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子生命及其矛盾分析.doc
割舍矛盾,割舍生命 诗人海子生命及其矛盾分析付 兵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Forget the contradiction, forget the life-Poet's Haizi life and contradiction analysis目 录一、题目1二、中文摘要1三、英文摘要1四、引言2五、正文2(一)童稚与早慧间的矛盾2(二)天才与时代间的矛盾4(三)悲观与悲剧间的矛盾6(四)孤独与友谊间的矛盾9(五)诗人与哲人间的矛盾10六、参考文献12八、致谢13摘要:看海子的一生,对生死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挥之不去,永远缠绕。海子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但生活、生命总是成问题。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它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的过程。生命是矛盾的。对于海子来说,割舍了矛盾,也就割舍了生命,他的生命之旅就是一个矛盾的展开与解决的过程。本文旨在针对海子的生活境遇,侧重其精神思想阐释诗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重新理解这位天才诗人生命的深刻内涵。关键词:海子;生命;矛盾; 自杀 Abstract: Watch the life of HaiZi, the thinking of life and death, to the care of the life, can not get rid of, twine forever. Care about life in HaiZi, cares about the life, but the life, that are always a problem. Because life is dealing with the course of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that it faces constantly. The life is contradictory. To HaiZi, having forgotten the contradiction, has just forgotten the life, the tour of his life is expansion of a contradiction and course of settlement,The tour of his life is expansion of a contradiction and course of settlement. This text aims at directing against the life circumstances of HaiZi,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its spiritual thought's explaining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that a poet faces, understand this deep intension of talented poet's life again. Key word: HaiZi;Life;Contradiction;Suicide 在当代中国诗坛上,海子作为一个巨大的神话的存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与那些风云一时旋即被遗忘的诗人相比,海子是幸运的,他没有速荣的显赫,可也没有速朽的悲哀。海子短短25年的生命之中,饱尝寂寞,处于生活和艺术的边缘,作品仅艰难地发表50余首,死后却声誉日隆,不仅诗集接连出版,诗界频繁纪念,而且有人甚至提议将海子的祭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歌节。 张同道、戴定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转引自文艺评论2003年第3期,P52诗人逝世已经18年,而他仍然是当代中国诗歌界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派诗人。 海子这复杂的际遇逆转无法不令人疑惑,是如有人所说率先自杀成就了海子吗?当然,不可否认海子之死在造就“海子神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子为什么选择卧轨自杀,并如此决绝?在他生命最终时刻,他的生命天平测量着什么?他的脑海里预感到了什么?死亡带走了深不可测的思和不可言表的痛。这沉重的死给每个生者留下了巨大的问号。在商品逻辑浸渍一切的时代,甚至连诗人之死也有被污染的可能,尽管这污染以“神话”、“光环”的方式出现。有人认为海子死于物质世界与诗歌理想的冲撞;有人强调海子死于时代的迷惘;有人坚持海子之死是受凡高、尼采甚至耶稣等人的影响;更有人猜测海子死于失恋和气功或许上述理由有一定道理,但猜测,毕竟是猜测,我未敢对此说三道四。