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doc

    • 资源ID:2921750       资源大小:40.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doc

    2009年11月 文化艺术研究 Nov.,2009 第2卷第6期 Studies ill Cultu托&Art V01.2 No.6 文章编号:1674.3180(2009)06.0225一ll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含义 英Nicholas Garnhaml文马绯皤2编译 (1.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在英国的政策术语中,"创意产业"逐渐代替了"文化产业"。本文就这一变化 对文化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认为要正确理解"创意产业"一词就必须将其放在信息时代 的政策框架之下。由于与其相关的"创新"、"信息化"、"信息时代工作者"和"通信技术" 在经济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因而创意产业本身也被赋予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 文化部门可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利益部门之间的联系也 会更加紧密。本文最后提出,应该回归到以艺术家为中心、强调通过加大供给来支持文化产业 发展的道路上,这种文化政策不同于强调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接触渠道的主流文化政策思路。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艺术与媒体政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FROM CUL'兀瓜AI。TO CREATI、厂】巳D旺'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Creative Industries" 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wr?tten by Nicholas Garnharn(UK),translated by Ma Fei-fan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ltur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ashift in terminology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It al'gLle8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creative industries'' 伽only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y.It draws i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ower from the prestige and eCOllOnlJc importance attached to concept of innovation,information, information workel=s 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rawn from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y.1his 8ustRius the unjustified claim of the cultural sector鹊a key economic growth sector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Ie_ates acoalition of disparate interests arou?d the extens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n the final analysis,it legitimates arettllm to锄artist-centered,supply side defense of state cultural subsidies that is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other major aim of cultural policy-wider accb=ss.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es;cultural industries;information society;arts and inca policy 收稿日期:2009-09-01 作者简介:Nicholas Gar?ham,毕业于剑桥大学,传播政策研讨会和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的创始人。曾在伦敦中央工艺学院 任教,现任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等。 译者简介:马绯瑶(198s一)。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原文发表于htemational Jc岫al皤Cultural Policy,2005,V01.11,No.1,pp.15-29. 万方数据 ? 226? 文化艺术研究 第2卷 1997年以前工党发表的艺术政策文件使用 的术语是"文化政策",它涵盖了与文化相关的 各种活动。11997年工党赢得大选之后则开始使 用"创意产业"这一术语。本文就这一转变对文 化与媒体政策的制定以及?关学术研究的影响进 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术语变换不是给同一样 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而是代表了理论研究和政 策制定的根本转变。为了对这种转变有一个深刻 的认识,我们需要在艺术与媒体政策框架内对引 起这种转变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本文最主要的论点是,只有在信息社会这样 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创意产业"这 一术语的意义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也就是 说,在信息时代,文化政策的制定与信息产业相 关政策的制定是密不可分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 术语还有"版权产业"、"知识产权产业"、"知识 产业"及"信息产业",这些术语在政策制定领 域中起到了口号的作用,许多人盲目地对其进行 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支持。实际上,经过详细的思 考我们就会发现,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理论分析并 无有力的事实依据,且各种理论之间存?