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茶马古道阿坝之路》.doc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茶马古道阿坝之路(两集)主持人: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间,曾经活跃着一条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马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商贸通道,它们被称为“茶马古道”。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茶马古道主要是起于四川雅安的川藏道和起于云南洱海的滇藏道。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专家学者发现,茶马古道作为一个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历代的兴衰更替中,还存在着另外几条不可忽略的主干道。其中,在岷江上游的川西阿坝高原上便有一条兴起最早、发挥过巨大历史作用的茶马古道,它就是起于都江堰的川甘青茶马古道。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传奇和故事呢?或许我们只有拾起这些散落在岁月烟云中的古道碎影,才能感受到茶马古道阿坝之路的远去足音和厚重印迹。 片头:岷山道 羌氐道 河南道 西山道 松茂古道 川甘青道 民族迁徙通道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标题:茶马古道阿坝之路第一集:茶马互市 现场同期:都江堰的早晨字幕:2013年5月26日 都江堰西街解说:清晨的阳光中,都江堰的灌县古城伴随着岷江的滔滔水声醒来,街上的店铺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西街上,回族女老板马成玉也开始打理店里的中药材和土特产,这些山货是都是从松潘高原运送过来的。在岷江上游的茂县叠溪、松潘古城、川主寺,她还开有几家这样的店。为了吸引顾客,她为自己的土特产中药材店起名“松茂”。而她旁边的一家面馆则取名“松茂古道第一碗”。松茂,松茂古道,有着怎样的玄机呢?采访:(四川省都江堰市文化馆退休干部 画家 张宗品)人家就给我讲这条路叫松茂古道,我就觉得有点奇怪,这条路上倒是有很多树林,也很有风景,但是真的还是找不到几棵松树,怎么叫松茂古道,其实这是一个误读,这个松茂的话它是指这条路是通往松潘和茂县的一条古道,全长有700里。解说:700里古道,是一条怎样漫长的道路呢?它又有着怎样的风景和传奇呢? 采访:(四川省都江堰市文化馆退休干部 画家 张宗品)这条街是700里松茂古道的入口,也是从山上下来的终点,这个每天来来往往的马帮、骡队、挑夫,背脚的运货的,还有很多客商住户,都在这一条街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很是热闹。这个成都平原乃至于整个四川,包括绵阳地区,这个资阳、内江乃至于眉山那些地方的很多货物通过各种渠道,鸡公车,马拉车还有水运这些方式到了都江堰,到了当时的灌县过后就把它换装成骡马驮运的方式又从都江堰出发,经过西街,出西门出玉垒关,然后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这就是松茂古道的起始点。解说:“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一句流传多年的民谣,为我们揭开了700里松茂古道的浩茫时空。古道从都江堰出发,沿岷江河谷而上,经过都江堰的玉垒关、蚕崖关(又称茶关)、寿星脑、娘子岭(又称羊子岭),然后进入汶川境内,经西瓜脑、映秀湾、豆芽坪、东界脑、兴文坪、银杏坪、罗圈湾、彻底关、桃关、大邑坪、飞沙关、新保关、雁门关、杨木坪、周仓坪、富阳坪,再进入茂县境内,沿七星关、石鼓、渭门关、石大关、麂子坪、永镇关抵松潘境内,经平定关、镇坪、镇江关、北定关、归化关、新塘关、安顺关、西宁关到达松潘古城。站在玉垒关头,俯瞰岷江之水造就的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的往事便如玉垒浮云弥漫而来,由此上溯,便是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史迹了。而他们的治水之路,不就是沿此而上的吗? 走在古道的起点灌县古城西街上,古道的踪影似乎穿过历史的烟云向我们走来。那是古蜀先民迁徙的岷山古道,是汉晋南北朝时期远通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灌松道,更是唐代及后来的茶马古道西山道、松茂古道、川甘青道。这是一部岷江上游古道演进的厚重历史,精彩而辉煌。今天,我们的目光指向的是连接川西平原和阿坝高原,兴起于唐代的千年茶马古道。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那么这个茶马古道实际上名称是今天的人,就现代的人把它命名的,历史上没有这个说法,历史上有茶马贸易,我们通常在文献里面记载就说茶马互市。用马匹交换茶叶,今天所说的马茶实际上也就是用马匹交换的茶叶。