步明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一般过程、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针对风神物流和东风日产成功融合发展的案例进行资料收集,并结合深度访谈、书面文件、档案数据和网上搜索的资料,进行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佐证上述理论框架。13研 究 内 容 与 框 架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交代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交代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理由;提出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一命题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研究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并对以往研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文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理论框架构建。对于本文所要用到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和解释。在对以往学者有关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阶段划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观点进行汇总概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构想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案例描述。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将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合作动因、推动因素以及联动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第五章,案例研究。本章以风神物流与东风日产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第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章提出的理论框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佐证上述理论框架。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章依据案例分析的结果 , 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对结论予以分析,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建议。14 研 究 对 象 的 选 择 及 理 由1.4.1 案例 选择本文选择了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合作过程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汽车物流是所有行业物流中技术性最强、复杂程度最高的,管理难度较大,是提高汽车产业供应链价值、增强汽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具有针对性; 第二, 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合作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演变过程;第三,东风日产是汽车制造行业的佼佼者,被众多学者研究引用,为我们收集公开资料提供便利;第四,风神物流与课题组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课题组成员可以取得企业的相关数据,还能随时进行访谈和现场调研。因此,本文选择用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合作过程来验证笔者提出的理论框架。1.4.2 资料 来源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我们选取了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联动合作过程作为本案例的研究对象,选取了多个渠道的资料来源,确保不同资料之间能够得到三角验证 (表 1) 。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 得到了广东省物流研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1 资 料 来 源 和 资 料 类 型资 料 类 型 备 注面 对 面 访 谈 按 照 研 究 需 要 , 对 风 神 物 流 的 公 司 高 管 进 行 1 小 时 的 访 谈 。一 手 资 料公 司 内 部 资 料 风 神 物 流 公 司 内 刊 、 内 部 宣 传 册报 纸 、 杂 志 上 关 于 风 神 物 流 和 东 风 日 产 的 报 道 与 评 论 ;档 案 文 件导 师 课 题 组 做 过 的 相 关 的 课 题 资 料 ;其 他 有 关 公 司 的 研 究 文 献二 手 资 料公 司 官 网 上 公 布 的 数 据 和 资 料 ;网 络 搜 索网 络 视 频 报 导 ;图 书 馆 网 站 上 搜 索 的 期 刊 文 献资 料 来 源 : 根 据 资 料 收 集 过 程 中 的 记 录 整 理 而 来1.4.3 资料 分析为了充分发挥案例研究在资料分析中的柔性,资料分析和资料收集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在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建立初始框架以指导资料的收集。收集到的资料会根据框架进行归类和填充。此外,尽管在下文的案例讨论中只引用一种资料来源,案例要求每个观点至少要得到两个以上信息来源的证实,以保证资料的可信度。案例数据分析是在案例资料、 理论、 相关文献及模型之间反演的过程, 而归类、叙事、图示等手段贯穿了案例数据分析的始终。在对初始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东风日产和风神物流的合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合作的深入二者关系趋向稳定,并且每个阶段影响合作关系的因素不同。于是我们通过图示和叙事的手段将案例资料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分类,然后再进一步收集资料。接下来,我们对资料分析中发现的新视角、新观点也同样用图示和叙事手段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我们为风神物流如何针对东风日产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以及风神物流有何种优势与东风日产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对风神物流的总经5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进行实地访谈,以验证理论框架是否正确。当所有数据和资料都符合理论框架,且还未有新的资料能丰富、 完善该框架时, 研究所创建的理论框架达到了稳定状态。15 重 点 解 决 问 题(1)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因、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2)风神物流和东风日产的联动合作是如何展开的?其互动的动力机制和过程如何?影响其一步步深入合作的因素有哪些?6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文 献 综 述21 关 于 制 造 业 和 物 流 业 的 关 系 研 究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目前学者们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集 中在 “ 制 造业 与 生 产性 服 务 业 ” 的 关系 研 究 上。 