但是,海子也曾说过:“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单凭这一点,可以确切地说,最起码海子之死有着他个体的选择性,而且更大程度上是海子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生死选择。海子之死,还得回归到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精神气质方面(内在矛盾)去寻找根因。一、童稚与早慧间的矛盾查海生(海子)是一个农家少年。即使他后来没有成为著名诗人,但在十五岁考上北京大学的1979年,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查湾,已经称得上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可以说查海生是一位天才。但作为一个十五岁的童稚少年,同龄人都还在初中学堂里嬉戏,而查海生竟考上北大,他必定是以丧失童年的快乐、天真为代价的。这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开始对未来的人生途程满怀疑虑之情。并且,海子兄弟3个,家境极为贫寒,家里仅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吃饭。在那么一种贫困落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与活泼、开朗结缘 。高中时代的海子,尽管成绩优异,但与之相悦相投的同学则不超过三两个。工作之后的诗作在昌平的孤独也可以佐证他孤独的处境。海子是沉默、自卑、自闭、忧郁的。余杰在分析此种性格的成因时说,“沉默是由忧郁和痛苦交织而成的。忧郁是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源于先天的遗传与童年的记忆,痛苦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对生命的疑问和对灵魂的追索。”余杰:诗人: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见说还是不说文化艺术出版社,P180海子是一个从朴实、纯净的农村走出来的才子,与其说其是个才子,还不如说是个孩子,是个聪明无比的孩子。他是带着一颗无比纯净的童心来到无比嘈杂的大都市的;他是带着一颗无比纯净的童心在大都市里接触到了无比先进的文化层面的;而他又是带着无比纯净的童心,对先进文化和它的先驱者们顶礼膜拜的。1979年的北大,文革刚刚结束。这个古老而又麻木的民族刚刚经历过一场长时间激烈的痉挛,从那不能愈合的低泣伤口上依稀流出活活鲜血,滴滴渗入少年海子敏感而忧郁的骨髓,默默滋润着他关于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苦难命运及生存境遇的思索。同那个时代所有有良知青年一样,年轻的海子是痛苦而又迷惘的。15岁的查海生有着天真、柔弱、善良的本性,然而他却又偏偏选择了很是理性的法律专业,这首先给他的天性套上了无法摆脱的枷锁。政治、法律从本质上讲被用于剥削与奴役本身,或者用于掩盖剥削与奴役的实质,其本身是与人性相悖的。它激活了隐藏于人性中的压迫与奴役别人的因子,无意中拒绝了生命间的抚慰与关怀。这样的理性哲学无疑与海子充满童稚理想和生命意识彻底相悖,因而他的生命中充满着巨大的冲突与矛盾。作为天才诗人其个体的命运确实是不幸的,因为他过早便承受起巨大的心灵痛苦。我们从他过早地沉浸于死亡情结和死亡意象就可感领到这一点(且不说海子较后期的大诗,即使在他的250多首短诗中,就有三分之一或隐或显地胀斥着死亡意象或死亡意识)。透过海子的诗作我们能感触到某种超常态的情绪:对世界感到莫名恐惧和迷惘的情绪;对人类的苦难的深度体验及无以解救的绝望情绪;感到人类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及自己的存在绝对有限的情绪;被毫无根据地抛入一种不可理喻的荒诞之中,听凭死亡及不安摆布的情绪。在这里,感悟和认知生命和存在竟发展到仅仅沉溺于希冀生命毁灭的吁求:“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春天,十个海子)这样一个异常早慧的心灵,怎能不冲破充满童稚的躯壳,瞬间爆炸?二、天才与时代间的矛盾说海子是一位天才,这不为过。海子被当成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诗歌天才,一个本质意义上的抒情诗人,说到天才,一个不言自明的假定会是:天才的写作和生活是一种极端的个人行为,或超越了同时代平庸的同行,或者说根本上超越了他的时代,这是海子在一般读者心目中的基本印象。天才无疑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是他的时代的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他不仅仅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他也不仅仅是他的时代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如果他纯粹地只是忠实于这个时代的一件作品,如果他纯粹地只是这时代的精神之外化形式,那么是否可以说,他确是这时代的一个人,但决不是这时代的一个天才,天才与时代有着一致的方面。但未必是一个平行的关系。因为天才并不等同于时代,不过,人们常常把天才等同于时代,只看到其间一致的方面,而没有看到不一致的方面。