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案例.ppt
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南京审计学院陈思维2006年1月,都市固体废物的管理香港审计署2002年,A-1项目背景,都市固体废物包括由住宅及工商界产生的废物。在过去十一年(1990-2001年),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由1990年的2 592 000 公吨增至2001年的3 395 000公吨。2001年,在堆填区弃置的各类废物中,都市固体废物占55%。拆建物料占另外38%,而其他各类废物则占其余7%。,1、项目背景,一九九八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 1998年,政府估计本港三个策略性堆填区将较原先计划的2020年提早五年(即在2015年)满溢。建造新堆填区的费用相当昂贵。另外,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对土地的需求殷切,寻找适当地点兴建新堆填区并不容易。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政府推出了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目的是把策略性堆填区的使用期延长。,1、项目背景,减少废物纲要计划设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实施计划,以尽量减少弃置的废物量及提高废物的循环再造比率。政府预期,若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成功推行,上述堆填区的使用期会由2015年延长至2019年,而到2007年,管理废物的成本则可节省七亿元。,A-2、评价依据,减少都市固体废物的目标:首期终结 中期 中期 期末终结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在未实施减少废物纲要计划预计 3 560 3 874 4 219 4 571每年弃置废物数量(000 公吨)(b)透过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可防止产 356 542 675 914生及可再用废物量(000 公吨),2、评价依据,(c)透过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缩减体积的废物数量 0 0 253 914(000 公吨)(d)在达到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目标后预计每年 3 204 3 332 3 291 2 743须弃置在堆填区的废物数量(d)(a)(b)(c)(000 公吨)(资料来源:减少废物纲要计划),A-3、预期目标,预期效益 政府预期若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成功推行,现有策略性堆填区的使用期会由2015年延长至2019年。财政方面,如不实施上述计划,管理都市固体废物的可计算成本(注3)会由1998年的27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37亿元以上。倘若上述计划的目标全部能够达到,2007年管理都市固体废物的可计算成本将由37 亿元减至30 亿元左右,即可节省七亿元的成本。,A-4、涉及部门与责任,1.6 角色及责任 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有局和部门都须参与推行政府跨部门实施的措施,以控制废物数量。下列部门在这方面所担当的角色尤为重要:环境保护署(环保署):负责就减少废物的管理工作及技术发展事宜提供意见,并推动市民的参与,以及提高他们的减废意识;(b)房屋署:负责鼓励居民参与在公共屋邨推行的减少废物措施;(c)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负责为在废物产生的源头即进行分类的废物及可循环再用物料提供有效率及环保的收集服务。(在2000年前,这项工作由市政总署负责),A-5、审计范围,审计署已进行了一项帐目审查,以研究政府在达到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订定的减少废物中期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找出是否仍有改进的空间。是项审查的焦点集中在以下的范畴方面:(a)实施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整体进度;(b)在公共屋邨、公众地方及政府宿舍回收可循环再用废物的情况;(c)为废物循环再造业作出的土地分配安排;及(d)政府带头促进节约用纸和推广使用再造纸及翻新轮胎的工作。,B-1.减废计划进度检查,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首阶段的实施期于2001年结束。本部分研究实施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进度以及在此期间在减少废物方面达到目标的程度。