20 世 纪 70 年 代, 生 产 服务 业 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部门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逐年上升。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和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相关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2.1.1 需求 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服务业需求的来源;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 补 充 。 如 C ohe n & Z ys m a n 、 R ow t ho r n& R a m a s w a m y 、 K l odt 、 G ue r r i e r i & M e l i c i a n i 1 - 4 都赞同这种 观点 。C ohe n& Z ys m a n 强调,制造 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 需求部门 ,如果没有制造业,社会就服务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学者李冠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 5 升,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应提高,制造业的服务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2.1.2 供给 论与需求论的观点相反,供给论认为服务业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认同 6 - 8 此 观 点 的 学 者有 P a ppa s & S he e ha n 、 K a r a om e r l i ogl u& C a r l s s o 、E s w a r r a n& K ot w a l 。他们认为生产服务业水平不高,就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其中,E s w a r a n& K ot w a l 指出 , 生产服务业 的发展 可以从两个 方面发挥作用 : 一是能够推 动制造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劳动分工; 二是可以缩减制造业部门投入到中间服务的成本。中国学者江小涓和李辉在对多个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进行调研后表明,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分销、物流、融资等生产服7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务 业的 发 展 ,是 影 响 企业 竞 争力 最 主 要的 因 素 之一 。顾 乃华 等 对 中 国 经 济 转 型 时期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发展生产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其中东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 1 0 。2.1.3 互动 论国 外 学 者 S huga n 和 B a t hl a 等 认 为 生 产 服 务 业 和 制 造 业 部 门 表 现 为 相 互 作 用 、 1 1 - 1 2 相互 依赖、 共同发 展的互 动关系 。他 们认为 ,随着 制造行 业的发 展壮大 ,对 贸易、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会迅速增加,这不仅能带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联系将会更加紧密。郑吉昌、夏晴以浙江省为例,指出制造业基地建设项目必须与相关的服务支撑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1 3 。 魏江、 周丹也指出目前制造 业和服务业之间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相互 作用 、 相互 1 4 依赖、协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并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2.1.4 融合 论L undva l l & B or r a s 、 植草益等国 外学者指出 , 随着信息通 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的趋 1 5 - 1 6 势 。生产 服务业与 制造业之 间的融合主 要表现为 生产服务 业向制造 业延伸,尤其是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直接参与生产商的生产环节。这种情况下两者的关系由简单分工转化成为了相互渗透的融合形式。我国学者聂清研究表明制造业功能日趋服务化,并且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制造业生产某些产品主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二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随产品一同出售;三是服务知识指导制造企业的技术变革和产 1 7 品创新 。关于上述四种论述生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 “需求论”8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强调的是生产服务业要适应制造业的发展; “供给论” 强调的是生产服务业要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前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对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剖析;第三种“互动论”兼容了前两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享利润、共担风险;而“融合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信息化、知识化主导的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的现状,是对“互动论”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因此本文以融合论为视角,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进行研究。22制 造 业 和 物 流 业 联 动 发 展 的 模 式 研 究国内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多。一般来说,按合作时间的长短和合作的频率可以将其分为临时合作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按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关系可以将其合作模式分为自建物流企业模式、合资模式和物流服务外包模式。2.2.1 临时 合作 模式郭淑娟、董千里把临时合作模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制造企业因扩大规模或增加销售量等导致物流资源不够,从而向物流企业购买临时性的服务,例如从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或者从运输企业购买运输服务,这种临时合作就是一次性的物流合作;二是制造企业在短时期内以签订短期合同的方式把原本属于企业本身运作的某一项或某几项物流活动,例如原材料储存、产成品配送等交给物流企业进行运 1 8 作 。 这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只适 用于较为分散的物流功能 , 双方的合作在物流服务完成时便终止,属于纯市场交易行为。2.2.2 物流 战略 联盟模 式物流联盟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9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稳定的合作。