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法教学课件.ppt
侵权行为法,兰州商学院 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侵权行为法学课程是专门为我院法学专业本科学生选学民商法方向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属于民法学中债权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法学的其他内容,以及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和行政法学等都有密切联系,是民事责任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我国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件。,课程说明,(三)教学时数课堂面授时数为每周2学时,教学十八周共计三十六课时,实践教学时数为九课时。(四)教学方法以课堂面授教学为主要方式,采取讲授、案例分析、布置作业、进行讨论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之以实践教学手段,包括证据分析表的制作、模拟取证、模拟法庭和旁听审判等。(五)面向专业法学专业本科,第一章 绪论:侵权行为法的地位,第一节 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第二节 英美法系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草案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第一节 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一、侵权行为法的本质是民事责任法(一)大陆法系现有模式存在的缺陷(二)英美法系模式的异质文化基础(三)侵权行为法的本质是民事责任法(四)违约责任不是这里的民事责任的范畴二、大陆法系的侵权行为法地位(一)侵权行为法的独立是指从债法中独立(二)大陆法系的侵权行为法地位最终是由民法典决定的三、侵权行为法的应有地位(一)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中以编的形式出现(二)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结构,第二节 英美法系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一、英美法系侵权行为法的性质和框架(一)美国法律协会编纂的“法律重述侵权行为法”(二)依传统和发展标准进行罗列二、英美侵权行为法的几个特点(一)判例和成文法(二)法官和陪审团(三)普通人的正常思维和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三、影响英美侵权行为法传统原则的几个因素(一)保险(二)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补偿形式(三)计算机(四)严格责任原则,第三节 我国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的地位,一、独立于债法的侵权行为法(一)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结构(二)基本结构实行三编制(三)结构的特点二、侵权行为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一)侵权行为法与刑法(二)侵权行为法与行政法(三)侵权行为法与经济法(四)侵权行为法与劳动法(五)侵权行为法与保险法,第二章 侵权行为概述,第一节 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之债第二节 侵权行为的主要分类,第一节 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之债,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一)概念(二)基于概念的构成二、侵权行为的特征(一)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二)侵权行为的构成一般以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前提(三)侵权行为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三、侵权行为与相关概念的比较(一)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比较(二)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比较四、侵权行为之债(一)侵权之债的含义(二)侵权之债在各国民事立法的表现,第二节 侵权行为的主要分类,一、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一)一般侵权行为为侵权行为的常态(二)特殊侵权行为为侵权行为的例外二、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一)单独侵权行为(二)共同侵权行为三、积极侵权行为和消极侵权行为(一)积极侵权行为(二)消极侵权行为,第三章 侵权行为法概述,第一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概述第二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体系第三节 侵权行为法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概述,一、我国侵权行为法的概念(一)概念(二)与侵权行为的区别二、我国侵权行为法的法源(一)宪法(二)民法通则(三)单行民事法规和其他立法文件(四)司法解释(五)民事习惯与民法学说,第二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体系,一、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立法结构(一)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二)各种具体侵权行为及其民事责任(三)被告人责任的免除或减轻(四)共同侵权(五)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六)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二、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科学结构(一)四章编侵权行为法(二)两掌编侵权行为法(三)五章编侵权行为法(四)三章编侵权行为法,第三节 侵权行为法的社会功能,一、创设民事权利与保护民事权益(一)创设民事权利(二)保护民事权益二、对受害人权益的补偿(一)认定受损权益(二)补偿受损权益三、分散损失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一)分散损害后果(二)平衡社会利益四、教育与惩戒作用(一)一般和特殊教育作用(二)惩戒加害人,第四章 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国外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国外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侵权行为法(一)古罗马法前的侵权行为法(二)罗马法以及过错责任(三)日耳曼法(四)中世纪欧洲的侵权行为法二近代侵权行为法(一)法国民法典(二)德国民法典(三)过错责任乃近代侵权行为法最杰出的贡献,第一节 国外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三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一)侵权行为法的地位不断提高。(二)侵权行为归责原则趋于多元化。(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四)对侵权行为法予以重新定位。