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老北京民俗文化.doc

    • 资源ID:2920514       资源大小:567.50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老北京民俗文化.doc

    北京民俗文化一、京腔京韵北京话北京是一座富于乐感的城市,这里除了沉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外,还另有一座嘹亮的人类的讲坛。 在北京,你会听见最标准的普通话,但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的还是充满了浓厚地方特色的北京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古韵风情也随着该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改变了它的味道,但是单单那蕴含在每个北京人骨子里,随口你别便能脱口而出的老北京方言、土话淋漓尽致地透着老北京的浓郁风情。 有人说,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如果你来看过了,听过了,也必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了。 北京话的形成 北京话可以说是中国的方言中最丰富最有趣味的一种。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今天的北京方言也经历了众多外来语言的汇集和熔炼。即使是今天你还可以从北京话中找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遗传下来的古话、俗语。 契丹族和女真族南下,使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大的一片"领地"。再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而使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然而,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满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六十万人,文化又低,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统治将近三百年,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在满族诚心诚意地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又不是简单地放弃了满语、满文,而是互相同化。除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 例如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您"字。"大夫"一词则是源于女真族。明初朱棣带给北京的是吴侬软语,清兵入关后满人的方言也随之而入,随着对外窗口的不断拓展,外国语言也加入到了本国方言的行列,如"沙发"、"席梦丝",还有谁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北京话既有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有江南话的清脆优雅,自元、明、清至今这近七百多年历史中,将北京话造就成了大家都容易听得懂听得清楚的"官话"。 品品北京话 大多数的地方在语言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只要是当地人一开口,别人就能听出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如果你听见有人说,二五眼-傻瓜,敢情-确实;皮实-结石耐用;数落-抱怨,责备等这些词,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说话者一定是个北京人。 有些人对北京话有着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北京话讲话就是在每个词的词尾加个儿音,其实这可真是对北京话的一大误解。 如果你来细细品味一下北京话,你从中还能看出北京人的那股机灵劲。他们描绘一个东西或者谈论事情的时候,用词非常生动、丰富,仿佛那些个事,那些个物件就活生生地在你的眼前。 比如北京人会用"宰人"来形容价格高得离谱的商品,仿佛卖货者就是一个刽子手。当说一个人无知,办事没把握的时候,北京人就还会说他"不着调"这仿佛是在说,一个人连自己说话的调子都找不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没辙"和"抓瞎"也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他的意思是说,事情很难办,没办法解决。仔细琢磨一下这两个词,你就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用得是多么的巧妙与贴切。你想想,你怎么能驾驶着没有轮子的车行驶,怎么能瞎着眼睛抓住东西呢?细品北京话,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种悠然自得,天大的事也能够把它说得有一搭无一搭的,不经意中,透着一种懒散,但是那种智慧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当傍晚来临,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远望天空似乎还有一丝亮光,随着悦耳的哨声,家鸽飞回了自己的窝棚,原本喧嚣的城市也即将迎来它安静的夜晚。面对如此的景色你会怎样表达呢?其实在北京人眼里,这就是天刚"擦黑儿"时的样子。