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大文本阅读 备考策略及散文高效阅读法(共116张PPT) .ppt
2016年三大文本 阅 读 备考策略 及散文高效阅读法,2013年读书:调查称:犹太人平均年读书量 为64本,日本人40本,美国人21本,中国人不足 5本,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教 师 的 责 任,课堂是阅读名著活动的切入点。瑞士教育 家培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了一个民族 的未来。,“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如敏,读 什 么 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林语堂,文学方面:论语庄子诗经楚辞菜根谭古文观止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寓言百则四大名著;历史方面曾国藩传明朝那点儿事;哲学方面:北大哲学课叔本华等;经济方面:现代化的陷阱等;社会学方面:社会学与生活等。军事方面:孙子兵法关于军事学的100个故事心理学方面少有人走的路梦的解析,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它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三结合”理念,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考试相结合,社科文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9分(客观题),散文阅读(叙事散文为主)2128分(主客结合),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为主)12分+8分(主客结合),总 分(50分57分)占 全 卷 的 33.33%-38%,时 间 段2015年12月1日2016年3月31日,精选 6 篇(天津卷 5 篇、全国新课标卷 1 篇),1、当堂做题(9分钟一篇)2、总结题干特点(做完6篇)3、归纳七个“考点”类型 4、总结做题方法,发现规律,形式:正确一项、不正确的一项(1:2),3、归纳考点类型(七个考点),考点一: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天津卷)考点二: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天津卷),考点三: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考点四: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五: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12年天津卷)考点六: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考点七: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文本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2014年天津卷),从考点看,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归纳、推断、概括的能力,天津全部为客观题,常考题型(天津卷),1.下列对“XXXX”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词语)2.下列对XXXXXXXXXX一句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句子)3.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篇章)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段、篇),4、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思考”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静 心,细 心,阅读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读原文,读题干,读选项 第二步:找。找区域,标题号 第三步:比。题文比对,认清陷阱,规 律 抓“比对”已然与未然肯定与否定部分与整体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客观与夸大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颠倒对象有误,精选 10 篇(天津卷 6 篇、山东卷 4 篇),1重温教材中的文言文,做到逐字逐句会翻译2知晓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掌握4种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的特点4做题(选择10 篇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命题思路)5每天朗读一篇古文,培养文言语感,为“断句”和 翻 译做准备,1、2、3夯实基础不死不活,实词 虚词 人物分析 内容理解与分析 翻译,客 观 题 的 四 个 考 点,实 词虚 词人 物 分 析 内 容 理 解 与 分 析,看 题 顺 序 有 学 问,文言实词题错项类型,1.以今释古 好信不学,其蔽也贼。(论语 阳货第十七)贼:偷窃(伤害)全活甚众(文学徐君家传2014年天津卷)全:全部。(保全)敬恒皇恐,长跪谢(全祖望集汇校集注2013年天津卷)谢:感谢(赔罪、道歉)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小仓山房文集袁枚2012年天津卷)意:猜测(料想)2.不明通假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恩惠(通“慧”,聪明),3.忽略活用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昂:高(抬高)4.多义误用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偃虹堤记2014年北京卷)易:轻视(改变),决 定,文言虚词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天津卷虚词命题特点:第一句(考试文本)第二句(选自教材),重视课内积累降低了考试难度,不死不活,能力迁移,文言文阅读 1、2两题过关。3、4两题迎刃而解,先读回读,翻 译 原 则,第一: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第二:字字落实,以 直译为 主,以 意译为辅。第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删、换、调、补,每天课上翻译一小段。(10分钟),精选10篇(天津卷 6 篇、北京卷 4 篇),1做题(25分钟左右一篇)2总结题干特点3归纳“高频考点”类型4总结“失分”原因5发现“满分”规律,散 文 高 效 阅 读 法,训 练,散文阅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第二阶段:根据考点,强化训练,第一阶段: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参考篇目】2014年天津各地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08年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 名家名篇经典散文,多多益善,见多识广,为作文奠基,以淡之美为例,训练指向: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其主旨的?3、段与段是怎样接合的?有无过渡段?4、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淡之美 李国文,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汝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 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 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 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chn市中店铺)云集 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 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 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 也。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 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 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 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 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但欲望膨胀到 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失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 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 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 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 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完),第一阶段: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淡 是 一 种 至 美 的 境 界,追 求 淡 之 美 是 人 生 一 大 乐 事,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其主旨的?,淡妆自然的女孩儿 山色空濛的西湖 富有省略艺术的水墨画 恬淡的人生 淡泊的物欲 智慧的禅偈,禅师所做的偈颂,一般为五言或七言的韵文,语言比较接近民间口语。,3、段与段是怎样接合的?有无过渡段?,淡妆自然的女孩儿;山色空濛的西湖;富有省略艺术的水墨画;恬淡的人生;淡泊的物欲;充满智慧的禅偈。,人、景、物,人生,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4、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失则大懊丧,大失落。,赏 析 运用排比、对比、对偶的写法,多用短句、成语,对物欲膨胀者的种种丑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表达了作者对此种人的深恶痛绝之情。