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毕业论文.doc
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院(系)名称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 成 时 间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 摘 要: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有很多吟咏到月亮。他诗中的月亮意象往往风姿妙曼,意蕴丰富,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月亮文化的内涵,而且蕴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关键词:李白;月亮意象;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唐诗是中华文学星河里最璀璨亮丽的明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纵读唐诗全卷,领略各家名作,李白诗始终以其卓尔不群之质、雄奇飘洒之气独领唐诗风骚。李白一生与漫漫长夜里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的情缘。在他的诗集里,写到月亮的诗随处可见。其中的月亮意象,种类繁多,意蕴丰富,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的月亮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折射出了诗人儒道杂糅的思想,展现了诗人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一、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对传统月亮文化的继承与开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从远古时期以来,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它和文人们创作的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的月亮文化。据记载,我国最迟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在天地六宗信仰体系中,月神是作为天宗之一享受崇拜的。到了秦汉时代,民间就开始流行在每年中秋时节拜月或祭月的风俗。月亮的阴晴圆缺引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月亮逐渐被人们神化,产生了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并使月亮逐渐成为美的象征,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美月理念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月亮的美,并把它反映到了文学作品中。诗经·陈风·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1以月光映衬人物之美。到了汉魏时期,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在月赋中形象地描述了月给人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2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连接时,便能赋山水以独特的神韵,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陶渊明闲情赋中云:“月媚景于云端”,3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明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古诗中所反映的传统的美月理念,在李白的月亮诗里,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李白凭着他那天才的创造力和浪漫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凄美的月亮世界。在他的月亮诗里,月亮不仅具有物化的自然美,而且具有人化了的情趣美。在他的笔下,月亮是玉盘,充满儿时的童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百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他的笔下,月亮是天镜,充满神气的色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在他的笔下,月亮是玉钩,有着迷人的姿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在他的笔下,月亮是美丽的嫦娥,富含浪漫的想象:“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宫中行乐词八首)。7.与此同时,李白的月亮诗里的月亮,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而且还被活化,具有了人的性情美和趣味美。李白诗里的月亮可以泛:“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可以醉:“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醉题王汉阳厅);可以弄:“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别山僧);可以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在李白以前,描写月亮的诗人从没有“泛月”、“弄月”、“问月”之说,月亮是独立于诗人之外的审美客体,可到了李白这里,月亮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染上了人的情趣,这不能不说是李白对美月理念的开拓。(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弘扬了中国文学中以月喻美人、以月寄相思这一传统月亮给人以美感,因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以月喻美人的传统。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以月亮象征美貌女子的诗很多。例如,在诗经·齐风·东方之日一诗里,就有以“东方之月”比喻女子容貌的内容。宋玉在神女赋中,也把皎洁的明月比作美女。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4由此可见,以明月喻美人是我国古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与此同时,以月寄相思的传统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5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是形容女性的美貌。皎洁的月光使诗中男子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于是,这位痴情的男子便把自己的一腔情思寄托给了天空那轮明月。