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茶马贸易是古代中原王朝利用茶叶和西北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地区交换马匹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唐朝兴起,宋朝发展,元朝停止,明朝再度兴旺,到清朝乾隆年间终止,历时一千余年,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族与西部民族的友好关系的推动,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民间的这种交易应该是在唐朝的前期,就已经有了。我们在文献记载当中可以非常清楚的反应到,在贞观年间有唐太宗的时候,那么吐蕃就已经提出要跟唐朝进行互市,当时最早的互市他们是要求在松潘,在松州,但是朝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边关重地,所以最后确定了是在赤岭。解说:根据文献记载,隋唐时,中央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已有绢马互市,并设有“交市监”、“互市监”之类的互市管理机构。而茶马贸易则见于新唐书 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也说: “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是官方的,是一种民间的行为,尽管在文献记载当中,吐蕃在贵族里面已经有了很多内地的各种名茶,像唐朝的使者派过去以后发现有很多的名茶,但是呢它的交易都是一种民间性质的。真正的说是茶马互市,实际上唐朝晚期开始才有。我们现在看到是资治通鉴里面记载唐朝末年的时候,蜀王王建他们开始的,资治通鉴里面记载,就说唐朝末年这个王建得了蜀地之后,他又是漆匠出身,就喜欢马匹,本身他是战将就骑马打仗,他骑匠,所以他就得蜀之后就在文、黎、维、茂四周进行贸易,就交换这个马匹,那么这四个地方,文州是甘肃南部,现在文县的西北,黎州是在现在雅安的汉源,而维州就是现在的汶川县,还有一个茂就指茂州,就是岷江上游现在的茂县所在地。那么文献记载当中,是从王建的时候,才开始实施榷茶法,开始官方来管控这个茶叶的贸易。解说:自古以来,四川便是茶叶的主产区,也是历史记载中茶叶贸易最先兴起的地方。西汉王褒的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录。而与蜀地相连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食牛羊肉,需要饮茶消除油腻、清热去燥。(字幕:“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明王廷相严茶议)唐末两宋时期,中央王朝因战乱需要大量战马,茶马贸易由此从民间转为了官方交易。这种官方交易称为榷茶法,相当于现在的专卖制度。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北宋的时候,每年四川的茶叶的产量达到两千多万斤到三千万斤左右,占了全国总量的60%左右,而其中大部分就是在岷山邛崃山这一带。宋朝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总管全国茶马贸易的机构,叫都大茶马司,因为四川这边是最多的,主要最集中的,这个都大茶马司也就设在了成都,所以成都实际上就成为整个在西部,也是全国搞茶马贸易的总理机构。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服务于茶马贸易的茶,一般称为马茶,由于主要行销在藏族地区,而藏区呢,它处在西部边区,所以称为边茶。元朝的时候又直接称为西番茶。解说:以都江堰为制造中心生产的西路边茶,成为换取川西北草原和青海、甘肃结合部所产的河曲马的主要商品。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这片区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战马来源,主要的优秀战马就是川西北到青海南部,甘肃南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河曲马,所以文献记载说从资治通鉴来看,最早的这四个点,文、黎、维、茂这四个点也是后来非常重要的茶马互市地,所以他们应该是最早的茶马互市的地方。 采访:(若尔盖县文化馆馆长 易生)现在的若尔盖、玛曲这一代当时的马,这代的马是宋朝时候就作为战马出名的,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这个马呢就它的特征就是这个马比较高大,腿杆这种比较细,而且耐力好速度快,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成名了,后来的在茶马古道交易商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仅是驮得,它给茶马的交易,作为茶马的交易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现在都保留河曲马的种子。