北京话中的幽默成分无处不在,即使是生活中有着再说的无奈,从他们的口中你也能感受出北京人那种天性中的随和与开阔。当你做了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的时候,北京人往往会感慨地说:"砸锅了"。锅对一个家庭里用来吃饭的物件,如今锅都砸了,也就意味着没饭吃了,这也就足见"砸锅"这件事情的糟糕。时过境迁,很多北京的老话,俗语其实也已经在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淘换-仔细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倒窖-翻扯旧事,即回忆往事;甩片汤话-甩闲话;嘿喽儿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老北京的词汇被各地的人们所熟识和接受,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词语。例如猫腻儿-哄骗,欺骗;巴结-讨好、奉承;怵头-胆小,害怕;外快-额外所得;眼跟前-最近的;找茬儿-找麻烦,招惹;倒腾-一再的做某事;走了眼-即把东西看错了,用在这里是引申,即分析问题不正确。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等。当然也有一些从具有浓郁北京味道的词汇,但是这些词却很少被其它地方的人多接受或者使用。尤其是北京有很多的土语是让人非常的难以理解的。比如说"嗳!我说"这个词是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它总是在北京人说正常事之前出现。例如"嗳!我说,昨儿晚嘛晌儿你干嘛去了!" 实际上按普通话说"昨天晚上你做什么去了!"而北京人说话拢么闼槎芗虻囊痪浠熬捅涑闪饲氨叩难印嗳!我说"的"说"字要轻读一带而过,在这句话里"嗳!我说"这三个字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打个招呼,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同"嗳!我说"一样还有一个词也是北京人离不开的就是"您猜怎么着,昨儿我碰到老兄弟(注:弟字读轻声)了!" 意思差不多但是外人就不明白了,你还没说什么事呢就让我猜?猜什么呢?不明白。 再有像什么"我说你在这儿瞎日咕什么呢?"这里"日咕",外人不明白,实际上"日咕"是"做"和"弄"的意思,用普通话说"你在干什么"?还有像"倒(注:dao)咕","倒(注:dao)腾"都是这个意思。二、老北京的戏园文化中国的演出场所与中国戏曲相伴随,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各阶段的称谓也不同。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歌舞艺人最初是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后来开始出现土台子,即无盖顶的露天之台,称为"露台",观众于四周围观。 到西汉时开始出现"看棚"。张衡两京赋中就有观看百戏而设有看棚的描绘。看棚是观众席建筑,观众居高临下观看百戏,这是非固定的露天的演出场所。 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乐棚"。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演出场所。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是后世"庙台"的前身。 宋元是中国戏曲日臻成熟时期,这时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勾栏是看棚、乐棚和露台三位一体,内有戏台、后台、看席和神楼。元初杜善天套曲庄家不识勾栏中描述戏台上部像"钟楼模样"。为了便于观赏,观众席前低后高,全部是木制结构,初具剧场形制。北京明初时就有两条胡同以勾栏定名。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于倒塌、着火,到明代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为盛行,称之为"茶园"或"茶楼"。这与北京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一边品茗,一边听戏。 当时没有"戏票"一词,品茗听戏只付"茶资",实际是戏价。 清中叶以后北京的茶园已颇具规模,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不以品茗为主,而是以听戏为主了,茶园也随之改称××园,或称戏园子。 民国时期许多戏园子内部形制都相继加以改造,舞台加了大幕,观众席也逐渐改为半圆形排椅了,前沿突出的镜框式舞台替代了正方形三面敞开的旧戏台,并加了灯光。2O年代后,戏园名称大都改为戏院了。 日本侵占北平时期是戏院萧条时期,到解放前夕北京只有十几座戏院和一些小型茶社、游艺社、曲艺厅。 解放后,对北京旧戏院相继进行了重建,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改称"剧场"。同时,兴建了一批新型剧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个剧场是石景山剧场,建于1952年;新建的第一座歌舞剧剧场是天桥剧场,建于1954年;新建的第一座话剧剧场是首都剧场,建于1955年;新建的第一座民族剧场是民族文化宫礼堂,建于1959年;新建的第一座工人演出场所是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建于1959年;北京剧场座位最多的北京展览馆剧场,有观众席2763个,建于1959年 透过小小舞台的发展,我们可以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戏园漫谈 昔日的老戏园子与今日之剧场大不相同。老戏园子一般在临街,门前竖有一个木制单门牌坊,坊额题写园名,顶部有脊形小屋搪,以防日晒雨淋。戏园子内的戏台为正方形,砖木结构,台子四角有木柱,台前两根柱子分别挂有对联,戏台正面有雕刻精致的护栏,护栏顶端装有木刻莲花或小狮子作为点缀,在戏台顶部装有垂花倒栏杆,与下面的栏杆相对称。 