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

    • 资源ID:2969381       资源大小:5.55MB        全文页数:15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

    湘教版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序:谈谈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迎接挑战,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给我们提供了迎接挑战的机遇与平台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一定会使您有所收获(通识培训、专题讲座、静心读书、校本教研、撰写论文、经验交流、听课评课)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反思扬长避短,刻苦磨练迎接挑战!,一、宏观认识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必修1,必修2,必修3,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该协调和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一)高中必修模块需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二)地理必修1的知识结构,(三)必修1各章节与课标的对应,每一节教材与课程标准是相互对应的(例),大气受热状况,大气运动状况,天气状况,决定,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锋面和高、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每一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四)必修I的主要知识点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锋面等天气系统、水循环、洋流)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二、教材分析,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地理I的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1.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占全部内容的35%),正文是教科书的主体和骨架,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知识,又因,2.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占全部内容的5%),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3.景观照片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占全部内容的10%),示意图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其效果是既减少了文字数量,又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 感,起到了降低难度的效果。,4.地理示意图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占全部内容的10%),黄赤交角示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教材精选了大量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5.阅读是对正文的解释、延伸以及案例说明(占全部内容的15%),新课程所有教材都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特别是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转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地理技能的学生活动。湘教版地理I全册学生“活动”共有70处。从活动类型看,有“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6.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占全部内容的25%),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活动,三、分类并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阅读”和“活动”,(一)“阅读”统计和处理,必修一 各章节阅读数量分布统计,1.,2.必修3“阅读”分类统计 解释型阅读 起正文作用,对地理事物现象、地理原理或某人类活 动作说明,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对地理概念的解释,延伸型阅读(对基本知识的适当扩充和延伸),案例型阅读(对地理原理、结论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导入型阅读(提供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或材料,引发注意,导入新课),3.“阅读”的处理方法,(1)在备课时,先大致认定该“阅读”的类型,再仔细琢磨教材中每一个“阅读”的作用是什么?(2)在授课时,一般对“解释”类型的阅读(包括起正文作用,对地理事物现象、地理原理P49或某人类活动作说明;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P14;对地理概念的解释P21)言简意赅地给学生点明其作用,采用 设疑启示的方法,即可开始阅读,不用过多阐述或展开,不要拖泥带水(3)在授课时,对“延伸”类型的阅读P30(对基本知识的适当扩充和延伸),将“阅读”认知层次设计为“了解”程度即可,一般不要再增添过多的图像和思考问题,“阅读”环节完成后,加入过渡语,即可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4)在授课时,对案例类型的阅读(对地理原理、结论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 P76),可按照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扎扎实实搞好案例教学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产生联想和思维迁移,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具体案例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解释、讨论进行思维迁移(5)在授课时,对导入类型的阅读(提供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或材料,引发注意,导入新课P25),可结合其内容,准备相关图片、视频、PPT等,并设计几句强烈吸引学生的导入语言,或设计一个紧紧抓住学生身心的小活动等,时间不要长,达到引发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即可,然后立即转入新课学习(6)一般地,在“阅读”的处理时,没有必要将其设计成内容庞杂的教学活动,处理“阅读”时,配上图像效果好 例 P49大气运动的方向,998,1000,1002,1004,1006,(hpa),998,1000,1002,1004,1006,(hpa),等压线,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一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自高压指向低压,两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层大气风向),998,1000,1002,1004,1006,(hpa),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近地面风向),等压线,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处理“阅读”时,引导学生绘图,(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与全球洋流分布图相联系),效果会更好 例 P62世界洋流分布,“活动”统计和处理,“活动”是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手段(占全部内容的25%)湘版教材加大了“活动”力度,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的内容,设计了很多“活动”“活动”重视激发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地理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和学以致用的能力1.湘版必修“活动”分布统计(单位:个)从活动过程看,有“思考”、“实践”和“探究”三种类型从活动目的(或能力培养)看,有“识记”、“理解”、“应用”三种类型,2.必修1“活动”的形式、目的及其过程类型,必修1的“活动”形式涉及一般计算、比较、分析、读图分析、观察地理现象并整理、表述观察纪录、写考察报告、描述地理现象、收集资料并回答问题、绘制示意图、制作动画、观看地理录像、参观、讨论交流、填表格、归纳地理规律、演示地理现象、观测地理现象、解决时间、日期等计算问题、探讨地理问题、归纳地理公式、野外地理实践、填示意图并回答问题、思考并回答、探究地理问题、收看天气预报并预测、调查并写调查报告、做地理实验、对地理事物现象作出评价等,思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过程,探究-注重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践-注重对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过程,“活动”按其过程分三种类型,3.