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视剧女性角色分析.doc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中国当代电视剧女性角色分析 姓 名: 陈轶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班 级: 公管41 学 号: 2234120 指导教师: 路璐 职称: 讲师 2007年 6月 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浅析中国当代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公共管理专业学生 陈轶 指导老师 路璐 摘要:伴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电视剧从贫民化开始向精英化转变,大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电视剧的发展进程。同时社会性别问题在电视剧作中体现出来,女性角色个性设定也在渐渐变化。大众传媒作为引导受众意识形态的主要工具,在传播过程中对于女性、两性关系的表现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媒介文化;Chinese TV plays analysis the character of women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enyiTutor Lulu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V industry, the Chinese TV plays began to shift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the grass roots to that of the elites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popular appreciation level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V plays. Meanwhile, the social sex problem reflected in the TV plays and the women bear the discrimin- a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As the tool of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 popular media presented the same neglect for the women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shall draw attention and concern from the people.Key words: feminism;female awareness;Media Culture 中国的女性主义受到西方女性运动三次浪潮的影响,以西方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据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中国改革开放这样巨大的变革,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借鉴了西方意识形态、精神分析等理论后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们在看到女性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索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评论,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塑造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以及在演变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对于人物形象的影响。一、 当代女性主义论述(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众多女权主义著作中,法国当代女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运动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Beauvro ire 19081986)的论著第二性使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妇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处境,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文明发展的水平, 从根本而言不在于物质发达的程度, 而在于社会对人的本质实现所允许的限度和所提供的条件,因此,女性这“占了世界人口一半”的“一种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为赢得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而进行的努力,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飞跃时期的开始。在这部著作里, 波伏瓦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 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 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 女性是“第二性”。女性非得让自己变成“第二性”的原因,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进行了分析探讨。她认为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这确实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在社会允许妇女有从事职业的权利, 并向其提供实际就业机会以前,结婚或做修女是妇女的唯一生活出路。为了按时顺利出嫁, 她的家庭和她自己的所见所闻都教育她必须放弃那个天然的自己而按能使她的出嫁目的得以实现的男性社会、男性及其代理(家庭、家族)的要求重新建立自己。“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是很容易看到的,因为那正是苏维埃革命所许诺的世界:女人由于受到和男人完全一样的培养和教育,将会同工同酬。性爱自由将会得到习俗的承认,但性行为将不会被看做是应当付酬的“服务”;女人将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婚姻将建立在配偶可以随意解除婚约的基础上;母性义务将自愿承担,这就是说避孕和堕胎将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是说,所有的母亲及其子女,不论是婚内的还是婚外的,都将会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产假将由国家付给工资,国家将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脱离父母,而是意味着将不会把他们完全交给父母。但是,这样做可以改变法律、制度、习俗、公众舆论以及整个社会关系吗?可以让男女真正平等吗?“女人将永远是女人”怀疑论者说。其他观察者也预言,抛弃女性气质将不会让她们自己变成人,而只会让她们变成怪物。或许人们也会承认这一点,即今天的女人是自然的造物;我们必须再次重申,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是自然的,和其他许多产品一样,女人也是文明所精心制作的产品。