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

    • 资源ID:2920569       资源大小:725.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马永红( 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 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有回族近七千人,周边有回、汉村镇十余个。七百多年来,当地回族 的丧葬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在我国回族丧葬习俗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曲硐回族丧葬习俗的 调查研究表明,其丧葬习俗的宗教性内容主要源自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而世俗性内容则受到当地汉族很深的影响。 这种 “形变神不变” 的文化互动与发展方式就是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传承模式。数百年来,通过经堂教育、家庭教 育、丧葬礼仪展演和社会交往,曲硐回族始终按照这一模式保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接触,其丧葬习俗在调适中变迁, 在变迁中传承,在传承中调适,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关键词: 曲硐回族; 丧葬习俗; 传承模式【中图分类号】 K899. 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 867X ( 2013) 03 0042 05其运送回本地安埋。近几年来,曲硐回民的葬礼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和仪式: ( 一) 报丧与吊唁 一旦确认某人去世,家人即用布条兜住亡人下颌以防其嘴大张开,抚合其双眼,解开其上衣,为 其脱掉套头穿的衣物,上半身通常只留开襟外衣且 衣袖只穿在左手上,将亡人双手置于大腿外侧下 方,掌心向下,以仰卧姿势将其平放在床上。紧接 着,通常由家人或委托他人到清真寺报丧,清真寺 的阿訇会及时敲响节奏较慢的钟声,村民从钟声节 奏便知有人辞世。同时,亡人家属也会以电话、口 信等多种方式及时通报至亲、好友和近邻,这些人 又会把消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总之,全村人甚至是 邻村人很快就知道村里谁去世以及葬礼何时举行。 由于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每天应做五次礼拜,当 地男性回民若无急事,一般都去清真寺做礼拜。上 午去世者通常在当天 “晌礼” ( 每天的第二次礼 拜,下午一点半左右) 结束后安埋,即使听到钟 声仍不知谁去世者,到清真寺后自然便知。在得知某人去世后,人们会自发地前往丧主家 吊唁亡人,最后看亡人一眼,当地称为 “望迈伊 特” ( “迈伊特” 为阿拉伯语 “亡人、遗体” 之 意) 。在洗浴亡人之前,一般都有亡者亲人守在亡曲硐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县城坝子南部,距位于北部 的县城老街约五公里,全村土地面积 10. 66 平方公 里,是县内最大的回族村,也是滇西最大回族聚居 村。永平县土地总面积为 2884 平方公里,有汉、 彝、回、 白、 苗、 傈僳六个世居民 族。1 2011 年 末,永平县辖 4 乡 3 镇,有 22 种民族居住,全县 总人口 18 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近 8 万人,回族1 万 4 千多人。2回族在永平的人口次于汉族和彝 族,占第三位,分布在 24 个自然村和县城老街, 有清真寺 25 座。3曲硐现有回族近七千人,有新老 清真寺各一座,有回族专用坟园。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呈现了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 分析了当地回族丧葬习俗的传承模式。