审计显示,虽然当局自一九九八年以来提高了都巿固体废物的循环再造率,但该计划为二零零一年定下的减少废物目标,并没有全部达到。,B-1.减废计划进度检查,为了达到减少废物的目标,减少废物纲要计划载列以下减少废物工作计划:防止废物产生计划:目的,是于废物产生的源头减少都市固体废物数量,并在香港现有的系统上,增加回收、循环再造或再用的废物材料数量;(b)体制计划:这项计划包括成立减少废物委员会及多个减废工作组,以促进和推动社会各界实行减少废物措施;及(c)缩减废物体积计划:即使防止废物产生及循环再造的措施很有效,但仍会有相当数量的废物需要处理和弃置。缩减废物体积计划将使用废物焚化发电及堆肥这两种方法,以缩减须最终弃置的废物体积。,B-2.防止废物产生计划实施的措施,防止废物产生计划的实施措施:(a)在策略性公众地点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当局已于多个公众地方(包括巴士总站、公共交通转驳处、地铁九铁车站出口、公园、文康场地、政府大楼及郊野公园)、大专院校、学校及私人公共屋邨设置约19 510个废物分类回收箱。政府计划在未来数年增设约8 000个新的回收箱。,B-2(措施),(b)土地分配 自1998年推展减少废物纲要计划以来,政府已特别为废物循环再造业拨出九幅用地,以短期租约方式批租。在2002年年中,当局就三幅新的短期租约用地进行招标。在2001年,政府决定预留位于屯门第3 8 区的20公顷工业用地,兴建回收园,以应付循环再造活动的长远土地需求。回收园的规划和发展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预计第一阶段可于2004年开始运作。,B-2(措施),(c)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 为提倡废物分类,由2001年9月起,当局在电子传媒及电视广告中播放新的政府宣传短片及声带;又在巴士车身张贴废物分类的信息。环保署与区议会及一些社区组织合作,在各区举办减少废物计划活动,例如设立可循环再造废物流动收集站,以及向学生环境保护大使提供训练。,B-2(措施),(d)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一向为环保团体及社区组织提供经费资助,以在地区层面推行废物回收计划。2002年5月,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为基金额外注资一亿元。(e)环保署的回收热线 该署已在所有宣传资料上印上回收热线,电视广告亦于2001年11月首播。自2001年11月起,每日接获的查询平均100 宗以上,增幅超过十倍。,B-3.减废目标实现水平(效果),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在2001年实施期首阶段结束时,把每年需要在堆填区弃置的都市固体废物的数量,控制在3 204 000公吨的上限。根据环保署的资料,在1998至2001年期间,在堆填区弃置的都市固体废物实际数量不断增加(见下文图一),尽管2001年的增长率开始放缓。2001年,在堆填区弃置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为3 395 000 公吨,比减少废物纲要计划3 204 000公吨的目标水平高出191 000公吨(即6%)。增加额外成本为2,390 万元(125 元191 000 公吨)。,B-3.效果,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香港的人口由1998年的658 万增至2001年的676 万。人口增长是导致都市固体废物增加的因素。关于按人均计算的都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分析显示,市民每日弃置的废物不断增加。在1998至2001年期间:废物产生量增加6,即由每人每日1.31公斤增至每人每日1.39公斤;及(b)大约80的都市固体废物来自家居。家居废物产生量由每人每日1.02公斤增至每人每日1.13公斤,增幅为11%。(c)香港在2001年按人均计算的家居废物产生量为每人每日1.13公斤,比新加坡的0.93公斤及台北的0.94 公斤为高。,B-4废物再造循环检查,废物循环再造的统计数位提高废物的循环再造率,是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1998至2001年期间,都市固体废物的循环再造率上升了24%由1 560 000 公吨增至1 940 000 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循环再造,亦为香港带来出口收入。2001年,可循环再造物料的出口货值为26 亿元。,B-4废物再造循环检查,在都市固体废物中,有四大类物料会循环再造,包括铁类金属(铁及钢)、纸张、塑胶及非铁金属(例如铝)。这些物料的循环再造数量1998-2001年变化如下:铁类金属:由509 000 公吨增至803 000 公吨(上升58%);(b)纸张:由684 000公吨增至800 000公吨(上升17%);(c)塑胶:由214 000公吨跌至154 000公吨(下跌28%),之后回升至215 000公吨(上升40%);(d)铝:由21 000 公吨跌至17 000 公吨(下跌19%)。,B-5.缩减废物体积计划的进度,利用堆肥这种生物分解方式,可减少都市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质量。