,第一阶段:目标:整体把握,理解思路,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抒发的情感?)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说的是什么?段与段是怎样接合的?有无过渡段?开头、结尾是怎样照应的?有无伏笔?赏析文中画线语句(这句话、某场景、引用的诗句、相关笔墨)有何作用?,具体操作,1、每周 2 篇,每篇10分钟 2、弄清写什么?怎么写的,主旨 结构 写法,第二阶段:根据考点,强化训练,一、考什么?二、怎么考?三、如何答?,一、考什么?,知识点、能力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依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 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词 句 篇,内容,写法,天 津 卷 选 材,2010年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2011年 易云武塔上的树2012年 刘心武掐辫子2013年 刘之蔚胡杨人家2014年 洪丽丽枣香醉人2015年 张抗抗 云和梯田,选材特点:写人记事为主,多为“乡情”题材。,北京卷选材,2005年 史铁生合欢树 2006年 肖 融给“书虫”当夫人 2007年 沈 红湿湿的想念 2008年 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变化)2009年 和 谷司马祠 2010年 季羡林海棠花 2011年 王充闾祁连雪 2012年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2013年 王佐良浙江的感兴 2014年叶廷芳废墟之美 2015年苏菲说起梅花,选材特点:由写人记事借物抒情,二、怎么考?,(一)研究五种题型,1.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2.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3.依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内容、结构、主旨理解的分析型”试题;,4.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研究“鉴赏型”试题;5.依据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究“主观评价型”试题。,内容,写法,词、句、篇、鉴赏、评价,落 点,(二)2010年2014年天津卷考点,2010年天津卷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18分)18.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分)19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8分)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5分)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B.第3自然段中“爱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 善良。C.第4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D.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未考“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2011年天津卷 易云武塔上的树(21分)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18.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19.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2012年天津卷 刘心武掐辫子(21分)16.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分)17.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3分)1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2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分)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2013年天津卷 刘之蔚胡杨人家(21分)16.“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18.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分)19.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分)20.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分)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分)A.标题“胡杨人家”既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 的蒙古汉子形象。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手性格,情节曲折,言辞华丽,又不乏风趣。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2014年天津卷 洪丽丽枣香醉人(28分)16.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17.“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分)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19.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21.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7分),(三)散文主观题测试提问分类,1、为什么 2、有哪几种、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用 4、用意 5、好处、效果6、句子含义 7、赏析语段8、更换标题9、谈谈你的理解10、找出相关语句11、(句、段、篇)作者的情感、态度1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人物、景物)13、作者的认识评价 14、读者的认识评价(理由、感悟、启示、认识、思考),高频考点3、4、5、6、7、14,(四)近5年天津散文主观题高频考点,1、用词好处、效果2、句子的含义(3次)3、赏析语段(4次)4、作用(3次)(用意)5、更换标题(2次)6、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或概括说明)7、读者的认识评价(感悟、看法、启示、认识、思考),含义:(词句)等包含的意义:含义深奥。也做“涵义”。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作用”(强调客观性)“用意”(强调主观性),(五)写法考查的角度,表达方式的角度 选材剪裁的角度 写作手法的角度 修辞方法的角度 布局谋篇的角度,怎么考?主观题客观题,二者易混,写作手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如白杨礼赞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选材剪裁:材料的主次详略和中心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材料是否真实感人。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烘托、渲染、白描、先抑后扬、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针、双关、互文布局谋篇:结构是否严密,开头结尾是否烘托铺垫(伏笔)、前后照应;构思是否巧妙,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例题一】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分)(2013年天津卷胡杨人家)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豪迈。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幽默俏皮,引发联想。,【例题二】第3段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碧云寺的秋色2008年北京题),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2分),【例题三】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你从中选出2-3个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鉴赏)“,“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翔的意思,一语双关,既体现了鹭鸶鲜活、轻灵的特点,也表现出我再见鹭鸶激动兴奋的心情。“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2011年上海卷再见鹭鸶陈忠实,解词、写法、效果,思路、方法,“强调”“彰显了”“引发了”“对起强化作用”“更加突出”省略的地方是文本内容。扣住这样处理就好(效果)来回答。,思路:联系上下文,揣摩词意及妙处 方法:解释词语+(写法)勾连文本+表达情感+(效果),效 果,【例题一】“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 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叹息枣树的老去,体现了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 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物 人),【例题二】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造的高峰。,实 虚,【例题三】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为什么?,支持、暗示工作不顺利、曙光,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城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答案】淳朴的黒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暗示“湘援游”进展的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的面对;黒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表 里,【例题四】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掐辫子2012年天津卷),答案: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表 里,思路、方法,思路: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物及人 方法:从句子表层入手 句子深层(通常回答“为什么”?)