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ppt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 工商业思想,工商业思想1,一、分工工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存在社会分工,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然后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出现了商业和商人、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一)社会分工管仲是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的“四民分业定居”理论是古代第一次对社会分工的明确概括。主要内容有:一是将全国所有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或集团,表明春秋时期士、工、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种划分方法一直沿用到现代。,工商业思想2,二是要求按职业不同把人口分开“定居”,也就是把每个人安置或固定在特定的场所和工作环境之中,他还论证了这样分业定居的必要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一处,便于交流经验、提高技术;便于相互交流信息和行情;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要求职业的家族继承:“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如果说管子的职业划分还是从宏观经济着眼的话,那么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分工就是标准的工业技术分工了。儒家一贯重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工商业思想3,孔子提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他主张将职业划分为“谋道”与“谋食”两大类,并且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特定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即只有“君子”才可以从事脑力劳动。孟子将这一观点表述得更明白:“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大人之事则是“劳心”,小人之事则是“劳力”。关于“劳心”与“劳力”的区别,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荀子对“大人之事”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指出人们,主要是“小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纷纷争斗不休,造成社会动荡。这就需要“大人们”制定和贯彻礼仪、法律等社会伦理、制度,使社会正常发展。,工商业思想4,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者之间,儒家更重视前者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要作用。论语子路记载道:“樊迟请学稼,子曰:我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我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认为只要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大人”们切实推行礼仪、注重信用,就会获得人民的拥护,就能激发起人民努力生产的热情,使社会富裕。,工商业思想5,事实上,孔子是认为稼穑、园圃等体力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远没有统治者、管理者所起的作用大,希望他们专注于提高管理水平。这种态度也确实一直为儒家所继承,在大学中更被提炼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专业的社会管理工作者、科学艺术工作者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进步现象。儒家能够明确反映这一现象,并特别强调脑力劳动的巨大作用,是其思想深刻性、进步性的表现。,工商业思想6,当然,二者产生以后,统治者利用权势对体力劳动者进行压迫、剥削,也是存在的;认为脑、体之间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儒家也没有避免,但不能因此便完全否认了儒家强调社会管理和脑力劳动重要性这一态度的意义。因此,过去将儒家重视脑力劳动的分工学说仅仅看成是“剥削阶级”的理论,是片面的。(二)分工的必要性先秦许行的农家学派主张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统治者、包括国君都应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早餐)飧(sun晚饭)而治”,实际上是主张缩小职业差别,阻止社会分工的发展。,工商业思想7,对此,孟子与农家学派的陈相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孟子问许行是否亲自种植粮食,陈相回答是;又问许行是否亲自织布、织帽子,陈相回答说:不是,而是用粮食交换;又问许行耕田用的铁器、做饭用的铁锅等是否是亲自制作的,陈相回答:不是,也是用粮食换的,并补充说,如果他亲自动手织布和制造工具就会影响农业生产。于是孟子反问道:用粮食交换其他手工业品,对手工业者没有损害;而手工业者用他们的产品交换粮食,难道不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了吗?为什么大家都纷纷和手工业者交易呢?难道许行不怕麻烦吗?孟子继续说,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即使他要参加农业生产,可以吗?又例如,尧、舜等人忧国忧民,哪还有时间去耕地呢?,工商业思想8,这显示了孟子对生产分工必要性有很清楚的了解,认为种地的人不可能同时制作各种手工业产品,必须用粮食去交换;个人、家庭也不可能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只能以自己的产品与他人交换。如果硬要否认分工,所有物品都自己生产,这只有在天然采摘、露宿荒野的原始社会才有可能。美中不足的是孟子仅仅强调了人们不可能做到不分工,而没有指出分工促进生产的积极意义分工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到战国后期才被认识到的。考工记指出,在制造车的时候,如果聚集各种工匠分工协作,就会得到更多的产量。,工商业思想9,古代对分工的重要意义理解得最为透彻的是荀子。他不仅发现分工能大大促进专业技术的提高,如“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很多例子)。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也就是那些杰出的书法家、农学家、工程师全都是因为对职业用心专一才取得伟大成就的。更为可贵的是,荀子还对分工的作用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他说我们人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工商业思想10,意思是人类之所以驾驭牛马、征服自然,是因为人能以群体、集体的力量协同作战;而人类的协作是以各自的专业分工为基础和前提的;如果没有“分”也就没有必要“群”了;而分工协作得以实现的纽带却是“义”,也就是智慧和制度。他指出了社会分工、协作与“义”的内在联系,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思想。二、交换的必要性先秦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多数对交换、对商业的作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先秦儒家对分工、对商业更是持积极态度。孔子要求各国统治者“废山泽之禁”,为人民经商提供货源。,工商业思想11,孟子则看到了商业的积极作用:“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将宽商惠商看作是“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司马迁更从宏观角度指出了社会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他看到了商品流通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一观点后来发展为“相生相养论”,唐代韩愈提出的。士、农、工、商各种职业分工相互为用,缺一不可。先秦农家反对分工,自然也反对商品交换,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因而主张人人务农,自耕自种,取消分工和交换。,工商业思想12,先秦法家的“农战”战略主张抑制工商业,但其本意是要求将工商业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以内,以免影响农业。他们对商业流通的作用还是清楚的,认为商业可以流通货物、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增加财富。但对所谓“技巧”之商、“牟利”之商是主张坚决打击的。值得重视的是,儒家根据“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工学说,认为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换,而且与农、工等各个行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一样,也是平等互利的交换关系。,工商业思想13,农家学派一方面承认手工业者不可能既耕地又从事手工业,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心者”也必须去参加体力劳动,才有资格享用物质产品。孟子对此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事实是“劳心者”提供和推行仁义、法律等“产品”,而以赋税等形式换取“劳力者”的物质产品,即“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儒家的这一观点,让我们想到了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对政府的作用的论述:,工商业思想14,甚至在当今,政府也主要是一种将保护和公正出售给其选民的制度协定。它通过确定和实施产品和资源的所有权及让予资产转移权来实现。作为对这种服务的回报,国家获得了税收。由于提供保护和公正的规模经济使这一交易可能对选民很合算,因此被统治者与政府之间的互利贸易便有了基础。只要规模经济继续,国家对所有权扩大了的保护和实施就能提高所有选民的收入,而这一储蓄以某种形式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