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学研究.ppt
颈椎相关的眩晕,眩晕研究背景,晕,眩晕-令医生头痛-临床症状眩晕的发病机制大多数不清楚,神经疾病前庭疾病血压变化脑肿瘤更年期强迫症其他100余种疾病,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妇科心内科脑外科眼科10余个学科,眩晕相关名称,晕,头昏(blurriness)头晕(旋转)(dizziness)眩晕(旋转)(vertigo)晕厥(syncopy)猝倒发作(drop attack)短暂住局灶性脑缺血发作(ischem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后循环缺血(TDI)方言:“头蒙”、“迷糊”,眩晕相关研究概况,近30年日文文献检索-主题词:眩晕,耳鼻喉科75%神经内科15%骨科内科妇科汉方其他,10%,研究背景,J.A.Barre:1926年提出一种症候群 1.头痛(后头痛为主)2.眩晕 3.耳鸣 4.视觉障碍 5.颈部症状(不适,异常音,哑声/无声,易疲倦,低血压)Y.C.Lieou:1928年递交研究生论文BarreLieou syndrome(巴列综合征),以眩晕为主诉的症候群,复杂,主诉:眩晕伴随症状:头颈肩痛 恶心、呕吐 耳鸣(单侧、双侧、间断、持续)视力障碍(模糊、干、涨、涩)潮红;苍白 出汗(上半身)血压不稳(高血压多见)心悸(心电图多阴性)手脚麻木 脑鸣 便意,症状繁多不同组合体征稀少,植物神经症候群,颈性眩晕研究背景,概念模糊无统一诊断标准无量化指标无特异性检查手段无相应的动物实验发病机制不清楚,1926年被Barre-Lieou提出以来无较大突破,困惑!,颈性眩晕-存在与否?无有可信的前人(外国人)研究成果!无有效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眩晕的发生机制不清楚-盲目治疗!,实验室检查情况:,TCDABRENGCTMRI、MRA,卧位状态下的检查,卧位状态下颈椎不负荷!其检查结果不能反映颈性眩晕发病时的真实状态,怎么办?首先寻找诱发颈性眩晕发病的方法。,颈性眩晕发病特点,多在头颈部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起床、翻身、低头、扬头、转头劳累后容易发病卧床时极少发病发病后经卧床休息多能缓解颈椎外固定或内固定有效,影像学特点,颈性不稳的判断标准,判断标准,1.d2mm,d2mm2.d+d3mm,分型,1.屈曲型不稳2.过伸性不稳3.混合型不稳,屈曲型不稳,过伸型不稳,混合型不稳,混合型不稳,颈椎MRI,颈椎功能位MRI,颈性眩晕发病特点提示,发病与颈椎有关发病与颈椎运动有关在颈椎动态下发病此病存在,称为颈性眩晕较为合适,研究背景,寻找:颈性眩晕诱发试验,研究项目-颈性眩晕诱发试验,颈性运动负荷试验,1996年研究提出-物理诊断方法,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颈椎过伸过屈运动1次/秒,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颈椎过伸过屈运动1次/秒,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判断标准,判断:出现眩晕及其他症状为阳性,10次+11-20次+21-30次+30次,寻找有效的物理检查方法,可以精密的检测脑血流变化可以动态检测脑血流变化,-近红外光谱仪,颈性眩晕的问题点:眩晕发病机制不明!,眩晕 脑缺血脑真的缺血?脑的哪部分缺血?脑缺血与颈性眩晕有关?,头颅的血供,结果,92例病人NIRS阳性:76例阳性率为82.6%对照组皆为阴性,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病与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改变有关。颈性眩晕的发病时颈动脉供血区脑血流未见改变。,双侧椎动脉对比研究,左右两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有无差异?两侧椎动脉供血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双侧椎动脉对比研究,综述:两侧椎动脉供不同:解剖学左侧直径粗 右侧变异、曲折多见 两侧椎动脉供血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左侧供血为主,两侧椎动脉供血对比研究,颈性眩晕病例:92人男性26人,女性66人年龄27-77岁,平均53.8岁病程3天至30年平均病程为4年零7个月,结果,92例病人NIRS阳性:76例阳性率为82.6%,结果,NIRS阳性76例,结论,1.NIRS上升为代偿;下降为失代偿,上升,下降均为异常2.左右两侧椎动脉在颈性眩晕发病中权重相当,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发病与椎动脉供血有关!具体与椎动脉供血区的哪部分有关?椎一基底动脉供应:小脑、脑干、前庭、部分大脑,脑干与颈性眩晕,听性脑干反映 颈性眩晕 疾病组 病人50例 男性18例,女性32例 年龄28-77岁,平均52.9岁 病程:2个月20年,平均4.3年 对照组 51例,男性17例,女性34例 年龄为23-65岁,平均40.1岁,脑干与颈性眩晕,疾病组 异常者共20例(20/50),40%男性6例,女性14例对照组 均无异常,脑干与颈性眩晕,结论 颈性眩晕病人中ABR异常者占40%提示 40%的颈性眩晕发病与脑干有关,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椎动脉造影,检查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最准确方法缺点:有创性检查 对于功能性帮助不大,颈动脉与椎动脉造影,颈硬膜外封闭-金标准,辅助检查,局部封闭阻滞交感神经传导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 95%以上,卧床休息颈椎外固定(颈椎围领)药物治疗-西药-中药 颈性眩晕1号,手术适应征,经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的重度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重度颈性眩晕患者 45 例男性16例,女性39例年龄39-80岁,平均58.6岁随访:3个月-11年7个月平均随访3年9个月,临床资料,重度颈性眩晕患者 45例单纯颈性眩晕 23例颈性眩晕合并脊髓症状 12例颈性眩晕合并神经根症状 6例颈性眩晕合并脊椎管狭窄 4例,手术方法,颈性眩晕:45例颈椎前路手术 40例 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 椎间盘切除植骨融 2例后路手术 5例 椎管扩大成形+侧块固定 4例 椎管扩大成形+前方固定 1例,结果,眩晕症状完全消除:43例眩晕症状70%缓解:1例 90%缓解:1例疗效自我满意程度:优43例,良1例,可1例总优良率为97.78%,小 结,1.颈椎失稳是导致颈性眩晕发病主要因素2.颈椎融合固定是治疗重度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展望,颈性眩晕是否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存在?症状繁多个性化症状较强?反复发作是否可以自愈?仍无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发病机制不清楚,多因素致病?缺乏与临床相近似的动物模型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多中心证据级别较高的研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