着相互 矛盾的现象。但是这些理论上的不足却被人们有 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并且从"创意产业"出发 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成功地将各种完全不同并且很 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利益部门收编到它的旗帜之 下。政策制定者们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清楚并早已 接受"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因而我们 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各种创意产业的相关政 策。从以上现象来看,非常有必要对创意产业术 语的变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引入动摇了文化与 媒体领域中的许多传统观念。政府应该干预哪些 文化领域进行干预的理由和手段又是什么一 直以来,政府对艺术和大众媒体采取了不同的文 化政策,政府主要对艺术领域提供各方面的赞 助,强调艺术对社会的启蒙教化作用,艺术和商 业被认为是水火不容的。而在大众媒体领域,政 府的政策?不同,大众媒体被划为大众文化或者 流行文化,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出版自由 和多样化、保护国家电影产业、监管广播事业并 保证其实现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职能,因而在大众 传媒领域制定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市场运作下的 经济效益问题以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应当如何 监管的问题。在英国,制定艺术和大众媒体政策 的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正体现了政府 在不同领域文化政策上的差异。具体来说,贸易 工业部负责出版业政策,邮电大臣以及后来成立 的内务部负责广播政策,而艺术部长及其麾下的 艺术委员会则负责艺术政策的制定。一系列重要 皇家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而多次 公众调查则推动了广播事业的进步。但"文化产 业"以及其后"创意产业"这些术语的出现打破 了这一界限,它们重新定义了政策的制定基础、 实施目的?实施手段。另一方面,这种术语的变 换不仅对政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关注,在经济界同样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经济界人士主要关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 产业(或者说是创意产业)的结构、发展原动 力、文化产业的定位、它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 位,以及文化政策与产业经济政策的关系。 实际上,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转变并非 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生,这一转变是受到特定政治 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政府将国家主导权从政府转 移到了市场的手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 了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变化。在财政部长戈 登? 布朗的领导下,财政部与其他依靠财政拨款 的部门建立了新型关系,财政部门的拨款变成了 一种投资,得到拨款的机构或者个人必须表明他 们可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这便是为什么在文 化与媒体政策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经济和管 理语言,在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要理 解为什么使用"创意"政策而不是"文化"政策 以及这种转变对政策的制定有何影响,便需要对 促进"创意产业"这一术语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 各种思想流派和相关政策加以分析。 1.文化的政治经济层面及文化产业 "产业"一词的使用表明人们开始使用经济 思维来思考艺术和文化。阿多诺(Adomo)和霍 克海默尔(Dorkheimer)当初创造"文化产业" 这个术语的目的是用来指代文化和产业之间具有 矛盾性的联系o2J他们将对这种联系的批判放在 "启蒙之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的批 判框架下,以此来反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 万方数据 第6期 Nicholas G?mham: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227. 理论家的观点。这些理论家在考察大众文化以及 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要么是基于精英 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划分方法,要么是基于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划分方法j持前一种看法的理 论家们认为文化的商业化等同于世俗化,因为普 通大众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持后一种观点的 人也基本上赞同这样的看法,而且他们进一步认 为,文化商业化是对意识形态的操控,从根本上 说是源于资产阶级对于交流渠道的控制。阿多诺 和霍克海默尔则与他们的观点相反,他们将文化 的商业化看成是商品化和异化。这里"文化"一 词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同的最深 层次的价值观(注意这里的"文化"与"文明"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后者仅用来指精英阶层肤浅 浮华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行为方式)和作为自由与 理想的表达的艺术两个部分。而"产业"一词既 指马克思主义经济概念中的商品化、商品交换、 资本集中和生产产品导致的工人异化,也指韦伯 (Weber)的合理化理论下产业的概念。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认为,文化的商业化并 不是对意识形态和宣传的操控,它既不发生在受 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大众中,也不是体现在资本 家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操控之中。