在她的命运中,他人的干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说,如果这种行动采取另外一种方向,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决定女人的并不是她的荷尔蒙或神秘本能,而是她的身体以及她同世界的关系,通过他人而不是她自己的行动而得以缓和的方式。把少男少女隔开的那条鸿沟,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他们之间蓄意地展开了;后来,女人只能是她被造成的那种人,而且那种过去必然会遮盖她一辈子。如果了解了它的影响,我们就会清楚看到,她的命运不会永远是事先决定的。”1妇女怎样才能摆脱做“第二性”的命运?使她避免走“第二性”道路的根本性条件是什么?经济独立不能够提供最后保证,摆脱婚姻也不能,关键在于她必须在作为“人”的意义上重新确立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新的观念体系,组织新的行为系统。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 首先, 她不应以她的自然局限为设计的出发点而要超越这局限, 就像男性也不能以他们的自然局限为借口而奋力超越之一样。这样, 她才能得到一个真实、居中的思维视点,并在它的指导下建立一套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次,她应将自己作为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目的,把提出目标、设计方案和承担结果集于自己一身, 而不要通过外在之物提出自己的目标、依赖外在之力实现这一目标和推卸结果中属于自己的责任。最后,她应在“人”的意义上骄傲地坦然自立, 而不要将自己的价值从外在之物以及与它的关系中引申出来。2(二)妇女运动的三次浪潮女性主义理论是伴随着妇女运动的两次高潮而发展壮大的。19世纪60年代遍及欧美的妇女运动形成了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波及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这一时期女性主义为争取妇女在选举权、就业、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而斗争,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改变。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1969年凯特米丽特的性政治发表,米丽特发展了波芙娃的“第二性”观点,把“父权制”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理论,这一概念被定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形成父权制理论。米丽特将性别与政治醒目地放置在一起,用“性别”统治代替了“阶级”统治,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视为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以唤起女性的联合共同推翻父权制的统治。米丽特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态度带进文学批评,以此反对当时占绝对权威的新批评理论,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到了80年代,女性主义发展成为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理论体系。各种女性主义流派,关于性别主义的起源和性质,对于如何消除性别差异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消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及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性别歧视。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目标,众多的女性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3然而,近年来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后现代女性主义否定、质疑先前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既定的概念和分类,这使它区别于先前其他的女性主义流派,故而,有的理论家将这一流派的出现视为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在后现代主义复原和消解的策略下,一切崇高的理想归于平庸,宏大的政治目标变得虚无。后现代思想家置身政治之外,对传统一味拆解的悠闲,让苦于构建自身传统的女性主义者羡慕不已。当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们用借来的工具盖了一栋房子,快竣工时,才发现房子建在了沙滩上,这使她们进退维谷。这个比喻生动地反映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两难处境。(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是自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思潮。它是在女性主义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原因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和结合的理论产物。6女性主义在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方式的过程中, 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了新的理论视角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对宏大理论叙事(grand theories),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才是有效的;反对传统的男性霸权话语对女性的压迫,主张建立女性的话语;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 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重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主张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传统的抽象男女平等观,要求与男性展开全面合作,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7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研究即“从女性自身的经历研究女性,以此她们/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情境,这是一种为女性设计的研究,而不是仅仅关于女性的研究。政治上价值负载的女性主义研究的本质,要求一种非常不同的解决主观/客观问题的方法,一种超越了只是以主观主义代替客观主义的方法。8The feminist point of view throws new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ogether with women, differences and otherness provid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recon2structing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ontexts of postmodernism and post colonialism.9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由来已久,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10社会工商化的进程,女权主义思想运动的影响,以及女性大众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知识女性群体与职业女性群体夫人扩大。