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生智慧,智慧人生.doc

    • 资源ID:2921607       资源大小:266.5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生智慧,智慧人生.doc

    第一篇人生首要之事 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身的遗憾!其次,做人亦当尽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确是现今社会中的不凡之人了。爱,可以长养慈悲,广爱善待众人。人与生就具足善良的心,只因为习相远,才把那善良的本性蒙蔽.故善念恒存你我心头,心念一转,刹那间就可得到!生命虽然有限,但智慧却无有穷尽。提高生活的品质,善用间暇充实自己,将是迈向真善美慧、幸福人生必经之途。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根基稳固,才能受教有地。而简单的应对进退,其实就是家教的开始。然而,有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扎根教育的重要性,反而错失了奠定良好德性的先机。损失之大,诚难估矣!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做到几分?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忧解劳呢?有人终身能牢记父母的教诲,有人却不曾忆起丝毫训勉。前者在面对迷失与困厄时,往往能悬崖勒马,知所进退,不敢愧对父母,让父母操心、蒙羞;而后者却经常惹事生非、得过且过令父母伤心。“爱之深,责之切。” 天下父母无不如是。而为人子女者,却甚少能体会父母这至深至爱之情。犯了错,不能接受父母师长的教诲,反而阳奉阴违。其实知耻近乎勇,改过迁善不是羞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因而,我们更应感念父母不厌其烦教导、成就我们的苦心。古人对父母的关怀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今虽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产品,让父母亲得到物质的享受。然而你我心中可曾经常常惦记着孤苦寂寞、满身是病的双亲?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 - - 亲情的关怀!晨昏定省,早晚能对父母关怀问候,是人间最幸福、温馨的乐事。想想有一天你我都会老,若现在能孝敬父母,子女也会效法。知恩报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人生才有意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今皆然。尤其,当今社会染污严重,能让父母了解子女的行踪,不但免去父母的挂心,亦可避免意外发生。古云“三十而立 ”,长大之后,应居有定所、作息有常、事业专注。此刻,父母才总算能稍稍心安。孔夫子常言少而不学长无能。为人子女于年少之时,既当努力自强,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能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随心所欲,又能处处替人着想,所作所为自然合乎 于礼。环视当今社会,最欠缺的就是礼节,因为大家都不懂得彼此尊重,才会为所欲为,擅作主张,造成今日的紊乱。第二篇当子女品德有欠缺时,最最痛心的莫过于父母。未能尽孝,又让父母蒙羞, 怎不叫父母伤心欲绝呢? 凡是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非常喜欢,也不能起贪念,更不可以占为已有。尤其公家单位的东西,许多人误以没关系,殊不知物品不分大小,只要不是自己的,拿了就是“偷窃”的行为。奢华,长养欲望。若平素能少欲知足,那么名利当头也会如如不为所动。更何况人的一生最重要是能对得起自己与父母,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怎能让父母伤心?看到父母华发银生,想想他们一生为家庭、社会付出了青春与劳力。此刻,正是儿女回馈孝敬之时。那怕只是轻轻的一声问候与关怀,都是父母最欢喜欣慰。若能让他们含饴弄孙,将是最难得的天伦之乐!礼记云:年过七十之后,性若稚童,最需要的是关怀与安慰;而老人家也最怕孤寂,所以能贴近父母之心,经常关怀他们,免去他们的忧扰,逗他们欢喜,也是孝亲、事亲的好方法。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告诉了我们为人子女,当要会照顾自己,千万不要让父母挂心自己的健康,尤其是不良的嗜好,更不可以沾染,如酒、色、赌等,它们都是毁家损身的祸首。清白传家,祖德流芳。昔时之人重视以“德”传家,今人不知“德”实乃奠定家庭幸福与社会安定的根基。因此,“德教”之始在于家庭、父母以身作则,子女自然效法。故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疏忽不得!想想父母自小养我、育我、抚我、顾我,不计一切拉拔我长大。那么理所当然我们也应该怀有感恩孝顺的反哺之情才是。而孝养父母更不分富贵贫贱,人人皆能为之,怕的是 - - 没有那份孝心罢了!自古以来亲子间的缘份,总有深浅与好恶之分。缘份薄的,难免遗憾得不到父母的喜欢,但只要有心努力去改善,以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孝敬,自有感动父母的一天!舜王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子曰:“事父母几谏”。面对父母的过失,真正的孝子并非一昧地从父母的话,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或请适当的长者来帮忙,切勿使他们造更重的罪业。当规劝或开导别人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之心,言语要温和,态度要恳切,这样才能打动对方。更何况是对自己的父母,态度、容色更应委婉。如果第一次劝解父母过失无效,应该运用善巧方便,再予婉言劝说,千万不 可轻易放弃,让父母背负不誉之名!第三篇人人说好话,个个听好语,不道不善言,不说不实话,这样好话连连,净语 绵绵,是非人我即可免! 谚云:“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言语的伤害,往往锐胜刀锋。若能常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然话到嘴边更三思。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气毛病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因为,难就难在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人一生最大的修行,也只在戒除习气毛病而已!