四、英美法系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一)英国(二)美国(三)香港,第二节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中国侵权责任的法律制度(一)清末修律前的古代中国侵权责任(二)大清民律草案中的侵权责任制度二、解放前中国的侵权行为法(一)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民法典中的侵权行为法(二)该侵权行为法实施情况简介三、我国现行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过程(一)民法通则颁布前(二)民法通则中的侵权责任制度(三)民法通则后的主要发展和变化,第五章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第一节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概述第二节 过错责任原则第三节 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四节 公平责任原则第五节 严格责任原则,第一节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概述,一、归责原则的概念(一)概念(二)对概念的认识二、归责原则的体系(一)关于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的若干学说(二)二元归责原则的合理性三、归责原则的意义(一)体现国家对侵权行为的民事立法政策(二)对司法人员的意义(三)对当事人的意义(四)理论意义(五)对于民事立法和侵权案件分类的意义,第二节 过错责任原则,一、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一)过错责任与过失责任(二)一些国家民法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及分析二、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一)适用范围(二)适用方法(三)关于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三、过错推定(一)过错推定的含义和意义(二)过错推定与归责原则,第三节 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无过错责任原则概述(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三)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可归责事由”(四)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征(五)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意义(六)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七)无过错责任原则与结果责任、危险责任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一)适用范围(二)适用方法(三)责任限制(四)免责条件,第四节 公平责任原则,一、“公平责任原则”肯定说(一)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二)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三)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四)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五)适当补偿。二、“公平责任原则”否定说(一)缺乏法律依据(二)没有具体对象(三)认识论上的考察三、公平原则在我国侵权行为法中的体现(一)在过错责任案件中的体现(二)在无过错责任案件中的体现(三)在某些损害后果分担上的体现,第五节 严格责任原则,一、严格责任原则的概念(一)概念(二)主要法律特征二、严格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比较(一)严格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二)严格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三)严格责任原则与绝对责任,第六章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第一节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 过错责任的侵权与无过错责任的侵权之构成要件第三节 加害行为的违法性第四节 损害第五节 因果关系第六节 过错,第一节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概念和意义,一、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概念(一)概念(二)法规表述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理论的意义(一)构成要件是对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高度概括(二)是对归责原则的系统阐述。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与归责原则的交错(一)构成要件的同一性。(二)构成要件的非统一性,第二节 过错责任的侵权与无过错责任的侵权之构成要件,一、过错侵权的构成要件(一)几种主要学说(二)对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语义分析(三)司法解释对构成要件的态度(四)主观过错与客观过错(五)主张四要件说的结论二、无过错侵权的构成要件(一)无过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二)在无过错侵权案件中对受害人和第三人过错的考虑,第三节 加害行为的违法性,一、加害行为的概念(一)概念(二)法律特征二、加害行为的分类(一)故意的加害行为、过失的加害行为与不基于过错的加害行为(二)直接加害行为与间接加害行为(三)单个人的加害行为与多数人的加害行为(四)积极的加害行为与消极的加害行为(五)对不同性质的民事权益的加害行为,第三节 加害行为的违法性,三、加害行为的违法性概念(一)违法性是加害行为的本质特征(二)加害行为所违反的“法”探讨(三)关于违反公序良俗四、加害行为的违法性的考察(一)加害行为通常是对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权利之侵害(二)加害行为也可能是对他人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民事利益之侵害(三)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权利与受法律保护的民事利益之关系五、关于违法性阻却(一)不可抗力(二)正当防卫(三)紧急避险,第四节 损害,一、损害概述(一)概念与认识(二)法律特征二、财产损害(一)财产损害概述(二)财产损害的分类三、人身损害(一)人身损害概述(二)人身损害的分类四、社会评价之降低(一)社会评价之降低的认识(二)社会评价降低的发生与救济五、精神损害(一)精神损害概述(二)精神损害的救济,第五节 因果关系,一、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概述(一)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二)作为结果的损害事实与作为原因的加害行为(三)我国民法学界研究因果关系的若干误区(四)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二、事实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一)时间上的顺序性(二)原因现象的客观性(三)必要条件(四)实质要素的补充检验三、事实上因果关系的形态和原因力理论(一)因果关系的形态(二)原因力理论探讨四、事实上因果关系的证明和推定(一)事实上因果关系的证明(二)事实上因果关系的推定,第六节 过错,一、过错概述(一)概念(二)过错的属性二、过错的基本类型(一)过失(二)故意三、过错的判断标准(一)过错的判断标准概述(二)各种判断标准,第七章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二节 民事制裁方式第一节 民事责任方式,第一节 民事责任方式,一、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概述(一)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概念(二)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与侵权行为的对应性二、各类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八)赔礼道歉,第二节 民事制裁方式,一、民事制裁方式概述(一)民事制裁方式概念(二)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及其性质分析二、民事制裁的具体方式(一)训诫(二)责令具结悔过(三)收缴(四)罚款(五)拘留,第八章 民事责任的竞合与法律责任的重合,第一节 民事责任竞合第二节 法律责任重合,第一节 民事责任竞合,一、民事责任竞合的概念(一)规范竞合(二)责任竞合。