有时还要加上“写法”(如,比喻、拟人、反衬等)、“解词”(如“陆续”),(1)为何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2)为何“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例题一】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2014年天 津卷枣香醉人)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答案:排比、反复,衬托的写法,句式整齐,语意层进,情感浓烈;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需要调整语序,答案:排比、反复,衬托的写法,句式整齐,语意层进,情感浓烈;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答案:运用排比、反复,衬托的写法,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语段句式整齐,意义层进,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思路、方法,思路:运用何种写法 表达什么感情 达到怎样的效果方法:运用写法 结合文本 表达了情感 效果,【例题一】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碧云寺的秋色2008北京卷)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一定结合“内容”回答。,【例题二】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2011年全国卷针挑土),答案: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结构)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內容)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转换自如,使文章灵动生姿。(表达方式)(6分),【例题三】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答案: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内容)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写法),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此外,像写景(春、夏、秋、冬)的作用 为下文作铺垫 渲染了的气氛 点明季节、时间等,方 法 四,(句子、相关笔墨、场景)作用?,思路:看全文。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写法作用三个方面回答。方法:变套话为行话(用手法),收束落在效果(突显),作用,结 构,写法,内 容,【例题一】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示例一:认可“枣香醉人”,理由:“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示例二:认可“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思路、方法,思路、方法 赞同哪个标题 阐述理由(文中找,分点答),【例题一】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7分),文中一对夫妇晚年凄清的生活让我感慨万千。我的看法是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以农村社区为基础,以邻里照料为纽带,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观点)(97个字),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城市务工甚至长期居住,农村独居、空巢老人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建议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以邻里照料为纽带,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城市务工甚至长期居住,农村独居、空巢老人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建议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以邻里照料为纽带,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可选角度: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伦理、道德、法律,等等。,可选角度: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伦理、道德、法律,等等。,思路:由此及彼(相关)方法:一句话勾连文章内容 我的看法 分点陈述,谈看法,【例题二】海棠花第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 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2010年北京卷 季羡林海棠花),由盛开在异域的一团海棠花,想起儿时的记忆,抒发了爱恋家乡的之情。借 海 棠 花 抒 发 思 念 祖 国 之 情。,海棠花第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入文本文本内涵作者的体验“反差”3分,出文本读出个性化的体悟结合感受4分,语言3分,示例:作者写“离祖国和故乡的时间愈远,感到它们离我越近”,实写出作者认为时间和距离的拉长非但不能冲淡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反而会因其长久的发酵而如醇酒般愈加浓烈。/从许多文学作品中也不难看出这样的情感。远在英国的老舍,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想北平,句句含情,字字含泪,每每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祖籍内蒙却随家人迁至台湾的作家席慕容,也每每在诗中描绘她那“宿宿不能回的塞外故乡”。/正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丈量了老舍和席慕容,以及千千万万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也正是这一距离体现出了他们心中与家乡愈发亲近的扯不断的情。,对句意的理解+“结合(成长记忆或文学作品)”+“感受”,思路:由内而外方法:理解句意 结合题干“要求”感受,谈感受,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读过的文学作品、成长经历,基本特点,阅读:回扣文本 深入理解(向内)延伸:外联体验 阐发体悟(向外),引内联外,成长记忆生活经历联系现实阅读体验,【例题三】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2014年北京卷废墟之美),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开放性题型),“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但同时他又说“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余秋雨,这是文学大家对设个问题的辨证思考,而本题就是想看看当代青年学子在本文文本的阅读基础上,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思 路、方 法,思路:辩证思维 一分为二看问题方法:亮观点 述理由,谈理由,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1.巧用信息,整体感知 一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二看文章题目,揣摩文章主旨;三看题干问了哪些问题。,2、寻找“情物”,把握主旨 要弄清一篇散文是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情”就是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观点态度。,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3.题干显示答题区域及答题方向 答题的区域及方向在题干中都是能够显示出来的。“区域”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方向”是指答题的指向性。遵循方向,就少走弯路,提高答案的准确性。,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4.筛选信息,圈点勾画 散文中的三种句子不容忽视(1)主旨句(包括全文和局部);(2)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3)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阅读时,最好把这样的句子标示出来。,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5.常用修辞的特点和作用,比喻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比拟有活力,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借代生动形象,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具有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排比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修辞+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略),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6.简答题语言的表达方式 引述原文。(照抄式)难度最低。稍加组织。(重组式)中等难度。主观概括。(自撰式)难度最高。,散文阅读过程及规律,7.准确识别文学鉴赏题中的干扰项 感情基调错位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节外生枝 断章取义 牵强附会 夸大其词,近年文学作品保留客观题型的试卷华约 卓越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湖北卷辽宁卷江西卷,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