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2.doc

    • 资源ID:2922310       资源大小:209.50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2.doc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三)已凉韩 偓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碧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飘垂,猩红色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评点】本诗是一首情诗。韩偓的香奁集里有许多以男女恋情为主题的诗歌,本诗是其中的代表作,胜在构思巧妙,笔调蕴藉。整首诗结构清晰地描写了一间精巧典雅的居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到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绣帘”,门内一个“画折枝”的猩色屏风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这种“深而曲”的结构,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位富家少妇的卧房。除了结构和布局,最吸引读者眼球的,还有它那光怪陆离、缤纷夺目的色调:翠绿的栏槛,朱红的画屏,帘栊上的彩绣,华丽的被面,共同烘托出一种甜蜜温馨的气氛,不仅显示出卧室的华美,也为主人公生发出缠绵的情思提供了恰当的氛围。纵观整首诗,主人公始终不曾正面出现,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没有提及。但朱红的画屏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很容易让人想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句。面对这样的画面,主人公会不会将画中的鲜花与自己联系起来,从而发出青春易逝、韶华白头的感叹呢?况且此时又到了换季的时候,门帘轻垂,竹席上加了被褥,说明夏日已过,秋凉方降。诗末明确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绝非无心之笔。此情此景最容易让人生出光阴似箭的感慨,而主人公的心情会不会也如波涛般起伏不定呢?事实上,折枝图、竹席再加上锦褥,已经很明显地暗示出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寂寞生活以及对爱情的渴盼了。本诗无一字提及“情”,无一句触及“人”,纯粹依靠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情思,似这般笔意曲妙、构思奇特、委婉蕴藉的情诗,在唐诗中是难得一见的,也因此令人回味无穷,传诵至今。闺意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新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清早起到堂前向公婆问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梳妆打扮后低声试问新郎,眉画得深浅公婆能否喜欢。【评点】张水部,即张籍,长庆二年(822年),张籍由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诗题又作近试上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之意。说明这首诗是诗人在应试前献给张籍的。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本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据记载,读过朱庆馀的献诗后,张籍特意作了一首酬朱庆馀,以示答应。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真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本诗为行卷诗。诗借描写“新嫁娘在拜见公婆前精心梳妆打扮并征求夫婿意见,担心画眉是否入时”,来比喻“士子应试前担心文章是否合格,能否得到考官赏识”,表现了待考知识分子彷徨不安的期待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中依傍豪门的社会风气。比喻新巧恰切,单作闺情诗看,也是佳作。按照古代习俗,结婚次日清早有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传统。诗人以新娘的口吻,重点描写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前两句渲染特定的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昨夜”、“待晓”四字表明时间,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拜舅姑”,就是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后两句细致地描绘新娘拜见姑婆前的复杂心理。“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很久。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新嫁娘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问身边的丈夫。“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表现出了新嫁娘拘谨、娇羞的神态。以问句作结,韵味无穷。本诗比喻新奇,有一箭双雕之巧妙,值得好好品味。宫词朱庆馀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春花盛开庭院紧闭冷清清,美丽宫女相偎并立长廊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满怀幽怨想要诉说宫中事,面前有鹦鹉学舌谁敢出言。【评点】本诗为宫怨诗名篇,描写了幽闭深宫的宫女在大好春日并肩赏花,想说心事但怕鹦鹉学舌而不敢言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宫禁的森然可怖和宫女生活的辛酸。与中国古诗中大多数宫怨诗只有一位女主角不同,诗人别出心裁,在一个场景中特意安排两位女主角同时出现,勾画出一幅“美人相并立琼轩”的动人画面。在最后,诗人又抓住“鹦鹉前头不敢言”的细节进行描写,含蓄委婉地说出了主人公心中的哀怨之情,点明了主题。全诗开篇写景。第一句“寂寂花时闭院门”,既是以景衬情,又是景中见情。说它以景衬情,是因为它是以百花齐放之景,从反面来衬托本诗所要传达的美人哀怨的情思,以此取得“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为全诗的基调打下基础;说它景中见情,是因为它虽然写了正是百花齐放的时候,却又将场景置于重门深锁的境地,令人感到无尽的孤寂与失落。这样一来,景中人的处境和心情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二句中两位主人公入场时,也不必再费笔墨去描绘她们身处深宫的悲切和哀伤了,那一幅“美人相并立琼轩”的画面已经让美人的悲切和哀伤尽显无余。第三句出人意料,诗人为我们安排了一个两位美人含情不吐、欲说还休的场面。