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双方紧密地结合成一体,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联盟成员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每个成员都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取得竞争优势,以满足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能够在物流设施、运输能力和物流管理技术等方面实 1 9 现优势互补, 达到整个联盟效益最大化 。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盟 可以实现协同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实现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盟的双赢或多赢。2.2.3 自建 物流 企业模 式自建物流企业是指制造企业在经营到一定阶段后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物流需求单独成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是母子企业关系,物流企业依附于制造企业生存。目前已经有实力强大的制造企业出资成立自己的物流公司,例如宝钢集团成立的宝铁储运公司。这类物流公司作为制造企业的子公司专注服务于母公司的物 2 0 流业务,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2.2.4 合资 模式合资模式指的是制造企业通过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与有意向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法人合作,共同出资建立合资或股份制物流公司,之后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合资模式下,制造企业可以获得长期高效专业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可以获 2 0 得可靠的客户源以便扩大规模,二者按照签订的协议开展业务并进行利润分配 。2.2.5 物流 服务 外包模 式物 流 服 务 外 包 是 指 一 些 制 造 企 业 将 自 身 不 具 备 优 势 的 非 核 心 业 务 独 立 分 离 出 2 1 来, 外包给物流企业来运作 。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都将自 己的产品或货物的储存和配送环节外包给专业的货物配送公司来完成。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不仅能大大降低1 0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最重要的是能使企业摆脱物流过程中物流操作模式和物流运作能力的束缚,通过利用外生社会资源来辅助完成自身供应链的优化,利用物流企业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物流环节的劣势,达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选取哪种联动发展模式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包括制造企业的规模、资本、业务范围、合作项目以及物流企业资产专用性、服务专业性和服务水平等。 就我国目前来说, 还处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合作都是从简单的物流外包开始,随着互动的深入,合作趋于稳定,合作模式在不同合作阶段也会相应变化。因此,本文选择从物流服务外包为切入点,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的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研究。23 制 造 业 与 物 流 业 联 动 发 展 的 作 用 机 制 研 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分工、交易成本、产业关联、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等方面来研究的。2.3.1 分工 深化 与交易 成本 降低分工不仅是产业组织存在的基础,也是导致产业组织变动的原因之一。分工发展推动了产业组织的演进与变迁,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所以说,产业结构升级与分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从分工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薛立敏、顾乃华等指出,生产服务业提供的主要 2 2 - 2 3 是知识 和技术, 这就进一 步推动了生 产的专业 化,从而 提高了生 产效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效率将不再仅仅只由生产活动本身的情况决定,而是越来越大程度的取决于各种生产活动之间的相关经济联系,也就是服务业。而这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 2 4 环 节 的 外 包 。 陈 宪 、 黄 建 锋 认 为 , 服 务 业 增 长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社 会 分 工 。 20 世 纪1 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0 年代之后, 生产服务业快速增长, 原来作为企业内部环节的服务职能部门渐渐分离出来,其中包括研发设计、会计营销以及物流咨询等,这些环节逐渐形成了专门的生产服务环节和独立的市场主体。由此可知,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外部化发展趋势将愈演愈烈。C o a s e 在 企业的性质 一书中用交易费用这个概念来 解释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 2 5 活动 。 科斯认为分工的不断细化 会使得制造商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 , 只要交易费用的边际增长小于劳动分工的边际收益,社会分工就还会进一步深化,同时还会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制造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分工的进程也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的变化。由此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由于制造业内部分工的纵横双向发展,各个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对技术营销环节需求会不断扩张,主要包括设计、开发、物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中间活动,这些环节都蕴含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高水平人力资本,其中有一部分是新需求的出现所导致的,而另一部分可能是企业内部本身具有的服务功能的显性化;第二是交易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或产业的内部分工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制造业组织结构的裂变也会越来越明显,作为生产过程中间环节的生产服务业,也会在分工演进过程中不断扩张,逐渐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形成独立的服务业部门,最后形成新的服务产业。陈宪、黄建锋也认为,真正能解释“制造业增长”的因素应该是“社会分工” 。分工收益大于分工交易费用是分工实现并延续下去的原因。社会分工越细,交易的成本就会越高,因此越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来降帮助低交易成本。