解说:作为中国西部连接内地汉区与藏区等民族地区的重要商贸经济通道,茶马古道经历代的开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性道路网络系统,主要由川甘青道、川藏道、川滇道、滇藏道、甘青藏道五条主干道和众多的支干道、支道、连接小道构成。 川甘青茶马古道主干道由今都江堰市出发,沿岷江河谷而上,纵贯岷山山脉通往甘肃、青海。主干道至汶川县城威州镇分为二道,北上至茂县、松潘县,又分为东西二路:西路松洮路在唐代为川茶输藏的茶马古道干道,由松潘西北出黄胜关,沿今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至甘肃境内,经迭部县(古叠州)至临潭县(古洮州),或向西进入青海草原,或北上接通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东路松扶路由松潘北上翻甘松岭(弓杠岭)至九寨沟县(古扶州),再分二路:往东至甘肃文县(古文州)、武都(古武州)、成县(古成州),向西北至甘肃舟曲西境(古宕州)、岷县(古岷州)。唐宋至明清时期,今川西绵阳市、德阳市等地生产的大量边茶则主要由东大路、小东路输往茂县、松潘。东大路由北川县(古石泉县)西进沿土门河谷至茂县,小东路自江油经平武沿涪江上游至松潘。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讲茶马古道的起源,应该说首先是在岷山、邛崃山这一块,而更重要的一条道路那就是岷江上游。在唐代我们从文献里面也可以看到,松州下面管辖了一百多个羁縻州,那就包括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几乎都归松州管。那么就是在吐蕃占领这个区域,它的贸易也主要是在这条区域,所以岷江上游这一条线真正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那么到了后来,一直到宋代,因为在唐朝中期因为吐蕃占了松潘,岷江上游就成为唐蕃一个拉锯战的区域。这个时候宋朝的很多茶叶,仍然是通过岷江上游卖往川西北,然后再经过青海转输到吐蕃。解说:根据文献记载,川甘青道因其所处时代和所指路线长短不同,又称为西山道、岷山道、松茂古道或灌松茶马古道。唐宋时期为吐蕃入蜀的唯一通道,吐蕃及羌番各部皆由今都江堰市灌口镇出入蜀地。为此,宋代专门在灌口镇西部的蚕崖关(明清称茶关)外置“蚕崖市”与吐蕃及各羌番部落互市交易,官府征茶税后发给茶商的运销执照茶引也应运而生。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到了元朝,因为他自己不缺马,所以茶马贸易就有所衰弱,到了明朝又开始重视起来。一直到明朝的中期,主要的从西藏、青海这些地方往西北地区销售的茶叶和马匹的交换,岷江上游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一个马匹交易主要是在西北甘肃南部,临洮、夏河、临潭、迭部等等这些区域,他是马匹直接交割,还有一个茶叶也主要是在四川这边,并不是走现在的川藏道。解说:今天,古道的铃声和吆喝已难觅踪影。就连曾经“关塞极天”、唐代专门设有茶叶市场的茶关也消失殆尽,而在导江县(今都江堰市聚源镇)设立的"博马场"更是不知所踪,被马帮背夫视为畏途、上山下山各十五里的娘子岭也唯有“银台积雪”的碑文诉说着古道沧桑。然而因茶马互市响亮了千年的古道,并没有被历史完全湮没。100多年前秋天的一个早上,灌县贡生董湘琴踏上了这条西往岷山的道路,他是应松潘厅总兵夏毓秀的邀请去做幕僚的。对做幕僚他似乎并不感兴趣,倒是他誉满川西的才华,有意无意之间,为今天留下了关于这条古道的珍贵史料。他一路吟咏,写下了一首洋洋万言的旅游叙事长诗松游小唱。诗歌亦文亦白、亦庄亦谐,记述了从都江堰到松潘的32处景观、120处风景名胜、18处历史古迹。2004年,受松游小唱影响,张宗品和王继鼎也踏上了古道寻踪的旅程。松游小唱里描述的古道景象已然模糊、“三脑九坪十八关”以及那些行走的风景大多已经湮没在荒烟蔓草中。然而远去的古道印迹还是深深映在了他们的脑海里。王继鼎用照片和文字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在了九环线的文化长廊一书中,张宗品则用中国传统线描画给松游小唱配了70多幅图。采访:(四川省都江堰市文化馆退休干部 画家 张宗品)这条古道废弃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越来越找不到痕迹了,越来越对现代的发展所,让它消失得无踪无影了,但是在那些山间,在哪些人的破坏能力还难以达到的地方,还原滋原味的存在着,其实那种存在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实际它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具体的感觉,就是几千年来古蜀人,他们从远古走到现在的一个证据,我们通过那样子的一个可以去追寻,他们这个消失了的声音,和他们就是远去的一种声音。解说: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是古道上的马蹄达达、铃声叮当,还是沿江上下、翻山越岭的背脚子和挑夫们的喘息和吆喝?