文化的商业化是 指,在公司集中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的背 景下,文化产品沦为商品,同时文化产品创造者 异化成为为了得焦识坏貌恍量嗬投娜? 这就是当代艺术形式表现的根源。可以看出,研 究者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文化的具体内容转向了文 化形式,从文化产品本身转向了文化产品创造者 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文化产业分析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大发展时期及冷战期间曾被一 度冷落,但之后又重新回归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1)文化产业与"文化"转向 。对文化产业的分析复兴于学术界,并于上世 纪60年代扩展到政治和政策领域,情景主义者 (Situationist)对"景观社会(n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的批判便是表现之一。这种回归一方 面是由于以意识形态和霸权为研究中心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复苏,它进而带动了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001)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宏 观的社会学领域中出现了"文化转向",它将人 们关注重点从社会结构和阶级分析转移到对文化 的分析上来。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 的凝聚力来自共同的信仰,社会控制力来源于文 化上的霸权,社会抗争不是为了争夺经济权力或 者物质利益,而是不同亚文化及不同文化群体为 了得到社会和法律认可而进行的斗争。 但是,现在我们普遍接受的"文化产业"这 个术语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悲观思想下的概念并 非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它虽然是建立在某种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之上,但与其同样不完全一致。实 际上,在对"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使用上仍存 在较大的理论和政策分歧。这种分歧简单来说就 是,"文化"和"产业"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文 化与媒体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以及专门从事文化 研究的学者将"文化"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他 们认为不应当使用没蜕喜憬庖换?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和霸权问题,也不应该将关 注重点放在经济和生产上,工党的改革政策的失 败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们认为应当 重点关注文化领域,因为一方面文化领域相对独 立,另一方面霸权主要体现在文化霸权上,对社 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对文化的控制。从这种观点 出发,文化政治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生产政治,后 者的基础是生产劳动中的工人阶级。于是,政治 从工厂、工会和政治党派转移到了家庭、摇滚音 乐会和学校(学校尤为重要)中。当然还有一部 分人既不接受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悲观主义,也 不同意社会民主人士对商业文化(特别是美国商 业文化)的批评,他们认为应当重新评价甚至是 肯定流行文化的价值以及受众颠覆性的解析能 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这一术语 的使用也说明人们不再一味强调关注传统的出版 和新闻广播领域,不再将所有讨论重点放在出版 和新闻对政治的潜在影响,不再是它们体现的意 识形态内容与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是转向 了音乐、电影和电视等娱乐产业。总之,这类研 究者虽然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分歧,但总体上都同 意,在"文化产业"这个术语中,"文化"一词 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体现了另 一种学派的分析方法,这学派被称为"政治经 济学派",他们则将"文化产业"这个术语中的 "产业"词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其成员主 要是从事媒体研究的学者和针对出版、电影和广 播产业及其监管方式进行社会民主政策分析的研 万方数据 ? 228? 文化艺术研究 第2卷 究者,笔者便是其中一员。我们认为法兰克福学 派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的文化悲观主义,而是他 们对经济的分析过于表面化。政治经济学派不但 不排斥经济主义,而且非常认真地对"产业"一 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采用细致周密的马克思 主义的经济分析法以及更主流的产业与信息经济 学分析方法来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 行分析。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法兰 克福学派将资本主义经济看成一个整体,而文化 经济学派中的分析则不同。政治经济学派由于受 到信息经济学的影响,因而强调文化产业中的经 济结构和发展原动力与其他经济部门并不相同。 第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由于经济体纵向和 横向的集中与联合,以前独立的印刷、电影、广 播和音乐产业开始形成一个联合的经济部门,而 "文化"便指的是这样的一个集中和联合的过程。 这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制定政策或者在思考多 样性等问题时不能仅仅考虑其中一个部门,而应 当对其进行全盘综合考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部门的经济分析 中,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使用强调了该产业的文 化属性,而创意产业一词则将关注视角转向了其 经济属性。这两种思路既有联系,又有脱节。要 理解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就一定要注意,文化 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经济分析的时候可 以采用产业分析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制定政策的 时候也应当对文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经济因素和 市场运作进行认真分析,无论是文化部门还是非 文化部门,对其进行经济因素分析都是十分重要 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分析方法的层面。