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柔性开发系统的主要装备及其关键技术.doc
论柔性开发系统的主要装备及其关键技术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近年来受到国内石油需求加大及国家石油生产战略转变的影响,海洋石油开采发展迅猛,产能不断扩大,海洋石油生产设备进口量也大幅增长。目前,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海洋石油行业己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深海石油的开采己经被认为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在墨西哥湾、巴西以及西非等地,深海石油开发己经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石油开发方式,第一种是刚性开发系统,第二种是柔性开发系统。柔性开发系统主要应用湿树采油系统,对平台的垂荡运动要求相对而言不是很高,并且可以应用多种立管组合形式,但是修井不方便。各国综合各自海域的特点:油田规模、环境条件、水深影响、距岸或其他油田设施的距离等,并且考虑一系列的经济、安全因素的影响,开发出了适合本国基本情况的深水工程开发模式。比如:美国深水开发模式和巴西深水开发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由半潜式平台组成的深水柔性开发系统,分别从组成结构:半潜式平台、立管及锚泊系统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其主要装备的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且结合我国南海的环境特征给出了初步的开发设想。关键字:柔性开发系统;半潜式平台;立管;锚泊系统1 绪论1.1 引言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是国家的重要能源。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这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评统计报告,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幅为1.4,虽然增速少许放缓,但仍然处在增长状态。我国2008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增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2,占世界全部能源消费增量的3/4。截至2008年底,全球原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258万亿桶(不含加拿大油砂)。如按2008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还可继续开采42年。全球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85.02万亿立方米,按2008年的年开采速度能满足60年的开采。报告中揭示的中国化石资源数据,呈现了一幅化石能源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景。截至2008年底,中国原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5亿桶,仅占全球总量的1.2,按2008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还可继续开采11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2.46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总量的1.3,按2008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还可继续开采32年。可见我国的能源形势已相当紧迫。目前,世界石油工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全球油气储量增长乏力,难以弥补每年的产量,然而全球的油气消费量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未来巨大的油气需求将如何得以满足,这是摆在世界石油工业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根据BP的能源统计资料,全球对于油气的需求正在强劲增长。1981年的油气消费量各为29.9亿吨和1.47万亿立方米,而到2001年已分别达到35.7亿吨、2.45万亿立方米,2008年则达到了39.3亿吨、3.02万亿立方米。