此外,随着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妇女从家庭环境走向职业岗位,知识女性角色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11 女强人形象的出现在社会女性发展的必然,生长在有教养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家庭,本人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拥有专业特长和一定的才能。典型的职业女性,职业对于她们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立业的根本。个人爱情经历坎坷,已过而立之年,依然待自闺中,是引人关注的“老姑娘”。自然这个阶层的女性也不乏蛮横无理、胸襟狭窄之流,但是与家庭妇女相比,这些女性更富有知识,充实自信,她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其生活空间远远大于普通劳动妇女。她们能力较强,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勇于将自己的人生推向辉煌境地。12她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多彩,更富于感受力和理解力,体察人的内心世界,达观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她们更富于自尊和独立人格,不依赖父辈和家庭,善于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13被宠爱的家庭主妇这样一个原型所具有的吸引力在COSMOPOL ITAN 时尚的2000年6月那一期开展的一项范围很广的调查中得到了展示,这份调查报告宣布,许多年轻女性是“家庭主妇崇拜者”。刊登在COSMOPOL ITAN时尚上的研究报告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指示器:当海伦·格蕾·布朗(Helen Gurley Brown)在1965年担任这份杂志的编辑时,其目标读者是刚刚出现的独立的单身职业女性。一代人又成长起来了。现在的研究表明年轻女性在有孩子之前就“实在是渴望成为家庭主妇”。根据这份调查,在18岁到34岁之间的3000名已婚或未婚女性中,有68%的人说“如果经济上允许,她们愿意放弃工作”。COSMOPOL ITAN时尚杂志上还提到了另外一次在800名年轻女性中展开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有2/3的人愿意待在家里,而不是在职业领域里努力向上奋斗。14二、 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段前段后为0.5)(一)媒介文化重要作用“当代电子媒介的出现, 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 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 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 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15对媒介文化最早的关注肇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同时, 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概念的形成也来自于这个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打破了传统社会“理性化”和“齐一化”的意义框架, 从人自身的主体认同、认知模式与社会思想情感结构的改变等多维视角重新构造人类生活新的“意义”。媒介正在发挥着社会形态以及人类交往和行动方式的塑造和控制作用, 现代人类的生存越来越依赖这种“数字化”的媒介文化模式。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媒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系列由电子传媒所导致的狭义文化现象的传播, 也不仅仅限定在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产生的商业文化形式, 而是对整个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套稳固的价值和意义体系的内在颠覆和瓦解, 为人们塑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生存方式。16 电视是现代媒介的代表,电视传播的优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形象性和逼真性,电视携带的影像文化更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但这种简单化的信息编码方式也最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深度的缺失和想象力的削弱,致使人们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变得慵懒和浅薄,一味陶醉于浮光掠影的世界中。电视的逼真性的确使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通过编辑过和“实况”的真实世界,使人能够看得更远,并更为多样地观看感性的世界;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今天大众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大多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然而,传媒让我们看到的世界以牺牲世界的丰富性为代价的,“媒体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一个模拟组合的世界,一个人为复制的世界。当这种复制和再复制使得世界走向我们时,变得主观而疏离,传媒成了沟通的不导体。”这种呈现和误导的二重性,使大众在贴近真实世界的同时也远离了更加真实的世界。17 电视在中国是受众最多的一种媒体。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电视剧几乎占据了人们业余的所有时间,是人们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之一。电视剧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风尚。(二)女性消费文化社会性别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一种“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是性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性别成为一个区分男性消费文化和女性消费文化的稳定模式。首先,社会性别影响女性消费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人们依据自己的性别来选择特定的消费生活方式。例如,购买化妆品在女性当中比男性更为普遍,也易于得到社会认同,这就是社会性别定型化的结果。其次,社会性别促成女性消费的角色意识,塑造女性群体的消费文化。从男女性别角色定位来说,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无数次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如女子应该温顺、体贴,男子必须自主、好胜。这些固定观念不仅成为社会对两性的不同角色期待,也逐步内化为两性的消费角色定位。