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ppt

    • 资源ID:2953055       资源大小:312.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ppt

    ,第,1,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王小波1摘要:女性在学术领域内的地位与发展状况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整体以及知识层面中性别平等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影响该领域内学科发展的走向。经济学一向被视为最具科学性、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长期为男性研究者所统领、占据,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这个领域但其作用与影响仍十分微弱。了解、分析我国女经济学家教学与科研的现状及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学术界内的性别壁垒,促进经济学逐渐接受女性主义思潮的浸润,更具建设性与先进性。关键词:女性,经济学,女经济学家一、问题的提出女性/女权主义思潮与社会运动,自 20 世纪 60-70 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逐渐由争取政治、法律领域的权利与地位平等延伸到争取教育与学术领域内的平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心智,而学术则代表了一种话语权威。女性主义向教育与学术领域的渗透意味着更深入、更彻底的男女平等运动的展开。因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文化与观念造成的,而社会文化与观念有其历史根源,同时受到各种现实制度与主流话语的保护与强化。学术界因其特殊的权威地位,为国家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与逻辑合理性,有时则直接提供政策建议,女性在学术界的长期缺席与沉默状态无疑加剧了其作为整体在社会中的弱者身份与弱势地位。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在中国,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政策核心并指导着实践,各种经济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其背后则是各种经济理论与观点的支撑,这使得经济学家在当代中国居于中心与前台位置。女性经济学家的匮乏及其所处的底层、边缘地位使其对政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这使得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过程中,造成对女性群体及经济学研究的某种损害。其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女性不能普遍、同步地获得福利增长,往往需要通过特殊政策予以补救。如针对女性的扶贫项目,针对下岗女工的小额贷款等,许多女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反而沦为需要扶贫救济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科学领域内持续地遭到贬低与忽视,其思想与王小波,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电子邮件:;董晓媛,加拿大温尼伯格大学。1,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价值取向不能影响到当今的经济学界,使得经济学发展中“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分析方法视角单一,外部不断扩张而内部十分保守”女性学者的人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体现一个国家知识界与学术界内性别平等的主要指标。并且,当有更多的女性学者能够自觉地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开展本学科研究时,则会使女性主义理论、观点渗透该学科,甚至促成其方法论的变革。在此方面,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已取得很大突破,女学者们不仅从研究的内容、对象上更加关注女性群体,而且从方法论上提出对所谓经典理论的质疑;而在经济学领域,似乎仍很少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经济学因其诞生历史较长且形成了较为完备、严密的学科体系,被认为是最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最为接近的社会科学。而自然科学领域一贯被认为不适合于女性,因此,无论国内、国外,杰出的女经济学家少而又少。经济学领域内的性别差异具有“国际性”“如果单是从事经济学专业,但没有什么造诣,只能称为经济学工作者;只有从事经济学研究又有一定造诣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虽然在英文中,通常只有 economist一词来表示)即经济学家应该是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又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以这一标准来衡量,在大学中任教的经济学教师理应被视为经济学家,因为他们既要教课又要搞科研,但是,当提及高校经济学专业中的女教师时,人们却不由得变得小心翼翼,怀疑其作为“经济学家”的资格,似乎干脆称之为“女经济学者”更为恰当、稳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在使用“女经济学家”这个称呼时变得犹豫不决?在经济学领域内女性是如何沦为“经济学工作者”的呢?