根据国际能源署(1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从2000年至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预计年均增长1.6,到2030年将达到57.69亿吨;天然气的需求量年均增长2.4,到2030年将达到42.03亿吨油当量;未来油气仍将在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中居主导地位,到2030年油气需求占世界一次能源总需求的65,而且在2015年天然气将超过煤炭成为一次能源中第二大能源种类。2030年99.72亿吨油当量的油气需求要得以满足,再加上陆上石油资源危机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急需寻找储量的接替区域。而未来石油界的希望应该在海上,而且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海上油气的基础设施不易遭到恐怖袭击的破坏,这点使海上油气的勘探开发更有吸引力。研究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现状特别是发展趋势,无论对于整个世界石油工业,还是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深海海洋平台的发展与应用早期的海上石油开发主要是面向近海。随着深海油田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管架平台和重力式平台由于其自重和工程造价随水深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己经不适应深海油气开发,取而代之的是浮式生产系统。由于深海环境相对更为恶劣以及投资成本加剧,近二十多年来,海洋工程界在降低投资及减少海上结构物的受力方面不断进行开发研究和技术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发出许多类型的浮式生产系统,包括以油轮为基础的FPSO (Floating Production,Storage and Offloading System,简称FPSO)、半潜式平台(Semi-submersible),TLP (Tension Leg Platform,简称TLP),Spar、浮式塔(Floating Tower)及FPDSO (Floating Production,Drilling,Storage and Offloading System,简称FPDSO)等。其中,实际应用于深海油田工程中的主要为FPSO, Semi-submersible,TLP,Spar四种型式。FPSO由于集储油、卸油及生产为一体的优点,自1977年首次在Castellor油田投入使用以来,己迅速成为当今海洋石油开发的主流设施1。由FPSO可变载荷大,又具有风标效应,因此在环境恶劣的深海海域也有广泛应用。但FPSO在水面处水线面面积较大,在风浪流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亦较大,不适于钻井作业,加之所选用的水下完井系统及柔性立管等技术问题以及对生产处理设备的要求较高等原因,使得FPSO的投资成本增加,致使其在深海海域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张力腿平台是利用浮力让联系平台船体及海底锚固基础的张力腿受到预张力,使平台主要处于受拉状态,从而保证了平台本体与海底井口的相对位置在允许的工作范围内,其工作水深为457m一1828m。其主要特点是垂向运动在张力缆索的系泊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FPSO相比,TLP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采用刚性立管,进口可以安装在甲板上,操作起来犹如固定式平台。总体而言。虽然TLP的垂向运动在张力索的作用下得到改善,但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不尽人意。而且锚泊系统的投资成本也相当的高。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一种锚系投资成本低、运动响应小的平台,这就是近几年来发展的单柱式(Spar)平台。Spar的设计要点是重心低于浮心以保持Spar的稳定。由于浮心和重心在垂直方向是分开的,SPAR有着良好的漂浮稳性,即使在极端破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倾覆。其工作水深457m-1828m。与TLP和FPSO相比,Spar锚系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便于安装,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对边际油田比较适用。半潜式海洋平台由沉箱(Pontoon)、立柱(Column)和上层结构所组成,立柱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方形。由于半潜式海洋平台具有较小的水线面面积,使其在对波浪和海流的响应方面有着良好的性能,抗风能力可达100knot-120knot,抗波浪能力可达16m32m。同时,具有甲板面积和可变载荷大(可达10000t)、适应水深范围广(3000m)、钻机能力强(钻井深度6000m10000m)、具有多种作业功能(钻井、生产、起重、铺管等)等特点。