必修I各章“活动”数量统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必修1“活动”分类统计“思考”类型的活动(24个),实践类型的活动(13个),探究类型的活动(33个),5.必修1全册共有70处学生“活动”,操作起来困难较大。理由是:除去考试、节假日所用时间,按一学期36个课时计算,平均每个课时完成2个蕴含丰富探究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而且个个欲求高效,很不现实 一些地理教师兼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教师负担重;进入新课程不久,经验不足,难以高效备课 必修1共13个实践活动,数量多,步骤多、难度大 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些教师同时讲授必修1、必修3甚至地理选修课程,课时紧张,还肩负着高三文科班的复习重任,分析、研究并落实“活动”怎么搞?,6.“活动”过程及结果要与激励性学习评价挂钩,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来,就必须和学习评价挂钩,并做到持久性、常态化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调节了教学情境打分或划等第+口头和肢体动作评价+成长纪录袋+家长会表扬等(都和模块考试成绩挂钩),偏重于计算 如P6 光年计算并回答 P12 太阳常数相关计算 最好给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预先布置,请他们在上课时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7.必修1“活动”的具体处理方法建议“思考”类型活动的处理方法举例,偏重于获得信息能力的培养。一般配有小问题,切入角度恰当,难度不大(提出问题,自主阅读文本,略給启发:最好在文本中找答案)如P44分析与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关的问题、P57填表比较气旋和反气旋并回答问题 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关键字句、关键词、关键熟语或术语,并适当整合(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精炼的“地理语言”归纳、概括、说明该答案),P57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向外逐渐增高。以北半球为例,受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气流自外围流向中心作逆时针旋转。这种运动形式很像江河中的漩涡,故称之为气旋。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大气是幅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因此,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P57,要概括,类似的还有P44 分析与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关的问题,偏重于读图分析能力训练。使用课本或地图册中的图像资料,强化读图分析环节。如 P39(背斜谷、向斜山示意图),向斜槽部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而成为山地,建议:可以先采用实验的方法(将竹片弯曲,观察其受力状况;或将手肘弯曲,感受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背斜谷与向斜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多破碎,易被外力(流水、风力等)侵蚀而成为谷地,又如 P45示意图P42(海浪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景观照片)P66(读图文填表)P92(四川地形图),启发过程和最终结论要用地理语言概括、表述很重要,0.030.02,0.7,1.4,1.95,2.5,2.85,3.3,4.0,4.4,5.2,6.0,25,38,46,偏重于填表分析训练 如P67 将生物发展阶段的序号填入下表内,方法:引导读图+适当讲述,偏重于比较能力训练。采用填表的方法区别地理事物现象的特征和差异。如 P80 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并回答相关问题,又如P102 填表比较人类不同历史阶段利用的自然资源,特征比较,差异比较,对教材正文概括,得出规律,上网收集、整合信息,偏重于思维训练,培养各种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如 P43 第2题 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第3题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P59 第2题 大量砍伐树木给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综合思维训练 如 P70 图3-3和3-4表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试结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对此加以描述和解释。,在大尺度范围内,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广泛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在小尺度范围内,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地形、地质、土壤、生物、水文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只要其中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系统和其他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区域比较思维训练 如 P92 读图4-10,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四川省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布局要考虑避开高大山脉,减缓道路坡度,多呈线状分布,沿山谷延伸,四川省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主要考虑将城镇连接起来,交通线路形态呈网状,辨证思维训练 如P106 读图4-31,阐述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应注意的是,自然资源的作用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基础作用并未减弱,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水和清洁能源的需求,以及对于环境和生态的要求会与日俱增,这些都必须以水、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人类活动,自然资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持续提供物质、能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类似的还有P73(分析回答与土壤相关的问题)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北温带,对于热带雨林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对于热点荒漠地区,这种说法不正确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辨证思维看待地理问题,温度变化,降水变化,蒸发变化,植被生产力变化,风化壳逐渐加厚,风化壳逐渐加厚,在课堂上作思维训练时,对学生的启发、点拨、帮助很重要,特别对难度较大的思考活动更要注意这一点。如P23“在日历上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有时各年有所不同:还有的日历所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具体时刻,几乎是年年不同。为什么?”启发思路(执果索因)二分二至时间不固定有时相对提前、有时相对错后若从年初算起到该节气为止的时段长短不一一年的时间长短不一(不是整整的365天),“实践”类型活动的处理方法,必修1共有13个实践活动,分别处理如下简单的小实验类型(3个)例:P17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P22 利用地球仪、手电筒作实验并探讨与地球公转相关问题 P71 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实验并回答问题处理方法:.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仪器、设备到),并且将小实验事先作几次,保证万无一失。.由于小实验验证的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课堂上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亲自参与小实验;或创造条件让每个同学观察清楚。.将小实验结论用地理语言概括并书写在该题旁边。,观察实验活动类型(1个)例:P31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处理方法(课堂完成):.