那些赶着骡马的客商以及来来往往的背夫、挑夫,繁华了古道上的关隘城堡。川西高原运来的山货药材囤积于灌县古城,销往全川及全国的十几个大城市,扩散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而从灌县周边、从四川省内外汇集来的茶叶布匹、南北杂货又汇聚于此,运往川西高原以及更远的甘肃、青海等地。由此催生的商号货栈、钱庄银行以及行行色色的加工、配套产业也就应运而生。民间谚语说“搬不空的灌县,对不满的松潘”,“上一回松潘作一回难,下一回灌县过一回年”,便见证了都江堰、松潘这两座因古道而兴盛的古城曾经辉煌的岁月。 今天灌县古城里,便有两座清真寺,其中这座清真寺原名懋功寺,即是当年小金川地域回族商人汇聚之地。西街与南街交界的地方,一家回族商人开设的近200年的老店大兴老店,更是古道繁荣的明证。遗憾的是,我们见到它时,刚刚被拆除了。 采访:(退休教师、摄影爱好者 王继鼎)这个大家现在看到的拆掉的这些房子,这就是以前的客房,那边就是骡马的马房,马槽,拴马的柱子就在那个方向上。每天都有藏羌回汉各个民族的马帮客商进进出出,可以说是水泄不通,生意好得很,他这个信誉也很高,在他最兴旺的时候,他的店门口挂了一块告示,叫做我店开设百余年,来往客商胜浩繁,货物迎前先交柜。当时平常它都是有几十个客人,最高峰的时候有一百几十个人住在这里,一百多匹骡马。 (字幕:马氏先祖马应先 马氏七世长孙 马明亮)解说:而岷江上游的松潘,因其“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历来都是川西北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军事要地。唐代,这里是唐王朝和吐蕃争夺之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潘古城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在此筹边时筑柔远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平羌将军丁玉开始在此大规模修筑松州古城,并在松潘境内修筑多处关隘城堡。这些关隘城堡,既是军事要塞,也成为茶马古道的通道,更是官府查验茶引的关口。(字幕:“ 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清史稿·食货志五) 采访:(松潘县文化馆原馆长 马和平)这个地方叫西宁关这个地方叫金瓶岩,也是旧城堡,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交通要道,上齐镇江关,下齐镇坪。这里是明代的城堡龙潭堡靖夷堡这个地方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遗留下来的一个老城了,它是从茂县到松潘的第二个关口,上面是新民,这下去这个城址一直保存在这里,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从古代的时候他是屯兵用的,这个它也是茶马古道这条线,这个一个重要的关口,这个茶马古道的通道。解说:为了控制茶马贸易,明王朝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易马法,在藏区和西北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松潘由此成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茶马贸易的一些交通要道中,还有土司的官寨,以及原来的一些地方行政中心,由于商业的繁荣,人口聚集的增多,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地方的一个经济中心,集镇因此就出现了,比如说松潘,松潘它最初是个军事重镇,当时松潘它所在川、甘、青的这样一个三角地带,由于它是西路边茶的重地,商业强大,所以它原来这样一个军事城堡的一个性质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城市经济的一种色彩。阿坝州的松潘,可以说藏区里面最早形成的一个,辐射力很强的一个最早的集镇之一。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到了明朝晚期,由于朝廷担心每年大规模的吐蕃在这边,就是藏区它的朝贡规模非常大,每年来的时候人数比较多,担心危及到岷江上游它的安全,所以就改立走现在的黎州、雅州这一带。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直到清朝雍正三年,当时大将军年羹尧还有一个奏章给朝廷,那么这个奏章里面就谈到西藏拉萨那个地方已经开展了茶马互市。一年是改两次的二月和八月交易,请求改为四季交易,还有一个就谈到,因为蒙古人,就黄河两岸、东西两岸的蒙古人,他们传统上的茶马交易是在河州和松潘。所以请求朝廷呢允许恢复在河州和松潘进行交易。朝廷准奏,仍然在松潘的黄圣关外,那么每年青海南部的这些,包括蒙古人,包括后来我们说的藏人这些,他们都是到和州还有我们的松潘关外进行茶马互市,所以从明一直到明清实际上规模也很大,而且它的规模在这个清代,清实录里面也记载到,实际上当时还跟丽江,也就说滇藏线一样。中间最大的交易是川藏线,也就说南路边茶。