当前国内对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参与研究较多(刘洪梅 2002,黄爱华 2003,邱婧 2002,张明芸、蔡志敏 2000,赵叶珠 1998-2002,张晓红 2000),一些学者对于女科学家总体的边缘地位有所关注,但专门针对女经济学家的考察与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数据的分析,试图揭示当前中国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员在工作职位、工资收入、科研成果、教学负担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所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妨碍因素。二、调查介绍以往针对经济学者的调查少而至于无,除了与人们对此缺乏重视、关注程度不够有关外,也与调查数据收集困难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内上百所大学中,设有经济学及相关院系的有一2,第,),),,,1,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半以上,因此,要想获得十分全面、准确的信息困难重重。本次调查1在缺少官方协助的条件下,以直接邮寄、或由院系负责人发放等方式获得,得到了较为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此特别感谢所有帮助过此次调查的老师以及接受调查的老师。本调查开始于 2002 年 10 月,于 2003 年 5 月完成。调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中国经济学者教学科研状况调查个人调查卷”(以下简称“个人调查卷”,共发放问卷 500 份,收回 304 份,回收率 60%,其中有效问卷 278 份,回收有效率为 91.4%。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中正在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以及在校攻读经济学学位的学生。前者有 166人,占被调查者的 60%,后者为 112 人,占 40%。由于多方面原因,除个别院系进行了整群抽样外,其余皆为随机偶遇抽样。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对部分大学经济学院、系负责人的调查(以下简称“院系调查卷”,主要了解院系负责人个人的基本情况及其经济学院系教师与学生的数量与性别比例状况,总共调查了 31 所大学。第三部分是对学术刊物中著作者的情况分析,由于国内刊物较少注明作者的性别情况,我们仅收集了三个刊物在近三年(2000-2002 年)中刊发文章的作者情况。这三个刊物分别是世界经济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和当代经济科学。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女经济学者的教学与科研状况展开,试图了解女性经济学者与其男性同行相比,在职业发展与学术生涯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其自我发展中存在哪些障碍,这种差距及障碍对女经济学者自身意味着什么。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参考了加拿大女经济学家联谊会(CWEN)的调查问卷,因此使本次调查可以同国外同行做一比较。三、调查数据分析1、女经济学者在职称、职位与年龄方面的状况,表 1.女经济学者及大学女教师职称分布状况,单位:%,职,女称,性,比,例,院系调查卷,个人调查卷,中 国 教 育 年 鉴(2002年),教授副教授,10.432.1,18.441.1,15.633.3,本次调查得到福特基金会的部分资助,在此致谢。3,第,5,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讲师助教教师总体样本量(人),42.244.832.81772,4937.3166,44.149.539.6,目前国内大学教师队伍以及经济学教师中,女性比例较高,占 30%-40%,远高出加拿大女经济学教师仅占 12.7%的比例。经济学教师中的女性比例低于全体高校教师,前者比后者低大约 7 个百分点。但是,女教师队伍的庞大并不说明在科研与学术领域内女性与男性已经达到平等。与总体数量与男经济学家差距较小相对照的是,获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女经济学家仅占 10%(这里采用院系调查数据,因其样本总量较大、更接近实际),说明并印证了以往人们对女经济学家队伍状况的认识:女性对经济学研究的参与程度较低,且其参与程度与研究层次成反比,研究层次越高(表现为职称越高),女性研究者的数量越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女经济学家数量匮乏从一个层面说明女性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的地位低与声音弱。表 2.经济学者性别与年龄分布(个人调查卷),年龄,女,男,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段,分年龄段女性/男,女性%,男性%,性比率,26-35 岁36-45 岁46-60 岁,23344,285218,37.7%55.7%6.6%,27.2%50.5%17.5%,1.391.10.38,60 岁以上X2=7.931,Sig.=0.047(双边检验),4.8%,(分年龄段的女性与男性比率,大于 1,说明女性多于男性;小于 1,说明女性少于男性)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年轻化比较明显,被调查者中年龄在 45 岁以下的教师占 83.5%,而女教师年龄结构比男教师更趋年轻化,在 26-35 岁及 36-45 岁年龄段中的女教师比例都高于男教师。这种状况一方面同近年来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关,特别4,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是女博士、女硕士增多,使女性进入高校任教的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也与改革开放后“经商热”,高校部分男教师、尤其象经济系这样的热门专业男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有关。