最好预先准备两个小实验所需的磁铁矿、赤铁矿以及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等。.无矿物标本则搜集上述矿物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采用观察实物标本以及读图比较、读资料比较、分析的方法区分矿物。,实验一,实验二 可据“莫氏硬度计简表”判断,能在所有其他矿物上刻划出痕迹的是石英:分别能在3、2、1种矿物上刻划出痕迹的依次是萤石、方解石、石膏;不能在其他矿物上刻划出痕迹的是滑石,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类型(2个),例:P27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与同学交流或讲解 P60 第1、2题,画水循环示意图并讨论,处理方法:.这2个实践活动可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每个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分别将示意图绘制好,然后在学习小组或同桌展示、交流并相互对所绘图形评价、纠错、矫正,再进行讲解和讨论(P60第2题)。.对P27题,条件合适的同学可向家中成员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野外实践活动类型(2个)例:P33 分组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写出其主要矿物成分及用途 P40 野外褶皱构造观察并分析相关问题 处理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此两项野外实践活动。.如若条件不具备,对P33实践活动,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学校已有的岩石标本或相关图像,并列表比较各种岩石的主要成分及用途。.如若条件不具备,对P40实践活动,可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构造图片、示意图,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褶皱构造图像并读图分析相关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类型(6个)例:P9 观察月相并回答问题 P13 观看“大棚农业”实景或录像并回答问题 P18 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P60 第3题,调查家乡的河流 P69 调查当地工矿企业排放污染状况并讨论其影响程度 P77 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说出治理的想法 处理方法:这6个实践活动内容多,操作难度大,最好作为研究性课题,向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申报,作为具有地理特色的研究性活动课题,组织有兴趣的同学个人(或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通过长时间的实际观察、观看、观测、调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最后将其成果写成文字报告、绘成图形、制作成计算机动画或其他学生擅长的表达方式,辟出专门时间,让他们向同学展示,与同学交流分享。这里强调的是有条件的学校和部分学生参与,不要扩大化,更不要走形式。,“探究”类型“活动”的意义和处理方法必修1中设置“探究”类型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参与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解决地理问题,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倡导探究学习是高中地理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要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望、意志毅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探究“活动”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湘版必修1设置了33个操作性强的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尺度的地方,具有挑战性,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系列过程采用逻辑思维(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综合思维、比较思维、形象思维、立体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辨证思维、思维迁移等地理思维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并用地理术语或熟语准确地,简明扼要地表达,探究类型活动的思维过程及思维方法,应根据“探究”类型活动的不同内容,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举例,教学中应结合本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师自身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和呈现时机,引导学生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真正让他们“动”起来!,.必修1中,数量最多的探究类型“活动”是读图分析,大量读图分析的探究类型活动,渗透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学法指导内容,有恒久的价值,强调了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对“过程与方法”特色目标的追求,体现了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规律、原理、观念的应用,体现重要的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或观念的应用举例,上述这些渗透概念、规律、原理、观念应用的“活动”,按照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事先应作好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环节,分时段组织学生活动。“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譬如采取启发提问、分组讨论、分组竞赛或独立思考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幻灯、图片,事先组织学生上网查寻,建立网页(譬如“讨论区”、“成果展示区”)等等。千万不要只追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应该做得“扎扎实实”。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加强对读图、填图技巧能力的启发和点拨。如 P34三类岩石的概念及转化规律,A,D,B,C,D,D,B,C,绿色只可能是岩浆岩。理由:红色表示的两类岩石可以互相直接转化,应为变质岩或沉积岩 红色表示的两类岩石(沉积岩或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必须经过熔融作用成为岩浆,再经过冷却凝固作用,才能转化为岩浆岩,蓝色只可能是岩浆,而不是岩浆岩。理由:若蓝色表示岩浆岩,则红色表示的两类岩石(变质岩或沉积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显然不对,从图中箭头方向认真琢磨,若浅红是沉积岩,深红是变质岩,则B为外力作用,C为变质作用若浅红是变质岩,深红是沉积岩,则B、C作用相反,.给学生读图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如 P96读图文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特点,1.该图表示直线变化还是波动变化?,2.如果将图横放,是不是可以看出曲线是在表示平均值的一条线上下变化的?,3.两支曲线在平均值线以上或以下变化分别说明什么地理现象?,4.两支曲线变化(或摆动)趋势和时间长短有无规律?能否概括出来?,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看来,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对一些体现地理基本规律、原理的探究类型活动,不妨采用填表格的方法,师生互动,当堂处理。边提问、边启发、边填写、边矫正、边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如P52“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本页第2题两张表格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当堂处理,.比较可以加深理解不同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差异,因此必修1的探究活动多次采用表格(或文字)比较的学习方法,如P56读图分析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规律,大部分探究类型活动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边提问、边启发(边填写)边矫正、边评价;文字要准确、精炼。,1.认识图例,看清坐标,标注四种能源曲线。,2.读图分析,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一致)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事实?