此外,亦可利用现代的废物焚化发电方式,焚烧可燃烧的都市固体废物,以产生能源和减少堆填区所需处理的废物。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用以减少都市固体废物数量的堆肥设施预计可在2005年启用,之后,两个废物焚化发电设施亦会在200607 年度投入服务。2002年中,环保署就牛潭尾堆肥设施的发展计划招标。不过,由于环保人士对焚化设施提出反对,加上当地居民亦反对设施的选址,有关的规划工作因而受阻。,B-5.缩减体积进度,为了回应反对的意见,政府在2002年4月邀请本地和国际的废物管理业提交竞投意向书,为香港提供最适合的技术。2002年初,政府告知环境谘询委员会,假如可对选用的技术作出决定,缩减废物体积的设施最早亦要待2012年才可启用。环境谘询委员会成员对建议的时间表表示关注,政府在回应时承诺会在可行情况下缩短实施的时间表。,B-6.审计意见:进度计划,(1)有需要加强防止废物产生的教育及宣传 在1998至2001年期间,按人均计算的都市固体废物产生率的增幅为6%,家居废物的增幅则为11%,这些数字显示有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以向公众灌输防止废物产生的重要概念。现行的公众教育及宣传措施(例如电子媒介的政府宣传短片及声带)主要与推行废物回收运动和提供新的废物分类设施有关,重点是提高社会对废物分类及循环再造的意识。未来的公众教育及宣传措施需要加强推广防止废物产生的文化。,B-6.审计意见:进度计划,(2)未能完全达到减少废物方面的中期目标 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政府的目标,是在2001年把须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限制于3 204 000公吨。但自1998年起,人口的增长及都市固体废物人均产量的增幅,抵销了政府加强都市固体废物循环再造工作的成果。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在2001年增至3 395 000 公吨,较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目标水平多出191 000 公吨(即6%)。政府需要加紧工作,以达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减少废物目标。,B-6.审计意见:进度计划,(3)缩减废物体积设施未能在2007年投入服务 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发展堆肥及缩减废物体积设施(如焚化炉)后,预期在2007年,须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可减少914 000 公吨。然而,由于需要时间物色最适合的技术以回应市民的关注,缩减废物体积设施在2012年前,即2007年后约五年,仍不大可能投入服务。缺乏这类设施,预期须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会上升。政府须制订行动计划,遏止都市固体废物增加,以达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减少废物目标。,B-7.建议和回应,审计署对实施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进度的建议2.11 审计署建议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和环境保护署署长应加强工作,以达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订的减少废物目标。他们尤应:制订行动计划,以遏止须弃置都市固体废物持续的增加:如:按人均计算的都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增幅,及缩减废物体积设施(如焚化炉)到2007年仍不大可能投入服务;(b)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向社会推广减少废物产生的意识;(c)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废物回收率。,B-7.建议与回应,当局的回应2.12 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同意审计署的建议,并表示会继续探讨新措施,以推广减少废物和废物循环再造。2.13 环境保护署署长表示:二零零一年九月,当局确认有需要加倍努力,以解决因社会各界产生的废物持续递增而带来的问题。之后,当局制订了一连串的行动,务求进一步改善防止产生和回收废物的工作。当局在提供更多废物分类回收箱,试行举办各项可循环再造废物的回收计划,以及开展流动电话电池回收再造计划等工作上均取得相当的进展。,B-7.建议与回应,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和环保署正着手研究干湿废物分类系统的试验计划和有关废轮胎的生产者负责计划。尽管当局努力推行上述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把拆建物料不当地弃置在堆填区,是导致堆填区的压力日增的重要因素。