然后就是松潘和丽江。这两者都是并称。而且从数量来讲,云南它当时普洱茶这边输藏,一年两三万包茶叶,而西路边茶就从岷江上游的,每年也是两万多三万左右,它的规模也相当,一直到民国时期,每年仅仅是灌县,现在都江堰市,那个地方所交易生产的马茶的茶包,西路茶,每年都有两三万包。因为滇茶味淡,而川茶味浓,所以到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老百姓他们传统的,有些老人他们都还知道,他们并不用普洱茶,这个味道太淡。而雅安这边的马茶才有味,吃了以后有劲有力气。解说:由茶马贸易而兴盛的茶马古道,在今天的阿坝州境内,既有沿岷江河谷而行的川甘青主干道,也有多条经历代兴衰更替的茶马古道支线和小路。 从都江堰到川西高原,即有另外一条水路和一条陆路远通藏区。采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徐学书)一条路就是从都江堰乘船,沿着岷江而上,在漩口这个地方,直接到现在水磨镇,就现在水磨中学那个位置,就是他的水码头,那个地方茶叶上岸以后,沿途的马帮早就等候在那里,然后再通过四姑娘山进入小金。还有一个从青城后山翻山,到达水磨的黄龙寺,以前的黄龙港,到达那里,然后跟水路也会合,那个是陆路的背茶包,这个进入小金然后到丹巴这一带。解说:而川甘青茶马古道进入今天的阿坝州境内之后,除了到松潘的主干道之外,又有“西山南道”和“西山北道”二条支干道。其中,“西山南道”由汶川城西出沿杂谷河西进,经理县杂谷脑西入今大渡河上游梭磨河流域,再西入今甘孜州或北上至青海草原。“西山北道”自茂县北沿黑水河西进,过今黑水县入红原草地,再南下刷经寺入梭磨河流域,或北上青海草原。在“西山南道”和“西山北道”之间,还有多条南北连接支道,如沿汶川县西部龙溪沟北上至茂县三龙、沿理县中部茂董沟北上至黑水县城,或经茂县西部维城至黑水县维古乡的道路。清乾隆年间,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官方交易制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由此而形成的茶马古道以及汉藏间的贸易往来却仍在延续。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例如在乾隆初年当时销售的边茶,大概是100余万斤,到了嘉庆初年就将近200万余,而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就达到了400万斤。 解说:茶与马不再大规模交易,然而藏区“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而汉地又对藏区山货、药材有大量的需求。于是汉地的茶叶、布匹、百货与藏区的山货、药材等各种物资往来不绝,成为古道上马帮、骡帮、牦牛帮以及背夫、挑夫们运送的大宗货物了,茶马古道由此演变成为汉藏之间贸易往来的商道。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茶马贸易本身它自身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茶叶大量销售的同时,它又带来了其他商品数量的增加,主要是生活用品,特别是汉区的大量的生活用品进入藏区,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名牌,比如说成都皇城坝的丝绸,九龙堂的哈达,遂宁的泽布,也称小布,内江的糖,金堂的烟,汉源的米,夹江的纸。同时还有青海的盐,甘肃的铜器,乃至于广州的百货。这样一种茶叶和生活用品的销售,藏族要形成购买力,就必须要开发本身的土特产,要有现金收入,于是就导致了藏区的,比如说畜产品,毛皮,药材,山货,沙丁,变成了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并向汉族地区预售,这就导致了藏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大量物品的,根据市场需求的一种持续性的需求和交换。解说:关山万重,刻写商旅蹉跎;江流百转,沉淀古道沧桑。茶马古道已然远去,然而它的碎影却如一抹夕阳,仍映照在古城、古道之间。(第一集完)主持人:古道的碎影中,茶马古道阿坝之路依然清晰可见,故事虽然尘封已久,但仍能在浩瀚典籍和残存记忆中发现它的精彩。今天,我们透过古道上那一抹醉人的夕照,仿佛又听见了古道以及古道城郭上往来不绝的人群和马蹄的声响。而最为珍贵的是,那些曾经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贤们留下的文字与影像,不仅让我们看见了古道最后的印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道推动民族交流融合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不朽功绩。 片头:岷山道 羌氐道 河南道 西山道 松茂古道 川甘青道 民族迁徙通道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标题:茶马古道阿坝之路第二集:古道夕照 现场同期:若尔盖草原上穿行的车辆(字幕:213国道松潘至若尔盖段) 解说:在今天的阿坝高原上,茶马古道早已被穿行在高山峡谷间的公路所取代,正在修建的成兰铁路也将沿着古道的线路连接起今天的川甘青藏。