要抓住天才与时代的真实关系,恐怕需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才是。天才必定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他身处这个时代,禀有优异卓越的特质,他的思想萌发,生长于这个时代,却以超越之势指向历史的前途。他产生于这个时代,有时却未必适合于这个时代。他要体现时代精神却不一定代表流行趋势。在有些时候,他不入流,不时兴,而表现出与时代风尚相悖违的反动性质。因此,他极有可能见异于这个时代,作为漂泊者,到处漫游。不过,说他见弃于这个时代,本质上是他自弃于这时代,他在世上的这般结局,完全是出于他的自主而自由的选择。总之,可以说,天才在他的时代,一般都是精神上的漂泊者。面对海子,等于面对着一个关于天才与时代间矛盾关系的极好例子。海子好像并不属于他的时代。海子在他的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诗人,多被看作是一个疯子,连同他的那些优美杰出的诗句,也被世人视为疯子的狂语。在他的时代,他备受冷语、误解和打击。在昌平,有一次,他走进一家小饭馆对老板说:“我给你们朗诵一首诗,你能给我酒喝吗?”酒馆老板回答:“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不要读诗。”80年代后期的中国诗坛浮躁喧嚣之风日盛,人们躲避崇高,追逐庸常,沉溺于病态、残缺的生存状态之中。在普遍的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史上,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的强烈浪漫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摒弃与蔑视上。 谭五昌选编:中国新诗300首序言,北京出版社,1999版P2的确,海子与他的时代有着深刻的不可通约性。首先,他对诗歌的理解似乎是极端浪漫主义的。对浪漫主义之后的诸多现代主义文学,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是经验碎片化、分裂化的产物,这与8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狂热是极不协调的。其次,在诗歌的题材、构成和手法上,海子也与80年代诸多口语化、平民化的及语言的过度实验拉开了距离。他的抒情短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展开,用抒情的文字构造了一个质朴、梦幻般的世界,主要的意象为太阳、麦子、天空、河流、土地、黑夜、村庄等具有原型意味的元素性形象。给人的印象是,他的写作更多地具有情感的自发性和传统的浪漫品质,而与当代的先锋性实验迥然相异。海子似乎真的不属于他的时代,他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陌生人,格格不入。他跟这个时代过不去,这个时代也同他过不去。海子是他的时代的一个漂泊者。海子选择诗歌创作作为表达生命理想的路途,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自苦之路。海子在6年的法律教员生涯中,他的灵魂也不曾安定下来,他的心灵继续漂泊,他的灵魂和理想在这世界上无所寄托,继续流浪,但不是随便找一个什么地方或什么东西就可以把它安顿下来的。终于他在弃绝现实以及痛苦的内我分裂的追寻精神家园的行程中,海子先后被但丁,荷马、雪菜、凡高、尼采等所吸引。在精神沙漠中长途跋涉之后具有宿命色彩地遇上了荷尔德林,并与他一拍即合。海子说:“看这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天际的大沙漠上,开始有清泉涌出,在沙漠上,在孤独中,在黑暗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 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在荷尔德林那里,海子看到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的理想图式:人神同在,天地人神合一的四维世界。而“神性之维”是“ 黑夜里涌出”的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从此,海子和荷尔德林一样获得了“神性”,成了“神子”。这位天才的精神与现实的物质世界遥相离。海子选择卧轨,形式上是由于他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本质上却是因为当下的一切与他的生命本性不合。这漫游才是漂泊或者流浪的实质所在,不求停驻,也无可寄托,是自由精神的自然流淌。从医学鉴定和各种证据分析,导致海子自杀的直接原因是精神分裂症。历史上海明威、凡高、李贽这些被喻为天才式的人物都死于精神分裂。为什么精神分裂症如此宠爱天才?抑或天才与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内在关系?以我的知识水平不得而知。然而,万事皆有因,精神分裂症或者叫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并不是凭空生产或与生俱来的。海子的抑郁症是他的理想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的结果。