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和环保署正就此与其他有关的工程部门和私营机构合作,务求尽量把拆建物料改运到堆填区以外的地方;(b)环保署将继续定期推行各项宣传和教育计划,令市民对这个问题保持关注,从而增加回收物料的数量,并提高收集废物的成本效益。,C-1.废物分类和回收检查,在废物产生的源头即进行废物分类是达致各项废物回收目标首要的一步。如不把废物分类,有用的物料便会与不可循环再造的废物混合,令回收工作非常困难,且不合乎经济效益。政府承认有需要利便公众进行废物分类,以及协助废物循环再造业回收可循环再造的废物。审计目的:这部分检讨了政府在提供废物回收设施和宣传回收可循环再造物料方面的工作。是项审查显示有需要提高公共屋邨、公众地方及政府宿舍的废物回收率。,C-1.废物分类和回收检查,审计重点范围 以家居废物为工作重点 在堆填区弃置的都市固体废物中,约有80%来自家居。家居废物包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废物,以及在清洁公众地方时收集的废物。根据1994年的调查,只有8%的家居废物被回收。减少废物纲要计划认为应着力提高家居废物的回收率。家居废物的成分 根据环保署2001年的调查,大部分家居废物由会腐烂的物质、纸张、塑胶及金属组成。根据减少废物纲要计划,会腐烂的物质须经由缩减废物体积计划处理,而纸张、塑胶及铝则可利用本港的循环再造市场回收,以供循环再造。,C-2.措施:分类回收箱,废物分类回收箱的提供 自减少废物纲要计划于1998年推出以来,政府增加了纸张、铝罐及胶樽废物分类回收箱的数量,以鼓励公众参与废物分类。截至2001年年底,约有19 510 个废物分类回收箱放置于各屋邨、公众地方、学校及政府大楼内。政府计划未来数年在各个地点增设约8 000个废物分类回收箱。回收箱的分布如下:,C-2.措施:分类回收箱,地点 回收箱数量 覆盖范围 负责部门机构屋邨 11 202 全数共179个公共屋邨 公共屋邨由 及超过800个私人屋邨,房屋署及房屋 覆盖总人口的68%协会负责公众地方 4 642 约1 000 个公众地方 食环署、康乐(如街道、垃圾收集站 及文化事务署、巴士总站等)自然护理署学校及 3 072 超过800所中、小学及 各学校及大专院校 31所大专院校及 大专院校政府办公 594 42 座政府办公大楼及大楼及宿舍 81 座政府宿舍 政府产业署总计 19 510资料来源:环境运输及工务局的记录。,C-3.措施:再造与回收,废物循环再造计划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及环保署通过提供宣传资料、培训研习班及废物分类回收箱,支持各院校的废物循环再造计划。过往几年,多个政府部门一直与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合作,在屋邨(包括公共及私人屋邨)、学校和地区层面举办以社区为本的废物循环再造计划。2002年5月,立法会通过为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额外注资一亿元,在这一亿元的核准拨款中,约有6,000万元(即60%)会用于资助以社区为本的减少废物及回收活动。屋邨的废物回收,C-3.措施:再造与回收,环保署更设立回收热线,提供有关废物回收及循环再造的资料和技术意见。为了在住宅楼宇推广减少废物及废物回收,减少废物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公营房屋界别减废工作组,并于1999年成立私营房屋界别减废工作组。两个减废工作组曾经联同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及物业管理公司,举办五期的废物回收运动,以鼓励公共及私人屋邨住户参与废物回收工作。在五期的废物回收运动举行期间,参与屋邨数目和废物回收量均有所增加。,C-4.效果:分类与回收,废物回收运动的结果(纸张、吕和塑胶)时间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98/3-5)(98/10-3)(99/7-3)(00/6-3)(01/6-3)参与屋 41 132 300 716 1050邨数目总计 887.3 1599.6 5349.4 8988.1 11455.5(吨)每户每月回收量 5.5 3.5 6.6 7.5 8.0(公斤)资料来源:环境谘询委员会文件第14/2002号,C-4.效果:分类与回收,在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期间举行,为期十个月的废物回收运动(第五期)中,回收所得的纸张、铝和塑胶共重1.1455亿公斤(即每月每套回收箱收集得3 068公斤)。这个数量比2001 02年度在所有其他地点的回收箱所收集得的合共281万公斤纸张、铝及塑胶(即每月每套回收箱收集得85公斤)多出约40倍。虽然从屋邨(包括公共及私人屋邨)回收所得的废物在政府的家居废物循环再造计划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但一般来说,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工作仍有可予改善的地方,尤以塑胶的回收为然。,C-4.效果:分类与回收,工作底稿1、每套回收箱每月回收量的计算方式如下:10 个月内的总回收量10 个月套装回收箱数目=1.1455 亿公斤10 个月3 734 套回收箱=3 068 公斤。