(中国能源基本依靠自给,对外依赖性不大),3.分别读出2000年我国四种能源的大致比例,将四种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据此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结构特点(能源多样,以煤为主),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低起点、小步子、环环相扣的问题 掌握动态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深刻理解并高度概括,P104活动1,5.从图中分析,哪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是好事还是坏事?(水电;大力建造水电站;是好事可再生能源),6.分析石油生产和消费曲线,看看从什么时候开始,石油消费量超过生产量?对此你有何评价?(1993年,由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进口国,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增强,由此带来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7.你知道现在我国从哪些国家或地区进口石油吗?(中东、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4.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能源欠缺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你认为四种开发利用方式中比较合理的是哪个?说明你的理由。(减轻运输压力,降低运输成本;电力是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N,北回归线,北极圈,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图图转换对学生很重要如P52活动2,夏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风向,.个别读图分析的探究类型活动,所问问题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采用讲述+启发问答的方法,可能进程会顺利一些。如P90第4题“除地形以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水源,气候,河流,交通,矿产资源,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汲取生产生活用水便利;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多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地区;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河流中下游两岸冲积平原;南方沿河而居,北方沿路而居,沿道路或运输便利的河流两岸,矿产资源蕴藏地附近,生产生活便利,南方地区耕作半径较小,耕耘、施肥、灌溉、收获均以距离近为宜,聚落分散,北方地区家族喜群居,显得宗族旺盛利于防卫,同村同姓多,经济发达,聚落密集;经济落后,聚落较分散,人 为 因 素,自 然 因 素,.极个别读图分析的探究类型活动难度很大,如 P16读图探究解决与太阳日和恒星日相关的问题,宜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填表。,.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图示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例1 P11第1题分析地球“金锁链条件”,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为15,地球的体积适中,有利于生命的孕育和进化,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以氮氧为主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一颗特殊的行星,由于“金锁链”问题的探究有一定难度,因此,结合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可提出一些有层次的小问题,帮助学生,便于他们思考和分析:,日地距离、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如果日地距离太近或太远,情况会怎么样?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如果地球的体积、质量太大或太小,情况会怎么样?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他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历史上,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地形曾是影响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四川盆地高山环绕,地形封闭,交通条件极差先民出行十分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发达,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减小,人们修隧道架桥梁穿越高山峡谷,从根本上改变四川盆地的封闭格局,“蜀道不再难”,出入川渝地区各种交通线路大增,例2 P94读图文资料从地形和交通方面分析四川盆地与外界联系的今昔变化,.教材中一些探究性问题或使用信息量大、或有新知识、或有一定难度,需要课前布置,如 教材P15 围绕两位同学的对话话题(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有利还是无利),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热情,深化对该地理问题的认识,可以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法。宜事先布置,并帮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整合信息,罗列出适当的发言提纲。,激烈的思想交锋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预先给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布置,作好准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推导太阳高度公式。,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式中()+H90 H90(),充分利用学生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提高探究活动效果很有帮助。如P17 填表计算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P24第2题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及应用的探究活动,.根据难易程度,耗时量多少区别(分解)处理探究活动,采用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的方法,皆为实践题,留作家庭作业。按照要求作-在适当时机展示自己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宜作为研究性课题处理的探究活动,教材中的个别探究类型活动难度大、预期耗时长、涉及范围广、动用教育资源多,宜向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申报,作为具有地理特色的研究性课题对待 如 P85结合阅读资料和当地土地利用状况,说明因地制宜原理及应用,1.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分异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用因地制宜的原理加以分析。2.如认为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尝试作出评价;如认为土地利用现状不够合理,可提出改进建议。,五、几点教学建议,(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1.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精心研究和解读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因此,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是教师的弱点认识 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的分析和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如果方向错了,这节课可能不会太成功研读课标的关键: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案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1个内容标准)【学习要求】从宏观(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微观(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两个层面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图、文、表格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明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加P8图P11表格,2.