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绪论.ppt
,yuyanxueahnu,内容提要,汉学定义汉学板块汉学简史汉学影响,汉学,一是朴学,即清代儒家学者的考据训诂之学,与崇尚清谈义理的“宋学”相对应的名称。一是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学问为汉学,在这里引申为外国人也包括海外华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即“国外汉学”。“国外汉学”有时被称作“国际汉学”、“世界汉学”,或者简称作“汉学”。简单地说,“汉学”即是研究中国的学问。,词源学解释,“Sinology”是许多“-ologies”中的一种,它们被铸造出来专指19世纪出现的知识领域。它用于英语相对较晚。1838年,首见“sinologist”(汉学家)一词,稍后不久(1857)又有同义词“sinologer”与之并用,但它容易让人想起“astrology”(占星术士),令人不快,现已成废字。“Sinology”的含义被解作“关于中国事物的研究”(the study of things in Chinese),甚至更晚些,据考证是在1882年。因此,大约在1860至1880年间,“sinology”这个希腊、拉丁语合成词及其派生词便被普遍使用了。这正是汉语研究和中国总体研究被认作一种学术科目之时。,汉语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Schafer)曾经提倡废弃这个字眼儿,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转而主张“重新使用它的本初意义汉语研究,特别是古代汉籍研究”,要求人们“在与通常所说的拉丁学、埃及学和亚述学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它”。而且,他明确地指出:“汉学即是有关中国语言遗存之物即汉语文献的语文学。”,薛氏的倾向,一、薛氏所说的“语文学”(philology),类似于我国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强调语言研究和文献研究两者并重;二、与之相应,他批评旨在审美的纯文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不扎实的唯美主义研究”。,其他学者的看法,凡埃斯博士根茨博士康蓬博士密特勒博士弥勒萨伊尼博士,凡埃斯博士,凡埃斯博士教授(ProfDrHans von Ess):汉堡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重点为中国诗词以及中国汉朝和宋朝的宗教和思想家,以儒家为主。长年从事中国著作史记的翻译工作。他说:“汉学是一门关于中国所有一切的学科。真的是关于所有的一切。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学科的内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学为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学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根茨博士教授,(ProfDrJoachim Gentz),现任哥廷根大学宗教学教授兼汉学家,曾在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以及中国南京大学学习汉学,宗教学以及哲学。获得了德国海德堡大学青年研究工作荣誉奖。他说“汉学对于我来说包括了所有关于中国的研究,这门学科是从地理上的边界来定义的。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华人都是被研究的对象。,康蓬博士,康蓬博士(DrThomas Kampen):现在海德堡大学做研究工作,曾在德国柏林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研究重点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政治以及外国著作的中文翻译情况等。他说:“大约在100年前,汉学只是指读一些中国的古文,主要以哲学为主,孔子、孟子、老子,还有一些诗词和文学,像李白、杜甫。一切现代的都不算在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种只读中国古文的研究方法慢慢转变成为汉学,也可以叫作中国学,包括了一切和中国有关系的事物。”,密特勒博士,密特勒博士教授(ProfDrBarbara Mittler):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台湾及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汉学和日本学。研究重点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国近代妇女文学等。他说:“汉学是一门研究整个中国范围的学科,每个汉学家都研究点什么和中国有关的东西,这个搞中国音乐,那个搞中国医学,另外一个搞中国经济,也有人什么都研究,不过大家多少都搞点中国的历史。然后还分古代汉学和现代汉学,古代汉学时段根据情况有时划分到1850年,有时划分到1911年为止,研究这以后的现代中国就是现代汉学了。总的来说汉学就是对中国各个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弥勒萨伊尼博士,弥勒萨伊尼博士教授(ProfDrGotelind MuellerSaini):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波恩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以及藏学。在香港、台湾、日本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做过研究工作。他说:“从历史上来讲汉学是一门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学科,大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汉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主要是1968年以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和中国开始有了很多社会学方面的联系。”,与“汉学”相关的两组概念,a.“汉学”和“国学”b.“汉学”和“中国学”,“汉学”和“国学”,如何称呼这门学科,尚须看研究主体。如果研究者是我们自己,在习惯上应该称作“国学”,因为它指的是我国自己传统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外国学者从事这一研究,这种学术自然就应该称作“汉学”,尽管仍是同一研究对象。由此看来,径称“汉学”,显然是外人口吻,研究主体当是外国学者,那么“国外”、“国际”、“世界”等意思通常也就包含在内了。,“汉学”和“中国学”,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其对象亦大多是中国古代;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谓“中国学”,即英文的“Chinese studies”。