2、环保署告知审计署,由于市民通常不会带大量可供循环再造的物料离家,所以有关的废物回收率较屋邨为低。每套回收箱每月回收量的计算方式如下:12 个月内的总回收量12 个月套装回收箱数目=281 万公斤12 个月2 769 套回收箱=85公斤,C-5.效果:公共屋回收率,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率偏低2000年11月,环保署告知减少废物委员会,家居废物回收率为8%至10%。废物回收运动的结果显示,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率一般低于私人屋邨。环保署认为,这是因为在公共屋邨中,有部分可循环再造的物料,可能已被拾荒者取去变卖,而这些物料并不包括在公共屋邨所申报的废物回收数字当中。无论如何,政府现正考虑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废物回收率。,C-5.效果:公共屋回收率,公共及私人屋邨废物回收率的比较(第三期:99/7-00/3)类型 房屋署 香港房屋 私人屋邨 整体 屋邨 协会屋邨 回收率 3.6%4.5%25.4%7.5%(资料来源:环保署的记录)注:废物回收率按以下公式计算:回收所得的可循环再造废物的重量所制造的废物的总重量 100%,C-6.分层设置回收箱试验,在公共屋邨推行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试验计划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在2000年2月进行的一项意见调查显示:在从未或甚少使用废物分类回收箱的受访者中,50.4%认为回收箱的摆放位置(通常在每幢大厦地下大堂设有一套收集箱)不大方便或太过遥远;90.5%的受访者表示,如所住大厦的各楼层均设有回收箱,他们会更踊跃参与废物回收活动。(这项调查也可以由审计署来做),C-6.分层设置回收箱试验,在2000年推行的试验计划 在2000年8月至11月期间,房屋署与两个环保团体合作,在三个公共屋邨挑选三幢公屋大厦作为试点,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试验计划所得结果显示,在方便居民前往的地点摆放废物分类回收箱,能有效地提高废物回收率,增幅由17%至118 倍不等。尽管试验时遇到拾荒活动和噪音滋扰的问题,相信在采用设计较佳的回收箱后,便可解决。,C-6.分层设置回收箱试验,在2001至2002年期间推行的试验计划 根据先前试验计划所得经验,房屋署在2001年11月推行较大规模的试验计划,以两个公共屋邨的所有大厦作为试点。房屋署使用了特别设计的回收箱,其目的之一是找出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并制订对策。房屋署的试验结果再次证实,在各楼层设置回收箱能有效地提高废物回收率,增幅由50%至21倍不等。2002年6月,房屋署决定把试验计划扩展至其他六个公共屋邨,但并无订定有关全面推行在所有公共屋邨各楼层设置回收箱的计划的时间表。,C-7.塑胶回收计划,塑胶废物的回收率颇低把塑胶废物(通常是胶樽)由收集地点运往循环再造商并不符合经济原则,理由是塑胶物料的体积较大。许多屋邨为回收的塑胶寻找稳定循环再造出路时,都会遇到困难。废物回收运动第三期的塑胶废物回收结果未如理想(根据环保署的记录,2000年公共屋邨的塑胶回收率仅为0.2%,而纸张和铝的回收率则为13.4%和21%);(b)再造商建议积存至60袋时,才作出收集安排,代替每两星期收集一次。不过,在存放和卫生方面均会出现问题;(c)曾讨论利用压缩机减少塑胶废物的体积,但在看守和操作机器方面会出现问题。,C-7.塑胶回收计划,收集塑胶废物的试验计划2001年4月,环保署推出一项试验计划,在各区的屋邨(包括公共和私人屋邨)提供塑胶废物收集服务。推行试验计划的用意,是协助有困难的屋邨寻找可靠的废物收集商。屋邨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试验计划。参加计划的屋邨数目由2001年4月的251个增至2002年7月的296个。,C-7.塑胶回收计划,在2001年4月至9月期间,即在推行试验计划的首6个月,只有港岛区屋邨的塑胶收集量有所上升,原因是在推行试验计划前,港岛区屋邨因与再造工场距离甚远(工场多位于新界),很难安排妥善的塑胶废物收集服务。2001年底,环保署雇用新的承办商在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期间提供收集服务。在该段期间,所收集的塑胶数量持续上升。2002年7月,每个屋邨平均收集的塑胶数量为91公斤,2001年4月的数量则为34公斤。由于塑胶废物收集量增加,环保署已将新雇用的承办商的服务合约延长至二零零二年九月。由于废物收集量在试验计划推出后有所上升,环保署估计,收集塑胶废物的成本由2001年4月每公吨5,700 元下降至2002年7月的2,200元。,C-8.公共屋审计意见,1、在所有设有废物分类回收箱的地点中,房屋界别取得极佳的成效。不过,屋邨废物回收的成效仍有可改善的地方,因为公共屋邨的整体废物,特别是塑胶回收率,仍然是低的。2、有需要加快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设施 意见调查及试验结果均显示,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能有效地提高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率。