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音乐大众文化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典范.doc
-
资源ID:2920993
资源大小:19.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张艺谋电影音乐大众文化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典范.doc
摘 要 张艺谋电影音乐具有深情之美、悲壮之美和浅白之美等十大美学特征。作为大众文化的张艺谋电影音乐在想象“古老东方”的基础上,热衷于展示本民族较为稳定和原始的观念、习俗,追求“商品时代的艺术自律”“尊西而不唯西”“尊利而不唯利”“尊低门槛而不唯低门槛”,堪称大众文化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典范,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音乐;大众文化;审美创造性 导演评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JB760031)阶段性成果;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LX11_0057)阶段性成果;盐城工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KY2010034)阶段性成果。 电影音乐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种类,它与严肃音乐相对,同民谣、爵士乐、节奏、布鲁斯和摇滚乐类似,注重音乐语言的通俗性和易接受性,主要由片头和片尾音乐、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场景音乐构成。优秀的电影音乐,因其受制于画面,具有表现内容的确定性和表述节奏的间断性,但对整部影片而言,能有效拓展画面的表现空间,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展现音乐自身的魅力。从1987年电影红高粱(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以及插曲酒神曲、1991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威尼斯第44届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中的西皮流水、1992年电影秋菊打官司(威尼斯第45届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中的陕西小调、1994年电影活着(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中的二胡配乐、1996年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主题歌爱到永远、1999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中的箫声、2002年电影英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比声音还安静的声音”、2004年电影十里埋伏(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中由外国女歌手演绎的片尾曲爱人,到2006年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中周杰伦演唱的片尾曲菊花台、2009年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小沈阳演唱的主题曲我只是个传说和2010年电影山楂树之恋(柏林电影节水晶熊)中的筝配乐,几乎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音乐制作都深受大众喜爱,概述张艺谋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探索其审美现代性的独创性,既丰富了中国电影音乐理论,又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独创性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十大美学特征 深情之美。山楂树之恋的筝声散落在“片头”“初会”“误解”“寻找”“隔河相抱”和“诀别”等片段中,虽只是简单的单音弹拨,然细腻婉转,质朴柔和,似有若无地随画面流转跌宕,生离与死别,爱恋与哀愁,被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深情至极,感人至深。悲壮之美。张艺谋电影音乐不仅擅长使用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表现深情之美和精致的情节,也能表现两军对峙的浩瀚气魄,兴亡与永恒之感以及豪迈的情怀和人世沧桑。十里埋伏之琵琶武曲置人于“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厮杀呐喊”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千悲万恨四五弦,自己与天地比附在一起,悲哉!壮哉!苍凉之美。如若悲壮是高昂的,苍凉则是命运深处低沉涌动着的无奈和不甘,辗转于心,悠长萧瑟。等待英雄、歌颂英雄,“人影憧憧有人倒下来,获得光荣”王菲演绎的英雄主题曲,大鼓、小锣、中提琴等中西各种乐器和鸣,空灵缥缈,人于苍凉肃穆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回过神来。浅白之美、诙谐之美和动感之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的歌词,似乎是全无加工、全无底蕴的白话,自然的真嗓也仿佛不加修饰的喊唱,咋咋地出现,突破观影者习惯性的视听接受习惯,给人超强的听觉冲击力,大雅若俗,表现了一种只属于古老中国的原美、拙美,不乏境界和深刻,却又是轻盈幽默、绝不沉重的,这种浅白夹杂着诙谐,出乎想象,又合乎情理,观众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与画面摇摆,一种源自内心的原始能量被激发出来,粗狂豪迈,酣畅真实,敢作敢为!除却以上,张艺谋的“视听盛宴”还因对民族、西洋乐器的完美融合,显示出弥合雅俗,中西合璧的整合之美以及因其制作精良显示出的精致之美和技术之美,给观众快适感,叫好又叫座,显示出大众文艺的创益之美,堪称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史上的经典出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艺术特征。 二、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审美创造性 张艺谋的审美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审美现代性的独特性上。在想象“古老东方”的基础上,张艺谋热衷于展示本民族较为稳定和原始的观念、习俗,追求“商品时代的艺术自律”对权威文化和商业控制采取“既抵抗又妥协”的矛盾姿态,具有现代性的普遍特征自身对抗性,从本质上讲,这是“审美现代性”对抗“启蒙现代性”的表现,是一种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回归,但是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审美现代性”追求又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张艺谋的个体化创造“尊西而不唯西”,讲究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与西方艺术模式的有机融合,更倾向于借传统展现传统,主张艺术向“传统”回归,民族艺术向世界开放,乐于从最原始的村落挖掘题材,呈现被精英体制和权力边缘化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张扬感性生命,展现东方文化的原美,同时,又擅长融合古今、中西乐器和音乐,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情感、趣味和理想,成为西方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中国文艺与世界文化的对接中,显示了其审美现代性的独特性。 