一、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穆斯林去世后,按照伊斯兰教义,如果在太阳落山前有足够时间完成葬礼仪式,当天须将亡人安 埋; 如果来不及,则次日安埋,因特殊原因可于第 三日安埋。曲硐回民的通行做法是: 上午去世即日 埋,下午去世次日埋,不等外地亲友。在外地去世 的回民,如果三日内能被运回曲硐,家人会尽量将【收稿日期】2012 10 10【作者简介】 马永红 ( 1968 ) ,男 ( 回族)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我国多民族地区公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研究: 以云南为例” ( 项目编号:阶段成果。09BMZ020 ) 42 第 3 期和少英,马永红: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者身边,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们。大家都很安静,没有嚎啕大哭的场面。看望者三三两两来到亡者身 边,看亡 人 一 眼,劝 丧 主 要 节 哀 顺 变,为 亡 人 祈祷。( 二) 备丧具及坟墓 曲硐回族的丧葬用具由清真寺统一制备,供大家借用,主要包括停尸床、盖尸布、经匣、经匣盖 布、围帘 ( 一块白布帘) 、桶、盆、壶、瓢等。停 尸床有男女之分,经匣有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儿 童之分,其它洗浴用具不作区分。村里有回民去世 时,家属或亲友到清真寺报丧时会顺便借走这些用 具。当天安埋就全借,次日安埋通常只先借停尸床 和盖尸布,但有人为了方便也会一次性带走全部用 具。借来停尸床后,家人便将停尸床置放在家屋正 堂,将亡人移至停尸床上,让其头朝北脚朝南,用 白布盖住全身,用写有阿语经文的 “围帘” 从内 侧遮住正堂门,以便洗亡人时让屋外的人看不到里 面。在葬礼前家人还需准备包裹亡人的身后布、参 加葬礼的亲人所需的孝帽、亡人的赎罪金及安埋亡 人的坟墓。身后布是为亡人准备的尸衣,用一块长为三丈 六尺左右的白布简单裁剪而成,无领无袖,缝制时 不回针,包裹时不打死结,当地也称 “香布” 或 “卡方” ( 阿拉伯语音译词) 。男女身后布大同小 异,男子身后布为 “毛裳”、 “小包袱” 和 “大包 袱” 三件套; 女子身后布为 “毛裳”、 “小包袱”、 “大包袱”、 “裹胸” 和 “盖头” 五件套。村里老 清真寺门口有一家丧葬用品店,专门制售身后布, 每套一百多元,附送一小瓶香水、一小盒麝香、一 小袋冰片、一块香皂、少许皂角、两块毛巾和一对 胶质手套。很多人生前就为自己或家人备好身后布 及这些洗浴用品,存放家中,以备不时之需。据店 主介绍,身后布长为三丈六尺只是一种说法,实则 根据个 人 身 高,以 够 用 为 度,本着节约的原则 制作。回族的孝帽与平时礼拜所戴无沿白帽一样, 亡人配偶、子女、孙辈等至亲在 40 天内一般都戴 孝帽。近年来,村里戴面纱的女子渐多,一般不再 戴白帽。很多村民平时都礼拜,都有白帽或白色面 纱,很少有人临时去买孝帽。如果没有,则必须准 备,随时可到老清真寺门口的小店购买。人们参加 葬礼无需穿着特别的服装,只要洁净即可,同时需 要保持身体干净,具备做礼拜的条件。赎金源自伊斯兰教教义,俗称 “伊 斯 科 特”( 阿拉伯语音译词) ,就是以施散钱物的方式罚赎亡人生前所欠斋拜,亡人生前少斋戒一日或少礼拜 一次,按半升小麦 ( 约三市斤) 的价值为标准进 行罚赎,赎金应给遵守教义的贫困者; 亡人遗产的 三分之一可用作赎金,若不够就采取 “转赎金” 的方式处理; 若亡人没有遗产却欠斋拜,可由亲人 借钱 “转赎金”,然后将钱归还他人。因此,亡人 的赎金额度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数量标准,有多 有少。曲硐村近几年实际发生的赎金数量一般为两 三千元左右,未严格按 “遗产三分之一” 的标准 执行,没有借赎金的现象,也没有人严格测算所需 赎金的实际金额。有人生前就备好自己的赎金,有 人则是死后由家属临时准备,全部赎金都在葬礼上 分发给清真寺、葬礼上诵经的阿訇、参加葬礼的老 人和小孩以及贫困者,葬礼结束前须分完。为便于 分发,所备赎金多为小面值钞票或硬币。如果某人下午去世而无法当天安埋,亡人亲 属、好友、近邻会自发前往探视亡人,劝慰家属, 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缅怀亡人、感悟人生,陪 家属们度过夜晚,俗称 “守夜”,忌称 “守灵”, 以别于当地汉族的同类仪式。葬礼前的守夜非必有 环节,当天无法在太阳落山前安葬亡人时,才进行 守夜,且最多只守一夜。