不过,在房屋署辖下159个公共屋邨各楼层设置分类回收设施,却仍未定出时间表。3、鉴于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订定的2001年的减少废物目标已无法达到,加上将来还有更多具挑战性的目标,审计署认为,有关方面必须加快采取行动。,C-8.公共屋审计意见,3.塑胶废物收集计划的成本效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项试验计划于2001年4月开始推行,用意是协助有困难的屋邨寻找可靠的塑胶废物收集商。这项计划令塑胶废物回收数量上升。塑胶废物回收的数量增加,有助减低收集成本。不过,由于塑胶废物的体积庞大,大大影响了收集过程的成本效益。有关方面有需要考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低塑胶废物的庞大体积,从而提高收集塑胶废物的成本效益。,C-9.审计建议与当局回应,审计署建议:房屋署署长应加快采取行动,全面推行在公共屋各楼层邨设置废物分类回收设施的计划;(b)环境保护署署长应考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低塑胶废物的庞大体积,从而提高收集塑胶废物的成本效益。当局的回应:1、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同意有关的审计结果,并表示会与环保署及房屋署合作,以落实审计署的建议。2、房屋署署长表示,房屋署会在考虑下述各点后,分阶段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设施:(a)地区屋邨管理谘询委员会的赞同及支持;(b)场地条件所限及消防处对逃生途径的意见;及,C-9.审计建议与当局回应,(c)一次性为1 042个多层公屋大厦设置废物分类回收设施所带来的财政影响。房屋署已认定六个屋邨,以在2002年底左右推行有关计划,并会就下一阶段推行的计划拣选另外12个屋邨。3、环境保护署署长同意审计署的建议,就是减少胶樽的体积将有助改善收集的成本效益。他表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利用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开发的流动胶樽压缩机,可使体积减少达80%,令运输成本大幅降低。(b)塑胶废料回收试验计划旨在确保在处理所回收的塑胶物料时遇到困难的屋邨最终不会把塑胶当作垃圾弃置。自计划推行以来,环保署一直把重点放于提高回收率和收集塑胶废料的成本效益。,C-10.公共地方废物回收,食环署、康乐文化署及渔护署根据其职权范围,负责提供和管理公众地方及休憩地方的废物分类回收箱。为了提高成本效益,在公众地方收集可循环再造废物的工作由食环署统筹。2000年10月,食环署批出一份为期两年的服务合约(下文称为合约A),聘请承办商在最初设有废物分类回收箱的160 个公众地方,收集可循环再造废物。2001年12月,有762个新地点增设废物分类回收箱,食环署于是再批出服务合约(下文称为合约B),使收集范围可涵盖新地点。当合约A于二零零二年十月届满时,合约B会涵盖所有收集地点。17,C-10.公共地方废物回收,废物的平均回收量根据这两份服务合约,食环署规定承办商每星期收集可循环再造废物一次,并就每个地点所收集的废物数量提交记录。审计署根据有关的收集资料,计算每个收集地点的废物(即纸张、铝及塑胶)的平均回收量(见下文表)。注1:2001收集地点数目由1月的165个至12月的927个,采用的加权平均数为197个地点。注2:2002年1月至6月期间,收集地点数目由927至年948个,采用的加权平均数为944 个地点。注3:一套废物分类回收箱的承载量是35公斤(即28公斤纸张、3公斤铝及4公斤塑胶樽)。由于每星期才收集一次,一套回收箱一个月的总承载量是140公斤(35公斤 4星期)。,C-10.公共地方废物回收,每个收集地点的可循环再造废物的平均回收量时期 平均收集 平均收集 每点平均 收集数量占回收 地点数量 废物数量 收集数量 箱承载量%a b c=b/a d=c/140 x100%2001 197 7143 36 25.7%944 38704 41 29.3%1-6月(资料来源:审计署根据食环署记录所作的计算),C-11.审计意见、建议和回应,审计意见:在公众地方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是加深公众对废物分类的认识和方便公众参与废物回收的重要途径。每个收集地点每月的平均废物回收量只是41公斤,占废物分类回收箱承载量约30%。有92 个收集地点的废物回收量更经常低于整体平均回收率(30%)。审计署认为,有关部门有需要认真检讨废物分类回收箱的位置,尤其是那些回收量偏低的地点,看看是否有需要重新安排地点或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加强宣传),以增加废物回收率。,C-11.审计意见、建议和回应,审计署对公众地方废物回收的建议3.27 审计署建议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和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应:认真研究废物回收量低的收集地点,看看是否有需要重新安排地点或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加强宣传),以增加废物回收率;及(b)密切注视可循环再造废物的收集资料,以便监察所管理的废物分类回收箱的回收量。