这一传统在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上依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天宝十年,李白奉诏入长安为翰林供奉时写的清平调三首中云:“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诗中便以明月衬杨贵妃之貌美;又如他的越女词五首有诗句:“长干吴儿女,眉眼艳星月”和“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前者以“星月”喻少女的容貌清秀可人,后者以“月未堕”寄托少女的幽思。再如他的劳劳亭歌一诗云:“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诗中借隐在竹林中的秋月寄托了少妇的满腔愁思。另外,与传统单纯的以明月寄相思不同,一些月亮意象还带有某些政治色彩。例如它的长相思有诗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和“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前者借闺妇月夜思夫不眠,悲自己难以入朝廷报效君王,后者以思美人不得而望月长叹,哀君臣隔离,壮志难酬。(三)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继承了传统文化里以月寄托人生失意的内涵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月亮总是在夜晚出现,光线柔和,属于阴性,而阴性又与母性相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动乱多于安定,这频繁的动乱常使人类疲惫不堪,身心憔悴,因而在心理上,人类更多倾向于母亲温暖安定的怀抱,呼唤温馨与柔和的母性社会的回归。月亮富含母性的阴柔美,这与人类所向往的母性精神契合,因而经常成为人们特别是失意士人的精神寄托。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又屡遭苦难时,就常常把情感寄托于月。于是,月逐渐成为失意者笔下孤苦哀愁的象征。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6诗人向往的贤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使他望月长叹,心中的忧虑如滔滔江水不可断绝。在这里,诗人借明月倾诉了自己求才不得的苦闷。曹植在七哀诗里写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7这首诗表面是在写明月下的一位思妇因思念自己的丈夫而哀愁,实际上,却是诗人在对月哀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这种借明月寄托人生失意的传统,到了李白这里,成了李白诗歌里的主题。李白志向远大,可他的一生却抑郁不得志,远大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这一巨大的反差,使他笔下的月亮意象变得癫狂与凄苦,可以说,月亮意象几乎都被他灌满了人生失意的悲愤和苦闷。他的玉壶吟一诗云:“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面对坎坷的人生,他酒后对月拔剑起舞,高歌泪下,向月亮尽情挥洒自己的悲愤与失意。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面对明月,心情孤寂,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袁宏一样能遇到识才任能的谢将军啊!可现实给他的只有失意。再看诗人的月下独酌一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失意的诗人愁苦万分,只能以酒买醉,醉中偷乐,何其悲苦!此时的他,只有在月亮的怀抱里,才可以暂时抛却烦恼,寻到一丝精神的快慰。诗人善梦也善醒。作为一位诗人,李白善梦,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理想,并且怀有一颗执著的心。但李白也善醒,黑暗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难以跨越的距离。梦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在梦与醒之间痛苦地颠簸,拼命地挣扎,最终抑郁地死去。他遗留下来的月亮诗,显示了他盖世的才华,寄托了他的满腹哀愁,成为诗人一生失意的象征。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蕴涵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后经孟子等儒家弟子的不断开拓与补充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中,以“学而优则仕”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和以“仁”为主要标准的道德观念,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李白深受两者的影响,并将其深深地渗透到了月亮意象里。(一)入世思想的体现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到了李白那里却被理想化了。李白功名心极强,却又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这种入世思想在他诗中的月亮意象上也能体现出来。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诗:“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开元十五年,诗人入长安途经牛渚时,正逢江青月白,这让他想到了当年袁宏月夜江上遇知于谢尚的故事。这千古似一的江月,联系了前后四百年才子的心。于是,诗人仰望着深蓝无云的夜空里那轮流霜的月亮,倾诉着自己“辅君王”、“济苍生”的入仕之梦。后来,受道士元丹丘的举荐,李白终于等来了入仕的机会,兴冲冲地前往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得意之情可见一斑。进入长安后,李白被任命为翰林供奉。尽管这样,李白并未因其超卓的才华被朝廷重用。在谗言之下,他不久就被冷落,最终被“赐金放还”。但是,这次失败,并未磨灭诗人入仕的信心。在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作此诗时,诗人已经五十二岁,距被逐长安已十年有余,但心中却始终在期望再度入朝。诗中,诗人以诗文清新秀发的谢朓自比,夸赞自己“逸兴思飞”的才华,抒发自己“青天揽月”的壮志。其中,明月成了诗人理想的象征,仿佛揽住了明月就是揽住了自己期待一生的仕途。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由于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获罪。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依然幻想着圣主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期望着皇帝能起用自己,以报君恩。这在他的月亮诗独漉篇中有明显的表现,其诗云:“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诗中借明月入帷,谓自己当年入永王幕僚实属无心,此情此意皎如明月,请圣主明鉴。同时表明自己如时时龙鸣的雄剑,请求恩主起用自己,使自己像大鹏一样为圣君搏击九天,报效皇恩。诗中借明月表忠心,实则也隐含了想重新入仕的愿望。公元七五九年,诗人五十九岁时作了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这首诗表面上是送别友人,实际上是诗人借“峨眉山月”对自己一生仕途的总结。四十五年前,青年李白出蜀时,曾深情地回望那轮引动他出仕情怀的峨眉山月。