但是,经过近年来教育制度改革,高校教师待遇大幅上升,使得大学重新成为择业热点,年轻女教师在高校中能否继续保持较高比例值得关注。此外,女教师中年轻者比例较高也与高校中女教师提前退休政策有关(女教师副高职称及以下者,需在 55 岁退休,男教师则无论职称高低,均为 60 岁退休)。女教师年轻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的职称分布。表 3.经济学院系负责人的性别比较(个人调查卷),职务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女253,男111413,总数131916,女性%3.2%8.2%4.9%,男性%10.5%18.1%15.2%,女/男0.30.450.32,被调查总数,61,105,166,近年来,高等院校实施改革,多数高校分为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各学院自主性增强,在聘用教师、职称评审等工作中职权增大。院长不仅承担行政管理职责,往往也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科研工作,多由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承担。因此,担任院系各级负责人不仅是官职与荣耀,往往也显示了其在本校及本学科内的学术地位与水平,并且其往往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术交流,扩大自身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根据调查显示,女经济学者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者的数量、比例均远低于男性,说明女经济学者在学术界内的地位、影响与名气等都不如男性。2、经济学家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表 4.男女不同职称者收入差别状况(个人调查卷)5,第,1,2,1,2,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收,月收入在 1000,月,收,入,在,月,收,入,在,月收入在 5000 元,性,别,职,称,入,元以下样本,比例,1000-2900 元样本 比例,3000-4900 元样本 比例,以上样本,比例,男助教,1,25%,3,75%,女讲师,1,4.5%,20,90.9%,1,4.5%,男讲师女副教授男副教授,11,4%3.6%,212125,84%75%64.1%,1511,4%17.9%28.2%,213,8%3.6%7.7%,女教授,2,40%,3,60%,男教授,8,27.6%,11,37.9%,10,34.5%,X2=57.406,df=18,Sig.=0.000(双边检验),(女助教收入情况在样本中缺失)以上数据卡方检验显著,说明不同性别者在各职称层次中收入差别明显,女经济学者整体收入水平低于男性。随着职称的提高,男女经济学教师的收入都得到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与速度,女性低于男性;在中低收入档次(月收入低于 1000 元及月收入在 1000-2900 元),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在中高收入档次(月收入在 3000-4900 元之间及月收入超过 5000元),女教师比例低于男教师。除职称对收入的影响外,担任职务、课时量、科研成果、承担课题与项目等,均会影响教师的收入水平,因此,即使职称相同,女教师收入不及男教师,与其在其他方面的工作量与竞争力差距有关。表 5.职称、性别与收入及同加拿大 CWEN 数据 的比较,职称,性别,绝对收入中国(元)加拿大(加元),相对收入(以同职称女性收入为 1)中国加拿大,讲师副教授教授,女男女男女,20452360246428713200,62,00067,50066,43082,00093,000,11.1511.161,11.0911.231,文中加拿大数据资料来自“CWEN 加拿大女经济学家地位调查”报告。在调查中收入按照定类分为四档,即平均月收入低于 1000 元,月收入在 1000-2900 元,3000-4900 元及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上。计算表 5 平均值时,我们假定这四挡分别为 1000 元,2000 元,4000 元,6000 元。6,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总体,男女男,413823633072,102,140,1.2911.30,1.10,从表 5 统计看,女教师的平均收入在每一职称级别上都低于男教师。综合来看,男教师的收入比女教师高 30%。同加拿大的调查对比,加拿大收入性别差异在副教授一档上最大,比中国高出 7 个百分点;而中国则是在正教授这一职称档次上,差异最大,比加拿大高出19 个百分点。收入与职称、职位、工作年限等相关联,由于高校女经济学教师总体上的职称水平不如男性,担任职位低于男性,且年轻学者较多,这些都造成女经济学者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3、女经济学者的教学与科研状况表 6.经济学教师任课情况的性别比较,上学期所任课程(门),上学期平均周课时数(节),样本数,女 教师男 教师t 检验,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2.151.52.221.51Sig.=0.878,7.985.676.193.80Sig.=0.007,84132,调查显示,女经济学教师在一学期内所任课程与男教师没有显著差别(T 检验不显著)但周课时数男女教师差异明显,女教师平均每周需上课将近 8 节课,而男教师平均仅为 6节课多一点。一方面,课时量大说明女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每周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备课、授课;另一方面,所担任的课程并未增加,说明女教师所任课程中公共课多于男教师,而专业课少于男教师。因为公共课的授课对象不仅是本系的学生,而是针对全校学生,一门课要讲好几遍,重复率较高,所讲内容大多是基础知识。授课任务繁重使女教师时间资源紧张,所授课程性质又降低了对知识更新、深入科研的紧迫性与要求。这些都使得女经济学教师缺乏进行本学科学术理论研究的外在条件与内部动力,从而影响了女学者对经济学理论钻研与7,第,职,性,别,1,2,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学术研究的热情与参与。