半潜式海洋平台在深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国际上的半潜式海洋平台己经发展到了第五代,有些国外的设计公司己经推出了半潜平台的系列产品。1996年以来国外新建了一批适用于深海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其中19艘新建的半潜式平台中有18艘的工作水深超过了1500m,半数以上水深超过2000m。我国海洋工程界在浅海平台技术方面有过辉煌的成就,80年代开始就自行设计建造了各种类型的钢结构平台,如1982年大连造船厂建造的“大脚III”自升式平台,1984年上海船厂建造的“勘探三号”半潜式平台,1988年北海船厂建造的“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式平台,1988年中华船厂与烟台船厂建造的“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等。目前,我国FPSO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水平,不考虑系泊系统等配套设施,也基本与国外相近或同步。我国对张力腿平台也进行了有关的探索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对应用于中等水深边际油田的轻型TLP进行了方案设计与可行性研究,并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水动力模型试验2-4。天津大学对深水TLP的结构型式与设计进行了探讨降5-6,对其水动力特性及涡激响应进行了研究7-8。中科院力学所也对TLP张力腿的涡激响应问题进行了探讨9。但总的来说,研究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对Spar平台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Novellent Technologies LLC就一种新型Geometric Spar概念进行了试验研究,才有所接触。但近年来随着深海油气开发的热潮,Spar作为一种较新的深海浮式平台形式,引起了国内学者及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对领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200米以内的海域10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与最近几年国际深海平台创新概念层出、技术发展飞速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成为与国外海洋工程技术水平主要差距之一。意识到这种不利局面以及海洋工程向深海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海洋工程界也掀起了对深海领域问题研究的热潮,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促进我国海洋工程的科技进步,振兴我国民族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深海平台是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装备,其自主研究开发必将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半潜式海洋平台为主体组成的柔性开发系统,重点阐述了半潜式海洋平台的发展历史、结构构造、立管及锚泊系统、建造及安装过程、发展趋势等。并且结合美国、巴西及西非深水工程开发模式,初步提出了我国南海的石油开发设想。2 半潜式深海平台2.1 发展历史半潜式海洋平台属于移动式平台。为了克服钻井船在波浪上运动响应大,稍有风浪就会引起很大运动,钻井作业无法再进行下去的缺点。既能在深水钻井又有较高作业效率,在1962年出现了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这种平台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坐底式相仿,是由坐底式平台发展而来。它上有平台甲板,在水面以上不受波浪侵袭,下有浮体,沉于水面以下以减小波浪的扰动力,连接于其间的是小水线面的立柱,图2.1.1至图2.1.3所示为半潜式平台的几种型式。双下浮体结构形式便于拖航,但与环形下浮体相比,强度有所降低。由于半潜式平台具有小的水线面面积,使整个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较小,因而它具有出色的深海钻井的工作性能。作业时,下浮体潜入水中,提供主要浮力。与开放式的单层甲板结构相比,箱形上船体能增加总强度和内部空间,并可在破舱时提供附加浮力。上船体高出水面一定距离,保持气隙,以免受波浪的冲击。一般在作业海况下其升沉不大于m,水平位移不大于水深的,平台的纵横倾角不大于,这种性能对漂浮子水面钻井的平台具有十分要的意义11。平台上设有钻井机械设备、器材和生活舱室等,主要由主甲板为钻井作业提供空间。可采用锚泊定位和动力定位,锚泊定位的半潜式平台一般适用于200500m水深的海域内作业。 图2.1.1 三立柱圆沉箱半潜式平合(SEDCO135) 图2.1.2 五立柱半潜式平合 图2.1.3 双下体半潜式平台 图2.1.4 浮体固有周期与波浪周期关系如图2.1.4所示,波浪能量基本集中在520秒周期范围之内,其能量约占总能量90%以上。