但关于古道的记忆却从未消弭,从当地人的讲述和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仍能看到半个多世纪以前,古道的驮帮、背夫组成的运输队伍在岷江河谷、川西高原上往来不绝,成为古道最后的风景。 现场同期:松潘的集市字幕:2013年5月15日 松潘古城解说:松潘古城的十字路口一带,刚从山上采挖下来的虫草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商人,形成了松潘最大的虫草交易市场。据粗略统计,松潘每年的虫草交易量约2000公斤,这在全国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除虫草之外,松潘还盛产松贝、羌活、天麻、大黄等药材。这些药材加上当地的皮毛、畜产品等山货,历代以来,一直是茶马古道上运送不绝的商品。货物的汇集以及茶马贸易的兴盛发展,松潘古城因此商贾云集,成了川、甘、青三省边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采访:(四川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冉光荣)后来商人力量的强大,他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维护自身商业利益的组织,就是来自同乡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行帮,比如说在松潘就有陕西帮,甘肃帮,河南帮,成都帮,重庆帮,冠县帮,也就是都江堰帮,还有草地帮,建立了自己的商会,建立了自己的会馆。 松潘建立的这样一种商会力量之强,会馆之多,在整个藏区可以说是处于前列的。解说:清朝初年,松潘城内即有“八大商帮”、“四大茶号”、“两大香号”、“两大庄会”。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改“茶引”制为“茶票”制。每票配大方包茶一包重122斤,或配66斤重小圆包茶二包,全年在这条古道上的行票超过三万张。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除茶票制。民国三十年(1941年),输入草地的茶70000包,输出草地的羊毛5000担,松潘工商户达余家。为了促进商品贸易,每年农历六月和十月还分别在松潘举行皮庄会、在灌县举行茸庄会。松潘商贸的繁盛,也引来了军阀和其他势力的介入,山西军阀阎锡山和甘肃军阀马步芳即分别派部在松潘设立了茶商号,德国人则在此开设了“太古洋行”。其时,松潘成为了抗战的物资大后方之一。1941年日本派飞机二十七架,从山西起飞,轰炸了松潘城,重创了松潘的商业。 历代各地涌来的屯兵、商人、驮帮、背夫、挑夫、手工艺人把这里当作故乡,松潘由此成为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之地。今天,他们的后裔大多仍在此生息经营,承继着先辈们的技艺和营生。古城十字路口松潘藏茶坊的老板泽达孝便是古道驮帮的后代。采访:(泽达孝)这条路以前是茶马古道的老路,茶叶驮到我们这松潘来,从这条老路过去到牟尼沟,牟尼沟到若尔盖,若尔盖到红原、阿坝到甘孜州。我们爷爷他们从阿坝,甘孜那边把贝母、麝香、鹿茸、甘松驮过来,弄到松潘来,松潘来了就专门有个仓库,保管室,我们喊保管室,专门有个保管的地方,松潘那里开了一个小卖部,专门销茶叶的,那里来贝母、茶叶全部放在那里,然后从那儿驮到茂县,驮到汶川又去换茶叶,面、米又驮回来,返回来。 解说:泽达孝所讲的这条茶马古道实际上已经不是茶马互市之路了,而是汉藏之间的一条茶货贸易商道,这样的路在阿坝州境内还有很多条,它们或沿用原来的茶马古道,或根据当时地理环境另辟蹊径,在公路未开通之前,这些道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成为了茶马古道路网系统中的小路、支路,为各地的藏族民众提供商贸之便。而茶仍是这些道路上必有的商品。在泽达孝的记忆中,祖辈们不仅驮茶、销茶,还留下了传统藏茶的一种制作技艺。采访:(泽达孝)我们爷爷跟着我们老汉他们就跟我们讲,茶文化,你们必须要继续留下去,那时候喊我们留下去,我们政策是那样的我们也无法,现在我们这松潘十字路口开了一个茶馆,开茶馆的原因我想把茶文化要留下去,留到子孙后代,叫他们来好好看一下,为啥子这样说呢,茶有几种,马茶是必须要拿马茶来熬,那个奶茶是必须要专茶来熬,酥油茶是专门的红茶来熬,其他茶叶熬出来颜色是不对头的,喝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个必须要传下去,不传下去的话,今后的小娃娃些就不晓得马茶奶茶酥油茶不管啥子。 解说:泽达孝所熬制的酥油茶,呈玫瑰色,味道非常独特,配上传统的藏餐,的确是难得的美食。在松潘和九寨沟开旅店的洪俊辉,同样是茶马古道背夫的后代。采访:(洪俊辉)我们的太爷爷当时就是茶马古道贩茶的茶夫,然后他就从都江堰那边贩茶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然后我们就世代定居在这里了。当时从成都,当时从那个方向从成都进来,就是从那个山上过来,经过前面的同源桥进入了松潘古城里面,然后他们进城以后,就是人和货都是分开的,人就住在前面的客栈,然后货就放在旁边的仓库里面。