,2005,表 7.,经济学教师研究成果1发表情况的性别比较,单位:篇,职,性,别,学术生涯中平均发表文章数,2001-2002 年度平均发表文章数,称讲师副教授教授平均t 检验,女5.08(3.95)15.6(10.95)33.71(24.64)9.13(12.18)Sig.=0.000,男9.62(8.03)23.35(21.11)80.79(82.92)23.52(45.62),女1.92(2.12)2.6(2.39)3.71(2.87)2.00(2.41)Sig.=0.000,男4.04(4.50)3.21(3.06)8.65(6.30)3.94(5.18),表 8.经济学者参加经济学会议2及论文宣读情况的性别比较,单位:次,2001-2002 年平均参加各类会议,2001-2002 年各类会议中宣读论文,称讲师副教授教授平均t 检验,女2.60(2.32)3.73(2.31)6.00(7.43)3.23(3.2)Sig.=0.023,男3.27(4.41)2.91(2.64)7.65(7.31)3.57(4.67),女1.92(2.05)3.27(3.56)3.14(5.59)2.24(3.02)Sig.=0.184,男2.65(3.55)2.09(2.81)6.06(6.33)2.47(3.91),(表内数据为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同女经济学教师繁重的授课任务相对照,她们在科研成果发表以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方面与男教师相比大为逊色。无论是在一年中、还是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包括各类学术年鉴、学术著作、学术著作章节、教科书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类参考书或辅助材料、在国家级经济学刊物或非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在一般学术性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向政府部门提交的政策建议等。包括参加国际性经济学会议、中国经济学年会、各省市召开的经济学会议、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经济学研讨会以及其他经济学及非经济学学术会议。8,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发表成果的数量,或者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次数,女经济学者与男性的差异都比较大。只是在各类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次数性别差异不显著。截止到调查时为止,女教师所发表的各类研究成果平均数量只相当于男教师的 39%,这与被调查者以及现实中女教师平均年龄、职称较低有关,但即使是那些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女教师,其成果量也大大低于同级别的男教师。按照一般的规律,随着学术研究时间延长,学术积累增加,科研能力提高,无论男女经济学家,其研究成果的数量也达到更高水平,因此,在一年内教授的研究成果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讲师。由于在每一职称级别中,男教师的科研成果均多于女教师,男讲师比女讲师多 110%,男副教授比女副教授多 23%,男教授比女教授多 133%,这样累加起来,到学术生涯末期,男教授(平均 80.79 篇)是女教授(平均 33.71 篇)的 2.4 倍。由于女教师科研成果较少,使她们的职称晋升更缓慢,机会更少。从上面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在三个职称系列中,一年内,男、女副教授成果发表差别最小,仅为 23%,从一个侧面说明,女性在副教授阶段同男性十分接近,但由于女性比男性早 5 年退休,而难于晋升到教授。同加拿大的女教师情况相比,加国女经济学家在讲师阶段发表的成果数量同男教师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于后者;只是到了副教授、教授阶段,其成果发表量逐渐少于男性。而在国内,女教师从讲师到教授都差于男性。其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另外,男经济学家的科研成果远多于女经济学家也可从经济学刊物的统计中得到印证。表 9.2000-2002 年三种经济学刊物中女经济学者发表文章所占比例,刊物名称世界经济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当代经济科学,文章总数121449360,女经济学者发表文章所占比例21.5%21.6%18.9%,在上述三个刊物中,作者为女性的占 20%左右。这与调查显示的女经济学教师占教师总体的 33%-37%形成对照。而且,女作者中有 57.1%的文章是由女博士生、女硕士生所做(此比例在男性中为 45.2%)。一方面,中国女经济学教师比重较高(高出加拿大约 20 个百分点),另方面,她们对经9,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济学研究的参与却较低(科研成果较少),这一方面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也会对经济学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4、影响不同性别经济学者职业发展的因素如果说不同性别的经济学者其职业发展水平相异,参与科研与成果发表方面显示较大差别,那么,不同性别者的家庭因素与负担是否是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因素呢?调查中对此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且此问题同加拿大情况加以对照。表 10.