看到这个场面,读者可能会猜测美人欲说还休的原因,但又丝毫找不到头绪,那么只能往下看。读过第四句后,想必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了:两位美人无法言语既不是因为难以言传,也不是因为羞于出口,只是因为在“鹦鹉前头”有所顾忌,而不敢随随便便说话。由此可见,其所含之情自是怨情,欲言之事绝非乐事。众所周知,鹦鹉虽会学舌,却不会告密,它并不值得害怕。因此这显然是个借口。这借口在暗示读者什么呢?“花时”、“琼轩”、“美人”、“鹦鹉”,它们构成了怎样美好而温馨的画面啊,可这画面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隔墙有耳的恐怖世界。身处深宫的人不仅失去了青春和自由,甚至连言语自由也无法拥有,这是怎样凄苦、可怖的世界!这首独出心裁的宫怨诗,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沉重的主题,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幕人间悲剧。全诗形象生动而又委婉含蓄,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读来颇有韵味。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 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清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我愿手持旌麾去湖州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评点】本诗是诗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告别长安到吴兴任刺史时所作。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乃当时一处胜景。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德高望重;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本人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富政治才能,一心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轻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作了这首诗表达心情。在诗的第一句中,诗人称当时为“清时(政治清明之时)”,因此才华平庸的自己才得以藏拙。其实,唐代武宗、宣宗之时,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激烈,藩镇四起,战乱不断,哪里算得上“清时”。诗人这样写,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第二句写自己喜欢如孤云般闲适、如和尚般清净,则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意趣。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在京城百无聊赖,所以想手持旌麾到吴兴上任(吴兴之北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所以到江海可以理解为去吴兴)。虽然离开京城是自己主动要求的,但临行时,诗人还是有些不舍,第四句便体现了这种心情。不过奇就奇在,诗人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帝王的陵墓,单单望向唐太宗的昭陵,可谓含义深远。唐太宗是大唐帝国的实际缔造者,他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胸怀博大,曾经一手创造了贞观盛世。诗人登乐游原而望昭陵,因目前国势衰微而联想到唐太宗,不仅萌生慨叹大唐辉煌不再的哀伤,更表达了生不逢时、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诗句以登乐游原起兴,写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感伤,难以抑制。唐代七绝诗中,许多都使用“赋”、“比”的手法,完全使用“兴”或“兴”和“比”同时使用的作品较少。杜牧这首诗则使用了“兴”的手法,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赤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沉埋在沙中的断戟还未锈蚀,拿出磨洗能认出是前朝兵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若不是东风给周郎提供方便,二乔就会被幽禁在铜雀台里。【评点】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抚今追昔,怀古咏叹,便作本诗。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观看赤壁遗物断戟追想当年周瑜的成功是由于巧遇东风出于侥幸,不然连二乔都将为曹操所有。这样去看周瑜,是诗人自命不凡的表现,即认为周瑜也不足为范,自己也一样深知兵法,腹藏韬略,只是空有抱负难以施展。本诗构思精巧,含蓄地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激和苦闷。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表达诗人对前朝旧事赤壁之战的感慨。这件古物是一支折断的铁戟,被埋没在水底泥沙中六百多年,一直没有被腐蚀掉,终于被人发现。经过后人考证,确定了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这件不太起眼的破损兵器使诗人心中不禁涌出了一种“怀古之幽情”,他联想到了汉末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想起了那次决定了三国鼎立之势的重大战役,以及那一战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人物。三四句是议论。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主将周瑜凭借火攻,以少胜多,大胜曹军八十万。而火攻能够发挥作用,恰恰是因为战争的关键时刻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场大战的成败缘由,就从获胜者周瑜以及他赖以取胜的东风着笔了。又因为取胜的原因最终要归于东风,所以诗人将东风置于更重要的位子上。不过,诗人并没有正面描述东风为周瑜取胜发挥了多大作用,而是从反面论述:要是东风没有给周瑜行方便,那么赤壁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改变。接下来,诗人假设了曹军取胜,刘备、孙权联军失败的后果。他没有从政治、军事方面来铺陈直叙,而只是假设了两个闻名于时的美女孙策的妻子大乔和周瑜的妻子小乔的命运。诗人认为,曹操真成了胜利者,一定会将大乔和小乔掳走,关在铜雀台(位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古称邺,曹操曾在此修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供自己享乐。诗人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生动的诗句,以小见大,体现了他在艺术处理上的独特之处。