随后,虽然再也没有返回家乡,但诗中却常提起那轮溢满豪情壮志的明月。四十五年后,诗人迭经挫折,当再次看到峨眉山月时,这山月依然具有高远的意境和不褪色的豪情。“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嵋月。”这虽是对僧晏的祝愿,但也饱含了诗人建功立业之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从这首诗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一生对“峨眉山月”怀有的一种近似执拗的情结,这情结不正是诗人苦苦追求的入世情结的体现吗?由上述诗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诗中这些月亮意角着实体现了他至死不渝的入世情怀,即使屡遭挫折,碰得头破血流,也依然痴心不改,等待着自己被朝廷重用的那一天。可以说,是儒家的入世思想给了他不竭的动力,也是儒家的入世思想给了他不尽的伤痛,这动力闪现在他激情澎湃的月亮诗里,这痛苦也流动在他溢满忧愁的月亮诗里。(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体现出的儒家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追求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8所谓“仁”,体现在治国上,就是施行仁政,反对暴力,反对战争;体现在民生上,就是关注人的命运,关心百姓的疾苦,具有爱民忧民的情怀。李白的许多月亮诗都体现出了这种“仁”的精神。在他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这首诗体现出了人和宇宙之间冥冥中的矛盾:宇宙永恒而人生为何如此短暂?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是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这种想在社会和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归宿,想在茫茫宇宙中确立自己位置的追求,正是一种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李白在长门怨两首中写道:“月光欲到长门殿,别做深宫一段愁”和“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宫门里人。”诗中正式借月亮这一载体,描述了后宫妇女愁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看他的子夜吴歌四首中的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封建君王为圆自己开疆扩土之梦,不顾民生疾苦而征兵远征,留下一群形体消瘦的“愁思妇”在“一片月”下为远征的丈夫捣衣,这捣衣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思妇的哀怨。诗人以月光渲染出了思妇的哀愁。李白诗里的人物形象,大部分出自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月光下等待幽会的男女: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明月下的劳动者: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放月归。秋浦歌十三明月下的冶铁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四这些对平凡百姓平凡生活的描写,都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总之,无论是关注人的命运,还是关注百姓生活,李白的这些月亮诗都以深沉博大的胸怀展现了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体现出了对人生对他人的爱,体现了对世间万物的情。三、李白诗中月亮意象所蕴含的道家、道教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摄宇宙运行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道家崇尚纯自然,崇尚绝对自由,主张绝对虚无。它重生恶死,追求超然物外,逍遥自在,向往得道成仙。道教“起源于汉魏两晋,兴盛于唐”,10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这些经历对他的处世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鄙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赞同及时行乐,崇尚羽化登仙的神仙境界。具体到他的月亮诗里,就表现在崇尚自我、任性放诞和消极超脱三个方面。(一)崇尚自我的逍遥月道家思想中“无”的极致就是“至人”与“逍遥”,“至人”即道家所谓的“至人无己”,11“逍遥”即庄子所谓的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条件限制的,任其自然,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世界为我所用,这是道家典型的崇尚自我、物我泯一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又极有个性的人物之一,李白继承了道家这一思想,他的狂妄自负又率直洒脱的性格里无不透射出强烈的崇尚自我的意识,这在他的月亮诗里有明显的表现。如登太白峰一诗云:“夕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诗中,太白是山名,也是太白金星的仙名,也是李白本人的字,山、星、人三位一体。诗人曾自负是太白星精的化身,让太白金星主动与他对话,为他开门。他乘风浮云,前行无山,月亮举手可触,这是何等的逍遥,又何其狂傲自负和崇尚自我。又如他的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在李白的想象中,“我”和仙人的界限已经消除了,“我”即仙人,至少我和仙人是平等的。仙人羡慕“我”的五云裘,见“我”来,便以浩歌相待。他的秋浦歌.其十二中:“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月亮成了他的坐骑。他的襄阳歌有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在诗人看来,天空那轮明月伸手可得,毫不费力。这些月亮诗中,诗人怡然自得,将自我凌驾在了月亮之上,使明月随其心随其欲的支配,自负而又逍遥。(二)任性放诞的游仙月李白的人生目的是入世为英雄,出世为神仙。他的诗集中,有一百多首诗是与游仙有关的。他炼丹服食时非常认真,充满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他仕途失意时,向往仙界以挥斥忧愤的意愿就十分强烈。在李白心中,恒有一个纯洁自由的灵境吸引着他,而现实世界却偏使他不得舒展,于是,他只好逸出人间,遨游于仙界,通过仙化的方式聊以自慰。李白写了大量任性放诞的游仙诗,而这些游仙诗里又常常携带着一轮明月,照耀着诗人梦想中的仙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诗人想象着天姥山高险的气势,竟然以梦幻的形式前去游览:“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如幻明月的朗照下,诗人穿云登梯,历经百折千回的山路,终于到达了仙境,游览了仙界。梦想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诗境与梦境在这里升腾,这里有诗人一生钟爱的月亮,有诗人羽化登仙的理想。诗中的明月,亦非现实之月,而是诗人梦幻中送他到达剡溪仙境的仙月。