影响不同性别者职业发展的个人及家庭因素,性,回别,答,是的,中不是,国肯定回答的比例,是的,加 拿 大不是 肯定回答的比例,1您曾经或正在照料一个孩子、或上年纪的父母、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家庭成员吗?,男性女性,5143,11371,31.1%37.7%,713,3211,17.95%54.17%,卡方检验,X2=1.318,2=9.416,2您曾为照料他人而耽误过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吗?,男性女性,2720,13794,16.5%17.5%,49,3515,10.26%37.50%,卡方检验,X2=0.056,X2=6.215,3您是否曾因为配偶的职业发展而放弃选择一份新工作或晋升的机会?,男性女性,2918,13596,17.7%15.8%,84,3120,20.51%16.67%,卡方检验,X2=0.172,X2=2.751,4您是否曾因为配偶的职业发展而辞(离)过职或调换过工作?,男性女性,157,149107,9.1%6.1%,14,3820,2.56%16.67%,卡方检验,X2=0.834,X2=7.112,5您是否为了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而迁移到一个新的城市或地区?,男性,16,148,9.8%,1,38,2.56%,10,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女性,7,107,6.1%,3,21,12.50%,卡方检验,X2=1.159,X2=8.196,可以看到,加拿大女经济学家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照料的职责、或为了配偶的职业发展而放弃自我;而中国的女经济学者受家庭照料角色的影响而阻碍其职业发展的情况并不突出,与男性相比差别不大,甚至在有的方面,如为配偶发展而迁居、换职等,男性作肯定回答的反多于女性,但卡方检验不显著,说明此种差异没有代表性。那么如果调查数据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即我国女经济学教师并未受家庭因素影响而阻碍其职业发展,是否是社会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调查显示,女经济学者对于“性别因素影响职业晋升与工资水平”的说法并不认同,说明现实中在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女性没有明显感觉到性别所造成的压力。可见,同女经济学者在收入水平、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处于与明显落后事实并存的,是女学者对此问题的相对麻木。人们已经将这种性别差异作为一种事实接受下来并将其合理化,而不去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与歧视。同时,在这种对性别差异与可能的歧视不甚敏感的表象之下的,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在中国,当女性选择在高校任教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稳定、体面、有较多闲暇的职业,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与丈夫,而未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职业看待。而在加拿大,女性外出就业远不如中国这样普遍(在加拿大 326 万从事家务劳动的人中 96%是妇女)的背景下,女性要在高校教书必须有极强的进取意识与专业爱好。这或许是导致国内女教师较之于加国女教师更少职业受挫与性别歧视感受的原因之一。5、经济学家后备队伍中的性别状况调查还涉及了目前正在校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的研究生,他们是未来中国经济学界的后备队伍。从人数比例上看,目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女研究生越来越多,这为今后她们进入学术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否顺利进入学校等科研单位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她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预期如何,我们并不能完全保持乐观。因为现实中,与女性学历不断增高相对应的,却是她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较男性更为不利的处境,女性为寻求更好的工作往往必须具备比男性更高的学历水平。这与我们所看到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所表现出的性别平等趋势背道而驰。另外,在整个科学与工程学领域中,女性的参与率低、“渗漏率”高,高学历女性以较高比例退出科学研究领域。11,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调查显示,即将毕业的男、女经济学研究生对于个人今后在学术领域内的发展前景抱有相同的预期与了解,差别不大;但对于到政府部门或民营企业发展的预期,男生比女生掌握更多的信息,而女生则表示出对信息的不甚了解与茫然态度。最后,在自信方面,女生也差于男生,表现出她们对自身不够自信,对未来发展前景堪忧的心态。作为性别劣势的女性,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即将拿到硕士、博士学位,本应在就业市场上满怀信心,但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与性别歧视的倾向似乎打击了这些拥有高学历、好专业的佼佼者。四、结论与建议本文以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济学学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并证明了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女性与男性相比,人数比例较少,平均年龄较低、职称与职位较低,所承担教学任务繁重,而科研成果较少,较少参与学术交流,从而反映了女经济学家在该学术研究领域内居于弱势地位,对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的影响力微弱。究其原因,与女经济学者家庭负担较重、在学校中发展不受重视、以及社会普遍的性别歧视等有关。身为女性学者,要在经济学领域中要做出突出成绩往往须克服比男性更多的困难。