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钗头凤教学之课后反思.doc

    • 资源ID:2922903       资源大小:29.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钗头凤教学之课后反思.doc

    钗头凤教学之课后反思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洪学佳在上完陆游的钗头凤后,我们组内的讨论又回归到一个终极性的问题:这节课这样上法,它的目的何在?目标何在?上完之后,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吗?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被收录到现代中学生的课本中来,让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学习,它的目的何在?我们,或者更确切地说,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学习这首词,要获得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有几个普适性的答案:首先,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篇能让他们进行有效阅读和再创作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它的内容要能够被他们理解;其次是它的情感要能够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再次,是他们进行再创作以后,这个成品要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作品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些贯穿人类社会千年而不衰的东西,应该是跨越时空的人性和人类社会本身。而一篇好的作品,要能得到他们的赞赏,必是在这些方面达到了他们平时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们感同身受,却又不能像原文那样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于是由衷地赞同。因此,在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学生经历的,首先是一次情感上的体验,再就是一种人生哲学层面的探寻和讨论。我们的语文所要培养的,也正是会“心痛”,会“同情”的人,是对生活有丰富体验的人。如果学习这篇作品后能够感慨良多,那么本课在这方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再次,古诗词与现代喜欢网络小说游戏和读图的孩子毕竟是有距离的,但我们要把古诗词的文化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由衷地被中国古代文学所吸引,就需要为他们架设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鉴赏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在鉴赏过程中渗透鉴赏方法的介绍和运用练习,那么相信学生会在不久的将来,不需要我们从旁辅助,就能主动涉猎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快的,如果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够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体会出这篇作品中相应的情感,那么本课在方法训练方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就这首词本身来说,首先是疏通难解字词,了解诗人,达到知识目标;其次是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锻炼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达到能力目标;再进一步,就要让学生体味陆游渗透在词作中的真挚哀婉的感情,思考人生,达到德育目标。以上这些,是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三重目标。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既获得感性的东西,又获得理性的东西,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学会用更多的理性来思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反思看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实现感性与理性层面的教学的:一、感性层面1、导入温故而知新(1)学情调查这首钗头凤常常是随着陆游和唐琬的旷世绝恋一起在民间流传的。那么我设想在学生当中就可能有人见过它,甚至听过它的传说。也就是说,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的起跑线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差距有可能很大。而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我课前又是不知道的。因此,一个担心油然而生:如果对这首词了解很多的学生在一开始把自己的见解都抛出来,那就和老师一开始就将所有东西灌给学生个差不多,其他学生不容易真正地投入,他们主动思考的权利被剥夺,被动接受容易培养他们思维的惰性,效果不好。因此,我设置了一个小调查,问问有没有同学见过这首词,如果有见过的,仅是让他来读一读词作,并不做更多回答。一来,他读起来会比较流畅,可以尽快带领同学们入境,二来节省了老师矫正字音的时间,三来他自己读起来也会比较乐意。四来,如果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活跃的人,这次发言机会亦可缓释一下他不吐不快的情绪。如果没有同学见过这首词,那么可以让任意学生起来朗读,一切按部就班。但此时,找谁来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对本词的把握情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方法我在两个班试过,两个班都有孩子以前接触过这首词,因此我对课堂后续环节的安排有了底。(2)词作比较“温故而知新”是老师们常用的拉近作品与学生距离的一个方法。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给予孩子的新知识要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陆游,大家都不陌生,但这首词作并非大家都熟悉。因此,从陆游的代表作切入,回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重温其风格,再与该词比较,体味它们的不同,激起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大概也是比较有效的做法。这本是我试讲时的灵机一动,但讲完后发现,这个设计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本词的中心,简洁、省时,于是在正式讲课时,我把它保留了下来。2、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学习钗头凤,如果不讲述陆游和唐琬的故事,词作就没有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要讲述哪些,不讲述哪些,如何讲述,要在什么地方讲述,就成了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明确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而这个小目的是依从于整节课所要达成的大目的的。本课的大目的之一是体会词作的情感,故而讲述故事时,只要突出陆游与唐婉的情深意笃即可,直到最后归结为学生所熟悉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时,学生被陆唐的深挚爱情所感染,情绪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重新品味诗歌,显然有不一样的效果。