他在送魏万还王屋一诗中写到:“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人间美景已不可名状,面对满江清辉,空中明月,诗人游仙之意顿生,竟不自觉地向月亮身边游去,其所乘的小船不是在水中,而是随诗人一起飞向了月中仙界。又如在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中的诗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前诗中诗人兴致勃发,欲飞上青天,把明月揽在怀中;后诗中诗人幻想着随湖中清波直上天际,赊取这连接天水的一片月色。这“赊月”“揽月”的任性荒诞的行为,除了嗜酒尚仙的李白,是绝非常人所能想到的,想必此时他的神思,早已幻化入仙界里了。(三)消极超脱的空寂月汉代东方朔自称避世于朝廷,王康琚的反招隐诗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12李白所崇尚的避世,是一种道家所倡导的超脱于出世之形迹,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李白一生失意,是道家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他的许多月亮诗里,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任随自然的消极超脱的思想,充满了空幻孤寂的色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著名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高远的志向与尴尬的处境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于是,孤独的诗人在花前月下举杯邀月,与月共醉,以求物我两忘,精神解脱。“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向往超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向往明月的皎洁,鄙弃黑暗的社会,用及时行乐的方式,逃避不如意的现实。诗中那轮孤月,成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化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在这空幻与寂寞的氛围中,诗人与月同化,超然物外,突出了诗人渴望超脱现实,寻求精神皈依的超脱思想。庄子说“醉者神全”,13即醉者可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独立。李白以“酒仙”自称,酒是疗治心灵创伤的良药。他的将进酒一诗,诉尽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诗的前几句写江水不复,青丝成雪,岁月流逝,人生空幻,紧接着便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睥睨权贵,自许有王霸之才,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14满腹才学得不到赏识,他只有借酒遣怀,与月共醉,希望在醉乡中获得满足。此时的诗人,在精神上是空虚孤寂的,因此诗中的月亮也染上了孤寂空幻的色彩。上述诗中的月亮意象里所蕴含的儒道思想看似相互独立,各属一派,但演绎在李白身上,却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因为李白的思想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李白自幼读书时便遍览百家,研读了各家经典,各家思想尤其是儒道思想对他产生了很深影响。从行为上看,少年时的李白结交豪杰,轻财好施,极具豪侠本色;青年时的李白开始漫游各地,遍干诸侯,求仙访道,试图通过当时的达官贵人和道教名流走上儒家倡导的仕途之路;希望破灭后,他的思想于极度失望中又不自觉地倾向了道家,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不管是他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他的思想都不是纯粹的单一性的,而是以儒道思想为主的多元构建。李白是伟大的,他浪漫飘逸的气质,桀骜不驯的性格,天然造就的横绝千古的才气,注定了他一生作为求仕者的失败和作为诗人的成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李白用月亮意象为我们筑造了一个浪漫迷离的艺术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月亮是绿波出沐的美人,是齐家治国的仁者,是逍遥自在的道士,是他痴恋一生的情人,是他相伴一世的爱人,他的思想,他的心灵,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愁怨,全都由一根情丝系住,寄给了天空那轮明月。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确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月亮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也蕴含了我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精髓,表达了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独特体验。参考文献:1 金开成.诗经 楚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48.23 吴云.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26,186.45 金开成.诗经 楚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04,105,148.67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3:202,213.8 论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96.9 丁培仁.宗教文化丛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132.1011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8,63.1213 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9月.14 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Moon Image in Li Bais poems Abstract: Li Bai was a great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He appreciated the moon in most of his poems. The images of the moon were graceful and beautiful.The image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 moon culture but also had the Confucian thoughts and Taoism thoughts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key word: Li Bai; Moon image; Confucian thoughts; Taoism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