常规船舶之所以产生较大幅度的横摇与纵摇等运动,主要原因是其固有周期是在波浪能量周期范围内;而半潜式平台横摇与纵摇固有周期都在2530s,避开了波浪能量的周期,使它不易产生谐振,因此具有良好的水动力性能。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技术含量极高。目前国际上设计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公司主要有:美国的Friede & Goldman公司、挪威的Aker Kvaerner Aker公司、新加坡的Harald Frigstad工程设计公司、挪威的Global Maritime公司、瑞典的GAV咨询公司、荷兰的海洋结构咨询公司、美国的J.Ray McDermott公司和新加坡的吉宝公司(Keppel FELS)等。2.2 发展阶段第一代 建造时间:1960-1970年 工作水深:90m180m DVL甲板活荷载:2000公吨 锚泊定位系统 典型代表:Rig N0.1半潜式平台(Shell公司设计),1966年Sedco135半潜式平台(Friede & Goldman公司设计)。这个时期的平台结构布局大多不合理,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目前仅有小部分继续服役,其余均拆除或者升级。 第二代 建造时间:20世纪70年代 典型的代表:Aker H3,Sedco 700,F&G 900,南海二号 工作水深:180m600m 钻井能力:6096m-7620m 采用锚泊定位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南海2号第三代 建造时间:20世纪80年代 典型的代表:Sedco714,Atwood Hunter,Atwood Eagle,Atwood Falcon,南海5号,南海6号等结构较为合理,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这类平台是20世纪80 90年代的主力平台,建造数量最多。同期平台还有F& G Enhanced Pacesetter公司设计的Pride Venezuela; Pride South Atlantic,以及AkerH23设计的Ocean Winner和Deep sea Bergen等。 工作水深:400m1500m 钻井能力:以7620m为主 采用锚泊定位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 南海5号 Atwood Hunter第四代 建造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 典型的代表:Jack Bates,Noble Amos Runner,Noble Paul Romano,Noble Max Smith。DeHoop Megathyst公司设计的Pride Brazil, Pride Carlos Walter, Pride Portland, Pride Rio de Janeiro均属于此级别 工作水深:1000m2000m 钻井能力:以7620m和9144m为主锚泊定位为主,采用推进器辅助定位并配有部分自动化钻台甲板机械,设备能力与甲板可变载荷都有提高。Jack Bates第五代 建造时间:20002005年期间 典型的代表:Ocean Rover,Sedco Energy,Sedco Expres,Deepwater Horizon由Sedco Forex公司设计的第5代半潜式平台采用模块化的甲板构件和2台独立的管了垂直移运排放机等白动化设备,提高了钻管移放速度3。同期平台有Friede & Goldman公司设计的GSF Development Driller I & II和Reading & Bates RBS-8D and RBS-8M设计的Deep water Horizon, Deep water Nautilus·工作水深:18003600m 钻井能力:7620m11430m(2500037500英尺)之间 采用动力定位为主,锚泊定位为辅的定位方式,能适应更加恶劣的海洋环境。 Deepwater Horizon Sedco Energy第六代 建造时间:21世纪初 典型的代表: Scarabeo9 , AkerH-6e ,GVA7500 ,MSCDSS21“海洋石油981”等 作业水深:25503600m,多数为3048m 钻井深度:大于9144m(30000英尺) 采用动力定位体结构更为优化,可变载荷更大,配备白动排管等高效作业设备,能适应极其恶劣的海洋环境。“海洋石油981”是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于2012年5月9日,在南海首钻。 “海洋石油981” 2.3平台一般结构半潜式平台由平台主体、立柱(Column)、下体(Submerged Body)或浮箱(Buoyancy Tank)组成,在下体与下体、立柱与立柱、立柱与平台之间通常布置一些支撑连接。平台上设有钻井机械设备、器材和生活舱室等,供钻井工作用。平台本体高出水面一定高度,以免波浪的冲击;下体或浮箱提供主要浮力,沉没于水下以减少波浪的干扰力(当波长和平台长度处于某些比值时,立柱和浮体上的波浪作用力能互相抵消,从而使作用在平台上的作用力很小,理论上甚至可以等于零);平台本体与下体之间连接的立柱,具有小水线面的剖面,使得它具有较大的固有周期,不大可能和波谱的主要成分波发生共振,达到减小运动响应的目的;立柱与立柱之间相隔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平台的稳定。