观众座位是长桌长板凳。戏台三面都有座位,三面都有看楼。楼下正面座位与戏台垂直摆放,听戏的人面对面坐着品茗听戏,想看戏得侧身扭头。戏台两侧的座位是斜着摆放,与戏台成锐角形,观众也是面对面,看戏需侧身扭头。从此也可看出当时叫茶园、茶楼是有原因的,是以品茗为主,看戏为辅。过去一般说"听戏",而很少说"看戏"。楼上的座位三面都是正对戏台的,因为地方窄。座位区域各有名称,楼下正面叫"池座",楼下戏台两侧叫"两厢",两厢后面靠墙处备有高木凳,叫"大墙";楼上称"楼座",前面为"包厢",楼上戏台后两侧叫"后楼"。在后楼看戏只能看到背影所以后楼不收费往往是内部人员亲友看戏之处。昔日老戏园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戏台对面楼下后边中间设有"弹压席"。弹压席设有一张长方桌子,桌子上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弹压席"三字。桌子上还有一个小木架,上插令箭。这是为维持园中治安而设置的,开戏后士兵全副武装入座,园方奉上茶点,逢年过节还送红包,以求官方多多照应。 旧戏园子这种格局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打破,广和楼一直沿续到20年代。 清代至民国初期戏园子大门外都贴有海报,但不是每日都换。海报只写某戏班、某演员演出,上写"吉祥新戏,风雨无阻",没有具体剧目,每天上演的剧目全凭道具。每天将戏中代表性道具摆在戏园子大门外,戏迷一看便知道当天主要戏码了。每日的戏单开始是木刻印在黄纸上,收费很低,后来改为石刻印在粉红纸上。铅印是20年代后的事了。 清代戏园子演出时间很长,长达10-12个小时,不演夜戏。"茶资"多少不是以戏论价,而是按座位论份。除供应茶水外,还有另付费的小吃(黑白瓜子、盐炒小花生等)装在小盘子内。不过当时不收费,到压轴戏(倒二出)开演前后才收费。"扔热手巾把"是北京老戏园子一大特色,也是绝活儿。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扔得十分准确,随时收取小费,多少随便,从不计较。 清代京师内城禁止卖戏,因此戏园子都在外城。清朝中叶又禁止妇女到戏园子听戏。嘉庆初年,有一个御用文人叫郎葆辰,善于画螃蟹,偶尔作诗,很诙谐,因此人们送他个恢谐的外号,叫"郎螃蟹"。他认为京师妇女出入戏园子有伤风化,于是上奏折提出禁止妇女出入戏园子。这是当时一些人的封建偏见,人们称戏园子,就是把戏园列入"子"字行业,属有钱人和士大夫消遣的地方,与店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属"下九流"行业。结果,嘉庆皇帝准奏,从此戏园子不卖女座。清稗类钞载:"京师戏园向无女座。妇女欲听者,必探得堂会时,另搭女桌,始可一往,然洁身自好者,尚裹足不前也。"到光绪末年,女观众开始出现了。这是由"庚子赔款"上演"义务戏"开始的。腐败的清政府为了赔款,强迫上"国民捐",演义务双必须满座。妇女是半边天,妇女上戏园子听戏,往往全家跟随,当然上座率就高了。因此义务戏开禁,但男女分开,妇女在楼上就座。辛亥革命后,才打破了男女界限。妇女涌入戏园也促使了京剧的发展。过去京剧行当中是以生为主,妇女观众的加入,使旦行与生行平分秋色。 随着中国末代王朝的崩溃,戏园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民国元年兴建的第一舞台(位于前门外柳树井街路北),首先打破了旧戏园子的格局。观众座位变成了横排长条木椅子舞台为椭圆形,台中央设有人工转台,并第一次使用了幕布。接着,新建的开明戏院仿外国剧场形制,观众席是一排排单人座椅,并开始实行对号入座。此风一开,许多旧戏园也纷纷仿效改建。广和楼、广德楼和三庆园改得最晚。   戏园集锦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到清代初期,称为"雅部"的昆曲开始衰落,而称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因剧种增多、剧团增多,观众范围也扩大了,剧场也随之增多。清初许多私人宴集之所开始对外营业,称为"茶园"、"酒园"或"戏馆"。据藤阴杂记记载:"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家楼即今广和剧场前身;月明楼位于永光寺西街,今无。雍正年间,著名的茶园除查家楼外,还有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太平园、四宜园和蓬莱轩、升平轩地点如今已不可考矣。方壶斋进人了北京街巷名称行列保留至今,位于今宣武门外永光西街北,名为方壶斋胡同。 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兴盛,北京戏园数量也在大大增加,约有4O座。著名戏园如下: 广和楼 位于繁华的前门外肉市。原为明末大盐商查氏私人花园。清康熙年间就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康熙曾到此看过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康熙二十八年(1689)长生殿在此演出,适逢佟皇后丧葬期间,触犯禁忌而掀起了一场风波。这是一次堂会性质的演出,观剧者最后受到革职和革去国学生籍的处分。光绪年间广和查楼连遭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北京"白薯王"王静斋(王杰)购买了广和茶楼,重新修建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戏台柱子红底黑漆的对联"学君巨,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结义,重重演来,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在上下场门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上写"盛世元音"四个大字。据传,这副台联为清咸丰年间二甲进士陆润亭所写。