泊秦淮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雾月光笼罩着冷水寒沙,夜晚船停秦淮河靠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女们哪里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岸依然高唱后庭花。【评点】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曾繁华一时,尤其是秦淮河两岸,更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渐渐成为“纸迷金醉”生活的代名词。杜牧目睹了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途经此地,触景感怀,便写了这首千古名作。本诗通过描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表现了晚唐社会沉溺声色的腐败世风,抒写了诗人对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本诗情感深沉,讥讽深刻。秦淮,即秦淮河,相传为秦始皇开凿用以疏淮水,故名。首句写景,竭力渲染秦淮河两岸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第二句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平淡之中既照应诗题,也引出下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此句承前说明前面所述景色是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说明诗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诗人因“近酒家”而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女,所唱的多为靡靡之音,毫无家国之忧。诗人在此明为批评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在批判高官显贵不知忧国忧民,反而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接着,诗人又由“亡国恨”引出了“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故事,影射权贵们的荒淫,可谓鞭辟入里。这两句诗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手握重权的权贵官僚内心空虚、灵魂腐朽,不思如何治国,只知纸醉金迷地生活,从而表达了以诗人为代表的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后庭花,也称玉树后庭花,据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当年隋兵南下伐陈,陈朝形势紧急、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仍然纵情享乐,终于亡国做了阶下囚。因此此曲也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在嘲讽“商女”,实际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笑骂那些沉湎歌舞、荒淫昏庸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逝去的历史、颓败的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唐朝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本诗融景、事、情、意于一炉,景为情设,情因景至,语言自然妥帖,构思巧妙严谨,实不愧为千古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杜 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评点】本诗为月夜怀友之作。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到九年(835年)初,杜牧在淮南(今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幕僚时,和韩绰相识,当时韩任节度判官。本诗大致作于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是诗人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过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感情之深。本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也表达了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恋。寓情于景,意境悠远。韩绰:生平不详。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诗的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点明所怀念故人之背景。第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潺潺不绝。“隐隐”和“迢迢”两字叠用,既写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也隐约暗示着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和眷顾,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那种无法阻隔的思念和祝福。第二句写虽已深秋,可草木未凋,风光依旧,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这与诗人现在所处之地的萧条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诗人才格外眷恋江南的山水,越发怀念远方的友人,这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后两句诗,诗人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点醒寄赠之意。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则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故称为“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玉人”,既可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秀的才郎。从末句中“教”字可看出,此处玉人应该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却故意用开玩笑的口吻与友人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在何处教女子吹箫游乐。两人相知之深由此可见。这首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历久不衰。