当局的回应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及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均接纳审计署的建议。,C-12.政府宿舍和边境管制站,2000年6月,政府部门减废工作组检讨政府内部的废物回收服务。注意到,虽然自1997年4月起,政府宿舍已推行废纸回收计划,但1999年每月每户的废纸回收只有约2 公斤。一些政府宿舍及办公大楼都没有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产业署于是将政府内部废物回收服务范围扩大,该署现已在42座政府办公大楼及81座政府宿舍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并且加强宣传。根据该署资料,从政府办公大楼回收的废物总数量由2001年4月的44公吨增加至2002年3月的57公吨,增幅为30%。在200102年度,从政府宿舍每月每户的平均废物回收率则为3.3公斤,较1999年每月每户2公斤为高。与公共及私人屋邨每月每户平均废物回收率8公斤比较仍属偏低。,C-12.政府宿舍和边境管制站,在边境管制站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目前,香港共有六个边境管制站,当中两个分别位于港澳客运码头及中港客运码头(下文称为港口管制站),另外四个位于罗湖、落马洲、文锦渡及沙头角(下文称为陆路边境管制站)。边境管制站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使用,包括海事处、入境事务处(入境处)、香港海关及香港警务处。在2001年1月由政府管理的边境管制站没有废物分类回收箱,环保署对此表示关注,并要求海事处统筹在港口管制站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并提供收集可循环再造废物的服务的事宜。至于四个陆路边境管制站,环保署已要求产业署及入境处就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和提供收集服务作出统筹。,C-12.政府宿舍和边境管制站,在2001年底,海事处已在港口管制站设置了回收箱,并且提供收集废物服务。至于陆路边境管制站,产业署于2001年1月告知环保署,由于产业署并非负责管理陆路边境管制站的部门,因此不宜由其设置和管理废物分类回收箱。不过,产业署将安排收集可循环再造的废物。截至2002年7月(实地审计工作的完成日期),各有关部门仍未就设置和管理废物分类回收箱的责任达成协定。,C-13.审计意见、建议和回应,审计署意见政府宿舍的废物回收率偏低 尽管由1999年起政府宿舍的废物回收率已有改善,当局仍需继续努力,务求进一步提高废物回收率(现时的政府宿舍废物回收率为每月每户3.3公斤,公共和私人屋邨的废物回收率则为每月每户8公斤)。当局应鼓励所有政府宿舍的住户积极参与以社区为本的废物回收运动。在边境管制站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 统计数字显示,两年中约有1.01 亿名旅客经由上述四个陆路边境管制站过境,是设置废物回收箱的理想地点。但由于设置和管理回收箱的责任不清,问题并没有解决。,C-13.审计意见、建议和回应,审计署建议:产业署署长应联同环保运动委员会鼓励所有政府宿舍的住户积极参与废物回收运动,以提高废物回收率;(b)各个陆路边境站的部门应尽快决定设置回收箱的安排。当局的回应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同意审计结果,并表示会与各有关部门合作,以落实审计署的建议。政府产业署署长同意上文(a)段建议。她表示,政府宿舍在住户人数及居住方式方面都与屋邨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影响废物回收率。入境事务处处长表示,入境处正准备带头统筹有关尽快在陆路边境管制站设置废物回收箱的安排。,审计结果摘要,1、引言:都市固体废物包括由住宅及工商界产生的废物。(不包括建筑物料)在过去11年,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由1990年的2 592 000 公吨增至二零零一年的3 395 000公吨。2001年,在堆填区弃置的各类废物中,都市固体废物占55%。拆建物料占另外38%,而其他各类废物则占其余7%。,审计结果摘要,2、1998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审计依据:预期效果)1998年,政府估计本港三个策略性堆填区将较原先计划的2020年提早五年(即在2015年)满溢。建造新堆填区的费用相当昂贵,而且土地资源有限。1998年11月,政府推出了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目的是把策略性堆填区的使用期延长。该纲要设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实施计划,以尽量减少弃置的废物量及提高废物的循环再造比率。若该纲要计划成功推行,预期上述堆填区的使用期会由2015年延长至2019年,而到2007年,管理废物的成本则可节省七亿元。