2.3.2 价值 链分 解与利 益共 享分工的深化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能够对经济主体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一种推动力,这也是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价值链的形成是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1 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价 值 链 的 概 念 是 由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教 授 P or t e r 提 出 的 。 P or t e r 认 为 每 一 个 企 业 的活动都包括设计、生产、营销等基本活动及各项支持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反映出企 2 6 业的经营策略 和综合水平 , 价值链就是企 业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 连接 。 P or t e r将个别企业的价值链与 其上 、 下游企业相互连接起来 称之为价值系统 。 K a pl i ns ky 认为,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价值系统就是产业价值链,包括了上游的供应商、中游的制造商、下游的分销商以及消费者,由一连串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企业价值不只 2 7 是单个企业内部活动的结果,而是更多地由企业外部活动所创造 。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原有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过程。从消费者的视角审视价值链,消费者在购买实物产品时并非只注重产品本身,很大程度上会关注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益。 这种情况下, 产品价值链会逐渐往 “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换句话说,产业链中上游和下游环节的增值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业务重心向两端转移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体现在 “三个共享一个共担” : 信息共享、 知识共享、 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产业之间深层次的专业分工,既可以让企业集中力量专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促进企业共享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盟,最终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2.3.3 协作 创新 与相互 促进G r ubl e & W a l ke r 认 为 , 服 务 业 是 人 力 资 本 、 技 术 资 本 和 知 识 资 本 进 入 制 造 企 业 2 8 生产过程的桥梁 。 生产服务业是开发新技术 和研发新产品的重要推动力 , 对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尤其是生产服务业中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通过知识流动产生交互创新,从而达到两者的融合,国内外学者大1 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部分都是 从这个思路出发进 行探索和研究的。 M ul l e r 等指出, 在创新系统中,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最大的作用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它能帮助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并 2 9 且 从中 得到 自 身创 新的 激 励 。 H a ukne s 等 研究 发现 , 高技 术服 务 业在 产业 集 群中起着协调、连接和支撑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与其他集群之间的作用最为 3 0 明显 。另外, W i n dr um 研究提出知识密集型服 务业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学习的过程,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主要是由服务提供商和 3 1 客 户 企 业 之 间 的 合 作 方 式 决 定 的 。 S t r a m ba c h 通 过 对 知 识 密 集 型 服 务 企 业 与 制 造企业间连接机制的研究,得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 3 2 熟练了新知识的使用 。 孔德洋和徐希燕认为服务业的成长 和创新很大程度上可归 3 3 结为与客户企业在交互学习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过程 。在回顾国内外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研究的文献之后我们发现,二者联动的作用机制表现形式虽然被研究地比较全面,但是并没有与联动发展的阶段性结合起来,合作形式是怎样随着合作程度的深入而演进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1 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理 论 框 架 的 构 建31 理 论 基 础根据吕涛等和黄有方等关于“产业联动”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阐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其之间的技术联系为基础、以互利为目的所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二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为了追求资源集约化经营,达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相互介入对方企业的管理 3 4 - 3 5 活动以 及由此引 起的协同 合作活动 。通过 对两业联 动发展概 念的理解, 可以发现两者联动发展关系体现的是合作企业之间的一种互利合作行为,通过联动活动的开展,使合作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发展关系。这当中无不“透露”着社会分工、产业关联、产业融合的思想。3.1.1 分工 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认为分工可以大幅度地改进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社会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任何一个产品或一种服务都不可能由单独一个企业完成,而是要通过供应链的形式进行生产再传递给消费者,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些制造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在供应链上谋求自身优势。物流业作为生产服务业最重要的类别,往往直接参与制造企业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商品价值的创造过程。在生产领域,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物流的一系列进程中,物流活动渗透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古典经济学派的说法,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分工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物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