秋夕杜 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夜烛光冷清清照着画屏,手拿轻巧的团扇捕捉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深夜皇宫的石阶清凉如水,坐看天河上的牛郎织女星。【评点】这是一首宫怨诗,描写秋夜一位宫女无聊地用小扇扑萤和深夜不眠卧看天上星星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幽闭深宫的寂寞孤独和难以诉说的满怀心事。本诗意境凄凉。秋夕,指秋夜。诗题一作七夕。前两句,诗人以冷峻轻灵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秋风清冷的夜晚,烛光微弱,画屏幽冷,一个孤独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流萤。首句中一个“冷”字,既点明已到寒秋时节,又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气氛低沉,没有亲朋好友,自然也没有爱的包围以及生活的乐趣。诗中的三个意象含义深远:“银烛”,指白蜡烛,以其清冷之色衬托出宫女的孤寂;“小扇”,因秋天到来,天气渐寒而被弃置不用,所以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被冷落的女子;“流萤”,古人有“腐草化萤”之说,而萤火虫总是生于荒僻之地,宫女居住之地竟然有流萤,可见她居所的偏僻,被冷落的境况。后两句,诗人继续描写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境。“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比喻君王薄幸。“夜凉如水”说明秋夜寒冷,也暗指君王冷落这个宫女很久了,可是她依旧坐在冰冷的石阶上,仰望牵牛织女星,也许是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和凄惨的现实。在这里,“望星”也暗指宫女在期盼着君王的驾临。“牵牛星、织女星”的意象也值得注意:两星同时象征爱情与离别,不过那离别是能够令人心存希望的离别。这位宫女被冷落许久,也许早就失去了受到宠幸的希望,但她始终热切地等待着,因为这种期待是她生存的唯一意义。诗人在此不动声色地写出了深宫怨女在孤寂的岁月中无尽的痛苦与哀伤。其中“坐看”两字,最能表现宫女怅然若失的复杂心情。全诗用典含蓄,蕴藉丰富,耐人寻味。遣怀杜 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落魄江湖常常借酒消愁解闷,江南歌女体态苗条舞姿轻盈。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扬州十年生活犹如一场噩梦,只赢得个歌楼中薄幸的美名。【评点】这首诗是诗人追忆当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诗人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任职,居于扬州。当时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颇好宴游。从本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来往甚多,诗酒风流,放浪不羁。故日后追忆,大有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本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寄人篱下,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陪伴,放浪形骸。次句借用“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这两个典故,描写当时放浪不羁的浪漫生活。楚腰,指美人的细腰。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指赵飞燕。飞燕外传云:“体轻,能为掌上舞。”此处用两个典故,表面看似夸赞女子貌美诱人,但细细品味“落魄”两字就能体会到:诗人不满自己寄人篱下、无所作为的境地,因而追忆往日的放荡生活时,并未感到洋洋自得,反而大有悔之不及之感。最后两句抒发感慨:“十年一觉扬州梦”, 是诗人由衷的感叹,看似突兀,实际上是前两句诗的延续和发展。“十年”和“一觉”对比鲜明,愈显诗人感叹之深。而这感叹又完全归结到了“扬州梦”的“梦”字上:昔日放荡不羁、声色犬马的生活,表面上喧嚣浮华,实际上沉闷低俗,是痛苦的回忆,是不堪回首的梦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情绪。诗人回首悠悠十载,扬州往事如梦般虚无寂寥,最终自己一事无成,只留下“青楼薄倖”的“美名”。“赢得”二字,既是调侃,也是自嘲,更是悔恨,其中心酸苦楚,只有诗人自知。最后一句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放荡生活的进一步否定。然而,诗人的放浪生活,是与他的仕途坎坷有关的,因此,不能将本诗仅解作“忏悔之意”, 还应该看到,诗中也有诗人如梦如幻、一事无成的喟叹。金谷园杜 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繁华往事如香尘般消散,流水无情花草妄自为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东风萧飒鸟在黄昏哀鸣,落花纷纷像那跳楼美人。【评点】本诗是吊古抒怀之作,感伤悲凉。诗人以描写金谷园败落荒芜、啼鸟哀怨、落花飘坠的凄凉景色,展现了美女绿珠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绿珠的深切同情和悲悼。金谷园,西晋时石崇所建豪华别墅,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家园,曾经繁荣华丽,盛极一时。后来石家衰落,金谷园也随之荒废。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杜牧过金谷园,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吊古名作。前两句,诗人借“香尘”、“流水”,写金谷园的昔日繁华已不再,寓情于景。据王嘉拾遗记记载,“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诗人通过“香尘”之事,写出了石崇当年的奢靡生活。“香尘”散去,石崇的财富,金谷园的繁华,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散而去。次句中的“流水无情”既照应了首句,补足繁华已尽之意,又以“草自春”三字构成另外一种诗意:不管世事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这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无尽的兴叹,寓于其中。后两句,诗人借“东风”、“落花”伤怀,抒发感慨。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末句,诗人将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经发生在此处的绿珠坠楼一事联系在一起,揉成一句,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无尽的追念和怜惜之情!“坠楼”与“落花”本就有相似之处,用作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全诗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将深沉的感慨寓于暮春景色中,并且巧妙地把历史典故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意境深远,抒情凄切哀婉。