,审计结果摘要,3、审计署进行了审查,研究政府在达到减少废物纲要所规定的减少废物中期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找出是否仍有改进的空间。审查结果摘要如下:3-1 未能完全达到减少废物方面的中期目标(效果性评价)减少废物纲要的目标,是在2001年把须弃置在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数量,限制于3 204 000公吨。不过,自1998年起,人口的增长及废物人均产量的增幅,抵销了政府加强废物循环再造工作的成果。因此,弃置在堆填区的废物数量一直上升,在2001年达到3 395 000公吨,较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目标水平多出191 000公吨(即6%)。,审计结果摘要,(3-1)由于缩减废物体积设施(例如焚化炉)未能在原定计划的时间投入服务,因此,预期在2007年须弃置在堆填区的废物数量会进一步上升。当局需要更多时间物色最适合的技术,以提供缩减废物体积设施,并回应市民对设施选址的关注。审计署认为,政府有需要制订行动计划,遏止都市固体废物增加,以达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订定的减少废物目标。,审计结果摘要,3-2 有需要改善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率(指标)(效率性:措施的有效性)为了在住宅楼宇推广减少废物及废物回收,政府在所有公共屋及超过 800 个私人屋邨的每幢大厦提供一套三个的废物分类回收箱。透过在这些屋邨举办以社区为本的废物回收运动,有关方面回收了大量可循环再造的废物。不过,公共屋邨的废物回收率一般低于私人屋邨。意见调查及2000和2001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能更有效地提高公共屋的废物回收率。审计署认为,有需要加快在所有公共屋邨各楼层设置废物分类回收设施。,审计结果摘要,3-3 有需要检讨公众地方某些废物分类回收箱的放置地点(效率性:管理措施有效性)政府在约1 000个不同的公众地方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以教育和方便公众参与废物回收。废物收集资料显示,整体平均废物回收量占每个收集地点的回收箱承载量约30%(评价指标)。有92个收集地点的废物回收量更经常低于整体平均回收量。审计署认为,虽然一些废物可能被拾荒者取去,但有关部门需要研究废物回收箱设置地点是否适当,并探讨是否有需要重新安排地点或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加强宣传),以增加回收率。,审计结果摘要,3-4 改进分配土地予废物循环再造业的安排(效率性)以短期租约方式把土地批租予废物循环再造业,是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列出的其中一项重点措施。自1998年以来,有九幅用地以短期租约的形式出租,所得经验显示,应改善规管已批租用地的使用情况,以确保有效率和有效益地运用这些用地(指标),从而达致减少废物纲要计划所订的减少废物目标。将来的租约内尤其应加入条文,确保租户会提高家居废物的循环再造率(如纲要所订的目标),并达到他们递交的标书所注明的处理量。此外,审计署认为,亦有需要分配更多用地主要进行塑胶循环再造活动,以助提高屋邨的塑胶循环再造率。,审计结果摘要,3-5 有需要推广使用再造纸 由于使用大量纸张,如果政府承诺使用再造纸,便可以为再造纸制造市场需求;所增加的再造纸需求反过来可以促进废纸回收工作并减少在堆填区弃置废物的整体成本。政府使用再造纸的比例(指标),由1999年的6%上升至2000年的33%。然而,在2001年却下跌至31%。审计署认为,当局有需要采取全体员工一同参与的方式,提高再造纸的使用率。至于使用再造纸所涉及的较高成本,应透过节约用纸和接受使用非纯白色的再造纸等方法抵销。,审计结果摘要,3-6 有需要减省用纸量 虽然政府内部已采用电子方式通讯,并已在1999至2001年期间把员工人数削减4%,但同期的用纸量仍上升13%。审计署认为,各员工须共同努力,节省用纸。注意到,某些部门已采取措施,通过制作电子版本的印刷品来降低对印刷的需求(例如电子宪报)。(资料断),审计结果摘要,3-6 环境保护署署长及政府物料供应处处长应该:促使各局和部门就减少用纸张订立实际可行的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密切监察其表现;促使有关各局和部门进行用户调查,以确定用户对印刷品的电子版本的接受程度,务求可以早日引入电子版本,减低印刷需求;机电工程署署长和环境保护署署长应继续研究将翻新轮胎的使用范围扩大至政府轻型车辆车队是否可行;及食环卫生署署长应加强执法行动,对付那些把废轮胎非法弃置在垃圾收集站和公众地方的行为。4、当局的回应 当局接纳审计署所有建议。,审计范围:事项或分项目,是项审查的焦点集中在以下的范畴方面:(a)实施减少废物纲要计划的整体进度;(b)在公共屋邨、公众地方及政府宿舍回收可循环再用废物的情况;(c)为废物循环再造业作出的土地分配安排;及(d)政府带头促进节约用纸和推广使用再造纸及翻新轮胎的工作。审计署就上述各项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