守夜时,男女一般不同 坐,男人多戴白帽,女人多戴面纱,也有人什么也 不戴,丧主家提供茶水及葵花籽或瓜子之类的小食 品,不备饭菜。永平回族一直实行土葬,一般不与其他民族同 葬一地,每个回族村都有专门的坟山,在各村坟山 上不同家族的墓地又相对集中。曲硐村回族的坟山 位于村西北,名叫 “拉玛山”。当地回族坟由墓身 和辅坑组成,墓身叫 “燕子窝”,为一长形土穴; 辅坑叫 “牛吃水”,为一方形直坑。挖坟时先挖辅 坑,约一米见方两米深,然后在坑底北侧开一圆 孔,洞口大小能容一人爬行通过,沿洞口往北开挖 一长方体洞穴,底部低于洞口底边四五十厘米,洞 顶成拱形,洞体长须大于墓主身高,宽高须容一人 直跪于洞内安放亡人,洞底北侧再挖一拱顶平底小 洞,像个小窑窝,用于放置亡人的头。挖好坟后, 在小窑窝处放一碗点燃的木香,用一块未经火烧的 天然石材盖住圆形洞口,用土回填辅坑,在辅坑表 面北侧边缘处插一石块作为墓身与辅坑的界标。村 里有人专门提供挖坟服务,很多人在四五十岁或更 年轻时就为自己挖好空坟。有人去世后,人们只要 沿界石南侧掏空辅坑,取出墓身洞口盖板石即可安 4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0 卷葬亡人。( 三) 洗亡人及入殓 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就进入洗亡人的环节,俗称“洗迈伊特”,就是用洁净的温水和香皂以回族平 时 “做大净” 的方式为亡人沐浴净身,通常由三 至五人合作完成。停尸床头高脚低,四周有凸边以 防水溢,低端有一孔,孔下放一大盆接水。在洗亡 人之前先得 “转香”,由七人或九人站在停尸床 边,围着亡人重复念 “赞圣词”,其中一人手持燃 香,以阿拉伯语念 “赞圣词” 一遍,将燃香递给 旁边一位,接过燃香者念 “赞圣词” 一遍后,再 将燃香 递 给 旁 边 一 位,顺时针依次循 环,共 念 “赞圣词” 六十三遍取六十三这个数字是因为 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共在世六十三年。洗亡人 时,有专人用一块白布为亡人遮羞,对女亡人还要 盖住胸部,其他人则分工负责舀水、翻身和洗浴。 为亡人净身者一般为亡人的同性别亲属,按照与亡 人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辈分关系由长及幼的原则确 定。如果亡人无家属或家中无人会做大净,则可以 请阿訇或他人帮忙。洗亡人仪式于出殡前在亡人家 屋正堂内进行。为亡人净身后,随即由洗者用身后布包裹洗浴 后的亡人,俗称 “穿卡方”。 男性身后布为三件 套,贴身穿的叫 “毛裳”,裁剪时用一幅白布对 折,在折线中央一侧剪开一个能套头的半圆口,用 于包裹亡人脖颈至膝盖下的部分; 第二层叫 “小 包袱”,是一块幅长与亡人身长相当的白布,用于 包裹全身; 最外层叫 “大包袱”,是一幅超过亡人 身长的白布,长过亡人头脚两端的部分用来提携亡 人。有的还给男性亡人戴白帽。女子身后布为五件 套,除男子所用三件外,还有 “裹胸” ( 一块包裹 胸部的白布) 和盖头。给女亡人穿卡方的顺序为: 裹胸毛裳小包袱大包袱盖头。给亡人戴盖 头的方式与活人带盖头相反,活人罩头遮肩,亡人 罩脸遮胸。穿好卡方后,用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白布 带捆扎亡人腰部,再从外层卡方头脚两端分别撕开 一小幅白布,沿亡人头、脚外侧捆扎卡方,以防散 开。包裹亡人前,人们把一种特制香水撒在身后布 上,点涂于亡人身体的二十四个部位,俗称 “二 十四头”,即额头、鼻头、两个膝盖头、十个手指 头和十个脚趾头。香水是用麝香 ( 或其它香料) 和冰片调制的混合溶液,二十四头则是一个人礼拜 叩头时身体着地的二十四个点。涂撒香水是为了保 持亡人芳香,防止虫蚁蛀食。 44 穿好卡方后的仪式为入殓。人们将遗体放入从清真寺借来的 “经匣”,用干净的稻草捆扎一个小 枕头,置于亡者头下,合上匣盖,用一块绿布覆盖 在经匣上面。经匣是一个带盖的长方体木匣,置于 一个四脚托架上,整体结构似轿形,托架前后四端 分别用铁链扣接在四根木棒上。近年来,木匣和木 棒的材质不变,但托架和系在木棒上的绳子已改用 金属材料。绿色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色,寓意 “和 平”,在 绿色盖布上印有 星月图案和阿拉伯语 经文。( 四) 殡礼及下葬 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可以出殡了。出殡时,由八位青壮年男子抬起经匣出大门,送葬的阿訇及亲朋 好友随其后,前往坟山。出大门前,亡人头向前脚 向后,以示向家人告别。