女强人的形象只会出现在政治领域,而在消费领域,女性的饮食趣味、穿着打扮永远是“柔性化”的。最后,社会性别通过赋予消费以文化内涵不仅培养和确定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而且致使男女之间的生活方式区别由消费等级上升为文化等级。女性主义学者米切尔指出:“可以把当代家庭看作是一幅由性、生育和社会化等三方面功能(妇女的世界) 构成的画,为生产(男人的世界) 所环绕”。18女性在家庭中充当代理消费的角色,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个有机整体,而家庭则被视为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其功能体现在利用社会生产的成果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由于男女之间的天然差别,女性生理(体力) 较弱,因而在生产中是男性发挥主导作用,女性则局限于在家庭中提供服务,这样,她们就扮演了代理消费的主要角色,这种角色首先符合社会的功能需要。艾森斯坦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商品生产的领域;而家庭则是服务性生产、再生产和消费的领域。后者为社会提供了两种特殊的功能,一是无报酬劳动或低报酬劳动,二是稳定了社会。为了实现这种稳定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实践,其中包括“充分消费”。女性和男性消费行为的差别并非自然两性差别的结果,而是社会区分的结果。例如,在当代广告层面,一直存在着男女两种范例的隔离。男性广告范例的实质就在于证实自身,女性广告范例则更多地催促女性进行自我取悦,而自我取悦为的是更好地取悦男性。因此,在女性个体的消费心理方面和所谓的本质方面寻找她们如此消费的基础是徒劳无益的,这种基础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土壤之中。19 (三)负面影响1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伪女性主义自后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着媒体泛滥、信息爆炸的社会趋势,影像越来越成为商业文化谋取利益,传播流行意识形态的得力工具。尽管媒体的发达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然而女性主义经常遭到商业文化收编和利用。一些女性保健用品广告语,例如:“做女人挺好”,“不让男人一手掌握”,就是使用女性主义话语做双关暗示,表面上是追随女性主义潮流,实则主动掉入男性欲望的陷阱之中。在这类广告中,观者不由地质疑:女人到底是强大了,还是在虚张声势?从本质上说,商业文化和女性主义是截然对立的,社会的主体性别意识控制着商业的文化价值取向,即便是商业文化所宣扬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也是以男性的认可标准为标准的。一些女性作家,女性摄影家强调自身的性别,把身体当作创作的工具,不惜作惊骇世俗的哗然姿态,明明是强化性别编码以迎合男性观看目光,却被媒体视为充满女性意识的作品而大加炒作。商业影像的制造者是不可能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的,而他们却敏锐地发现女性主义思想的商业价值,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哗众取宠之势将其时尚化、表面化,表现出一种伪女性主义的面孔。2男权意识下的消费主义文化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男性与女性的价值被绝对地划分开来,男性具有优越性与支配性,总是表现出“男性主流”(male stream) 的倾向。在家庭中,女性温顺地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把消费享受尽量让给丈夫和孩子;而在公共场合中,女性在为自己的衣着打扮上的消费却大手大脚,颇有点反叛的味道。要注意的是,这种内外有别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矛盾,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揭示了消费文化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以及女性的弱势地位。我们可以从女性在家庭中的消费角色和她们在外消费的社会特征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功能主义者帕森斯为男性设立的是一种工具性(职业性) 角色,而为女性设立的则是一种表达(情感) 性(家庭内的) 角色,他认为这种分化对于家庭巩固是具有功能性的。实际上,女性的这种在家庭的“表达性”的角色远没有听起来那么浪漫轻松,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妇女实际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生儿育女占去了妇女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中,女性往往不是生活的享受者而成为代理消费者。因此,这种代理消费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掌握家庭权力的体现。女性的代理消费实际上就是一种家务劳动的形式。“将女性限制在家庭领域,意味着她们要辛苦劳作,以确保系统的再生产她们生育、抚养并教育新的工人,要服侍并在感情上支持作为工人的丈夫”。在未开化、文明水平低下的社会,男人对女人的占有还仅仅是对身体的占有。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所有权的概念逐渐有了扩大,从对妇女的占有扩展到了对妇女劳动果实的占有。妇女家庭代理消费的实质揭示了这一点。三、 现代电视剧女性形象的演变 从80 年代到90 年代,中国电视的荧屏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艳丽景象。女性作为其中最为绚丽的颜色,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抹上了一笔亮色。21 世纪,中国电影已谱写了100 年的辉煌史章,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电视产业也在飞速的运转着。中国电视剧从贫民化向精英化开始转变,同时塑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伴随着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加之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屏幕上的女性向着独立、自强、善良、有知识、具有女性意识的新女性而转变,打破了之前扁平的女性形象,从而一个鲜活、美丽的现代女性形象崛起了。20(一)8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妇女推动了社会变革并获得了自我解放,变革的成果之一是在法律上确定了男女平等,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完全打破,“第二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写。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因为只有反映这种文化规范,传媒才能与受众交流,并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认同。中国的女性主义鲜明地表现出它对大众传媒中展现出的性别成规的批判态度。从80年代电视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上可以看出,女性在“无爱”、“无我”、“无语”的状态下痛苦的生活着。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就是一个例证。枣花的形象是当时中国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她几乎集中了中国妇女所有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聪明、贤惠、宽容等等。