海子乃都市的浪子,在异化的困境中,天然地眷恋乡土自然,拒斥工业文明和为汲取生命的灵性淳朴诸种因子聚合,决定了他的情感天平不自觉地向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乡村和自然倾斜,并把它作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他与这个时代不合。机械的轰鸣,摩天的楼群,冷漠的人潮等都市的纷乱喧嚣,在驱赶恬静舒缓的田园诗意的同时,也把海子逼向孤寂、失落的一隅,与之碰撞,冲突,他的灵魂被迫漂泊、流浪。作为漫游者,海子游离于这时代的主流生活之外,时代和大众诗人都不接纳他,海子自己也越来越远。文明社会潜在的危机是压迫着这个时代的海子的心灵生活的森森大山。三、悲观与悲剧间的矛盾悲观的与悲剧的,无非是从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而有的两种类型。悲观的,怀疑人生,而消极出世,如叔本华之属,根本地是否弃人生的;悲剧的,面对苦难人生,却积极奋斗,入世而不厌世,是对人生的一种肯定态度。尼采说:“即使听天由命也不是悲剧论,而是对悲剧的误解!渴望虚无乃是对悲剧智慧的否定,是这种智慧的对立面。”尼采著,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一切价值的重估,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P203 或许天下诗人多少都有那么一点忧郁的气质,这特别表现在他们的人生态度方面。不能说他们都是病态的或故做深沉。在常人浑浑噩噩、懵懵懂懂地度日子时,诗人却看到纷繁忙杂的日常生活的形相之下,潜藏着生命的诸多矛盾,诸多冲突。如果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就必定会是一定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者。自然,诗人们的忧郁与忧郁各个不同。悲观主义的成份或多或少,而有人由悲观出世,有人由悲剧入世,又当具体而论了 。诗人对现实往往反映出种种忧郁悲观的处世哲学。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像海子这样一个天才诗人,亦未有例外。少年海子,即因不寻常的人生际遇,以及他的独特的个性,而时常沉浸于对生与死的思考之中,他的郁郁寡欢直接与人生的意义相关。如“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在海子看来,诗是在抒情,其实真正的意义是提示生命的内涵,塑造生命中的灵魂,提升生命中的精纯。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仅用形容与定义是无法确定的,诗人的痛苦与失望也是我们难以察觉的。现代文明的负价值在促进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使农业背景上一些自然、纯洁、带有神性光辉的东西逐渐流失和消亡。对这种农耕文化的衰亡,村庄乌托邦的幻灭,天性忧郁的海子沉痛不已,并发出了痛苦的质问和哀悼。于是诗人在村庄宁静和谐的画面里看到了“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月光,也不再普照麦地而是“照着月光”,“合在一起流淌”;“麦地”贫瘠匮乏的现实,令“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答复),于是诗人在土地间追寻伟大元素的希望之旅也随之演化为向无极处伤残的精神逃亡。“在这河流上我丢失了四肢/只剩下:欲望和家园”,而欲望是悲哀的同义词,“故乡和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病 不治之症啊”,诗人只能感叹“我走到了人类尽头”,“我会一无所有 我会肤浅地死去”(太阳)。即使诗人在诗的海洋中暂时找到宁静的自我安慰,可是也无法避免与生活的真正遭遇,往往这样的现实存在,诗人之死也自然而然地成了诗人的宿命了。当然,海子之死的悲剧并非是海子的悲观。相反,从海子的诗歌中印证出诗人对生命是热爱的,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土地等为代表的很多诗歌都可以反映出这一点。这与他选择卧轨的决绝,也便构成了自己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佛教禅宗里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死,从来都被作为生的另一部分、另一种方式而存在。选择生或者死,选择救赎还是毁灭,原本只是一步之遥。或许认为毁灭就是对自我的最大救赎。佛洛伊德说:“艺术家就是介与正常人与精神病之间的一种人。天才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里克曼:弗罗伊德著作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版P241海子之死则是对艺术和理想生活追求走火入魔,直至以死亡的方式获得救赎。诚如欧洲印象派大师海子的“瘦哥哥”凡高的悲剧性人生。艺术家的坚持最终展现出瑰丽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导致其陷入极致精神寂寞的人生悲剧。当这种精神寂寞无法回避的到达一个临界点时,自杀也就成为其另一种诠释的方式而获得圆满。