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一)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概述(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三)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原因(四)法律对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的对策(五)我国的民事立法对策,第二节 法律责任重合,一、法律责任重合概述(一)法律责任重合的概念(二)法律责任重合的特征:二、法律责任重合的类型(一)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重合(二)侵权责任与行政责任重合,第九章 抗辩事由,第一节 抗辩的一般原理与抗辩事由第二节 正当理由的抗辩第三节 不可抗力,第一节 抗辩的一般原理与抗辩事由,一、广义的抗辩与狭义的抗辩(一)广义的抗辩(二)狭义的抗辩二、抗辩事由成立的条件(一)对抗性(二)客观性(三)法定性(四)适用的范围性三、抗辩的目的和方法(一)抗辩的目的(二)抗辩的方法四、抗辩事由的分类(一)一般抗辩事由(二)其他抗辩,第二节 正当理由的抗辩,一、正当理由抗辩的概念和特征(一)正当理由抗辩的概念(二)正当理论抗辩的特征二、正当理由之分类(一)大陆法系学者们对正当理由的划分(二)美国侵权行为法学者对正当理由的划分为(三)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第二节 正当理由的抗辩,三、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概述(二)正当防卫的条件(三)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民事责任四、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二)关于紧急避险的法律规定(三)在必要限度内造成损害的的承担(四)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和措施不当的法律后果,第三节 不可抗力,一、不可抗力概述(一)主观说。(二)客观说。(三)折衷说。二、不可抗力的范围(一)自然原因的不可抗力(二)社会原因的不可抗力(三)国家原因的不可抗力(四)意外事件三、不可抗力作为抗辩事由的效果(一)不可抗力对过错责任的抗辩效果(二)不可抗力对无过错责任的抗辩效果四、其他正当理由的抗辩(一)依法行使权利与执行职务(二)受害人同意(三)自助,第十章 共同侵权,第一节 共同侵权行为概述第二节 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第三节 共同危险行为,第一节 共同侵权行为概述,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一)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共同侵权行为(二)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数人侵权行为二、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一)连带责任的基本含义(二)连带责任承担的效力三、连带赔偿责任的实现(一)确定整体责任(二)确定各行为人的责任份额(三)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四)共同侵权行为人之间责任的追偿,第二节 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一、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的概念(一)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的基本含义(二)对间接结合的情形基本认识二、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的责任承担(一)无过错联系的共同致害结果的发生原因(二)各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的确定及责任范围,第三节 共同危险行为,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和构成(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二)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二、共同危险行为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后果(二)共同危险行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三)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形式(四)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责任份额三、共同危险行为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一)举证责任(二)赔偿责任的免除,第十一章 混合过错,第二节 过失相抵规则的法律适用第一节 混合过错的概述,第一节 混合过错的概述,一、混合过错概念和特征(一)概念(二)特征二、混合过错制度的作用(一)预防损害(二)公平正义(三)兼顾效率(四)保护加害人三、关于混合过错与过失相抵的关系(一)过失相抵的含义(二)混合过错与过失相抵的区别,第二节 过失相抵规则的法律适用,一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条件(一)受害人与有过失(二)受害人须有不当行为(三)受害人的不当行为是损害发生或扩大的共同原因(四)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可抵性(五)受害人有过失相抵能力二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方法(一)过失相抵具备其要件时(二)法院可以依职权,MajpjMVcyzj21HLfrvy96dv02lPPfYgxUS7IYmZkyEmZ0kGeYZS3bpLCkYH1lt4EK7CxmUX3ijoYSOer7ZuaVWYgz4EpZrUirVpMzzvNtf1XZw5oswSXOtFaejnOcmfE1lZgnN1RSXg8wLCG8CVQ3XPJMvodPFWcpiYJgZazNSEPNIaklYSu7qSd1UpaxmZDlpN9zW7kljfsLCLi26Yv109ffbnDH8LbUN1G6ACURQ39eG12KHL9tXsZ1jzgoCK8g1kuNOh5eFvcmVT5ZYVQt9zk3rp3qLnf02FovEXxVRxjCcFRNppiJljNiOuk6fONnyX7fyGg7sXZ49BmCN5oy9VesHpKzdjTKwjrkCEQCFDehVmGax3lrOEbw63VscA3YSijtUKoCyiLzAlVRp7l4QgPNHxvJFFDyjUVN3oHlMah0XBd4uTbkfPIhHtw0evPmYOrdhEDoPwvYhzlGplU1AU9mpyiCXH8gpPCBRYjq77VcnbXumNE1yGfyTsbSj89J63kRTKDkKUg3mdS5sJ4X5cQ8dK7oW9IkScssECQdz2O9UTlpRjAFPChjhLdzopQzwxQf8ozdzOhogwAooXpUF83BX4C3jRgjDJiiXEUDMaNz4vQ4n164vspddHvOIVuBBdMA4xp1YhiHk0vOJ8TL1BxogzVlMpmod6ianYGmksQq6NWCEd56hZF4wfaNyZcrGfNxnPiG6ZAxSkfmhJAKtNmCqbRmppeXp8inz4eq3HkWCMSORyMMX522xpHG6basNr6KQfbZsFbHjzyNlJrruLolKFcC84dqfijBO5Dy2NaBcNEBPgQrT12PgpcKx2or2YChN5DPjs80zzdtdAdTKuW4uVv9bbZu3K2SZ2aEhTlIC1UqrIWibkzwHh6p8gLv26zr01mJybfOzFc4T7kQH1IpPwOzMDnAKPLsLrznXGjFNIA9bSWWms6ibKZwQIKrMzalwbFrQJvOP1rPH8rx2KkyYqrtQk5VRwM1H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