对于丈夫的“霸权”隐忍与沉默着,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过分退让是她因袭了传统文化中最为严重的弱点。作品的主人公枣花是善良的也是不幸的,她的命运昭示着一个深刻的真理:女人企图通过男人获得幸福的神话是天真的幻想。拯救自己命运的只能是自己。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女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习惯于将自身的幸福依托在男性身上的现实。此时,枣花的形象不再以善良不幸打动人心,而是以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发人深思。从而呼唤女人的自助意识,批判善良女性内心的软弱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80 年代电视剧中所塑造的女性从其自身来看并没有独立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思想在当时女性心中是空白的。不过在续集辘轳·女人和井中,枣花受到现代文明的启蒙。通过两次婚变和改革大潮的冲击,由一个普通乡村姑娘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生价值观的现代女性。然而,从剧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刚刚摆脱于铜锁那无爱的痛苦,却又陷入了小庚那爱的深井之中,失去了自由。她不甘心过少奶奶式的生活,渴望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在社会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最后,面对小庚的乞求和眼泪,她完全妥协了。从此,她满足于为小庚生儿育女,又一次的陷落在自己编制的网罗中。在第二部作品中,女性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的萌动,希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经济的独立,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第一部作品中缺少的女性意识,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认识。但最终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操控下,并没有挣脱历史的枷锁,她仍旧活在男性的天空下。可见旧的传统观念力量的强大和新的刚刚萌芽的现代意识的脆弱,反映出传统文化束缚下中国女性的性格悲剧。2180年代电视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独立意识启蒙的影响下,脆弱的、容忍的、艰难的生活在男权的控制中。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女性宁愿放弃自身的独立,心甘情愿的生活在男性的“保护”下。“女性起来反抗男权文化规范,可能得到了自我而失去了全世界”在这样的压力下,女性妥协了,在男性编织的樊篱中,抹煞了女性应具有的独立意识。在编导的创作中体现出,女性最终是需要一个男性来保护,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安稳”、“快乐”的生活在其中。(二)90 年代以来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综述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取代政治文化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国有性双轨运行的背景下,使得“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累人的意义,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高压下解脱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因而它倍受人们青睐。于是,以娱乐性、商业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流行就成为顺应潮流的事。”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1990 年的秋冬时节,渴望的播出开创了中国大型室内连续剧的先河。它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竖起的一位丰碑,它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意义远非其作品本身的意义所能比拟的,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次醒目的转折,同时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借鉴和警示。渴望播出时万人空巷,刘慧芳隐忍、忘我、默默承担一切的形象回归了中国妇女形象的传统,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男性观众择偶标准的一面旗帜。在渴望中,刘慧芳无独立事业和精神可言,她为夫、为子失去了自己立身之业直至一生的完全付出,她从没有过自己的意愿、欲望,她的精神世界是空白的、空虚的,在她的意识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刘慧芳女性形象”蕴含着几千年的男权中心文化所界定的标准的传统女性特质。透过斑斑剥落的陈年文化古籍,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东方女性的大善实际体现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文化的狂妄:一个女人的价值,最根本、最重要的便在于妻性和母性。她只是作为一个道德的符号存在。失去了主体性的行为和文化生产者的可能,从而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填充及负荷了特定的(男权的)意识形态内容。90 年代末,电视剧的创作中又出现出了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时起,女性意识渐渐成长发展起来,女性形象也从扁平式的人物向着多个层面、多种类型发展。女性以不再以包容、宽容、善良、无知、一切为了男性为出发点,而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向着独立自主的知识女性进军。如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阿春,她独立自强、聪明能干,以“女强人”的形象出现的电视荧屏上。一改以往软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以独立自强的女性呈现出来。她不仅独立不依靠男性,而且能够成为男性的助手,为女性意识的发展添加一抹亮色;过把瘾中的杜梅,个性、鲜活、敢爱敢恨,她个性张扬,不再像枣花那样容忍不幸的婚姻,也不像刘慧芳那样委曲求全的放弃爱情。而是以真我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90 年代后期出现的牵手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夏小雪这一人物的经历同样是坎坷的,她从迷信单一情感的无理取闹,到无法挽回情感的无可奈何、迫其自尊的苦苦哀求、终于撕破脸皮的歇斯底里、以及解脱后落寞的释然、下岗后被迫拿出自信走向社会,最终在又一次情感的抉择中明白了自我。牵手让每一个当代女性深深地思索,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中如何把握自己,这已是每个女性都面临的问题。夏小雪的经历告诉众多女性,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若想置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必须有不依赖男性的独立意识。