出大门后则将经匣调转方 向,让亡人脚向前头向后,以示亡人盼望尽早入土 为安。送葬队伍通常有数百人之多,但所有送别的 女性只能送至丧主家的大门口,不出门。一路上, 青壮年男子会争相从他人肩上接过抬经匣的木棒, 不用谁安排,前行数步即换人,路上所遇行人和车 辆等都会主动停下,为送葬队伍让道。到达坟山后,首先举行 “转赎金” 仪式。曲 硐回族坟山上有一块平整的环形草地和一个带石桌 和石凳的长方形诵经亭。人们把经匣置放在草地西 侧,让亡人头向北脚向南。送葬的人们自动选择位 置沿环形场边围经匣站立,面向草地中央。亡人的 孝子和主要亲人排成一行,站在草地西边的环道内 侧,背对草地中央,与站在西边环道上的人面对 面。孝子手持用白布包裹的赎金,传递给他左侧的 人,然后大家以逆时针方向逐一传递赎金。转完一 圈回到孝子手上后,孝子将赎金传给他右侧的人, 大家以顺时针方向再将赎金传递一圈,传至孝子手 上结束。传递赎金时,每位参与者接过赎金,用阿 语轻声说, “我已接受它 ( 指赎金) ,我再把它转 赠给你。” 每个人接受赎金后都再转赠他人,接续 传递两遍,传递多少人次就意味着赎金增加了多少 倍。转赎金时,分别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传递的 原因主要是避免重复转赠,同时又尽最大可能增加 赎金的数量。过去都是由孝子逐一递给每一位送葬 人员,而如今已演变为送葬人员之间接力式传递。转赎金两圈后随即进行殡礼仪式,当地人称为 “站拜”。所谓站拜就是站着礼拜,为亡人祈祷, 是回族葬礼中最重要的仪式。站拜与平时礼拜方式 不同,没有鞠躬、叩头和打坐,人们从头至尾都站第 3 期和少英,马永红: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着。站拜时,此前在草地边围站的所有人走入场内,排成若干行,像平时做礼拜一样,面向西,肩 并肩地站在经匣的东边,由一位阿訇站在前排中央 诵念阿语经文,带领大家进行殡礼,为亡人祈祷。 是否举行殡礼是当地回族是否认可亡人为穆斯林的 重要 标 志,没有该仪式的葬礼不算真正的回族 葬礼。殡礼后,下葬仪式和诵经仪式同时举行。所有 人员分为两部分,一些人将亡人抬往坟地安葬,另 一些人进入诵经亭诵念或聆听 古兰经。人们将 经匣抬至坟地后,将其停放在坟墓辅坑南侧,一人 从辅坑底部洞穴进入 “燕子窝”,一人站于坑内, 外面的人移开匣盖,数人共同提起亡人,缓缓移入 辅坑。如果亡人是女性,下葬时须由四人手持经匣 盖布的四角遮护亡人,对于男性亡人则不一定遮 护。亡人经由站于坑内的人传递给洞内的安葬者。 洞内的人将亡人以侧卧姿势安放头朝北,脚朝 南,面朝西,解开困扎亡人腰部的布条递出洞外。 若亡人是男性,需打开遮其面部的白布,使其脸露 出; 若亡人是女性,则不打开遮其面部的盖头和白 布,不露其脸。然后,外面的人随意拣三块土递给 洞内的人,分别置于亡人颈部、腰部和膝盖后侧。 这三块土既起一定的支撑作用,也代表三层含义: 真主造化的人来源于泥土,人死后也要归于泥土, 将来还从泥土中复活。放好土块后,洞内的人爬 出,由站在辅坑内的人用石板盖住洞口,以树枝和 捆扎亡人的布腰带堵塞缝隙,用少许土稳固石板底 部,然后爬出辅坑。接下来,数人一起向辅坑内回 填土方,直至填满,在辅坑表面北侧边缘插入界标 石。然后,在场的人同作祷告,离开墓地,由几位 年轻人将经匣抬回清真寺。诵经仪式就是诵念整部 古兰经 ( 共三十 卷) ,在诵经亭内举行,与下葬仪式同步。根据诵 经人 多 少,有人从坟山管理处取来一部或两部 古兰经,置于诵经亭中央两个石桌上,诵经者 围桌跪在地毯上,听经者坐在后面的石凳上,数人 抬着 古兰经 走过每个人面前,会诵经者自取 一本,不会者则静坐聆听,不规定要诵念多少部或 多少卷,会诵经者多则多诵,会诵经者少则少诵。 接下来是散发赎金。关于分发对象和标准,若 亡人生前有遗嘱则按遗嘱办; 若无遗嘱,按照家属 意见办; 若家属无意见,则按照清真寺现行规定执 行。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时,曲硐清真寺管委会的 规定是: 诵经者每人发五元,其它前往坟山参加葬礼者每人两元,不够不追加,余款归清真寺。赎金分发是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分发完毕后人们便离 开坟山回家。需要说明的是,若遇阴雨天气或前往坟山举行 葬礼可能影响下一次礼拜时,除下葬外的其它四项 葬礼仪式则在丧主家举行。如果丧主家不够宽敞, 就在清真寺举行。当然,最多的时候则在坟山举 行。以上介绍为在坟山举行葬礼的情况,而在丧主 家或清真寺举行转赎金、殡礼、诵经和分发赎金仪 式时,只是地点不同,具体内容和方式都相同。