流言可畏,人皆知之。小者毁人声誉,大者破坏团体和睦。流言来去无影无踪,危害却无穷。细细探究流言何来,或许就是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所造成,不可不慎!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切的祸害没有比言语传播的迅烈。了解言语攸关重大,开口之时,切要慎重,尤其说话有举足轻重者更应警戒!承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誉。但却常因碍于情面或一时之利而勉强答应,结果除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外,亦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故承诺之前当三思再三,切莫感情行事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有道是“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帮助别人之时,务要明辨是非、切勿感情用事。毕竟,凭一时好恶所决定之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憾事发生!言语的表达,事关重大。传达不清,会造成误会;条理不明,会不知所云。因此在言语的互动中,当以清晰明白,充分传达了意为首要。人在一生中毁于急躁者不知凡几。冷静想想,急于一时,也不过是短短的时间而已,何不缓和情绪,让智慧与理性来作主。毕竟,急躁,是很难成就大事的!一切的过失,没有比道人是非来的严重!人的一生多少都曾受到流言的伤害,知其可怕,就当从己身做起,戒谈人我是非!人生最难得的享受莫过于享清福。天天无事,日日无忧,这样自在的人生可求得吗?答案是肯定的看破、放下即可得到!向善向贤的美德,人人皆有。善学者能以“见贤思齐”来勉励自己,以“见不善如探汤”来惕励自己!勤能补拙,要相信自己也有一颗纯善之心,只要肯学习,自有善行圆融的一天! 人生百态犹如一面镜,见人过失易,不责人过失难。虽然镜里的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智者,可以借之反思警戒;而愚者,却入中看戏而沉迷不悟!古人常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勉励向上。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能改之,善莫大焉!重要的是自己有无反省工夫的能力。儒家教学首重德行,何以德行超越一切才艺学问呢?因为它是立身处世的明灯,延续生命、安邦定国的根基。小看自己,往往会错失许多的机会。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与历练之后,能力 与会增强。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因为,人有无穷的潜能,正等待你去开发! 物质的享受,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它只有加深贪婪与放逸而已。而真正喜乐的源头活水,则是来自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智者,会努力充实自己,造福人群;愚者,常存较量之心,永远想跟别人比!虽然拍马奉承的话不实,但还是深受大家的喜爱;逆耳之言,虽是真实,但却没有雅量接纳。人似乎永远喜欢沉醉在花言巧语中!益友,如入芝兰之室般,久之亦能沾染其香;损友,如投入恶臭之池中,片 刻即能染其臭。朋友的习染往往沈潜于无形,审慎的择友甚要!甚要! 赞美之语,人皆爱之。闻之能思忖是否言过其实者少,大抵皆喜形于色,陶醉其中。批评之言,人皆厌之。听之能为之动容,欢喜接受则少之又少,多半忿忿不平,甚至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圣凡之异,只在此观照功夫而已!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有缘相识当要把握住,错失机会将永难再回!人即使无心犯错,也会深受良心的谴责,更何况有心为恶,那更是造重罪呀!作恶,不必形于外,举凡内心起了恶念,就已经是为恶了!更何况有心去造恶! 谚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所造成的伤害与痛苦,深信在这一生中都会感到无尽的遗憾。与其深受良心的煎熬,不如痛定思痛,勇于承认,后不再造!勇于认错,承担责任,并非懦弱。直不认错,不敢面对现实,才是弱者!第四篇爱能化解仇恨、包容异己、感化人心。爱能开拓胸襟,展露慈悲,温暖人间。 因为,爱有无穷的力量! 顶着蓝天绿地,你我都一样,就像大家庭一般,何须分彼此,相互争夺呢?人生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清高的节操,来自大公无私,故可以百代扬芬,垂范后人。人若能去除私欲,看淡一切的名闻利养,必能乐在随缘自在中!貌美,虽得一时的欣慕与宠爱,但终难持久;惟有高洁的德性,才能令人永恒的推祟与敬仰。有德有学之人,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德望声名自然远播,犹如花香,其馨自溢。若苦苦追寻声名,无疑是缘木求鱼!德行,能令人摄服于无形;威权,则致人敢怒不敢言。吾人当学习自己谦卑而尊人的胸襟,毕竟人生无常,惟有“和睦”才能恒久。富有,只有自己拥有,还是小有;小有,能施与大众,则能变成大有。能把自己所拥有的,乐于与人分享,你将成为最富有之人!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优异的成就,是来自努力的耕耘。当别人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时,应不吝给予最高的喝采!富足之时,当知惜福;贫困之时,当知自励。因为,环境的优劣只是一时而已,重要的是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喜新厌旧,是贪欲的滋长。人生几何,应当惜福、惜缘!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的感受!凡事能设身处地多为人着想,这不仅是仁慈、体贴、礼貌,同时也是尊重!夫妻之间,尢应如是。静默,让自己休息,也让对方宁静。切记!多言无益。缺点,人皆有之;揭人缺失,扬人之恶,乃为人所不耻! 瘾痛,虽是心中的伤痕;用爱,却足以疗伤止痛。爱之,当有疼惜之心,不忍再见其受到伤害!礼赞善事,善益加善;张扬恶事,恶益加恶。常说善语,与人和气,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善行化人,人心益善;以刻薄责人,人心益沉。