因而,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具有极强的抗风浪能力、优良的运动性能、巨大的甲板面积和装载容量、高效的作业效率、易于改造并具备钻井、修井、生产等多种工作功能,无需海上安装,全球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和自存能力等优点。其在深海能源开采中具有其他形式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类型有多种,其主要差别在于水下浮体的式样和数目。按下体的式样,其大体上可分为浮箱式和下体式两类。浮箱式一般将几根立柱布置在同一圆周上,每一根立柱下方设一个下体,成为浮箱(Buoyancy Tank)。浮箱的剖面通常有圆形、矩形、靴形。浮箱的数目,也就是立柱的数目,有三个、四个、五个不等。下体式一般分为双下体和四下体两种,其中最常见的为双下体式。半潜式平台下体皆沿纵向对称地布置于平台的左右。其横剖面形状可为圆形、矩形或四隅呈圆弧的矩形。为了减小平台移航时的水阻力,下体的首尾封头可做成流线型。 1、平台主体结构平台主体是由甲板、围壁以及若干纵向和横向舱壁组成的空间箱形结构。其甲板可以有几层,如主甲板、中间甲板、下甲板等。平台主体应具有储备浮力,即要求平台主体为水密或具有一定的水密性。平台主体可以是一个整体的箱型结构,也可以是若干个纵横箱结构的组合体,如“田”字形、“井”字形、“”字形。“勘探3号”的平台由主甲板、上甲板、前后和内外侧板、纵横框架和纵横骨架及相应内围壁组成,平台内挖掉四个大方孔,故实际可视为若干个箱型剖面组成的“田”字形平台。结构采用纵横混合骨架形式,每个区域内主向梁的方向不同,同时垂直于主向梁长度方向内设距离不等的强框架,所有主要侧壁骨架都采用水平布置,所有内壁均采用垂向扶强材。勘探3号 2、立柱结构半潜式平台立柱从外形可以分为圆立柱和方立柱、等截面立柱和变截面立柱。立柱大多数为等截面圆立柱,有少数为方柱。 半潜式平台立柱从立柱的粗细上可分为起稳定作用的粗立柱和只起支撑作用的细立柱。半潜式平台的立柱一般由外壳、垂向扶强材、水平桁材、水密平台、非水密平台、水密通道围壁和水密舱所组成。半潜式平台立柱结构主要可分为普通构架结构、交替构架结构、纵横隔板式结构、环筋桁架式结构等。 一、普通构架结构 这种构建一般由纵筋(Vertical Column)与环筋(Interconnecting Members)组成,由于纵向力较大,一般纵筋与环筋相交处纵筋连续。 二、交替构架结构 1)纵向交替式。这种构架由小尺寸的普通纵筋、大截面尺寸的强纵筋及(隔几档布置)强环筋(肋骨)组成,这样强纵筋与强环筋互相支持组成强构件,作为与之相交的弱构件支座,可以使弱构件的尺寸减小。 2)横向交替式。横向环筋布置中,每隔3档5档普通环筋布置一档强环筋,以增加横向刚度。 三、纵横隔板式结构这种结构特点是用纵、横向隔板一般是两块正交布置或布置成一个封闭通道,隔板一般开有减轻孔(Lightening Hole),或者用横向隔板代替横向加强筋,横向隔板有水密的或非水密的,隔板也需要布置加强筋。 四、环筋桁架式结构 这种结构由环筋与桁架组成。较大直径的立柱,除了有纵筋、环筋,中间还布置空间桁架结构,桁架与立柱壳板中的纵横加强筋相连组成一整体空间桁架。 3、下体或浮箱结构 (1)浮箱结构 浮箱式一般将几根立柱布置在同一圆周上,每一根立柱下方设一个浮箱。浮箱的剖面有圆形、矩形、靴形,彼此互不相连。三角形半潜式平台和五角形半潜式平台用的较多。浮箱主要承受周围海水静水压力、立柱传来的平台的重力以及风浪流作用下的弯矩。浮箱结构形式一般由外形形状及强度确定。圆形及矩形浮箱上部平面板架由板和正交布置的或圆心辐射布置的水平型材组成;四周围壁采用环形水平型材与垂直型材一起布置;底部型材一般与浮箱上部型材布置尽可能位置一致。底部结构有单底及双底结构两种形式。浮箱与立柱间的连接部位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因此该处结构需要特别加强。一般立柱延伸到浮箱的底部,浮箱与立柱延伸部分之间用正交的纵横舱壁或桁架坚固连接。立柱也可与甲板正交,甲板与立柱间设肘板,立柱下部需要板或型材加强。 (2)下浮体结构 下浮体结构一般有平行浮体与组合浮体两种形式。平行浮体多为两个平行浮体式,也有四个或多个平行浮体。下浮体结构就是由若干个总横舱壁以外壳板架组成水密壳体。结构设计需要保证其解雇的水密性和强度,由于浮体纵向弯矩较大,因此其多采用纵骨架式结构,许多平台的下浮体还布置至少一个纵向水密舱壁。组合浮体为多个浮体组合成各种形状各异的浮体,多立柱式平台由不同形状纵横相交的浮体组成的平台。2.4 立管海洋立管是连接上端平台和下端管线或井口的必要设备,立管上端通常是使用滑移节与平台相连接,立管下端通常是使用万向节与海底管线或井口相连接。海洋立管按照其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张紧式立管(Top Tension Riser, TTR)、柔性立管(Flexible Riser),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 SCR)以及混合立管(Hybrid Riser)等。