但正是因 为分析方法上的区别,因而做出的政策结论也有 所不同,要对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 予以认真考虑,以保证文化产业部门功能的发挥。 (2)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层面 正如上文所说,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分析强 调的是文化部门的特殊经济结构和原动力。文化 部门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它的产品是非物质的文 化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当 市场失效时要采取特殊的监管措施。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英国传媒界出现了自由化和解除管制的风 潮,这种分析方法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 就广播?管和公共广播服务展开了讨论,经过讨 论英国于2003年通过了广播法案并成立了英国 通讯部作为监管机构,之后人们又就电信监管问 题、文化产品与服务和技术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及其相应政策展开了讨论,这整个过程被称为 "数字化"。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分析与这两次讨 论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分析既接受了经济学的 普遍原理,又强调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 或者说文化部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特点是, 文化产业固定生产成本较高,创意中需要投入大 量成本,这种成本在报业中被称为"原稿成本" (first copy price);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副本制作 和配给的成本却很低,甚至为零。这就决定了对 文化部门来说,要实现规模经济,接触到尽可能 多的受众、实现纵向和横向的联合至关重要。第 二个特点是服务对象需求不确定,只有新信息才 有价值,因而对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文 化产品都是新的,他们都不可能提前知道究竟想 要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nobody knows)【3J这 句口号恰恰反映了文化产业的这个重要特征,同 时也说明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较高,往往只有少 数人投入后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其余大部 分则是血本无归。因此文化产业往往适合资金充 足的、可以实现规模投资的大公司来操作。此 外,文化行业的这个特点也使得营销的费用在成 本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第三个特点是 文化商品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它在消费过程中不会 遭到破坏,因此往往很难做到独家垄断,也很难 通过价格手段带来有效需求。一直以来,人们努 力设计出各种营销策略来克服这种文化产业中特 有的问题,从而形成现在文化部门的结构组织方 式和监管措施,这些经营策略中非常值得注意的 一点是通过广告来间接增加收入。人们认为生产 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价格机制调节正常的市场关 系在文化产业中并不适用,因而在政府干预、监 管和私有化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存在较大分歧。 实际上知识产权和版权产业(这个术语可以和 "创意产业"换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就生产关系来说,文化部门内外辩论的核心 和制定政策时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创意 工作者"的价值。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文 化产业从业者在工业社会中趋向于理性化,并且 被异化为为了得到报酬而工作的劳动者。而与此 不同的是,针对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分析学派则 万方数据 第6期 Nicholas Gamham: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 229. 强调,文化产品生产和核心创意人力资源之间的 传统关系仍然存在,这种关系又受到以知识产权 为基础的复杂的合同关系的制约。从这种角度来 看,文化产业中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链条,而人们 通过对生产投资和分配进行控制从而从这个链条 中的关键节点获得利润。处于关键节点的创意工 作者并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那样,他 们的剩余价值被雇佣者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而是 通过签订合同来就决定不同权力拥有者之间的利 益分配进行谈判,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个过程中利 益的分配是完全公平的,因为谈判各方的力量是 高度不平衡的。DJ 我们需要考虑的另外一点是技术和艺术的关 系。阿多诺曾就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与本杰明进行 讨论。在论述文化产业的论文中,他做出了一个 重要区分,就是将文化产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文 化产业利用技术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分配, 而这些文化产品本身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例如音乐唱片制作发行和书籍出版),而另一类 文化产业中技术则对产品制作本身来说也是必不 可少的(例如电影制作)。【5j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 是,政治经济分析法强调的是用于传播的技术, 我们认为现在经济和监管问题的关键是在不断发 展的技术条件下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并不改 变相应产品的性质及其与受众的关系。此外,政 治经济分析法还特别强调,最终得到利润的是传 播网络的控制者,而非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初 生产者。