“中国学”的特点是侧重现实与社会学科。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并不相互排斥。要严格地加以限定,有时反倒不大容易。,Sinology和“汉学”互译带来的问题,两者互译,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其实还有复杂一面。众所周知,我国经学中有“汉学”、“宋学”、“清学”之分;中华民族有汉、藏、回、蒙等兄弟民族;汉字曾流播东亚,而“汉籍”中也可能记载他国的历史与文化。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得“汉”字的内涵非一,外延广泛,“汉学”(若单从名称上看,即是“汉”之“学”)的涵义如果没有上下文加以限定,也就会变得暧昧不明。实际上,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起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藏学”和“蒙学”已具一定规模,其专门家分别称之:“Tibetologists”和“Mongolists”。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这些学科已被认为是“汉学”名下的分支学科。,“汉学”板块,东亚汉学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东亚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它们均有借用汉字进行写作的历史阶段,因此这些国家的传统学术,几乎无处不涉及中国。直到它们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纯粹的本土文学才得以滋长之后,汉学才渐渐分立门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在日本还有“汉学”、“支那学”、“中国学”之分。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在学科概念上与西欧完全相同;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学科的分化,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汉学这门综合学科,都有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甚至文史、语文等亲缘学科也渐渐解体;中国文化各个门类的研究终于脱颖而出,并形成了自身的治学风格和学派传统。从国外的中国文学研究来看,由于这一文学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汉学家又不得不精细分工,去专攻某代文学,某类文学,甚至某个作者。在各个领域,从大家巨擘到中小作家,从文人作品到民间创作,国外几乎均有一批各擅胜场的专门家。,“汉学”简史,汉学的起点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时期专业汉学时期,汉学的起点,如果把日本宋学作为日本汉学的独立形态,日本传统汉学当“形成于1415世纪”(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它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如果把利玛窦入华作为西方早期汉学,即“传教士汉学”开始的标志,它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如果把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任命雷慕沙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教授”作为“西方专业汉学”诞生的标志,西方专业汉学也已走过了191年的历程。,日本汉学,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最早当属日本,公元522年随佛教传入日本,中国的典籍也就传入日本,经过飞鸟奈良时代、平安时代、五山时代、江户时代,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传统汉学达到了顶峰,中国宋代的朱子哲学被尊为日本官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汉学历史最为悠久。,游记汉学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我们可把马可波罗游记作为“游记时期汉学”的代表,此阶段是西方汉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大航海以后西方人来到中国。,传教士汉学时期,耶稣会1583年入华开始了“传教士汉学时期”。从外在形态上此时西方对中国的研究仍主要局限在传教学的领域内,汉学家主要是入华传教士,但从他们研究的方法和成就上来看,他们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仅葬于中国大陆的传教士就有几百名,他们能熟读中国经书,并熟练地用中文写作,中文著作有760多部,仅利玛窦一生就有24部中文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存目的就有13部之多。,这些传教士从明末清初开始到1800年不仅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对明末清初的杜会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他们又以多种西方文字发表近百部关于研究中国的著作和近千封书信,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西传”。应该说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基了欧洲汉学,以后的西方汉学家都把这一时期称为“古汉学时期”,认为传教士的许多汉学著作为“千古不朽之作”。我们可把欧洲的“传教士汉学时期”称为欧洲汉学的奠基时期。,法国汉学与专业汉学的开始,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开设汉学课程,设汉学教授席位标志着西方汉学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即“专业汉学时期”。从此以后汉学研究摆脱了传教学的框架,在西方教育体制之中,汉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日趋专业化和学术化。法国第一位汉学教授是雷慕莎,经过儒莲、沙畹、微席叶几代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伯希和时期,法国汉学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成就,成为国外汉学,尤其是西方汉学的领头羊。到今为止,法国汉学在整个国外汉学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都和它的这段历史相关。