图2.3.1为作用在Spar平台以及张力腿平台上的张紧式立管结构示意图;图2.3.2为柔性立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3.3是作用在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上SCR结构示意图。图2.3.1 与Spar平台以及张力腿平台连接的张紧式立管图2.3.2 柔性立管的不同结构形式图2.3.3 与浮式生产储运系统上相连接的钢悬链式立管2.4.1 钢悬链式立管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国外在钢悬链式立管的研究领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国内关于钢悬链式立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的黄维平等人12阐述了SCR的研究现状以及SCR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对SCR的结构特点、海底接触以及疲劳损伤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姚熊亮和孙丽萍13对深水中减小SCR的疲劳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OE-E曲线可以很好地用在工程项目估算中;VIV引起的疲劳损伤安全系数通常可取为150。董永强在其硕士论文14中采用了有限元软件ABAQUS对SCR做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并且基于前面得到的SCR的应力响应,基于雨流计数法对立管做了运动疲劳分析,得到了立管的运动疲劳寿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疲劳损伤的最大位置出现在立管与海底接触的地方,即触地点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触地点区域进行局部的加强;平台运动数据的准确获得需要将平台设计与立管设计相互结合起来。白兴兰在其博士论文15中采用具有弯曲刚度的大挠度细长梁模型模拟SCR,该方法可考虑触地点SCR曲率的影响。采用了非线性有限元法来描述Spar平台的非线性刚度。该方法可以在浮式平台的动力分析时考虑系泊系统的大变形状态下的非线性特征。基于绕射理论计算了Spar平台本体的波浪载荷,研究表明极端海况下Spar平台的垂荡波浪力较大,计算过程中不可忽略。基于Spar平台与SCR的惯性祸合模型,开发了分析程序V-CABLE3D,该程序可以将平台的垂荡以及纵荡运动作为顶端的运动输入并进行祸合计算。引入了吸力模型来考虑SCR与海床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吸力会引起立管运动、弯矩以及张力时间历程曲线出现小幅度的高频振动。高秦岭在其硕士论文16中采用了DP土体本构模型,建立了SCR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ANSYS有限元模型,并对SCR进行了静力和动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浮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的弹性模量越大,SCR变形则越小;土壤弹性模量的变化对触地区域SCR的弯矩和等效应力影响较小;粘性力的变化对悬挂段部分SCR的变形、弯矩以及等效应力影响很小;若同时考虑海流以及波浪,触地点区域的弯曲应力最大;当保持流速不变时,上端靠近海面处的SCR的位移平均值则随着波高的增大而增大;当保持波浪和波浪周期不变时,弯曲应力则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若同时增大波高、波浪周期以及流速,触地点处水平位移平均值有所减小,其他部位的立管的位移平均值、位移幅值以及弯曲应力均增大。孟丹在其博士论文17 中考虑了内部流体流动以及管外海洋环境载荷的共同作用,采用了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SCR的振动方程,使用尾流振子模型描述内部流体对SCR的作用力,同时将上端浮体的运动作为边界条件施加于立管悬挂点处,通过编程计算对SCR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能量的方法可以考虑轴向变形、弯曲刚度以及内部流体的影响,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SCR的动力学特性;SCR的固有频率随着内部流体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立管的浮体激励响应随着内部流体流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立管底部的弯矩随着内部流体流速的增加而大幅增加。王安庆在其硕士论文18中对钢悬链式立管进行了参数分析,并使用了数值方法对立管涡激振动和触地点进行了模拟。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变形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海况下的SCR静态变形;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结构一流体祸合特性;将土壤看成非线性弹簧、使用有限差分法模拟SCR在TDP(Touch Down Point)处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是可行的。