本剧的编剧、导演都为女性,女性意识的介入造就了细腻的风格和舒缓的节奏。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虽同样面临着为了丈夫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放弃了自我,这样悲惨的现实。但是最后女性意识的觉醒却是对于女性最大的鼓舞,呼唤更多的女性提高自我的独立意识,正像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女性解放的主观条件便是“妇女自身的觉醒”。只有改变自我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几十年来,中国女性一直生活在一个灰暗的世界中,从“大门不出,二门不入”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到现在从电视作品中反映出独立自强的女性身影,我们看到了依稀的阳光,女性主义者们为此前仆后继的奉献着,为着女性的解放而努力。虽然当今的女性仍旧附着着游离于父权话语,并且这种附着是由于历史、社会的文化预设的。但是,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看到了女性的希望。因为生存着就无法逃离那已交织进肌质的文化成因,这使女性生存的底色中透射出广阔的背景;游离于父权世界则来自女性对自我意识的确证,男性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载渡,而不是主流叙述中伟岸坚硬的男主人公形象。因此我们要敢于正视如今女性的困难,并要有着坚定的信念,充满着对于一个平权社会的向往。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电视作品中,使得电视剧中表现出的女性们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更为鲜活、靓丽的真实女性。22霸权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女性们,如今电视剧中的女性们虽然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独立的意识、批判男性的话语,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被写的命运、被观赏的现实。女性最终在传统思想的熏染下覆灭在男性的世界中,并且自身反思的却是这个世界才是她们的归宿。可见如今的女性沉沦在多姿多彩的镜像世界中,从而使得男权意识隐藏的更加深入。这样的现象应当值得女性主义者们警醒、反思。另外,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男性思想观念的改变十分重要,他们需要认识到,两性要达到和谐共处的境地,必先具有平等对话的可能。平等的地位并不会以破坏合理的两性分工为前提,相反,它是两性合理分工,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女性自身来说,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加快两性平等最为有利的先决条件。女性在社会中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角色定位,但这必须由自己完成。以他人为镜子,照出来的样子不免会被放大、缩小、甚至变形。而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作为一个集团的组成部分,应该有着自己的声音和亲自打量世界的目光。这就需要依靠传媒的力量,正确的引导大众的意识形态,从而创造一个女性所追求的平等的社会大环境。正像波伏娃说过的那样,我们不是认为只要女人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就可以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只有在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新型女人”才可能出现。在斑驳的男权阴影下,我们才会看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光芒。23参考文献:1 法西蒙·波娃. 第二性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2 陈晓明. 波伏瓦第二性的现代意蕴J.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 王淼.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的影响J. 理论界,2007(1).4 汪霞. 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2007(2).5 Plather. Critical fram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eminist and post2st ructural perspectives 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92 (2).6 Wang Lili. On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J. Translation Studies,2006(12).7 陆洁瑜. 视剧大长今的热播看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8 张丽明. 现代女性人格的全新塑造J. 研究生论坛,2007(1).9 李慧英. 电视剧女性形象中的性别意识J. 妇女研究论丛,1997(13).10 杨敏,张智华.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女性爱情悲剧意识J. 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2006.11 朱姗姗. 关于几种女权主义主张的解放路径J. 研究生法学,2006(3).12 应宇力. 女性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3).13 刘海玲. 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近观J.电影艺术,2007(1).14 蔡骐,蔡雯. 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_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解读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5 洪念德. 媒介文化效应分析J. 北方论丛,2005(6).16 刘振怡. 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J. 北方论丛, 2006(4).17 张燕菊. 当代媒介文化的特征及走向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3).18 江河. 塑造现代女性的骄人魅力J.决策与信息, 2007(3).19 马尔科姆·沃斯特. 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 郭景萍. 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21 佘艳春. 在历史的背面女性主义的民间历史J. 名作欣赏,2007(4).22 寿静心. 从中心到边缘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男性形象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23 王晓艳. 浅析女性文学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专业姓名题目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论文评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