海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厌世、逃世的。让我们来看看海子最后几年的日程安排:除两次去西藏和给学生上课外,每天晚上写作直至早上七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看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七点继续写诗。在物质的日益充足、满足,消费也渐成浪费的时代里,他一贫如洗。他简朴得有些寒伧的房子里,没有一件现代化的器具,哪怕一个随声听,一台收音机、电视机。当然生活来源的局促是一个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动拒绝,孤守清贫的。他最大限度地拒绝物质对心灵的压迫,给生命野性带来的抑制。可以说海子的精神生态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所谓边缘状态,是指像死亡、苦恼、绝望等状态。如“我被带到身体之外/葵花之外,我是世界上/第一头母牛(死的皇后)/我觉得自己很美/我仍在沉睡”(死亡之诗三)。然而在他根本的诗意生活中却是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他在太阳中这样写到:“我还爱着,虽然我爱的是火/而不是人类这堆灰烬我要在我自己的诗中把灰烬歌唱/变成火种!与其死去!不如活着!”“我无限地热爱着新的一口/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椒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幸福的一口)。这也是一种矛盾。就是说,他处世是悲观的,(确切地讲,是悲剧的),就是在这样一种真诚、纯朴的悲剧人生的指导下,开辟他的人生之路的。他的诗只有一个最深刻的来源:“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见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出版社,P181. 海子的诗歌始于他的经验。经验是痛苦的,而他的思想加剧了这种痛苦。在物质基础上,诗人这样展示他的生命痛苦:一方面,他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在黑暗中所命定要遭遇到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阻力(即表现生命的痛苦)。这阻力更多地不是来自诗歌内部,而是来自诗歌外部,来自诗人的生存的困境,来自麦地的贫瘠与麦子的匮乏。物质条件的缺乏,体质的虚弱,不足以让他嫉妒、诅咒与厌弃生命,不能使他割舍对生命之爱。但物质、精神这两种力量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对抗,显然是作为诗人的海子所无法调和的。并且,物质、精神的对抗在诗人那里,呈现出复杂的情绪。爱与恨、现实与理想,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纠结着、缠绕着的共同体。并且这种纠缠对他而言到了极点,悲剧的也发生了。这是他个体精神、生命的内在矛盾。四 孤独与友谊间的矛盾孤独像是诗人的宿命,与生俱来,终身相伴,孤独与诗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友谊和爱都不能割断这种联系。有时,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孤独与友谊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他的身上,二者似乎体现为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习于孤独,渐成品格,对日常生命和人际交际置之淡然;另一方面,又较常人更渴望和珍视真诚的友谊,或成佳话,或成绝唱,惊天动地,非同一般。这样说,孤独与友谊,都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而不是人人皆可用的赞词。说到孤独,当与寂寞区分开来,视为两种根本不同的心境:常人寂寞难耐,而哲人孤独自足。因此,应该防止以寂寞冒称孤独,或把孤独视为寂寞。伟大的友谊是心灵之交,是生命之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孤高伟岸之心,如果竟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为者何,他又怎么能够拥有友谊呢?因此,孤独与友谊,在诗人海子是一对矛盾体,这矛盾内在于他的生命之中。真正的诗人是孤独的,海子是孤独者中的孤独者。海子的心是流浪的,未有宁静之日,在漂泊中,他寻求着健康与友谊,寻着理想与生命。海子生活在汹涌的人群中,生活在大都市中,但他的思想却是远离人群,远离城市,远离主流社会的。他几百首诗歌中,几乎找不到一首是真正意义上写都市生活的。他的思想和世人距离得太远了,很少人能识个中所蕴涵的理想。在这种难以测量的距离感中,诗人海子也深深体验到一种可怖的孤独。这也难怪,特立独行者必然是孤独的,深刻的孤独感切入了他的生命之爱中,孤独是海子命运中注定了的。海子必是孤独的,因为这孤独原是海子品格。但是海子也是人,他在事实上又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在一个化外之境。