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之黄金时代,喜连成、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潭富英、雷喜福等名角都在此登台献艺。"白薯王"死后由其长子王善堂经营,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广和搂营业萧条,难以维持,便以922000元伪币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将广和楼拆毁,想重新修建,但未来得及重建日本便投降了,因此到解放时广和楼还是一片废墟。人民政府重新兴建了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 开明戏院 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建于1912年,由中日商人合资兴办。这是一座新型戏院,为洋式二层楼,门脸为椭圆形,舞台台口为半圆形,介于西方镜框式舞台和中国传统正方形舞台之间,也可以说是中西结合,舞台使用了黑绒大幕。建成后只演电影,后来加演文明戏(即话剧)。2O年代后,京剧名角梅兰劳、杨小楼、余叔岩、孟小冬等经常在开明戏院演出,盛极一时。4O年代初,评戏皇后白玉霜在此演出。解放后改名为民主剧场,以河北梆子演出和演电影为主。现改名为珠市口电影院。其建筑仍保持原有风貌。 第一舞台 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北,建于1914年,是京剧名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与商人集资兴建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叫第一舞台,当时的确名副其实。概括起来可有5个第一:是第一个具有3层楼观众座的戏园子;是第一个实行环形折叠式排椅的戏园子;是第一个改方形舞台为椭圆形舞台的戏园子;是第一个没有台柱子的戏园子;是第一个采用大幕和实行人工旋转舞台的戏园子。剧场建成后,众多名角争相在此登台献艺,许多义务戏也在此演出。可惜,1937年的一场大火,使第-舞台付之一炬。 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三、老北京的服饰服饰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因此她把服饰放在人类生活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首位。在我国的史书中,人们不难从舆服志上找到当时社会部分服饰的颜色、样式以及演变的情况。至于北京,由于她是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因此北京人的服饰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所写的北京服饰,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北京人的穿着打扮。从服饰上说,北京在17世纪中期,满族入主中原,清迁都北京以后曾有过一次大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大致内容就是以旗袍、马褂、发垂辫来代替过去的宽袍、大袖和蓄发的传统装束。   晚清服饰 在这一变革当中,北京的服饰不仅吸收了满族的式样,同时还将满汉服饰加以融合,使京城的衣着更放异彩。 长袍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这长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民国革命前,甚至在民国后的一段时期里,穿者极为普遍。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道光后的一首名为罗褂的竹枝词里写道:"作阔穿来是软罗,腕摇金宝光摩。那知都下豪华客,看戏依然葛夏多。"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当时有一首题为绵袍的竹枝词中说:"绵袍洋布制荆妻,颜色鲜明价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全烂了。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语,意在讽刺贪图便宜上了当的人。 说到长袍,它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马蹄袖的发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东北,满族人在狩猎中,无论是盘弓搭箭,还是挽缰驰骋,这种保护手背的马蹄袖,都曾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满族人的进关,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住长了,这种多余的马蹄袖还会有什么用呢!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留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长袍还保留着原样。 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马褂 说了长袍必然要说"马褂"。今天北京的青年人恐怕很少见到马褂了,但是总还是能在商店里见到对襟的小棉袄吧,它的样式就很象昔日北京人穿的马褂。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实际上,它就是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据说这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骑马时就有人穿,不过政府是禁止通常穿着它的。