这是我多次试讲之后的心得,因为在起初的几次试讲时,我的叙述过于随意,扯入了一些史实考证之类的材料,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我们要通过这个故事达到的感染震慑效果,又浪费时间。那么,这个故事应该由谁讲述呢?如果学生知道的话,当然由学生说,老师从旁补充。如果学生不知道,那么老师简要讲述,力求营造画面,使故事生动形象。因为故事本身也是解读这首词的辅助材料,如果故事讲好了,学生对这首词也会领悟得快一些。这是我准备的两套方案,结果无论是在试讲还是正式讲课时,都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可见实验中学学生的课外积累还是不错的。接下来的问题,这个故事应该在哪里讲述?我觉得有了故事,学生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词,但是,如果把故事放在开头,正如我起初试讲的几次课一样,效果又不是很好这就好像剖腹产的婴儿,被动地忽然一下子面对了外面的整个世界。经过与组内老师的研讨和自己的反复思考,我在讲课前让故事按“顺产”的方式降生。初生婴儿要来到这个世界,首先会“胎动”,再需助产医师和母亲齐心协力,经过一番复杂的体验,方能呱呱坠地。我就姑且当个“助产婆”好了。我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故事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然后自由地谈自己理解中的词作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试图不动声色地激发学生了解词作背后的故事的需求。再顺理成章地让他们自己讲述这段故事。像课堂实录中的那一段,就是我正式上课的实况,也是我设想过的比较理想的情况,过渡和衔接都很自然。我虽然说“你似乎听过这个故事,能给我们说一说么?”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早早地在这里等着学生了。这确实有一些机缘巧合的成分,但是这种机会出现的频率也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测过的。因为:一,如果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分析时多半会自然带出;二,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故事,在读到“泪痕红浥鲛绡透”、“错、错、错”、“莫、莫、莫”时,也会产生“哭的人是谁?”“什么错?什么莫?”诸如此类的联想。而这些,在词作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向外溯求,于是故事就呼之欲出。所以我认为,保守估计,在百分之六七十的情况下,这个故事都能像课堂实录中一样顺产而出,但也有百分之三四十的状况这在我试讲的一个班里也出现过就是学生的思维与故事还有一段距离,那我这个“助产婆”就要拿上“产钳”粉墨登场了。继学生分析过“泪痕红浥鲛绡透”中的悲伤之情后,我接着问学生:是谁在哭?学生看注释告诉了我答案:“唐琬。”我进而追问:“唐琬是谁?”学生答:“陆游的前妻。”我再问:“陆游的前妻为什么哭?”于是故事就这样被催产出来了。实践的结果是,故事的讲述安放在这里恰到好处,既为前面的无背景品读提供了一个可深化的契机,又为后面鉴赏方法的介绍提供了事实的、实践的支持。3、“读”的穿插技巧对于语文,特别对于古代文学作品,“诵读”是很重要的。诗歌,在反复的吟咏玩味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得深刻。因此,在什么时候“读”,怎么“读”,同样是需要精心考量的问题。我给自己的课堂设计了几“读”:一“读”,让学生自己初步感知,自动暴露出难读的字音、难解的字词,老师再帮助解答,而不是老师靠自己的揣摩去强调。这一读的目的是疏通字词,熟悉作品。二“读”,老师范读。这是试讲后组内老师建议过加入课堂的环节。实践后发现,效果很好。我也领悟到,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长项,一个投入感情的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快速入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朗读样本。这一读的目的是调动情感,激发兴趣。三“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和个别试读。学生听完不读,起不到趁热打铁的效果。这一读的目的是揣摩朗读技巧,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同时自然解读诗歌蕴蓄的感情元素。四“读”,学生听完故事后重读作品。目的是通过对事实的了解,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这是一个涵泳玩味的过程,也为后面的进一步赏析奠定了基础。五“读”,学生从文本层面鉴赏完诗歌后齐读作品,在此过程中,关于此诗的种种感悟和联想会沉淀下来,形成更加厚重的东西储存如学生的记忆库中。六“读”,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讨论完“诗歌的味道”后,再重新朗读这首词作。目的是在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过后,再回归到感性的文本,是为“跳得出来,钻得进去”,“抓得起来,沉得下去”,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再次品味这首词,同时为本课结尾。经组内老师提醒,我在上课之后发现自己不经意间使用的一个“带读”法很有效果。有的学生可能想读出感情却又不好意思抒发,此时如果老师跟他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学生敢于出声、敢于抒情,而且教师朗读的抑扬顿挫也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的可供模仿的范本。二、理性层面1、鉴赏方法的把握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鉴赏诗歌,这是本课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只是,这种鉴赏方法,是在鉴赏完之后再进行归纳,还是在鉴赏前提示给学生呢?如果鉴赏过后再归纳,那么学生在鉴赏本词时就会比较盲目,没有抓手,效率会降低;如果一上来就提示给学生,又会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框架之中,很难再展开。因此,我采用了“先放后收”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表达,结合文本体会词作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学生自觉地运用鉴赏方式,如通过“泪痕用以鲛绡透”和“桃花落”看出悲伤之情的学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人的精神状态、景物的动态看到了词中蕴蓄的情感。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带出了陆游与唐琬的故事,他的分析就肯定比其他同学更加到位和深入,这又证明了知人论世这个鉴赏方法的必要性和功效,由此水到渠成地上升到理论介绍鉴赏方法,学生也易于接受。在此之后的词句分析中,再像做练习一样进行类似的鉴赏活动,学生就会觉得有章可循,进步得会更快,分析得就会更有深度了。比如有孩子分析道:陆游说“满城春色”,后面又写“东风恶”。春色本来是很美好的,但是他却认为“东风恶”,他自己的感情在影响他所看到的景色。后面“春如旧”,就是说春天像以前的春天一样,也是很美好,但是呢,只是因为人空瘦他的精神由于思念而感觉不到春天的美好,就是对这些春天的景色,由于他自己的伤感而无心欣赏了。课堂进行到这里时,我知道这个学生已经能够把鉴赏方法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鉴赏方法的提法。我们在研究的时候经常会谈到诗歌的意象、意境,而这些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生疏的,关键在于,他们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在起初的试讲中,我采取在ppt上打出但口头上不出现这个概念而是对它进行解释性描述的方法,结果发现不够简洁。