海子每当有事时,总找骆一禾、西川两人说,可以说与海子称得上朋友只有西川和骆一禾,也即是说,海子也想交朋友,只是适合做朋友的人少之又少。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海子1987年的创作作出某种意义上的分析和解释。他在这一年大约写了十首以上的有关伟大诗人、哲人或他题献给某些大诗人的诗作,这些诗人或哲人是屈原、但丁、韩波,荷尔德林、尼采、波德莱尔、维特根斯坦、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尔等,海子在对这些诗人、哲人的偏爱中,寄托了一定程度的自况和对照的心绪。可以说,海子把这些人真正地认作自己的知已,他们与海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情,他们或早夭、或自杀、或疯狂的人生对海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毫无保留地认同他们,称之为“诗歌王子”行列。他们的疯狂才华,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字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他们悲剧性的抗争和抒情,是诗中之诗。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是凡高,他更是海子心目中的最为亲近的怜爱的手足,因此称他为“瘦哥哥”。海子在气质上与凡高有着惊人的相似。凡高是贫病交加的稀世天才,终生潦倒,生活靠弟弟接济,陪伴他的没有鲜花、掌声、而只有孤独和疯狂。海子与凡高一样,都是为艺术而为道的人,艺术在他们眼中远远高于生命本身,因为只有艺术才能使生命得到升华,因此生命本身对他们来说已显得无足轻重了。从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乌鸦飞过大地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蓬勃旺盛的生命张力。这与海子笔下的麦地、河流等具有惊人的相似。而乌鸦飞过大地所呈现出来的是生命在黑暗的虚无里接近绝望的奋力搏击,海子也在诗作中一再描绘这样的意境:“黑夜是什么/所谓黑夜就是让自己的尸体遮住了太阳。”(太阳·猿)海子与上述人等结下深厚“友谊”,同时也反映出他在现实越乏孤独,越是孤独,他也更珍视他的超越时空的“友谊”,诗人也便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深深感到命运不可逆转的悲剧性,并以之结合本身。这种身份认同使海子在某种意义上陷上一种内心巨大的冲突之中,但终归这冲突是海子孤独与友谊的矛盾所致。悲剧英雄海子,孤独奋斗,坚守理想,常人无法理解,他自我欣赏,自许为王,但也无奈,毕竟高处不胜寒,基于理解的同志之谊是他所渴望的。但现实生活中知音难求。说到底,孤独原是海子的宿命,但这不是一件坏事,它正是海子的品行,而且孤独源自于生命之爱,不热爱生命的人不会孤独。因此,诗人海子仍要重归于孤独,面对火车头,庄严而卧,孤临理想王国,沐浴黄昏夕阳。五 诗人与哲人间的矛盾诗,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动,诗人和哲人不同,诗人感受体会,将思考留给别人;哲人会思考,寻求解决之道。可以说诗与哲学是对立的或矛盾的。可是,如果你的诗歌,你的思想切入了生命与智慧之爱,这对立或矛盾便不表现为抽象的对置或纯粹的对抗了,从而,诗与哲学也就失去了抽象所赋予它们各自的规定性,而在生命和生活中融合为一了。从这层意义上讲,诗人与哲人又是相通的。他们有着敏锐的触觉,因为他们在用心体会世界。余秋雨先生曾说,诗人的诗正是自己矛盾挣扎的体现,过去了就是哲人,过不去才是诗人。诗与哲的矛盾,致使海子成为诗化的哲人,或是哲学化的诗人。像古往今来那些渴望超凡脱俗的人一样,觉得肉体始终是一个麻烦。他用短暂的一生体验了圣经中谈到的“肉体与精神相争,精神与肉体相争”的意义,最后不惜以卧轨的壮举完成了精神对肉体的超越。海子的诗,富于很强的哲学意味。 “人们把你放在村庄/秋风吹拂的北方/神从四方而来,往八方而去/经过这座村庄后杳无音信。”(土地)神来过,但已往八方而去。这座无神的村庄,“中国的村庄”,是我们的“家”。在中国诗歌史上,没有那一位诗人象海子这样真切地体验到神的不在场。“神的不存在”,就像尼采所说“上帝死了”一样,是海子在这片土地上最不堪忍受的发现。“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太阳·诗剧)诗人以哲人的眼光看到了:“匆匆诞生匆匆了解了的人性/还没有上路。/还在到处游荡”(土地)在诗人看来,这背弃了众神“之牵引的人性,人还是猿,”“人”并不存在,这乃是“死亡”与“虚无”最深的意义。因此,诗人自叹:“与其死去!不如活着!”(太阳)诗人用哲学家的思维,思考“是死去,还是活着,这是一个问题”的问题。诗人选择活着,就是死去;选择死去,就是苟且活着。这是海子的哲学思想的凸显,同时,这也是海子用形象的诗歌表达抽象的哲学的一个矛盾的统一。诗人的生存世界是现实世界,他立足于生存世界而对人生要义苦心求索,转而成为哲人,这也不可非议,但是,海子却最终站在了哲人的高度,而忘了诗人本我的归家之路。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海子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人类的尽头”,他的精神转化为哲人而“走进上帝的血中去腐烂”(太阳),脱离自身而存在。