其次,作为大众文化的张艺谋作品“尊利而不唯利”,追求商品时代的艺术自律,显示了其审美现代性的创造性。张艺谋作品没有与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决绝”,但有时候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特色,但没有为了实现艺术自律,走向反叛性的先锋派之路,从而割裂了审美的传统性以及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反而,张艺谋的电影音乐突破了传统的雅俗区隔和判断标准,调适了雅俗两种审美之间的差异,把灵心求美之“雅”与肉身快适之“俗”融于一体,达到“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清晰地显现出张艺谋“现代性努力”的创造性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当代文化生态的更替与文化传播与制作方式的改变,不同于传统的精英美学范式,立足于民间本位,并与各种现代文化交融的新型大众文化范式已成雏形,其审美的“自足性”亦渐趋鲜明而丰盈。 透过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审美自主性审视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审美现代性突破是合理的。因为,自主性是审美现代性的关键,艺术正因为具有了自律的特质,才构成了与现代社会和文化之间特殊的张力关系,才塑造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面貌,形成了审美现代性的诸多层面。但实际上,有不少学者把张艺谋电影作为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理想范本,认为张艺谋电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原因是他追逐西方好莱坞电影的步伐,偏好表现中国民俗,为西方提供了“他性”的消费一个陌生的、野蛮的东方,一个梦想中的奇异的社会和民族。姑且不论张艺谋的电影叙事到底是“曝家丑”的媚外行径,还是一种“通过民俗风情和仪式去吸引观众”的商业策略,单从他对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制作与选择来看,即从审美层面而言,毋宁说张艺谋一直坚持在电影领域进行审美现代化的独创性实践,甚至可以认为,正是凭借这种“审美独创性”,张艺谋电影不仅取得了非凡的商业成就,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艺术自律”,即张艺谋出品既“叫座”,得以在商品时代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能力将其审美理想现实化、审美体验符号化,又“叫好”,客观上为中国电影赢得市场,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向世界,赢得国际认同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张艺谋作品较少张扬国家意志和高蹈的政治理想,大力张扬一些民间的“江湖道义”和在大众意识中依旧根深蒂固的一些传统的道德法则,比如善恶报应、祸福无常,忠奸对立等,并推崇叙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这种“尊低门槛而不唯低门槛”的价值评判尺度和伦理关切程度显示了张艺谋审美现代性的创造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如火如荼,旧文化不断被改造,但由“水浒”“三国”和其他通俗文学培育的道德评判模式、“民间”理念和“民间化”法则,却依旧是当下大众文化意识较为稳定的层面。当下中国大众接受高蹈价值和理想的能力还很有限。据此,张艺谋电影音乐创作立足“俗民立场”,让消费者感觉“好听”“听得懂”和“听得下去”的美学原则已内化为张艺谋美学追求的重要内容。大众在接受这类作品时,无须调整姿态就能轻松接受。在大众文化创作中,遵循“尊低门槛而不唯低门槛”的原则,与其说是迎合当下中国大众的接受习惯,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制作策略,适合当下中国大众的价值接受习惯, 三、张艺谋电影音乐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 张艺谋的审美创造性努力是一种可资借鉴的审美经验,对中国流行音乐乃至整个大众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首先,张艺谋电影音乐突破了传统的文艺价值评判标准,表明一种新的美学原则正在崛起大众审美的崛起,启示中国大众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向本真,回归传统,其基本途径是重视民间创作智慧的提炼和总结,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识别能力,肯定流行音乐的民间本质,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不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技术资源,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惟其如此,中国流行音乐,乃至大众文化才不至于陷入文化后殖民的泥淖,反而能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向世界展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成为抵抗文化殖民的有效途径,满足“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的诉求。张艺谋在电影音乐制作上的这种努力,与宋祖英竭力推进的“民歌流行化”、民歌天后蔡琴的艺术坚持翻唱民歌,异曲同工,均收效显著,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拥有良好的口碑,具有世界竞争力。其次,就伦理关切而言,张艺谋清醒面对媒体过于迫切的伦理关切和道德焦虑,既不避讳向西方学习,又不情绪化地排斥与抵抗媒体过于迫切的伦理和道德焦虑,更不实施伦理报复,放弃艺术追求,转而彻底陷入金钱的泥淖。 总之,张艺谋电影音乐的“审美创造性”经验,亟须在批评中历史化,这种批评本身对中国正在经历的价值领域分化和大众审美的崛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谭盾解读英雄音乐,用耳朵“看”音乐,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当代文坛,2011年第4期。 徐国源: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第19页,第17页。 作者简介 周晓燕(1975 ),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与大众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