上面这个就是我们太爷爷,他就是茶马古道贩茶的茶夫,上来全部都是靠人背和挑上来的。解说:洪俊辉这本书上的照片来源于一个叫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的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903年-1910年间,他先后4次来到川西北进行植物考察,足迹遍布阿坝州的汶川、茂县、松潘和小金,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片。从爷爷的讲述中,洪俊辉获知这个背夫就是自己的太爷爷。在威尔逊的照片中,还有四幅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松潘古城旧照。而在其他众多的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已经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址遗迹。茂县的叠溪古城便是极为珍贵的遗存。经有关专家考证,一些媒体上传的这张名为路德·那爱德的美国人在1911年所拍的这张叠溪古城照片并不准确,应该是威尔逊1910年所拍的这一幅。叠溪为汉蚕陵县旧地,是川甘青茶马古道必经之地,1933年因7.5级地震,阻隔岷江形成了今天的叠溪海子,叠溪城中心部分沉没其中,古道也因此毁坏。第二年,民国摄影大师庄学本经过这里,用照片记录下了当地重修栈道以及叠溪海子用船转运货物的情景。重修之后,古道更为艰险,叠溪古镇的刘光财老人便随父辈走过这条险道。采访:(刘光财)这个地方就叫观音崖,原来的路就要走这里过去,走这里过去就到那个崖口上,骡骡马马就要走那里过去,那个时候是最危险的一个地方,那里一直过去就到骡骡马马在那里较场起身就要歇太坪,太坪歇了镇家关,镇家关一直到松潘,要三天的样子。那面松潘下来的驮的茶包子,马帮,驮到那里就危险,那个就叫流沙坡,那个地方就危险,危险的地方看到前面就要来人看,有没有这里过去的骡骡马马,如果这里过去的骡骡马马,那里跟着人前面就要挡着,就要跑过来把那边骡骡马马停着,这个观音庙这里稍宽点,这里来才来错骡骡马马才错得过去,不然那里一过去抵起,大家调头都调不过骡骡马马。那个掉骡骡马马经常性,有时候上面垮崖摔下去,有时候把人摔下去,有时候把骡骡马马打下去,你驮的啥子茶包,驮的啥子,那些宝贵东西上去,银元金银那些驮上去,要跟人家调换东西,那里崖口那里摔下去。解说:如今,这段古道因后来修建213国道,大多已毁。唯有叠溪古镇上还残存着传说中的蚕陵和点将台佛教摩崖造像,讲述着古蜀文明的踪影和大唐女将樊梨花点将的故事。而512汶川大地震后再次重生的叠溪古镇则诠释着灾难面前坚强挺立、生生不息的蜀人之魂。沿叠溪而下,岷江河谷两岸古道残影时断断续续,茂县境内尚有飞虹桥、擦耳岩古栈道、茂州古城门等古道残存,汶川境内则有威州姜维城、萝卜寨、雁门关通鹤城、绵虒古城、飞沙关、映秀驿道等遗迹。从伊莎贝拉伯德、威尔逊和庄学本的旧照中,从512汶川地震前这几段影像记录中,我们依稀能看见古道的更多面貌。而流传于古道上的那些歌谣也给我们留下了逝去的风景与故事。采访:(四川省茂县 伍安光)我们茂县,三脑九坪十八关,就没有了,这些运输队伍他把这些地名也变成了顺口溜,:一出北门跑马射箭,渭门关汉人一半,石大关英雄好汉,这个大殿西施万丈,鸡子坪长马吊线,这个马老顶爬死老汉,水沟子一长串,观音崖难过关,太平山就回族一半。 采访:(四川省汶川县文化馆馆长 罗进勇)就是汶川境内这些歇客店,骡马店,驿站这些多得很,所以老百姓就有这样一个说法,过了九龙安家店,百渡麻柳几大湾,走拢同朝吃早饭,就走拢这个同朝吃早饭,川西店在崖边边,这些老百姓一种口语。少少坪图途安,走上凿壁把气叹,就走到凿壁那个地方就歇口气一样的,要喝凉水前不远,小黄崖边路边安,上了牛头放眼看,皮条花红卧龙关。就走到卧龙那样一个情节描述。解说:一路寻觅,一路沧桑。远通西域的桃关、雁门关消失了,但雁门关下的通鹤城还有残垣可见。采访:(汶川县文化馆原馆长 汪友伦)这里就是汶川雁门关通鹤城,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做的通鹤区,上面有个雁门关,他守这个雁门关的部队就住在这个城里面。唐朝的时候呢,西藏的吐蕃国跟唐朝两个争夺这个地方,所以说这个雁门关必须要由唐朝的部队守这个关,才能保护得到这个顺岷江一直到松潘茶马,保证茶马古道的流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是地震过后重新维修的,另外一个没有维修的这面就是原来的古城遗址。解说:寒水驿、映秀驿模糊了,但映秀的古道还在当地人的记忆里留存。采访:(汶川县王学文):以前解放前茶马古道老样子,全部是石头,这种石头,骡马踩过的这些,一直到汶川的位置,现在长起草了。采访:(吴明金):老名叫肖家沟,这就是原来有个栅子门,就是以前那种,等于说从茶马古道,从羊子岭一直就到映秀,原来映秀湾就在这里。骡马店就在这个位置过去,他等于走这个地方,一般歇店的时候,他就在这个地方。原来全是住满了的人,那时候开好多铺子,背背子的全部都在这里吃饭。那个时候还相当宽,那个时候双骡子都要过,那些背茶包子的人行道,那个时候路相当宽,还不是石步子,还不是这些,不是这个石步子,那个时候是双骡子都要走这里过都要错开,这个是个总路,全部都要走这里。