理解这点对正确理解"文化"产业向 "创意产业"的转变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十分重 要,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信息与交流技术(ICTs) 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此外,还必须考虑流通网 络和这个网络中承载的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关系。 总之,制定"创意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各种 ICTs政策,必须考虑到信息社会这样的大背景。 下面将重点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 2.创意产业和信息社会 代替了"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这一术 语形式上虽然简单,但实际上涵盖了相关的许多 内容,包括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以及与该术语有关 的各种经济与政策分析。它表明文化部门和文化 政策相关领域希望通过与政府建立联系以及在媒 体中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从当今信息产业不可动 .摇的地位中获益,并希望能够从其他所有有利于 其发展的政策中获益。这种从信息社会角度出发 思考问题的方式实际上涵盖了多个方面,既包括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也包括经济发 展与其他更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理 解这种宏观分析如何整合到文化和媒体政策的制 定中,要对其对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就必须首先解析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并对其论据 进行分析,必须理解?息社会的各种含义。现在 人们往往把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思想并列放在一 起,似乎这些理解都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每种理 论代表的是自己对信息社会的观点,彼此之间缺 乏沟通,往往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对信息 社会的各种思想加以整理就会发现,"创意产业" 实际上是选择性地借用了信息社会的某些思想, 没有注意到这些思想其实并无可靠的事实基础, 也没有真正理解它们对政策制定的指导实际上是 互相矛盾的。 信息社会的各种思想与文化转向学派一样, 都强调文化产品(现在往往被冠以"信息"或者 "知识"的名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突出的 重要性。但是,这种重要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它以何种经济方式实现,不同的分析学派有着不 同的理解,因而也导致人们对狭义的文化部门 (艺术和媒体)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评价,对信息 经济中工作本?和从业者角色的认识也不同。人 们认为知识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可以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它引起了重大的社会 和文化变革,因此将现代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是顺理成章的,实际这种结论并不是单一理论的 研究成果,而是受到大量不同来源的思想影响后 的产物。要真正理解信息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影 响,就必须对这些思想有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 对相关的各种思想及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或影响 进行简要介绍。 ? 贝尔与后工业主义 信息社会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应该算是丹 尼尔? 贝尔(Daniel BeU)的后工业主义理论(Post -Industrialism)。【6J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 力已经不再是有形的资本,而是以科学知识为表 现形式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多的价值增值不是来 自传统的物质改造的生产活动,而?来自人的思 想。因此,社会的控制力量已经从有形资本的掌 控者手中转移到了科学家那里,从银行转移到了 万方数据 ? 230? 文化艺术研究 第2卷 大学中。信息产业工作者的力量尤其强大,因为 他们与传统的靠体力养活自己的工人不同,他们 的思维能力无法被机器取代,他们内在的人力资 本无法也不可能被他人剥夺,贝尔将这点看成是 知识经济的新特点。他的这种观点与现代社会中 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恰好相反,后者认为信息社会 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使从业者受到更大的束 缚,变得更加理性化。就本文讨论的话题来说, 我们应当注意到信息产业中核心的劳动者是科学 家,创造力对所有需要投入思想和想象力的工作 来说都是适用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部门, 甚至可以说文化部门并不是创造力发挥的最重要 场所。 ? 熊彼特的长波理论与革新 ?二种重要的思想是熊彼特(Schumpeter) 的长波理论(10ng-wave theory)以及他将技术革 新看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的理论。新 经典平衡理论(Neo-classical equilibrium theory) 认为,通过资本之间的价格竞争,经济可以趋向 于达到稀缺资吹钠胶夥峙?从而使最低成本能 够创造最大效益,最终达到这一效率最高的平衡 状态。熊彼特则认为,根据这样的理论,经济最 终将达到的这个平衡是静止且停滞的,是一种不 利于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效率 最高、利益最大化的状态。他的这种观点在大萧 条时期得到了证实,他的理论也恰好成型于这个 时期。 于是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 长期的强劲增长中,如何对经济周期加以解释。 熊彼特给出的答案是,资本主义的进步不是依靠 价格竞争,而是依靠革新竞争。企业家们创造了 新的产品和工艺,进而创造了新的市场。革新的 新奇性意味着市场上不会存在竞争。革新由于其 内在的不确定性(革新者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对新 产品的需求),因而存在高风险;但是尽管如此, 成功的革新产生的垄断以及进而带来的高利润回 报鼓励人们去大胆创造。微软和比尔? 盖茨便是熊 彼特革新理论的绝佳例证。