我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鉴赏方法,而不是鉴赏术语的概念本身,因此,在正式讲课时,我将“品味意象”改成了“品味形象”,并且在口头上强调,这个“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进一步提示学生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形象的特点,进而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改了之后,觉得比原来顺畅。2、对情感、人生、社会的思考高一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爱情比较敏感,而讲述钗头凤,也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品味情感、反观自身的契机。一份深挚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最后自己归纳出来的味道是酸涩,是那种相爱又不能爱、想见又不能见的无奈。现在细想来,学生能一下子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和他们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特点是相关的。除了这个,学生还有一些零散的丰富的思考,在我的笔下,将其归纳为了三重“苦”,一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二是“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之苦,三是“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之苦。这些苦处,我推测这个年龄段为数不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领略过。我在一个班试讲时,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班某位同学有类似的感触”,学生皆会心而笑,可见爱情的话题,正是学生所关注的,也是他们乐于讨论的,而他们在这方面恰恰需要正确的引导。陆游和唐琬忠贞纯洁的爱情,无疑给了他们深深的触动,他们为之感慨而又赞叹不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无形中得到了升华。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小问题:“错,错,错”三个字喷发而出,那么,到底是谁错了?每一次试讲,这都是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其实看到的不仅是爱情当中男人的责任感,还有社会的风气、封建礼教的无情、命运的玩笑、人生的无奈当有一个学生答“我觉得他是认为他们的再次相见是个错误。因为唐琬和他既然都已经分开了,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只会更加思念。所以他们再次相见就是个错误”时,我着实吃了一惊,伴随而来的便是喜悦,这个回答是我没有想到过的,而它又是那么地合情合理和富有意蕴。其实,出乎我意料的答案还有很多,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体会到了做老师教语文的快乐。人说“诗无达诂”,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鉴赏,都是靠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学生与文本、老师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三维对话过程中,一些新的火花会产生,一个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解读感悟会呈现出来。这个解读感悟,既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贴合学生的内心,又融会了老师专业智慧和生活哲学,能解学生之渴,而这一理想尺度的拿捏,正是像我这样的新手需要用心琢磨的。我最想感谢的是提醒我改变课堂结构的老师,是他促使我打消一个念头对学生的惧怕。我听说高中生会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老师,而我又是刚刚走入教师职业的新手,一种不自信迫使我搜肠刮肚找寻一些颇有“专业水平”的知识和看似深远的道理,妄图压过学生。我想,这种心态大概很多的新老师都会有吧。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形成的课堂从头至尾都用演绎法,一个大框架下套一个小框架,学生就像一群被我憋在栅栏里的羚羊。我已经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里些许压抑的气息,但我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接好学生的球。但是,当老师提醒我应该放平心态时,我真的不再把自己架得那么高了。在整个讲课的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充当学生的“捧哏”,让他们大胆地畅谈自己的见解,不必再像前几次试讲一样老想着下一步该做什么。多一些研究的姿态,少一些教导的架子,多一些百家争鸣,少一些独霸讲台,我也便轻松入境。事实上,老师的入境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带动。在鉴赏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而我在课堂上也被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激发出了灵感,一些佳词锦句脱口而出,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我不太清楚自己的课上到何种程度,但我从学生的反应上看,内心已得到了稍许安慰。过去的试讲,下课后总能听见学生在反复吟诵“红酥手,黄滕酒”,我便有些阿Q式的自我鼓励:至少孩子们还有点意犹未尽。到教案修改过后,在最后两个班讲时,课后都有孩子上来和我讨论,有的认为这首词的某几个诗句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得到我的肯定后欣然而去;还有的对我感慨陆游和唐琬分离后的人生该是多么地痛苦,可是自己也想不出办法帮助陆游这些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思路已经打开了,而且,经过心态的调整,我已从教师的高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们离得更近,我现在是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的人,是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至少,那层以前横亘在我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之间的无形障壁,已经悄悄地消失了。最后,我再把这次做课的几点重要心得总结如下:1、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一切问题的取舍、呈现形式和内容详略都依据目标而定。2、课不能求全,突出重点,在活动中达到目标即可。3、学习就是不断发现新问题,并不断寻求解决的过程。老师的作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再慢慢教会他探索解决之路的方法。老师要放下架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际操作者和最终受益者,因此学生的感悟和见解是最值得尊重的。要把好学生的脉,揣摩课文的时候保持一种学生的眼光。一堂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进行起来会相对高效,相对顺畅。当然,这堂课还有诸多缺点,比如赏析词作部分,提问有些琐碎,希望自己能在日后更多的磨砺中逐渐改进之。在此,我谨将自己第一次做课时一些天真愚钝的念想如实记录下来,求教于方家。

    注意事项

    本文(钗头凤教学之课后反思.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