( 五) 搭救亡人 在曲硐,回族丧主从葬礼当天起将举行一系列“搭救亡人” 的活动。这些活动兼具宗教性和民俗 性,俗称 “三朝五七”,其目的是通过丧主为亡人 施济和祈祷而 “搭救” 亡人。这些活动经过数百 年的变迁与调适,在时间上已经形成统一规范,具 体时间窗包括 “三朝、一七、二七、三七、满月、 四十天、七十天、百天、满年、三年、十年、三十 年”。这些活动的时间大致以天、周、月、年为频 度设定,频度由高到低逐步递减,与亲人离世后的 悲伤心情由强到弱的过程相一致。另外,在每年的 开斋节,亲 人 都会到亡者坟前诵经祷 告,俗 称 “游坟” 或 “走坟”。二、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传承模式回族的先民们在本民族形成过程中就开始应对民族文化调适问题。先民们中的一方是来自外国的 “回回”,一方是来自中国本土的汉人等。来自两 个国家、两个族群的双方通过跨国婚姻在中国的土 地上组建家庭,两种异国异族的文化在这一个个家 庭中发生碰撞与融合。一方面,两种文化间需要进 行共时性调适,在互动中以文化涵化的方式融合成 一种双方认同的新文化,进而形成最初的回族文 化; 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融合后的新文化又要进行 历时性的认同,即文化传承,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互 动中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不断 地发展自己的民族 文化。据 永平县民族志 记述,回族进入永平起 于南宋宝祐元年 ( 公元 1253 年) 。当时忽必烈率 领十万大军进攻大理国,有许多从中亚细亚及阿拉 伯地区征调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充当了士兵,驻守 在保山 ( 古称永昌,永平属之) 以东、红河以北 的广大白、彝居住的地区,征战结束,他们长期留 居这些地区从事生产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回 4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0 卷族。4曲硐所处的县城坝子主要居民为汉族和回族,因此曲硐回族的习俗中既有伊斯兰文化成分又 融入了汉族文化成分。正如高永久所说, “丧葬习 俗是任何一个民族日常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体现出本民族的宗教及文化传统。”5曲硐回 族的丧葬习俗自然也是这两种文化的聚合体,其聚 合方式主要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 “神”,以汉族世 俗文化为 “形”,神形交融。曲硐 回族从伊斯兰 教 义 中 选 取 “主 命” 或 “圣行” 的有关丧葬的教法规范,形成自己丧葬习 俗的 “神”; 同时吸收当地汉族丧葬习俗中与本族 丧葬习俗核心内容不抵触的成分,作为自己丧葬习 俗的 “形”,有时也会创新一些伊斯兰丧葬教法不 禁止且汉文化不倡导的内容。曲硐回族丧葬习俗的 “神” 彰显的是本族不同于他族的特色成分,是本 族丧葬习俗的核心; 其 “形” 是与当地汉族丧葬 习俗互动的粘合剂,彰显的是相同或类似于他族丧 葬习俗之处,是本族丧葬习俗的边缘层文化元素。 如丁宏所言, “汉文化是回族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回族认同的文化符号。这种认同加强了回族与 主流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回族发展自始至终与中国 社会保持一致。”6在曲硐回族的葬礼过程中,主 要程序和环节都源于伊斯兰教法要求,如洗亡人、穿卡方、转赎金、站拜、诵经、下葬、坟墓地下部分的结构等,其核心内容是按照穆斯林礼拜的条件 帮助亡人洗浴、穿衣并完成最后一次礼拜,然后按 照穆斯林通行的一种方式安埋亡人遗 体。 葬 后 “做七”、砌坟方式、坟的外形等虽不违背伊斯兰 核心教义,却有着很深的汉族丧葬习俗的烙印。因 此有人说, “我国回族有着坚定的信念,又能汲 取、融汇所在环境的文化因素,在自存、自壮中, 始终保持自豪、自重的情感,融而不化,和而不 流,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极具个性的 民族。”