,英国汉学,英国的汉学研究发轫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首先设立汉学教席的是剑桥大学的东方学部,继而是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的汉学传统较为薄弱。,荷兰汉学,荷兰汉学是随其在东方的扩张而逐步形成的,1875年莱顿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席位,1890年由著名汉学家考狄所创立的通报成为西方第一份汉学的专业刊物,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德国汉学,德国汉学起步也比较晚,直到1912年在腓特烈威廉帝国大学才成立了汉学研究所,并有了专职的教授席位。但近代以来德国汉学发展较快,在欧洲也比较有影响。由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的卫礼贤所创办的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创建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华裔学志在当时中国学术界和海外汉学界都有重要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原来大学没有东亚系的纷纷设立东亚系,已有东亚系的大学则将汉学系从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以加大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由于大众汽车基金会的介入,使德国汉学近年来成为汉学发展最快,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点和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的。,瑞典汉学,瑞典汉学以十九世纪末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西部探险而开始,以高本汉在任歌德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教授而开始了它的汉学历程。高本汉在语言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曾令国内学术界惊叹,它直接影响了赵元任、李方桂等中国学者的语言学研究。,俄罗斯汉学,东欧汉学总体水平较低,历史也较短。应值得注意的是俄国汉学研究。俄罗斯汉学源于1741年3月23日圣彼得堡科学院聘用伊拉利昂罗索欣为汉学教师为起点,在清康熙年间就有驻华东正教团从事汉学研究,到阿列克谢耶夫时期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由于地缘关系,俄罗斯对汉学研究所投入的人力和资金在欧洲都一直居以领先地位。,美国汉学,美国汉学开始于1840年以后新教传教士的入华,由入华传教士卫三畏返回美国后创立了耶鲁大学汉学系,从此拉开了汉学研究的序幕。在十九世纪哈佛大学所创立的“哈佛燕京学社”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美国现在为国外汉学研究中的第一大国。研究机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5所增长到200所左右,职业汉学家1000余人,每年的中国学博士生约有1000人,若将图书馆的东亚部、学生、研究机构算在一起总体人数约有6000人。,当代国外汉学研究呈现的特点:,第一,整体性研究加强。各国近十余年来纷纷成立汉学联合会,欧洲成立了“欧洲汉学学会”,有定期刊物,每年一次会议。美国东亚研究会规模大,每年都有年会。由于整体合作加强,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第二,学术研究从传统治学方法向社会科学研究转变,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对中国的研究日益加强。第三,基金会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投入。德国的大众汽车基金会,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对汉学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加大,从而直接推动了汉学的发展。,“汉学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汉学对中国学人的启示汉学对中国学界的冲击,汉学对中国学人的启示,傅斯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的说法,本来中国学在中国在西洋原有不同的凭借,自当有不同的趋势。中国学人,经籍之训练本精,故治纯粹中国之问题易于制胜,而谈及所谓四裔,每以无比较材料而隔膜。外国学人,能使用西方的比较材料,故善谈中国之四裔。而纯粹的汉学题目,或不易捉住。今伯先生能沟通此风气,而充分利用中国学人成就,吾人又安可不仿此典型,以扩充吾人之范围乎。,胡适的看法,看法改变对高本汉的评价,胡适看法的改变,胡适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记中说:“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其用功甚苦,而成效殊微。然其人多不为吾国古代成见陋说所拘束,故其所著书往往有启发吾人思想之处,不可一笔抹煞也。”这里胡适已认识到汉学的特点,以后胡适在与汉学家钢和泰交往中改变了原来认为汉学家治学“成效殊微”的看法,而是直接向钢氏求教于梵文。,胡适对高本汉的评价,胡适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评价更说明西方近代汉学对中国学术的影响,高本汉以治音韵学而著称,胡适说:“近年一位瑞典学者珂罗倔伦(即高本汉)费了几年工夫研究切韵,把二百六十部的古音弄的清清楚楚。林语堂先生说:珂先生是切韵专家,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发明,比中外过去的任何音韵学家还重要。(语丝第四卷第二十七期)珂先生成绩何以能这样大呢?他有西洋音韵学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运用方言的材料,用广东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汉音吴音作参证,所以他几年的成绩便可以推倒顾炎武以来三百年的中国学者的纸上功夫。”,陈寅恪,中国近代学术从传统的注经转变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启于海外汉学。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目录学”。,汉学对中国学界的冲击,傅斯年在谈到法国汉学时曾说:“此日学术之进步,甚赖国际间之合作影响与竞胜,各学皆然,汉学亦未能除外。国人如愿此后文史学之光大,固应存战胜外国人之心,而努力赴之,亦应借镜于西方汉学之特长,此非自贬实自广也。二十年来日本东方学进步,大体为师巴黎学派之故。吾国人似不应取抹杀之态度,自添障碍以落人后。”陈垣先生说:“现在中外学者谈论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日本如何,没有提到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