以勉励、宽恕替代责备,不但能消弭敌意,同时也是化解对立、予以自新的最好方法!善良,能感化一切;扬恶,则令恶更加激烈。人虽无张扬恶事的意思,但却 很容易脱口说出。切记!少说一句,即可避免口过的伤害。 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事传播迅烈,所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有边际。古者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来戒惕自己,实因口过之患、扬恶之害,足以酿造滔天大祸,不可不慎!古云:“规过于室。”在劝勉时,当于私室规劝,以保其尊严。切戒公开指陈令其难堪。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光明、有黑暗,良师益友往往是支撑的力量,我们应当珍爱这份得之不易的友谊!益友之可贵,在能坦诚以对、在能相互切磋、在能勉励向善。何况知心之交,一生中难逢几位,肯面对面规过之友,犹要更加珍惜!义与利之间的取舍,往往是很难把关的。只有心地光明磊落,晓明义理之人, 才能大公无私,不为贪欲所迷惑。 一切的苦难与祸害,莫不从贪欲中来。明了世间无常,一切了不可得的道理后,自能轻松的放下一切。尊重别人,就不可轻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凡事之开端,都要细细地先问自己,有无危害到他人。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何等残忍!角色对换,我将何堪!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这一生有恩于我们,不知凡几。想想 父母养育之恩、国家赋予我们安定之恩、师长教诲之恩、众生努力生产之恩,这四种恩义,究竟我们感恩、回馈过多少呢?! 当别人对我不好时,是否也曾想过,我亦曾欺负、刻薄于人。同样的道理,在面对委屈、受侮之时,只有能完全放下怨恨的人,才能从中体悟包容宽恕的伟大!谚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身作则,最足以作育英才,教化于人。毕竟,言教远不如身教。古语:“仁者无敌”。故仁者必能爱人、宽人、容人、恕人。在上者,若能体会属下之劳苦,常予勉励关怀,必能得其忠心。而严正,虽足以树立威势,倘过于严苛,那是最损德折福的,不可不慎!古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主人与部属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惟有如此才能和睦共事,成就永续的事业。以势服人,非真服;以理服人,方无言。尤其人在拥有权势之后,很容易迷失方向,沉沦威权中。此刻,最易树立敌人而不知;当知,权势不当足以造作无边罪业,可不慎乎!人生境遇虽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知勤学之人,往往能扭转劣势,创造自己的命运。怕的是仗恃优越,浑浑噩噩不知努力,而虚度此生!芸芸众生中,平凡者居多,如何出类拔萃,非努力用功,无以致之!仁者所散发出的威仪,自有一股摄人的力量。那种发乎自然的敬畏,不是惧怕,而是出自内心的折服与尊敬。美丽的言辞虽然好听,但未必能动人。而真心所流露的肺腑之言,却最能感人。在生命中,可以不间断地陪伴我们走完人生的仁者圣贤经典。因为它是最真实的仁者,也是最永恒的仁者!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舞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应当每天都要求进步,不可一日懈怠。因为“勤有功,戏无益”,更何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善知识、好老师犹如明镜、灯塔般,可以照见污垢、导引方向。勤照勤学,不但德业涵养与日俱增、身心也益见清净。是故,老师、善知识,的确须臾不可离也!君子目光远大,小人视见短浅。有豁达开阔的胸襟,才有一番的作为,远离小人,亲近仁者,这一生方不致于偏差。读书在求变化气质、明辨是非、成圣作贤。故贵在能依教奉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倘非如是,则读书仅是得些知识、技能而已,与没有读书丝毫无别!务实学习的人,能得到真实的益处;好高骛远又不肯吃苦,只能永远沉醉在梦想中!试看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历经千锤百链而后得!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其实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薰陶。古云:“好学近乎智”,智慧与性德的结合,即是美丽的气质。人生最可叹的是,随心所欲造了一身罪业,犹浑然不知,这是何等的悲哀啊!而何以会如此,乃不读圣贤书之过!读书无有窍门,惟专心与勤学而已!第五篇专注当中,一念不生,无论作任何事都容易成就。心乱不定,则无论作何事,都将一事无成。人何以不能成就,只在于心难专而已!许多人字丑,都归咎于因为自己没有天分;但端详其字,不是写得不好,只是缺乏那份耐心罢了!人因有格局,故风格有深广宽阔,所散发的气质自有悬殊差异;而陈列书籍若能分类置放整齐,不但展读方便,更凭添几许书香气味,令人终日欢喜沉潜其中!读书人首先把书籍收好,善待它是第一件要事。书,如同老师般,每日展读,犹如天天与老师学习。对书不敬,如同对老师 不敬。能以此心来读书,自有更深邃的体悟! 读书,遇有急事亦当对书恭敬,收束整齐,以免遭到污损。尤其家有小孩,更应收好!欢喜读书,即当珍爱书本。切记!恭敬心,才能契入圣贤的智慧领域。保持经典干净,即是敬书之始。古人书本得之不易,故视之如瑰宝。今虽得之容易,然恭敬心却少有。诸如:喜欢折角折页、书上任意涂鸦、翻阅粗鲁、汗手或手脏读阅、或马桶上读等等,这虽是小事但却常犯!礼记曲礼曰:“毋不敬”,读书更当要礼敬!好书,犹如良师益友,长相左右,可以丰富人生、启发智慧,得到永恒的快乐;劣书,如同损友,能侵蚀心智,泯灭善良德性,足令人生走向灰暗,应当即时屏弃!人何以智慧不开,只因心志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故慎选所读之书,亦是重 要的学问。 立志,是人生的第一件要事,也是一生成败的关键。人最怕的是放弃自己,丧失信心,颓然不敢勇于面对现实,坚强的奋斗到底!成圣成贤,不是遥不可及之事,只要有心,亦终有成就的一天。有道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我们彼此相互勉励,向圣贤之道迈进!