满族入关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当时的马褂身长只到肚脐,袖长只到肘臂,开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长袍一样,可做成皮、棉、夹、单以应四时的需要。康熙时,曾兴起一种身长至胯,袖长至腕的对襟马褂。后来曾在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更喜欢它。除了对襟马褂外,还有一种带大襟的马褂,其中"琵琶襟"马褂颇受人欢迎。所谓琵琶襟,就是马褂的大襟边不裁到膈肢窝下,而是从齐肩的第二个纽襻处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要裁到底,让下襟缺一小截。一般说来,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带大襟的马褂多用作常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 马褂在北京为男子的一般服装,因此它和长袍不一样,大多数马褂是不镶边的。但是在同光之际,北京街上也曾有过"时兴马褂大镶沿,女子衣襟男子穿"的新潮,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做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皇帝、巡行扈从大臣们可穿明黄色马褂。清代中晚期,赏穿黄马褂的勋臣相当多。 除了长袍、马褂以外,还有几种服饰是昔日北京人常穿的。这就是披风、斗蓬、袄、坎肩、盾子、兜肚和主腰。披风、斗蓬和袄,这些都是北京汉族妇女长久保持的服饰。清初在服饰上就有"男降女不降"或"男从女不从"的说法。即汉族妇女在服饰上保持着相当大的自由。穿披风,斗蓬和袄就是一例。披风实际上就是外套,严格说它不能算短装,因为它长可至膝,其式样多为对襟,大袖,低领。一般套在袄外面穿。斗蓬多为妇女在冬季外出时穿用。它是由古代蓑衣演变而来的。清末斗蓬的制作已很讲究了,多数斗蓬采用明快鲜艳的绸缎制成,在面上还绣有各种式样的花纹,有的还衬以狐、猞猁等细毛皮。袄分夹棉两种,可用绸缎亦可用布做里做面,内絮丝棉或棉花。妇女贴身小袄多为鲜艳的粉红、水红和桃红颜色。 坎肩 坎肩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长了。它是由汉族穿的"半臂"逐渐演变而来。这种无领,无袖,一般为对襟式的坎肩,无论是穿在衣服里边,还是套在外面,不仅穿脱都很方便,而且实用,因此它一直博得男女老幼的喜爱。尤其是妇女,若做上一件精美漂亮的坎肩套在外面,分外显得庄重文雅。 盾子 盾子,顾名思义,是起护心作用的。北京人把它当作内衣穿。一般分单、夹、棉几种。盾子和坎肩一样也是无领,无袖,所不同的是它比坎肩要短,要裁得贴身,同时为了加强护心作用,不采取对襟式,而是把襟开在腋下。记得小时候,每到入冬时节,妈妈都要让我穿上个又贴身又暖和的棉盾子。 兜肚兜肚,又名抹胸或抹腹。用块方布上下对角垂直使用,将上角剪下一小角,成为两角做成,用一根绳或带系在上方两角处,然后将这绳或带挂在颈上;左右两角也各系一绳或一带,然后将这绳或条系在后腰上。兜肚多为单的,一般以布做成,富裕之家也有用丝质料子制作的。穿兜肚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如南史周迪传中描写他衣着简朴时说:"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抹腹"。昔日北京的儿童及妇女多穿兜肚,并在兜肚上常绣以花鸟、鲜桃、胖娃娃之类。尤其是儿童,在酷暑时节,经常是以兜肚代衣,穿起来不仅凉快,而且起到护心和护肚的作用。 至于主腰,在北京昔日多为老年人所喜爱。它分夹、棉两种,其长度要根据穿着人的腰围而定,宽度大至在1尺左右,主腰正好将腰围住,以避风寒刺腰,一般在左右肋处开襟并加扣襻。    谈了上衣再谈下裳。裙子是我国妇女所喜爱穿的下裳,北京妇女也不例外。先秦时代中国的妇女就有穿裙的习惯了。入关前的满族妇女因习于骑马狩猎的缘故,所以"衣皆连裳,不分上下"。但入关以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与汉族妇女的相互往来,因此也逐渐开始穿裙了。至于汉族妇女穿裙的习惯则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当时的裙子因受窄幅织物的限制,所以不管是褶裙还是斜裙,都只能缝成筒子式样,将它套于腰间,而且裙子也"长及其足"。制作裙的材料,有的为丝绸有的则为棉布,裙上还多绣有花纹和图案。 清末时,北京百姓不分男女曾流行穿裤子。裤子分满裆和套裤两种。满档裤分单、夹、棉、皮几种,裤里和裤面用绸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裤在裤腿边上往往还绣着各种花纹,男裤多为素的。至于套裤,是一种无裤腰裤裆,只有两只裤腿的裤子,穿着时用带系在腰间。据说同治年间京城的套裤都相当的肥。肥套裤这首竹枝词中这样写道:"英雄盖世古来稀,哪象如今套裤肥。举鼎拔山何足论,居然粗腿有三围。"直到今天,在北京还可以看到3岁以下的幼儿穿着一种露着屁股的裤子,人们管它叫作"开档裤",这种裤子在制作时裆里挖去一块材料,便于幼儿拉屎撒尿,由于北京春冬季节都较冷,因此还往往给孩子缝一个"屁帘"穿上。所谓屁帘,就是根据幼儿的身量,用两块见方的布中间絮上棉花做成,屁帘的两边各缝上一根带,穿时将它围在臀部,然后在前面一系带就成了。  帽子    从衣裳转谈帽子。戴冠是满族男子的习俗,而对于汉族男子来说则不然。但是自从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剃发垂辫已成定制,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种族也不分长幼都戴起帽子来了。当时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为礼帽、便帽和风帽。所谓礼帽就是官帽,北京民间管它叫"大帽"。这种帽子因季节不同又有两种款式。秋冬时节戴的叫"暖帽"。