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程岗前培训第二三四讲.ppt
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一、结构是高等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学,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一)体制结构 按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确立,体现了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基本关系。核心问题反映在高校的自主权上。(二)形式结构 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或称类型结构(三)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四)科类结构 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学位或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五)能级结构 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校间的比例关系。(与层次结构容易混淆)(六)地区结构 高校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二、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一)社会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 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二)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集权与分权 文化发展水平与价值观(三)区域经济和文化 东西部差异、公平与平等,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三、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一)专科层次教育相对薄弱,发展不稳定、办学形式单一,适应性不强。(二)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缺乏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规模偏大、生师比过大。(三)研究生层次教育不发达,质量不太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例举了层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说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一)世界范围内的一体化趋势和多样化趋势。(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各类型机构形成自己的特色2、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3、建立转学机制4、高校的布局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五、高等教育的功能(一)个体功能 适应和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协调发展1、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2、促进个体提高文明素质3、促进个体改变社会地位4、促进个体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二)社会功能 通过教育和培养人实现促进社会发展1、政治功能 通过社会化和民主化的路径2、经济功能 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的路径3、文化功能 通过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路径,高等教育学,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六、高校的社会职能(请注意区别功能与职能二个概念)(一)高校职能的演变(二)高校的职能定位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3、社会服务4、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一、高等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高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高等教育目的:按一定的社会需要,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它反映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二、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一)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2)旧式分工造成的人片面发展(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2、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不是从教育角度,而是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2)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的、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二)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理论解读1、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是不全面的。,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它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2、通才教育论与专才教育论 所谓通才教育,是指期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个性得到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其心智和潜能是否得到开发,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安身立命。,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所谓专才教育论,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专才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某一职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具有这一职业,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类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这种“专才”的社会价值是很明显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它就会继续生存下去。,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其实,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可以说,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使得人们过分地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或者说是走向了极端而已。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的今天,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已经具备了充分的从相互对立走向相互融合的客观基础。,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3、英才教育论与大众教育论 英才教育论,又叫精英教育论,指专门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早期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英才教育。即使到现代有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吁,这种教育模式仍未受到削弱,毕竟英才教育依靠它所培养的少数精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东方国家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一直存在着“英才教育情结”。人才选拔考试竞争极为严酷,人称“考试地狱”。,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管理者之外,还要培养大量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大众教育观的确立,尤其是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使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一个档次外,人们还期望它可以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进而缓解普通中小学的升学压力,使普通中小学集中精力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中国高等教育90年代后开始逐步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学习发达国家推进大众化或后大众化的经验,促进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和谐发展的经验。因为大众化不单纯是数量指标,它意味着高等教育许多特质的变化:为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采取多样性的发展策略,特别是短期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为减轻高等教育的扩张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促进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第三讲 高等教育目的及理论基础,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1、认真开展好并紧紧抓住教学工作这个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2、组织开展好教学科研和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促进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是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组成部分,包括有哪些种类的高校、由谁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等。它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社会制度、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二)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进一步保证和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尝试招生权力的下放。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例。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放宽年龄和其它限制性条件,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2、如何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1)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2)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就业。(3)进一步调整改善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加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作用。(5)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三)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制度是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目前我国授予学位的门类有12个。,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二、高校管理体制 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P8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校的宏观管理体制,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总和),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一)高校的领导体制 高校的三种决策模式(1)科层制模式:决策权倾斜于行政人员(2)学术团体模式:决策权倾斜于学术人员(3)双重组织模式:决策权在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间维持平衡 我国现行公办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和独立学院的则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学,第四讲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二、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想目标(二)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三)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重点把握),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