海子面临着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带来的自我分裂。这种分烈也即是诗与哲的矛盾与对抗。诗与哲学,作为一个矛盾,却生动地统一于海子的思想和生命中,而太阳正是这方面的样板之作。海子对此种矛盾也早有清醒的认识,早在1986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他就坦言道:“在我的身上在我的诗歌中,我被多次撕裂。”而这种“撕裂”,概言之,还是上述所说的诗与哲的撕裂。不幸的是,海子凭借自身的力量无法挣脱和抗拒这种撕裂,最终导致他创作和生存的危机,以至于最后举身赴死,完结最后的诗歌余身。然而,又正是这种种矛盾的撕裂,才使得他有机会有能力创造他的疯狂而辉煌的诗歌神话。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海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更是矛盾的一生。我们必须承认因思想和行为的分歧产生的内在的痛苦,造就了许多诗人,作家,当然,海子也是其中之一。这对文艺而言是一种推动,无须质问。我们阅读我们快乐,海子思考他的痛苦。这似乎对他极不公平。海子在不停的怀疑和矛盾中思考,写作。他的灵魂中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生与死的纠缠,也终于在山海关庄严而卧的那个黄昏得以解脱。个体生命能够从死亡之中得到解脱,但是群体生命却能从死亡中获得警示。正是海子自己与自己达成共识,生死意识达成共识的瞬间,同时也让我们当代人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思考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生命中总有失落、伤痛与矛盾,但怎样才能找到生活与生命的平衡点?如何才能从容接纳一切不如意,自我消除一切内心矛盾,同时又不会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这不仅仅是诗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哲学。海子的矛盾已经得以解决,我们的痛苦与矛盾依然存在。面对现实,“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参考文献: 1 余徐刚.海子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2 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 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洪子诚.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7 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8 殷国明.艺术家之死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9 康健.生命之约重读尼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0 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1 付军龙.歌唱生命的痛苦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J.文艺评论,2003(6)12 奚密.死亡:大陆与台湾地区近期诗作的共同主题J.诗探索,1994(3)13 王平.论海子诗歌的生命意象J.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学报,2006(6)14 黄晶晶,江飞.海子诗歌:痛苦的“心灵历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6)15 尼采.权力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16 费尔巴哈.关于死亡的韵诗C./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致 谢经过几个月忙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接近尾声。特此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任军。任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他严谨治学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另外要感谢几年来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正是这样我的论文才能得以顺利完成。由于本人学识能力有限,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答辩场各位老师多多指正。同时,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