这个过程与上世纪90 年代末的高科技与网络大发展基本上是吻合的。 现在美国及欧盟许多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以 此模型为依据,他们给自己国家都贴上了"信息 社会"的标签,关注的重点是革新及其为国家带 来的竞争优势。就本文讨论来说,革新及其风险 和回报的模型对于文化产业(或称为创意产业) 有十分重要的参照作用。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熊彼特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新,因而其所谓的 "创意工作者"实际上指的是企业家和技术人员, 而并非文化产业中通常意义下我们所指的创意工 作者。ICTs便是这种革新下的新代产品,它推 动了新一轮的"长波"性的资本主义增长。我们 认为,人们转而使用"创意产业"的术语,是希 望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能够从现在的革新理论以 及相伴而生的"创造力"概念的重要地位中获 益,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和概念对文化部门来说 不是完全适用,两者在某些关键概念上指称并不 相同,因此我们在文化产业中应用这些理论的时 候就要十分留心。 、? 信息经济学与公司理论 第三种思想来源则是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和公司理 论。关于竞争型市场的新经典理论的基础是理性 的、掌握了完全知识的市场参与者,例如通过价 格系统达到平衡的供求关系可以将收益最大化。 阿罗(Arrow)等信息经济学家则与其观点相 反,【7儿8J他们认为,信息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 市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分布不均。 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市场分析和市场行为分 析与新的公司理论及新的管理理论有密切联系。 大体来说,人们已经从钱德勒(Chandler)的工 业公司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政府对规模经济的 成功规划和管理).转向了科斯理论,后者把公司 看做是建立一整套内化的、可控的关系来将交易 成本最小化,而交易成本主要来自市场本身的不 确定性和相关的信息搜集带来的支出。9儿10J这里 的"信息"是指用于管理的ICTs和经济信息服 务。科斯理论的全部关注重点是公司的本质和交 易带来的成本,之后私有化、外包、延时、缩小 规模、公司重组及网络公司等现象的大?出现源 头均在于此。 ': 和本文讨论的话题联系起来看,有三点需要 再次特别强调。首先,最近二十年来信息部门的 快速增长并非来源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媒体或者文 化(即终端消费者在消遣时消费的文化与服务), 而是来源于商业信息服务。商业信息是企业投资 成本的一部分,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 力。第二,管理语言现在变得更加具有文化气 万方数据 第6期 Nicholas Gamham: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息,奈杰尔? 思瑞夫特(Nigel Thrift)将这种现象 称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回路"(the cultural circuit of capitalism),指的是公司管理人员不再像过去那 样采取毫无生气的官僚式管理策略,一味坚持公 司的制度,而是转向了创新的公司管理风格。这 种转变并不说明文化(这里指?义的文化,即艺 术和媒体)变得更加重要,而只是公司对其所在 的变化日益频繁的市场环境的一种应对策略。第 三,在这种理论下,关键的信息行业从业者不是 科学家,不是技术人员,也不是信息服务提供 者,而是职业经理人及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的专 业人士(包括律师、会计以及各种管理顾问等)。 ? 服务经济与后福特主义 第四种信息社会思想是服务经济理论。事实 已经完全证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从劳动力分布还是增值情况来看,制造业 会逐步被服务业代替,服务业成为经济的支柱, 这个过程有时也被看成是一种"去工业化"的过 程。从经济角度来看,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由于服务业直接从事的是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买卖 (因为服务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因此,正如文化产品一样,即使不能说服务业无 法商?化,至少可以说服务业的商品化实现难度 非常大,因此市场在这一领域很容易失效。因此 服务往往是由具有权威的公共部门以非市场化或 者是严格监管的方式来提供的。第二,由于服务 业中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无法代替人力劳动,因 此这个领域中生产力几乎不会增长。当今服务业 在经济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正是生 产力增长率下滑的原因。要突破这个困境,通过 ICTs将信息工作自动化被认为是有效的解决办 法,计算机对服务业来说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动机。现在这种 思想仍然是信息社会思潮的主流,在相关政策制 定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电子政府和电子教育的 兴起便是例证。 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原动力的转变, 多种学派都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后 福特主义【11I。这一学派认为,越?越多的消费 已经不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而 是为了满足非物质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些非物质 需要,非物质服务消费和物质产品消费同样重 要。例如人们买摩托车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交通 工具,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这里生产的和 消费的,是一种对地位的渴望,或者说是"生活 方式"。 这种分析认为在当今越来越分众化、变化越 来越频繁、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者市场中,设计 和市场营销应当处于中心地位。这种理论对英国 政策的直接影响是市场营销被全盘合法化,而文 化产品不过是各种体现"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服 务的一种而已。同时,去工业化被看成是一种有 益的、可以实现自由的发展过程,得到了政府政 策的认可,文化部门的增长可以抵消工业生产部 门的衰落。而撒切尔夫人政策的支持者们便合理 合法地放开对文化和媒体机构的?