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及影响研究.ppt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2010年10月,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及影响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明显。一些城市通过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发展后,形成了城市群。目前我国的城市群主要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群,1.2、研究范围,我国的十二个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这三个城市群发展最为迅速,发育最为成熟,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建设最完善,城市协作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可称其为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出海口,范围包括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的15个地级市。珠三角城市群位于珠江三江出海口,范围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9个地级市。京津唐城市群位于渤海湾西部,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6个地级市。,1.3、理论依据,法国学者简戈特曼首创大都市带理论。他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成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是当代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日本学者富田和晓按照中心地理论,从人口、产业、居住、消费、通勤等角度对日本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城市群在较广阔的区域范围内起着高级中心地的作用。而城市群内部亦有着中心地状的等级结构。,世界对于城市群的几种主要理论,我国学者姚士谋于1992年提出城市群概念,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以上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群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城市群在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以下3点优势:第一,城市群可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第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1.4、定义支撑,大都市区(metropolis):指由一个大型城市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卫星城组成的综合体。在大都市区中,作为中心的大型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之间的距离较小,建成区之间的界线较为模糊,区域内部的城乡分野较不明显。,大都市绵延带(mega-city region):指由多个大型城市及其周边的若干个中小城市、卫星城以相对集中方式组成的大型综合体。在大都市绵延带中,各个大型城市的建成区距离较小,且多由中小城市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模糊,区域内部的城乡分野不明显。,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指由若干个大型城市及其周边的若干中小城市以相对分散方式组成的大型综合体。在城市群中,各个大型城市的建成区距离较大,中小城市多环绕在各个大型城市周边,城市间具有明显的职能等级结构,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明显,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城乡分野。,世界对于城市群的几种主要定义,1.5、研究意义,有利于找出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进而对于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表征和机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有利于找出适宜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几种模式,如适合平原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地区、沿湖地区、丘陵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又如适合萌芽阶段、发育阶段、成熟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等。从而为中国各地区、各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供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分析中外城市群发展的异同,从而找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发展道路。应结合三大城市群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中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从而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意义,第二章、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及影响研究,2.1、长三角城市群简介,长三角城市群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经济实力雄厚。至20世纪末,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2.2、长三角城市群范围,长三角城市群包括16个城市:上海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常州、南通、镇江、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本文对上述16个城市的20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有效主成分,并对各有效主成分进行综合聚类分析,从而明确长三角城市群的职能等级结构。,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的形式。再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4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P2、P3、P4。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58.35%,P2:14.70%,P3:8.15%,P4:7.00%。将各个指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F3、F4。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2.3、长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各具特色,城市之间产业、经济的互补性强,交流频繁。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主次中心城市发展,主次中心城市又进一步带动各组团城市的提升。整个城市群呈现出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按照由疏至密的空间规律分布的,层级明显的空间形态。,2.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区位和政策环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1980年以来,各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实力显著增强。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和规律,本文选择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这四个时间点的建成区分布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个时间点的观察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具有如下规律:第一,等级越高的城市发展越迅速。第二,建成区扩张结合了离心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模式。第三,城市发展有明显的向水性。第四,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核心和发展中心。第五,核心、中心城市对于组团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1980,1990,2000,2010,2.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在对城市群建成区演化过程观察的基础上,将四个时间点的建成区分布图进行叠加,即可获得空间结构演化轨迹图。图中颜色较深区域表示年代较早的建成区,颜色较浅的区域表示年代较晚的建成区。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轨迹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呈明显的一核多心模式,即由一个核心城市带动若干中心、次中心城市,又由中心、次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该模式中,核心城市上海的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在区域中优势明显。同时,中心、次中心城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各自的主导功能。,长三角城市群中,核心城市上海具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中心城市杭州、南京分别是浙江、江苏两省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核心、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为一核多心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城市化的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同时,国家的政策倾斜使得多批大项目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落地,从而不断加快核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核心、中心城市又不断辐射周边城市,从而带动城市群全面发展。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程度不同,使得城市分级日益明显。