一般由农历8月中旬开始戴,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在北京这种帽子多用呢、缎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暖帽顶的中间,装有用红色丝绦编制成的帽纬,北京人管它叫"红缨子"。另一种是春夏时节戴的凉帽。一般是在农历4月开始戴,凉帽的形状有似倒置的漏斗。它是以麦秸、竹或藤为材料编成的。凉帽顶上一般不装"红缨子"。    便帽,在北京有多种叫法。如"小帽"、"帽头"、"瓜皮帽"、"六块玉"等等。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因这种帽子是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含义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关后,同样取"六合统一"这一吉利之词,同时这种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们喜爱,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宽上尖状,缝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边分有檐与无檐两种。有檐的即在底边上镶上1寸宽的小檐;无檐的只用缎子包个窄边而已。小帽在天热时,多选用黑纱为面;天凉时,则选用黑缎子为面。帽顶是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钉上一块"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质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则用料器或金属片。清末时,京城市面上流行帽顶极尖,帽结小似豆,且多用蓝色为结的小帽。因此有"帽结朱丝尽弃捐"和"第一头颅总要尖"的描述。 还有一种风帽,昔日北京老年人每到冬季都喜欢戴它。京城人称它为"风领"或"马虎"。风帽有棉、皮两种。面用呢子或缎子制成的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护脖颈以御风寒。其形状酷似苏武牧羊图中,苏武所戴之冠。 鞋子 昔日北京人脚下穿的又是什么呢?穿靴子也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未入关前,常以皮子为面,然后絮进一种长纤维的草,该草就是东北三宝之一的"兀刺草"。因此这种带的靴子称为"皮兀刺"。入关以后则以布或缎为面制靴,同时也不再絮兀刺草了。 当时作为京城的主要居民汉人,仍然是以穿鞋为主。总的来说,京城男子穿便服时以穿鞋为主,若穿官服则要以穿靴为主了。清朝政府曾规定平民百姓不许穿方头靴,只许穿尖头的靴子。至于鞋的式样则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有扁头、云头、单梁、双梁各种式样的鞋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出现。至于妇女,直到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坤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正是这种普遍缠足现实的写照和对世风的讥讽。满族妇女是不缠足的,大多数满族妇女穿带有木底的绣花鞋,当时称作"高底鞋"。   民国服饰 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二类。大礼服几乎完全仿照西式,常礼眼中,一种为西式;另一种则为中式褂袍,其中褂短对襟,袍长大襟。大礼帽,帽筒高,平顶下沿为椭圆形。常礼帽,帽筒矮,下沿也呈椭圆形。女子礼服,上衣长与膝齐,袖和手腕齐,对襟,带领,左右前后都开禊。下为带褶的筒裙,上缘两端有裙带。 当时北京尽管为民国的都城,但守旧之风仍然很浓。从服饰上看,男服仍然以袍褂为主,直到20年代初,国家机关、公司洋行、银行等部门开始有人穿西装,而且以青年人为多。帽子中,民国政府规定的常礼帽颇受欢迎,戴的人日渐增多。然而戴小帽的人依旧大有人在。当时夏戴草帽,冬戴风帽,学生带鸭舌帽,卖力气的人冬天戴毡帽的人四处可见。 民国时期北京的妇女,在20年代以前,一般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直到20年代后,才对"曲线美"感兴趣,将满族穿的长袍推陈出新,改造成近代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 民国成立后,北京无论男女脚下多穿鞋了。小圆口千层底布鞋颇受男子欢迎。西式皮鞋为青年公务人员所喜爱。从20年代开始学生穿橡胶底球鞋的人多了起来。青年妇女穿高跟鞋也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但一般成年放足妇女则以穿尖口布鞋的为多。 女子头戴燕尾暖帽,上穿高脖领中袖短袄,下着长裙。男子头戴瓜皮小帽,上穿高领对襟短袄,里穿长袍。四、老北京养宠物的习俗北京人养宠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学问、讲究也多。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情趣,亲朋间互相赠送,老北京人不卖猫,卖猫被视为破产的象征;北京人喜养狗斗狗,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著名的狗市;老北京的天空常常会传来鸽哨声,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对老北京人来说,是最惬意的事情;此外,养金鱼、斗蛐蛐、溜鸟很少有哪个地方的人能象北京人这样喜爱宠物。老北京人把养宠物当作一大雅事,是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  养猫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 除此之外,还要以毛色的好坏区别猫的高下。