管,认为所有 对文化和媒体广告行为的批评都是无稽之谈。 以上现象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变化的发生, 它们是创意产业转向的先兆。第一,经过政策分 析,政府认为英国制造业不景气是源于设计上的 落后,因此便大力推动设计培训。例如曾任撒切 尔夫人政府部长的乔斯林? 史蒂文斯爵士(Sir Jocelyn Stevens)于任内担任了英国皇家设计学院 院长。第二则是信息产业内阁报告的诞 生,3J这份报告第一次在政府政策中将信息时代 的观点放到了中心位置,以此来应对当时英国制 造部门所面临的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收支危 机。报告提出,电子信息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 点,也很可能成为英国新的出口增长点。报告从 英国的语言优势和位置优势(英国是经济服务和 全球电信网络关键节点)出发,认为在电子信息 的世界新市场中,?国具有相对优势,并提出了 一系列政策倡议来对这种优势加以利用以促进英 国经济的增长。 这些倡议包括一份加快扩展英国有限电视网 络的宽带政策草案。这份草案与皮考克委员会报 告(Peacock Report)12J一起成为政府解除广播行 业和电信行业管制的重要举措,这样做是为了实 现英国电信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当然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也是为了使英国电信能够在全球电信市场 保持领头羊的地位。之后一项专门针对创意产业 政策的报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体产业 的发展和电子网络的监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 一时期,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印刷行业,高附加值 的商业信息服务行业,以及Reed International. Reuters(路透社),Pergamon和British Telecom 万方数据 ? 232? ?化艺术研究 第2卷 (英国电信)等与英国政府出版社(D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nce)等公司及与官方数据库有密切 合作的公司。国际竞争很快便不再是在好莱坞, 而是延伸到了道琼斯指数、Elsevier数据库和贝 塔斯曼集团。 '? 自由技术学派 自由技术学派【13 J认为,伴随着福特主义而 产生了大众文化,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相 对其他种类产品来说越来越高,¨4J这其中的根源 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和传播成本均比较高,而 ICT革命则会大大降低该成本。文化部门被少数 大型的私人或者国有寡头组织垄断正是由于一方 面文化产品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流通渠道 有限因而传播成本同样较高。印刷、音乐和视听 媒体采用了新兴的廉价的录制和编辑技术,通过 电缆、卫星和后来出现的光缆可建成多?能数字 网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部门中经济 学家所谓的"生产功能" (production function), 削弱了寡头组织的垄断以及他们高成本的制作传 播结构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减弱了人们要求对寡 头组织进行监管的呼声。ICT带来一个文化繁荣 并且充满选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宰不是那些 中间人,而是文化的原始创造者。15儿16正是从 这个角度出发,持这种观点的人十分支持互联网 的革命。 自由技术学派认为文化和传播部门将会是新 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的动力是功能的改进和成 本的降低(显然历史上所有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点 的部门增长的动力莫不如此)。但是问题在于, 虽然传播成本的确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文化产品, 和服务的生产成本却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英 国和欧盟都在思考,既然文化产业中面临?问题 是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与高负载量的传播网络相 比远远不足,且文化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市场的 需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呢 在这股增长浪潮的第一波中,发挥作用的是传播 网络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者,而之后文化产品的 实际制造者将会从这种增长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利 益o17 J就全球市场的国际竞争来说,那些将精力 投入到促进实体文化产品生产的国家将会得到更 大的市场份额,能够在外贸中得到更多实惠,而 不是那些控制技术的国家。 自由技术学派的另一个观点是应当推行多样 化,应将减少处于中间环节的大型公司的数量, 他们引用了后福特主义有关市场生态位的观点来 说明解除监管的合理性,甚至还提出了一个令人 有点惊讶的观点,就是英国和欧盟与美国相比在 创造力方面更有优势,因为英国和欧盟有着丰富 的文化遗产,在电脑游戏风靡的时代还可以有亨 利? 詹姆斯这样的作家能让人们重新回归到文化 的本位,英国和欧盟这种文化积淀可以使人们拥 有更强的创造力。 这种观点对文化部门和文化政策产生了两个 方面的影响,而两方面的影响却并不一致甚至可 以说是互相矛盾的。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制定存 在这样两种思路:一种是认为英国应当拥有一流 的大型公司,他们的实体文化产品可以在世界市 场上与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一争高下。而另一种思 路则认为应当对文化部门解除监管并应当制定政 策来促进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公司的发展,因为大 型公司常常缺乏创造力且高度官僚化,他们会束 缚具有创造精神的劳动者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 领域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大公司的权利被最大 化,理由是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实体文化 领域的投资积极性,进而保护文化产品的原始? 造者的权利。而实际情况是,文化产品创造者的 权利和回报已经通过极为不平等的合同关系从他 们那里转移到了雇佣他们的公司手中。 3.创意产业政策 现在我

    注意事项

    本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