,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钱塘江与黄海、东海的交汇之处,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受到水域的引导作用。许多城市存在向水性的发展倾向,如上海向东海发展,苏州、无锡向太湖发展,常州、泰州、扬州向长江发展等。水域在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性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心模式形成机制,2.5、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2.6、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分析,一核多心模式能通过对于核心、中心城市的培育,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一核多心模式的影响下,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心、中心和次中心城市,对组团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多个中心的特征,能有效地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城市规模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核多心模式有利于将资源和重大项目集中于核心、中心城市中,从而为产业发展创造优势条件。同时,一核多心模式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将核心城市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去,从而实现城市产业功能的合理分配。,一核多心模式具有多个主次中心城市,有利于将核心城市难以承担的人口、产业和功能分担下来,从而保持核心城市的合理规模。同时,次中心城市亦能作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承担中心城市疏散的功能,从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各级城市的合理规模。,一核多心模式中城市建成区扩张较快,难以避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所侵占。但与传统的同心圆、多中心等模式相比,一核多心模式有利于选择生态代价较小的土地作为发展空间。同时,一核多心模式采取的离心式扩张和产业园扩张结合的扩张模式,有利于在城市周边保持一定的绿化缓冲带。,第三章、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及影响研究,3.1、珠三角城市群简介,珠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珠江出海口,毗邻港澳,历来就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借助国家优势政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自1980年以来,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实力显著增强。,3.2、珠三角城市群范围,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同时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密切联系。,本文对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的20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有效主成分,并对各有效主成分进行综合聚类分析,从而明确珠三角城市群的职能等级结构。,3.3、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的形式。再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4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P2、P3、P4、P5。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50.67%,P2:19.94%,P3:9.35%,P4:8.70%,P5:5.57%。将各个指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F3、F4、F5。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3.3、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3.3、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深圳、广州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经济外向型程度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是城市群重要的发展中心。第二等级包括东莞、佛山两个城市。此等级的城市规模较大,外向型产业基础雄厚,对周边城市在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次中心。第三等级包括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五个城市。此等级城市规模中等,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其周边城乡区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视为城市群的功能组团。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中,不但有带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亦有作为工业中心的次中心城市,主次中心城市有明确的分工。,3.4、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和规律,本文选择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这四个时间点的建成区分布图作为研究对象。从1980至2010年的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可以看出,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扩张迅速,不断将其周边区域纳入建成区范围。同时,东莞、佛山等次中心亦扩张迅速,不断在城市周边设置新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19902000年中,东莞、佛山的扩展速度甚至高于广州和深圳。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等组团城市扩张速度稍缓于主次中心城市,但亦保持了较高增速。至2010年,珠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的建成区已较为接近,部分城市之间的界限已经较为模糊。,3.4、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本文将1980、1990、2000、2010四个时间点的城市建成区图斑按颜色深浅进行叠加,从而找出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规律。从19802010这30年的建成区扩张轨迹可以看出,广州采取的是较为传统的离心式扩张模式。而深圳、佛山等8个城市则大量采用了飞地型扩张模式,即不断在城市外围与现有建成区有一段距离的区域设置开发区、产业园区或卫星城,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开发区和园区与城市本体连为一片,之后城市又将在更远一些的区域设置新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总的来说,近30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建成区的扩张是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以相对均衡的方式进行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中小城镇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发展和扩张。,水域分布决定了多个中心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流而成,水网密布,河道宽阔,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多个中心城市依托河流共同发展。,国家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群发展扩张的主要形式。而制造业对经济区位的要求不如服务业的严格,这就为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中小城镇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经济形势造就了新的发展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和毗邻香港的优势条件,发展极其迅速,在十余年内一跃而成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模式形成机制,3.5、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3.6、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分析,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地域发展的均衡性。均衡性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扩张,加快城市化的效率。同时,均衡性发展有利于将城市群的功能分散到各个中心城市中去,有效避免单个中心城市担负过多功能而产生的城市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多中心模式不利于集中各类资源,培育强有力的发展极核。,引导城市均衡性发展,保持城市适度规模,促进制造业高速发展,限制产业结构升级效率,多中心模式有利于将城市群的人口、产业、城市功能由单个城市扩散到多个中心城市中去,从而保持城市的合理规模,避免建成区恶性膨胀,缓解各类城市问题。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珠三角城市的城市规模相对合理,城市问题亦相对缓和。,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制造业功能从中心城市中剥离出来,打造以制造业为主导功能的发展次中心。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为城市群的短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群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第一,多中心带动组团发展的模式使得传统制造业在城市群的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改造提升的范围大。