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 各种家猫还根据皮毛花纹被赋予了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 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名曰“雌雄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波斯种”。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情趣,亲朋间互相赠送,老北京人不卖猫,卖猫被视为破产的象征;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养蛐蛐 蟋蟀蟋蟀,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寿岭的“青麻头”最佳。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著名。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自中秋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养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是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 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为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 "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 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 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 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和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 锡嘴雀(老西儿、铁嘴蜡子)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遛鸟不独是给鸟儿"放风", 主要在于驯鸟儿,教给鸟儿一些小技艺,一作观赏、娱乐。以前空旷地带很多,于是鸟迷们每早云集,遛鸟放风、交流驯鸟经验。"遛鸟儿,驯鸟儿之余,多是到附近茶馆品茗小憩,把各自的鸟儿笼子挂在茶馆门前,如入森林。鸟迷们聚会的茶馆,往往招至一些"慕鸣"而来的顾客。所以,店主人为兜揽生意,就邀请养有好鸟的老主顾前来"赛会"谓之"串套"。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五、老北京的“吆喝”胡同叫卖"吆喝" "吆喝"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种叫卖声音,如果按照有了北京的胡同才有了吆喝的说法,在有着与人类差不多相同久远历史的叫卖家族中吆喝确实太年轻了。吆喝虽然很年轻但因集唱、念、表演于一身,并带有典型的京腔、京韵、京风、京味儿,所以能在叫卖家族中脱颖而出,并且算得上是最丰富、多元和最具有光彩的,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 由于这胡同里转悠出来的魂儿是在六朝古都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培育起来的,因此必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至今依然活跃在结婚、开业,演出、庙会活动等喜庆场合当中;无意中重现了老北京"贩夫走卒""五行八作"的民居风情。  昔日的老北京吆喝 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叫卖声的确不算少,无论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其词颇有韵味,使人听了不觉厌烦。此外无论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日分早晚年按时令售卖物品。只要是京城的老住户一般都能道出什么时候卖什么的该吆喝了,常此下来,人们便可从吆喝声中了解到京城四时的一些风土人情  吆喝的语言特点 "吆喝"浓缩并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老北京独有的方言。有人说北京话听不清楚,还有发音,好象先被开水烫了舌头。但是如果你听过了地道的北京吆喝,就不会这么说了。同样是儿化字的大量运用,同样是连音连字的一气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音韵的优美和字里词间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这一定会让你明白北京话和普通话相比的"活色生香" 响器 京味吆喝得以流传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音乐元素。甭管是对合辙压韵的吆喝词的说唱声音处理上,还是手里的那个拨浪鼓、把号,或者干脆就是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极简单的材料作成的响器,就成了卖每类货物的序曲啦 老北京叫卖大王:臧鸿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臧鸿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吆喝大王"。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

    注意事项

    本文(老北京民俗文化.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