7总而言之,在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中,宗教性 内容主要源自伊斯兰教义和教法,世俗性内容则受 到本地汉族习俗很深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仪式以阿 拉伯语为主,世俗生活以汉语为主; 他们的宗教建 筑多带阿拉伯色彩,世俗建筑则与汉族接近; 他们 在宗教仪式上戴白帽、面纱,平时所穿服装则与汉 族相差无几。这种 “形变神不变” 的文化互动与 发展方式就是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传承模式。数百 年来,通过经堂教育、家庭教育、丧葬礼仪展演和 社会交往,曲硐回族始终按照这一模式保持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接触,其丧葬习俗在调适中变迁,在变 迁中传承,在传承中调适,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参考文献:1 永平县志编篡委员会 永平县志 M 昆明: 云南 人民出版社,1994: 12 永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永平县少数民族人口情况4 永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永平县民族志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675 高永久 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专题研究 M 北京: 民EB / OL 2012 6 14永平县人民政府信息公族出版社,2004:79开 网 站 http: / / wwwmodel1 / newsview aspx?6 丁宏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J 西北民族研究,2005,( 2) 7 王国强 走进回族 M 银川: 宁夏人 民 出 版 社,2008: 41stats yn gov cn / canton _id = 18390363 马国盛,马品珍 前进中的大理穆斯林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The Funeral Custom and Its Model of Inheritance of the Hui People in QudongMA Yong hong( 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Abstract: As the largest village of the Hui people in western Yunnan,Qudong has a Hui population of nearly seven thousand,nearby which there are over ten Hui or Han villages Over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years,the funeral custom of the local Hui people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now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still preserved,which is typical of the funeral custom of the Hui in China Based on the author's fieldwork and the documents on the local cultu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eral custom of the Hui people in Qudong,and analyzes the model of their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Key words: Hui people in Qudong; funeral custom; model of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万志琼) 46

    注意事项

    本文(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