这个桥就在这个对着过去,当时那个沟还是有点宽,是以前的老桥,老桥这里过去呢,就是有个苗子,上面有个庙子,这里有个庙子,这里过去全部是,这里过去就在观音口,那个桥多宽,走累到了在那里散下凉,那样子的。解说:经历地震、泥石流的摧毁,加上重修古道时的掩盖,映秀至汶川段的茶马古道面目已然全非。当沿岷江河谷而行的川甘青茶马古道繁华落尽,从汶川沿杂谷脑河西进的古道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伊莎贝拉·伯德女士和庄学本先后沿这条古道前行,记述了清末到民国年间这条古道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在他们的文字描述和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得以看到了当年这条古道上的风情风貌。今天,我们从汶川县城出发,古道夕照仍辉映着岁月的斑驳印痕。西出汶川县城约3公里,一条古栈道断断续续向前延伸,它就是唐代称为“西山南路”、清代称为“威保大路”中的一段克枯栈道。据理番厅志载:“威保大路,皆上傍危峰,下临恶浪,无步平夷,然地路虽险,或在山坡微有依倚叠木为梁,实以土石,犹为坦途。惟偏桥设处,石壁陡立,虚凿石窍而架木其上,号称极险”。偏桥即栈道的别名。今天的克枯栈道尚存一道木门,清乾隆二十四年和嘉庆九年勒记古道修葺的石碑上刻有“履险如夷”字样,碑上还有多处弹痕。512地震时,栈道多有损毁,经重修后又有部分垮塌。沿克枯栈道过河上行,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寨子称为铁邑寨。采访:(四川省汶川县原文化馆馆长 汪友伦)克枯栈道上来就是烟墩,烟墩上来就是这个茶马古道走这里过,翻铁邑寨子,铁邑寨翻过了过后,那边就是下钻,下钻过后那边就霸州城。解说:古霸州,唐贞观年间置,古城遗址在今汶川县龙溪乡的东门口一带。采访:(四川省汶川县原文化馆馆长 汪友伦)明朝的时候好像是民间传说是流落尔山踏坝洲,就这个坝洲城遭过。但是我看到瓦司土司那个时代忠贞里面是康熙年间,惹泽太(音)组织当地的几个寨子烧这个坝洲,后来土司奉中央政府或者省政府的命令来收拾,理骂这个农村里面造这个事,把惹泽太逮了,上面就康熙好多年我还搞忘了,上面记载得有这样一笔,就说坝洲城怎么遭烧的这样一个事情,从这里过后,就这个县城就搬到涠洲去了,不在这个坝洲位置上。解说:杂古脑河与龙溪河在这里交汇,茶马古道由此也分为两路。采访:(四川省汶川县原文化馆馆长 汪友伦)顺着龙溪河进沟可以翻到茂县三龙乡,翻过去是维城,维城那边翻过去是喊瓦钵梁子,翻过瓦钵梁子就黑水了。解说:另一条古道则沿杂谷脑河继续前行,一路上,古道的残影依稀可辨。这是一处废弃的骡马店,屋顶上的帝王百合在夕阳下摇曳,这一珍稀物种曾随着威尔逊的远航漂洋过海,在异国的土地上绽放,成为洋人花园里的宝贝。而作为世界建筑奇珍的桃坪羌寨同样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对面的佳山上,堙没于荒草中的古道似乎仍能听见马蹄的声响。采访:(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博物馆馆长 王嘉俊)这一段古道的话它是全凭人工从山崖上撮出来的,用錾子把它打出来的,由于我们这里呢,崖石比较疏松,所以呢马经常踩的地方,和人经常搭脚的地方,被磨了所以就形成了有窝窝,至今都还看得到。这里是个窝窝,这些都是。古代的时候这个骡马和人所造成的,这里就更加明显了你看,这里有个窝,这里有个窝,然后这里有个窝,这里有个窝就上去了,这个路呢,就这样蹬过了这些台阶过后一直往西伸延。解说:古道的上方,是一座残破的城堡,可以俯瞰桃坪。采访:(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博物馆馆长 王嘉俊)我们站在这里呢,以东四公里啊就是汉代的广柔县的县志所在地,我前面的桃坪羌寨就是当时的县峡的一个隘口,而我们上面呢,就是一个哨所或者瞭望台,因为它的背面就有一个相当于是一个云集的一个,第一是个云地,那么我们这条古道就是从汶川到理县这个古道就要从哨卡,或者叫做瞭望台的眼皮底下从这里通过去。这条古道上的哨所,这个瞭望台的话,它的结构是非常奇特的,这个除了它的背面有一个巨大的军营以外,它本身的结构是非常的科学,因为它这个哨所不是一个四方的堡垒,而是一个只有两片墙址组成的一个可以回音的装置,它背面是弧形,大概有八米长,它前面是弧形的窝窝,在里面放上鼓,或者人在里面吼叫的话,那么对面桃坪羌寨的碉楼或者民居里面就能够收到这边的声音,因为它的结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一它弧形的东西可以反射声音,第二它由两列互相不接触的弧形墙址组成,内部是光滑的,它起了一个共鸣响的作用,它下面有五根木头,鼓放在上面敲响之后,相当于琴弦的弹动,里面一个大的空间的话,就是一个共鸣箱,因为上面是密闭的,而且它声音的话不但经过扩大了,而且声音是非常的特殊,很有趣。解说:走过古城、佳山,道路向下再度沿河而行,经过薛城、甘堡、维关,即可到达理县的杂谷脑。伊莎贝拉·伯德走过这条道路之后,在其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一书中,将薛城筹边楼作为它的封面。薛城汉为广柔县地、隋置薛城戍、唐置维州、明为保县、清置理番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