但在主观上,女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性别对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了帮助女经济学家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做出更多的成绩,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我们建议成立女经济学家自己的组织。因为女性科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无论是职务升迁,还是进入高层次的科学研究领域,由人际关系和信息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隐形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张隐形网的基础就是女性可能得到的各种社会帮助,在美国及加拿大等国,这种帮助女性研究者的网络已初具规模,各种帮助女性的机构、协会相继成立,例如,科学界中的女性联合会,科学、工程、数学中的女性进步协会、女化学家协会等。因此,建议在我国成立女经济学家协会,帮助我国的女经济学家彼此沟通,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女性不再在此领域中感到孤立无援或者影只形单。为女经济学家争取更多的资源,为其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其次,我们建议对男、女经济学者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对居于经济学界高层职位的男性领导熏陶女性主义研究的思潮与理念,使其认识到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具有其先进性、女性问题值得关注、女性学者的潜能急需发掘,等等。而对女经济学者则要培养其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增强其性别平等意识与独立精神,使其更自觉地追求职业发展与学术建树,在经济学领域做出女性学者应有的贡献。最后,还应在制度层面上保证男女教师的公平竞争与发展,改进男女教师在聘用、培养、教学工作分配、晋升以及退休年龄等方面的制度规定,禁止以往歧视女性学者的做法,不人为地对其发展与12,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学术研究设置障碍。事实上这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惯例,在学科组成、项目申请、领导成员配比等方面许多国家以及国际组织都以平衡的性别比例作为审批项目或衡量组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应当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方面。参考文献(1)Evelyn Fox Keller1990“Gender and Science:1990”,The Great Ideas Today,Encyclopedia Britannica(2)刘兵 曹南燕1995女性主义与科学史自然辩证法通讯,(4)(3)刘静200370 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7)(4)马万华2001.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王宏维2002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学术研究,(4)(5)徐延辉2002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现状、原因及后果国外社会科学,(3)(6)吴小英2003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研究,(1)(7)闫莉,孙立真2003女性科学家从边缘向主流的角色位移中国科技论坛,(2)(8)张晓红,邹辉,朱勇华2000高等教育中妇女参与状况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3,第,南大商学评论 6 辑 pp.190-202,2005,Gender Imbalance in Econom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Evidence from a Recent SurveyWang Xiaobo Dong Xiaoyuan(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China)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of female economists in research field,which on one hand uncovers status of gender equality in overall social and intellectualfield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nfluences tendency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sefields.For a long time,economics has been considered fields among most scientificand closet to natural science and dominated by male researchers.Though femaleeconomists have joined in this field but their roles and influence are very weak.The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m could help us breakthrough sex obstacles in academy and make economics open to feminism,whichseems more constructive and advanced.Keywords:female,economics,female economist14,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ppt)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