为有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评点】本诗为闺怨诗,创作时间没有准确记载,有人推测大概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之间,即李商隐之妻王氏去世之前。全诗抒写了宦家少妇因夫婿忙于上朝,抛下她香衾独卧而心生的怨情。本诗对少妇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致,少妇娇嗔的口吻也极为动人。为有,此以首句前二字为题,与诗歌内容没什么关系,也属于无题诗一类。诗的头两句烘托氛围,点明题旨。第一句点诗的女主人公出身官宦之家。“云屏”是华丽的屏风,在此代指深闺。第二句交代时间和地点,点明诗眼:寒意渐退,春意渐浓,长安城内初春之晨,窗外丝丝寒意,帷帐内温暖舒适,正所谓“春宵一刻值千金”;然而一个“怕”字,让人意想不到,确定了这首诗的情感立足点。后两句用妇人的口吻明写闺怨。女主人公埋怨自己与一位显赫官员成婚后,丈夫顾不得居室之中的春暖以及妻子的浓浓情意,每日早起登朝,只留下自己一人独守空房。于是,女主人公产生了“无端”的抱怨和“辜负香衾”的怅恨。金龟婿,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饰龟袋,在此代指夫婿的官职显赫。这两句诗用语平淡而表意深切,将女主人公心底的闺怨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之意,同王昌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谓异曲同工。不过王诗轻松活泼,趣味盎然;本诗则郑重地将夫妻厮守与夫君忙于国事相对立,以多情怨无情。对比之下,实际上揭示了古人一种普遍的烦恼,即功名与家庭有时难以兼顾,理想和现实又经常冲突。李商隐一生长期被这种烦恼缠绕,未得解脱。他一生苦恼多于快乐,哀伤多于甜蜜,这样的生命体验也都在他的诗歌中得以体现。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归家日程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何时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面对面倾吐今夜对你的相思。【评点】这是一首抒情诗。诗题又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妻子。但有人考证,以为本诗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至九月间,诗人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所作。当时其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因此本诗应是寄给长安友人。今传李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合适一些。其实,诗人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诗人诗作在后,当时交通阻塞、信息不灵,也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诗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本诗作追忆解,也未尝不可。前两句,诗人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一问一答,将无法摆脱的矛盾陈列出来,起伏有致,极富表现力。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两相对立,已跃然纸上,为全篇营造出悲怆沉痛的氛围,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似写眼前景,实际包含了无尽的相思情。诗人将心中那绵绵羁旅愁、无尽相思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将归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充分。诗人独自一人寄居在他乡,夜雨淅淅沥沥,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伤感。再加上涨满秋池这一精细而又富于实感的景象,让人感觉诗人内心无法摆脱的愁思,似乎也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了。后两句,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写出了团聚时的幸福景象。“共剪西窗烛”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意。前句着“何当”二字,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够”,与开篇的“未有期”相呼应,诗人心中热切的盼望与难以料定的惆怅融合在一起,更见浓情。来日相聚时,同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两个人一起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于是,诗人想象中的乐,自然更反衬出今夜的苦;而诗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谈资,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表现出其内心刹那间的情感变化。全诗语浅情深,曲折而含蓄,在遣词造句上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面:质朴自然而又“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汉文帝求贤接见放逐之臣,贾谊的才华风度十分超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惜文帝虚席空自听讲解,不问治国大事只打听鬼神。【评点】本诗之意在于借古讽今。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力主改革弊政,曾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死时仅三十二岁。他被贬长沙的经历,被历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诗人别出心裁,以贾谊奉诏由长沙返回京都,深夜谒见汉文帝的史实为题材写了这首诗。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回到京城时,汉文帝刚刚办完祭祀事宜,在宣室召见他。文帝还沉浸在鬼神异事中,就向贾谊请教有关鬼神的问题,贾谊回答得面面俱到,一直讲到深夜,听得文帝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全部听完后,文帝感叹:“我很久没见到贾谊了,总以为自己才学高过他,现在才知我不如他。”前两句直接叙述文帝与贾谊宣室中夜对的情形。第一句“求贤访逐臣”,似乎是要称颂皇帝礼贤下士。第二句暗指汉文帝对贾生的才华学识十分钦佩。“才调”搭配“更无伦”,凸显出贾谊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形象。