2.5 锚泊系统为了提供给半潜平台水平面内的回复力,这就需要安装定位系统,平衡作用在浮体的外力,减小浮体的水平运动,使其不致发生位移。近年来,为了适应深海钻探的要求,出现了不采用锚的自动动力定位系统(Dynamic Position)以保持井位。它可以在锚泊有极大困难的海域作业,如极深海域、海底土质不利于抛锚的区域等等;另外动力定位机动性好,一旦到达作业海域,立即可以开始工作;遇有恶劣环境突袭时,又能迅速撤离躲避。但是全动力定位系统初始投资和营运成本都比较高。海上的定位,最普遍的还是锚泊系统(Mooring Systems),这种方法很早就在船舶上应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经济性好等优点。由于开采石油向深海的发展趋势,这对深水锚泊装置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并使得其设计、建造、使用操作等方面都增加了困难,因此对深海半潜式平台的锚泊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锚泊系统可以分为柔性和刚性两种形式。柔性系统包括悬链线锚泊(SMS)(见图2.4.1左)和张紧式锚泊(TMS)(见图2.4.1右)。这两种锚泊系统的工作机理都与弹簧类似,分别用锚泊线的垂向悬链线效应或锚泊线伸长的弹性效应引起的恢复力,使作用在浮体水平面内的外力传递到海床上,使平台保持允许的位移。图2.4.1悬链式锚泊系统与张紧式锚泊系统悬链线锚泊系统即传统展开式锚泊系统,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能适应较恶劣的海洋环境,在当前的深水海洋油气浮式生产结构定位技术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悬链线锚泊由标准的悬链线方程定义,它与锚缆的淹没重量、水平锚泊载荷、锚泊线张力、导向孔处锚泊线的角度等因素有关。悬链线锚泊系统的受力由锚泊线的几何变形和轴向弹性变形一起来确定。锚泊线的几何变形使横向拖曳力对锚泊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由于水深的增加导致了传统的钢质锚链和钢筋束系统的自重增加,水平刚度减小,造成了锚泊的有效性变差。另外在深水中悬链线形状的锚泊系统覆盖着相当大的区域,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管线与缆线的敷设和其它船舶在该水域的锚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呈悬链线形状的锚链已逐渐为张紧或半张紧形状的锚泊线所代替,锚泊线质量相对较小,在锚和导缆孔之间呈张紧状态,从而减小了锚缆覆盖的区域。张紧锚泊系统没有经历大的横向几何改变,恢复力完全由锚泊线的轴向弹力来提供。但是受力方式的改变,使锚基受到了会随着锚泊线的长度的增加而减少的垂向力作用,因此张紧或半张紧形状的锚泊系统对锚基要求更高。 锚泊线材料锚泊线材料的成分选取除了考虑锚泊线状态的要求外,还要考虑磨损破坏、老化和疲劳寿命等因素。不同类型的锚泊线,如锚链、合成纤维绳、钢丝绳等或它们之间的组合都已有应用。锚泊线一般由钢丝绳和锚链组成,有时由于布置形式的需要,还要加上重块和浮筒。锚链耐磨损、不易破坏,但一般较重,造价也高。对于悬链锚泊系统而言,锚泊线的长度与水深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水越深,锚链越粗重,船体需要承担锚泊线悬链部分的重量。深水半潜式平台的锚泊系统需要的锚泊线长、尺寸大,因而深海锚泊系统设计面临着垂向载荷增加、水平恢复力降低、漂移增大和锚泊半径大等问题。在深水锚泊系统中,为了降低重量和成本,一般不采用全链系统。由于同样的断裂强度,钢丝绳比锚链轻得多,悬浮部分常常采用钢丝绳代替锚链,增加系泊链的强度,减少上部张力。但钢丝绳的抗磨损能力差,与锚连接并触底的一段依然采用锚链。金属索通常多根缠绕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结构,有螺旋形、6股或多股等缠绕形式。随着水深的增加,锚链-钢丝绳组合系统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当产生相同的位移时,锚链-钢丝绳这样的多成分系统的回复力明显大于全索链系统19。在超深水的恶劣环境条件中,平台的锚泊系统的设计与以往平台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自重大,水平刚度小,锚链-钢丝绳系统无法承担外载荷,这些传统的悬链线形状的布置形式被张紧式的布置形式所代替。材料和构成都不同的合成纤维绳由于具有强度/重量比大、弹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已经广泛代替锚链和钢丝绳。