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即重点的把握举例(必修1共18个内容标准),3.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难度把握举例,“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1第11个内容标准)【学习要求】了解洋流概念。运用行星风系分布图和洋流分布图,归纳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等专题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交通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例1】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1和教学设计2的差别是教学设计1把握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定位在应知、应会的层面,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难度不会过大教学设计2是在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这个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执果索因,探索疑问的好学精神,但是不符合课标要求,教学容量有些大。,所以,在作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课标所指明的教学方向,“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必修1第14个内容标准),【学习要求】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域环境的地域分异,并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了解小尺度范围内的局地地域分异。,【例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1第18个内容标准),【学习要求】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规律。认识某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1第18个内容标准),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举例),近年来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对地理概念的学习,重在应用不要受教学惯性,特别是高考惯性的支配择其要点“精讲”,铺开的摊子不要太大,传统教学的精华仍然闪光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部分要精加工在作学情分析时,不要估计过高,结合实际,拟定教学要求,把握好难度,设计并实施分量恰当的教学活动,在实现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二)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熟悉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1.必修1教材知识结构举例(6个PPT),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大气受热 水循环天气系统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整体性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宇 宙 中 的 地 球,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自 然 环 境,必修1知识结构,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活动与地球,地球自转及意义,地球公转及意义,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莫霍面,古登堡面,用图表来表示,1.4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有清晰的知识结构,用地理概念图来表示,2.1第一部分“地壳的物质组成”也有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化学元素,结合,矿物,集合体,有用矿物富集,矿石,矿产,矿床,富集地段,组成,地壳,岩石,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矿物岩石,地质循环岩石的转化,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水平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锋面系统与天气,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过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主要陆地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利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概念,自然灾害危害,中国洪涝灾害,主要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2.掌握教材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准确把握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材的知识结构显示出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节”的知识结构)言简意赅地表示出某知识点的构成要素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从某知识点位进行思维迁移,培养地理素质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一个大体掌握必修1-3知识结构的学生在高三文综复习时应不太费力,3.掌握教材中各板块的内容呈现和逻辑关系,宏观把握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是教师搞好有效教学的出发点遵循课程标准,依照教学目标并熟练掌握教材各个板块的内容及逻辑关系,详略得当的教学安排自然水到渠成倘若对教材的各板块内容及逻辑关系成竹在胸,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游刃有余、不乱方寸倘若心中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和各板块内容的逻辑关系,则教师在应对和处理各种生成性问题时会显示出高超的教学智慧,湘教版必修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西安市航天中学郭 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因此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要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形成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认识。因此,课程标准实际表达了三个要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各种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具体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上。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要求学生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对地理学习基本方法提出的要求。,(三)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例),郭锐教案,二、教材分析 1、内容:关于地壳的组成物质,教材简要地介绍了矿物与岩石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的矿物与岩石。对于“矿物”的概念不必过度强调,关键是通过矿物标本或图片增加学生对矿物的感性认知,了解一些常见的矿物及矿物识别的方法。岩石作为地壳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教材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加以阐述,尤其是对三类岩石的成因进行了说明并对应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岩石,为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打下了伏笔。地壳的物质循环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并且与复杂的地质作用相关,由于高中学生缺乏这方面感性的认识,因而教材只扼要地讲述了地质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和能量转化,对其地理意义则没有加

    注意事项

    本文(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