后两句的笔调急转直下,将全诗的题旨道破,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夜半虚前席”承接上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汉文帝听贾谊言说时聚精会神的模样;最后一句忽然以“可怜”调转语意,并扣住“可怜”,将主题表现出来:讥讽文帝屈尊下顾,直至“夜半虚前席”,并非请教兴国安邦之策,竟是为卜问鬼神。诗人把握史书中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鬼神”一段,另辟蹊径,独抒新见,以贾谊怀才不遇之事,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整首诗措辞犀利辛辣,寄意深刻,极抑扬顿挫之能事。瑶池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王母在瑶池中把绮窗打开,只听黄竹歌声哀怨漫尘埃。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八匹骏马一天飞驰三万里,周穆王因为什么不再回来?【评点】本诗借周穆王不能应西王母之约重来相会的故事,讽刺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死的愚蠢荒唐。全诗用词辛辣、立意巧妙。诗人通过想象西王母盼望穆王“复来”,而穆王也许会履行诺言,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饰精美的窗户,远眺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他的哀民诗黄竹歌响彻云霄。第一句以“绮窗”一词衬托仙境的豪华,第二句用“动地哀”一词反映人间的凄惨。两句诗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暗喻黄竹歌的诗人周穆王已经死去,空留诗歌在人间,仙境再美,他也无缘永驻,由此暗讽求仙的人;二是以黄竹歌暗示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老,以图永享富贵,有谴责之意。诗的三四句是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赴约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马车上的八匹骏马纵横驰骋,一日能行三万里,他若想来轻而易举,况且自己又是盛情邀请。穆王也曾许下重诺,可是他为何还不来赴约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穆王已死。因此,就算西王母一直开窗远眺、殷勤盼望,也等不到穆王了。连仙人西王母都不能使她所看重的穆王免于一死,那人间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不是无稽之谈又是什么呢?诗人妙就妙在不发一字议论而使读者自己得出这个结论。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句是西王母心中的疑问,而不是诗人提出的反诘之辞。不发一字议论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诗人没有直白地讽刺嘲弄,而是将讽刺的意味完全隐藏在对西王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当中。这种写法使诗歌生动异常,令人回味。因此,本诗的批判、嘲讽意味虽然尖锐、犀利,但却表达得非常委婉,使得全诗明白酣畅又含义深远,显示出了诗人构思之独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云母屏风上映照着昏暗烛影,天上银河西移晨星渐渐消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里嫦娥应该后悔偷吃灵药,夜夜望着碧海青天哀叹伤心。【评点】这首诗题为“嫦娥”,看似描写嫦娥,实际上是写主人公孤独寂寥、境况不佳之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和独白。诗的一二句描写主人公所处环境和彻夜不眠的情景。“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近拂晓;“渐”字形象地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则真实地描摹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画面。形单影只的主人公,对着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的心似乎也正随着那晨星逐渐下沉。这两句诗虽然并未从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但却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他那寂寥哀戚、孑然一身的惆怅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漫漫长夜,天空中最令人瞩目、引人遐思的当属那一轮明月。而明月往往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主人嫦娥。嫦娥孤居广寒宫,无人陪伴,在主人公看来,她的寂寞孤单跟自己是一样难以派遣、无处不在的。于是,他心里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嫦娥肯定日日懊悔当年偷吃了长生不老药,以至于要永远独居月宫,忍受寂寞的折磨。恐怕上彻青天、下穷碧海,这份悔恨与孤寂之情也是难以排遣、无法摆脱的吧。“应”字表达了推测的含义,因为有前几句的铺垫,这种推测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体现了主人公对嫦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所以诗的三四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心情的揣测,不如说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然而,这位寂寞独处、整夜未免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诗人本人吗?诗中并未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中抒发的寂寥悲切之情,以及“悔偷灵药”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含义深远。当时,社会动乱,现实黑暗,诗人身处恶境,却始终致力于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可结果往往是使自己更加孤立无援。清高与寂寞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诗人自赏又自伤,既不甘与世俗为伍,又难以忍受寂寞的吞噬。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诗人却在此用精炼蕴藉的语言微妙而恰当地阐述出来。诗中所表达的温暖而哀伤的美,很容易引起当时文人雅士的共鸣,这也是诗的典型意义所在。台城韦 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江上细雨霏霏江岸草木萋萋,六朝如同梦幻鸟儿空自悲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无情义的还是那台城垂柳,依旧招惹烟霭笼罩十里长堤。