第二,作为次中心城市的东莞、佛山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赖程度很高,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很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多中心模式强调发展的均衡性,不利于金融、会展、商务等高端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第四章、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及影响研究,4.1 京津唐城市群简介,京津唐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偏东,紧邻渤海湾,为欧亚大陆桥的终点和东北亚内陆区域与太平洋联系的枢纽,拥有长达540公里的海岸线、四个主要港口、三大机场和十余条主要铁路,可谓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显著。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发展起步最早、整体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这里长期作为国家行政中心的所在地,城市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亦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4.2、京津唐城市群范围,京津唐城市群包括8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承德市、张家口市同时与秦皇岛市、石家庄市等保持密切联系。,本文对京津唐城市群8个城市的20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有效主成分,并对各有效主成分进行综合聚类分析,从而明确京津唐城市群的职能等级结构。,4.3、京津唐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以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Descriptive)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变量的形式。再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3个有效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1、P2、P3。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P1:67.53%,P2:15.00%,P3:8.55%。将各个指标变量与其所在主成分的载荷相乘,即可得到指标变量在各主成分的得分F1、F2、F3。将各主成分与其贡献率的乘积相加,即可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T。,4.3、京津唐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4.3、京津唐城市群职能等级结构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京津唐城市群各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assify),即可得到明确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分为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三个等级。,北京、天津为第一等级,即核心城市。唐山为第二等级,即次中心城市。保定、沧州、廊坊、承德、张家口为第三等级,即组团城市。在此结构中,核心城市具有强有力的向心发展趋势,并直接辐射带动周边的组团城市;次中心城市唐山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应视为城市群的产业功能中心;组团城市受到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但对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不明显。根据京津唐城市职能结构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城市群空间模式案例的比对,可以初步确定京津唐的空间发展模式为双核模式,即由两个核心城市辐射周边组团城市,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模式。双核模式中,两个核心城市规模等级类似,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在功能上有所互补,在区位上互为犄角,如发展方向得当,将为城市群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合力。,4.4、京津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和规律,本文选择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这四个时间点的建成区分布图作为研究对象。从1980至2010年的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可以看出,京津唐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演化具有明显的双核模式特征。北京、天津城市规模大,扩张快,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唐山的扩张速度一般,仅能勉强作为次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普遍规模较小,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率有限。,4.4、京津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本文将1980、1990、2000、2010四个时间点的城市建成区图斑按颜色深浅进行叠加,从而找出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规律。从19802010这30年的建成区扩张轨迹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采用的是传统的同心圆扩张模式。唐山市也趋于同心圆的扩张模式。保定、沧州、廊坊这三个城市处于平原地带,也呈类似于同心圆的扩张模式。张家口、承德处于山区,可供发展扩张的区域有限,只能顺应地形发展,近30年来建成区增长面积较小。总的来说,京津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张快,组团城市扩张较慢,广泛采用同心圆扩张模式,其空间发展模式可以确定为典型的双核模式。,政治因素促进核心城市发展。北京是我国首都,天津是重要的直辖市,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政策倾斜,承载了大量的行政、经济、文化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功能对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向外扩张,形成同心圆扩张模式。,对出海口的需求促进了双核状态的形成。北京是一个内陆城市,距渤海湾尚有150公里左右的距离,必须依赖天津的港口才能实现与世界的海路联系。而天津亦必须借助于北京的行政中心来实现自身的区位优势。这使得两个核心城市保持了几乎相等的扩张速度。,组团城市基础薄弱,限制了次中心的形成。京津唐城市群的组团城市除廊坊外都与核心城市保持了100公里以上的距离,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组团城市大多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使得30年来一直未产生新的次中心城市。,京津唐城市群双核模式形成机制,4.5、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形成机制,4.6、京津唐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分析,双核模式有利于集中城市群的一切资源,优先实现核心城市的高速发展。在双核模式的推动下,北京和天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人口增长了近200%,建成区增长了近300%。目前,北京和天津正成为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为周边区域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有利于建设强有力的核心城市,有利于打造国际性的产业中心,限制城市群的区域整体提升,不利于解决城市问题,双核模式能够很大程度地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制造业、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金融、商务、会展等产业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地位。天津则成为了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实现了海外贸易往来。,双核模式是一种非均衡性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建设,但难以保证组团城市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组团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灯下黑”现象。组团城市发展受限将加剧城市群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而限制城市群区域的整体提升。,双核模式的主旨即打造大规模的综合性核心城市,并加快其扩张速度。这势必会带来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至2010年,北京已经成为了城市人口逾千万,城市建成区超过14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城市,城市问题也日趋严重。同时,基数过大,增长过快的城市规模对城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也加大了难度。,第五章、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影响研究,5.1、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5.2、三大城市群空间形态模式影响比较,一核多心模式,多中心模式,双核模式,对中心城市影响,对组团城市影响,城市扩张形式,对产业发展影响,对生态环境影响,对城市问题影响,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心城市,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核心城市,有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十分有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扩张,不利于组团城市的发展,离心式与产业园区式扩张相结合,以产业园区式扩张为主,以离心式扩张为主,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消耗大,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有利于城市功能疏散,缓解城市问题,有利于城市规模控制,减少城市问题,不利于城市规模控制和功能疏散,加重城市问题,5.3、一核多心模式典型案例,5.3、一核多心模式典型案例,5.3、一核多心模式典型案例,5.4、多中心模式典型案例,5.4、多中心模式典型案例,5.4、多中心模式典型案例,5.5、双核模式典型案例,5.5、双核模式典型案例,汇报结束,衷心感谢各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