第六篇修福积福造命法 明·袁了凡 立命: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 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修身以俟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日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改过:  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  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俗改无由矣。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必有效验。积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所谓难舍处能舍也,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随缘济众。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在家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事君如天,此等处,最关阴德。  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满招损,谦受益,惟谦受福。  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譬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第七篇不管怎样,总是要做 德蕾莎修女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做成功。   你所作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继续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但不管怎样,总 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n 录自印度加尔各答的儿童之家墙上第九篇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 一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在此,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庭训格言(一)  心欲小而胆欲大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朕从不敢轻量人 谓其无知 言合乎理 朕即嘉纳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大凡能自任过者 大人居多也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审之又审 方无遗虑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敬以直内 谨终如始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恻隐之心触处发现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 动怒恶念凶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俯仰无愧 防于念起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唐汉 译注第十篇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二)   防微杜渐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 而无务虚名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修德之功 莫大于主敬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求道之心 乾乾不息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至诚无息日积月累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修身治性 谨于素日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慎独为训 暗室不欺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一念之微 不在天理 便在人欲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体认世务据理审事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 惟以经史为要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四书性理立命之道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唐汉 译注第十一篇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三)   希贤希圣孰能御之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一字未明必加寻绎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持善心 行合道 谓真孝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体贴君亲忠出至诚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家居闲谈 善行善言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严饬则爱 娇纵则害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宽严兼济 使人之要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唐汉 译注第十二篇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四)   礼用和贵 齐家治国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名实相副混淆不得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敬畏之心 不可不存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等

    注意事项

    本文(人生智慧,智慧人生.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