【评点】本诗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写景吊古诗,诗人描写了暮春时节金陵城烟雨迷蒙的景色,慨叹在金陵建都的六个王朝都已化成烟云,而山河景色依旧,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第一句写景,描写江南烟雨霏霏,烘托出全诗的氛围。春雨霏霏,碧草茵茵,朦胧的细雨与缭绕的清雾笼罩大地,这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柔美清丽的景致,如梦似幻,极易动人愁肠。第二句,诗人追忆已经衰亡的六朝:淫雨绿草掩蔽着六朝古城的断壁残垣;物换星移,春景犹在,然而昔日宏伟的宫阙却已面目全非,只能供后人来凭吊。诗人用一个“空”字,与“梦”字相呼应,寓慨颇深。后面两句借“柳”言情:风景依旧,人世已沧桑。柳象征着春天,让人感觉万物复苏。曾经的十里长堤上,依依烟柳装饰着台城的浮华盛况;现在的台城不复当年光彩,可这里的柳树依旧欣欣向荣。依依的绿柳同残破的台城遗址,万世永不改的自然景色与兴衰反掌间的浮华六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烟柳本无所谓有情无情,诗人在此却说它“最无情”,实际是借无情烟柳来反衬出人的“有情”和感伤。诗人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吊古诗常常借景抒情,寄托感慨,而在台城这首简短的诗中,诗人同时使用了情景陪衬和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营造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使诗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悠长,令人感伤。表达真情实感是许多诗人写诗的目的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们试着描画景物,不管是自然景物还是人文景物,希望能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诗就是一篇情景处理得当,感人至深的佳作。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发誓要扫灭匈奴奋不顾身,五千军士与胡人激战丧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还是春闺少妇梦里的亲人。【评点】陈陶的陇西行共有四首,本诗为第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这首诗歌颂了边关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对阵亡将士家属的深切同情。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诗的前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描述了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奋勇杀敌,勇往直前,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为国捐躯。首句中的“誓扫”与“不顾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次句,诗人笔锋急转,道出了战争的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犹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惨烈和伤亡之惨重。三四句,诗人笔锋再转,道出主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的凄惨场面,也没有直接描述将士家属的悲痛欲绝,而是独出心裁,将“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将士远在家乡的妻子不知丈夫已经殉国、化为白骨,夜里仍梦见与其相聚,从而产生了一种震人心魄的悲剧力量。每个人得知亲人离世都会万分悲痛,但毕竟是知道了他们的下落。而根据本诗的描述,战死沙场的将士杳无音讯,早已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他们的妻子却毫不知情,仍在日夜等待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亲人,企盼相聚的一天早日来到,这无疑更是真正的悲剧。三四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可怜”一句紧接上文,深化主题;“犹是”一句则笔锋一转,另辟蹊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境;一边是累累白骨,一边是风华正茂的战士,虚实相对,对比强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可怜”、“犹是”二词,也饱含着无尽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战死疆场的战士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全诗虚实相对,用意工妙,含义深刻,感人至深,反映了唐代战乱不断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寄人张 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小廊回环栏杆弯曲横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评点】这是一首诗人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人通过对梦中景色及梦醒后宁静清幽月色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写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深情。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从这首诗深情宛转的内容来看,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诗人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本诗从叙述一个梦境开篇。前两句,诗人写了自己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谢家”代指女子的家。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中住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原本是他们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所以诗人进入梦境以后,便迷迷糊糊地来到了她的家里。只见眼前的一切还和以前一模一样:院子里的小廊回环,栏杆弯曲横斜。可是,偏偏自己所思之人不见了。诗人四处寻找,依然不见她的踪影,他的梦魂便在院子里失望地徘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走出这难堪的梦境。一个“梦”字说明此景为

    注意事项

    本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2.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