合成纤维绳的材料包括尼龙、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这些新的锚泊材料的使用给工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与锚链和钢丝绳相比,合成纤维绳显示出来更加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这使得其相关的机理特性、动力因素的模拟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深水锚泊系统中的使用提供更有效和精确的理论支撑。 锚设备的型式锚是保持平台固定在一定位置的关键设备。随着锚的移动,传统的拖曳嵌入式锚的锚泊线张力能够在锚链之间进行相互调整,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锚产生一定运动后还能具有相当大的维持能力。但是随着水深的增加,平台的锚泊定位系统有时要求考虑垂直方向的载荷,传统的拖曳嵌入式锚只能产生水平方向的抓力,难以在深海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效用。另外锚泊线材料、状态,海床状况的改变也需要在不增加锚重的条件下提高抓力,这都导致了可以抵御垂直载荷的锚泊设备及其基础出现新的形式20。国内外陆续开发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拖曳嵌入式锚的其他形式的深海锚泊,以满足深水域内对大抓力深海锚泊的设计需求和发展趋势。2.6半潜钻井平台的建造技术2.6.1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概述一般说来,平台与船舶,尽管在外形上、功能上都有很大不同,但从建造过程、建造工艺上看,二者还是十分相似的。 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的特点:(1)平台由于其巨大的外形和建造上的特点,因而要求有一个比较大的装配场地,场地应能承受规定的承载压力,并应有起重设备运行的适当通道。(2)要有与建造方法相适应的起重设施,包括大型的移动式吊车和起重卷扬机。(3)下水方法独特。半潜式钻井平台根据各制造厂的条件多采用分段下水、下水后在坞内或水上最后总装。(4)质量控制极其严格,对加工精度,装配准确性,焊接质量以及检验要求等均比船舶要高。(5)对工程项目的计划、进度、估算、成本、采购等进行严格的控制。 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的基本方法: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方法随着平台的结构形式、尺度以及制造工厂的条件(场地、起重设施、下水方式)而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质量、缩短建造周期。方法的要点是力争使高空作业和水上作业减到最少。这里介绍具有通用性的工序流程方框图21。原材料号料切割分段及节点制造管材及型材制作应力消除(按需要)下水总段安装(设备安装)水上或者乌内组装和安装密性实验检验工作是贯穿在每个过程之中,例如材料的质量、零件的质理,装配的质量,焊接的质量等。下面以“海洋石油981”平台的设计建造过程中,结合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难点,介绍设计、生产难点及关键技术22:1)总体建造方案制定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方案时,首先要进行结构的分段/总段划分。分段划分图是平台建造的指导性文件,分段划分的有效合理直接影响到平台建造周期。平台的下浮体、立柱和上船体既有纵向骨架,又有横向密集的肋板,而横撑、克令吊、钻台等结构钢级较高、板厚较厚,因此在平台分段/总段划分时,应充分考虑其结构特点,遵循相关原则,最大可能地提供预舾装率,同时根据具体建造场地及设施条件,尽最大可能发挥各个设备和场地的功效,减少分段/总段数量。分段、总段划分方案经过优化后,整个平台分为159个分段、35个总段,在建造过程中,根据工程项目关键设备的到货情况,及时调整立柱和上船体的总段划分方案,从建造过程看,围绕提高预舾装率为目标展开分段、总段的划分工作符合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结构和设备/系统布置特点。2)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 坞墩布置计算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本身重量较大,而可布置坞墩的面积较小,再则,坞内总装过程中,上船体重量通过4个立柱传递到2个下浮体上,这样下部坞墩的受力非常之巨大且分布极不均匀。在制定坞墩布置方案时,对平台总装建造的坞墩布置进行受力分析及优化,保证总装建造过程中平台、坞墩及坞底承力的安全性,见下图。图2.5.1 坞墩布置 吊装计算结合平台分段/总段的划分,在采用“塔式法”进行总装建造时,需分析平台上船体(包括生活楼、钻台结构)各总段结构特点,制定吊装方案。为保证吊装作业的安全性,控制吊装作业对平台主体结构的变形,对于重量大于200t的分段和总段结构以及尺度较大的结构(如柔性较大的上船体的双层底总段),应用有限元技术,分析吊装状态下各总段结构在重力作用下的应力及位移响应,对吊装方案进行评估及优化,并提出了对总段结构吊装进行加强的建议和措施,见图2.5.2。图2.5.2双层底总段吊装、钻台吊装的数值计算精度测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