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探析.doc
目录摘要3关键词3前言4一、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4(一)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化意识的觉醒4(二)青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5(三)青海民俗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迅速发展5(四)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7二、青海民俗文化产业SWOT分析8(一)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81、民俗文化独特多样并保存完好82、宗教文化资源可形成区域文化品牌83、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和特色土特产94、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初具规模9(二)劣势分析(Weakness)101、地理区位因素限制102、人才匮乏和教育滞后103、行业发展水平低11(三)产业发展机会分析(Opportunity)111、国家对西部经济的重视和青海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112、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增长亮点123、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12(四)威胁分析(Threat)131、周边区域竞争威胁132、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受限制133、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日渐萎缩14三、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14(一)建设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14(二)提高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14(三)注重人才的培养15(四)注重资金的引进15(五)构建区域合作15(六)规范民俗文化旅游行业16(七)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16(八)利用媒体传播民俗文化16(九)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在民俗文化产业中的应用17(十)优先开发大众化的产品17参考文献:18摘要:青海省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成为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不可缺少部分。近几年来,青海省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产品,取得丰硕成果。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青海民俗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青海民俗产业发展现状,为制定相应策略提供依据。关键词:青海、民俗文化、民俗产业、SWOT前言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而所谓民俗文化产业,是指以产业运作方式发展民俗文化,形成以民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讲究独特性、自由性和多元化,而民俗文化产生于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习惯等等,具有地域性的差异化,这使得民俗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产品中成为资产增值亮点。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中国西部文博会指出:“要依靠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指标,构建和谐文化,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青海省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从省情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使得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行业、民间工艺制品行业也初具规模。随着文化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和新形势下的环境变化,民俗资源产业化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思考,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怎么发展好民俗产业?对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而言,应该如何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化意识的觉醒青海省发展文化产业正式起步于2003年,也正是这一年青海举办了首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可见民俗文化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00年至2002年,青海省分别成功举办了首届“青洽会”和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这标志着青海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努力吸引企业参与西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高原品牌项目,突出特色经济,文化产业重视程度被推上战略层面上。虽然产业起步晚,但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拥有昆仑玉、热贡艺术、藏式织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等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高级手工编织毯、现代藏式毯已由省内自己完成地毯成品的全部加工工序,表明青海当时已打下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一定基础。(二)青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青海省以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在2003年,全省工艺美术行业销售额为2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14亿元,增长了500%;工艺行业人员由2003年的2万人增至2010年的4万人,增长了200%。2010年,第七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在为期6天的展览上,共累计销售各类工艺品18万元,订货金额16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续七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为行业企业、单位搭建了产品展销、信息交流和项目洽谈的平台。目前,省文化厅共打造了25家文化产业基地和4个文化产业示范园,由龙头企业带动,把青海民俗文化产品“走出去”。(三)青海民俗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迅速发展青海开发地区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打造特色民俗文化精品,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02年举办“环湖赛”以来,青海省有意识的去打造高原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郁金香节、唐卡艺术节、河湟“花儿会”等,宣传“大美青海”,营造“夏都青海”,使得青海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在旅游旺季能出现“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从青海旅游局获悉,“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55.93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61.7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5倍,年均增长22.53%。2010年,青海省接待国内游客达12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入境游客达46740人次,同比增长29.4%。国内旅游收入达69.6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044.9万美元,旅游总收入71.02亿元。再来与以往历史最高纪录比较,如图表:年份(年)项目200720092010国内游客(万人次)11051221.5入境游客(人次)50000046740国内旅游收入(亿元)59.169.63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1590.62044.9旅游总收入(亿元)60.1571.02由图表中看出,青海在接待出入境游客上未能出现新高,但整个旅游业经济效益仍在提高。(四)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国内民俗产业的逐步成熟,青海民俗产业暴露出行业发展层次较低的情况。第一、有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有着特殊历史文化特点和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比较滞后。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民俗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对地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与所拥有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不相称;不少地区民俗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政,管理观念落后,其产业规模依旧偏小,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这样就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呈现了散、弱、小的状况。第二、省内旅游业无序竞争,旅游市场不规范。旅行社宰客可能带来高额利润的诱惑,置游客的利益于不顾,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出现了非法旅游、消费陷阱等等欺诈游客的手段,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而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发有效结合,寻求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青海民俗文化要如何利用好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改变自身经济滞后的状况?在保护好自己文化前提下,又要在开发利用中创新,青海民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将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二、青海民俗文化产业SWOT分析(一)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1、民俗文化独特多样并保存完好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藏族、蒙族、回族、土族、撒拉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对外开放较晚,民族文化保持着原有的古朴。如:藏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和土木建筑等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藏族地区人民能歌善舞,民间就有“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土族则是青海所特有少数民族,其民俗艺术文化资源将是其他省份所不能比拟的,土族婚礼别具一格,婚俗中有许载歌载舞的场面,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迎亲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2、宗教文化资源可形成区域文化品牌青海的宗教文化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板块组成。据资料显示,全省现有佛教寺院600多座,伊斯兰教寺院近千座,还有少量的道观河基督教、天主教堂。这些寺院不仅是当地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也是国家部分珍贵历史文物的宝库。例如,湟中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注明的六大寺院之一,寺院的建筑艺术瑰丽壮观,被誉为“艺术三绝”的酥油茶、壁画、堆绣更是藏族艺术中的奇葩;塔尔寺每年举行四大法会,当地僧俗群众纷纷前往观赏,可以说用万人空巷形容也不为过。这些宗教活动所具有的吸引力成为青海民俗文化产业手中的“王牌”。3、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和特色土特产在民族生活地区,有显著西北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幽深茂密的森林,有雄伟巍峨的冰山雪山,广袤的草原。全国闻名的青海湖是藏族同胞的“圣湖”,成为游客来青海必去之地;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珍惜的藏羚羊而闻名于世,吸引着许多摄影爱好者与自助旅行者前来探索观光。在特色土特产上,青海牦牛能为人们提供成本低、无污染、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其充分开发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青海另一样著名土特产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传统强壮滋补药材,而虫草又主要产于高寒的民族聚居地区,如果能有效保护环境前提下,开发利用虫草,将会产生很大收益。这些自然景观和农产品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了高原景观与民俗文化、历史遗迹水乳交融的局面,为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了条件。4、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初具规模虽然青海省文化产业正式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零星国营或民营企业已经开始生产民族文化产品,并能完成产品全部工序,为日后正式起步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打下基础。省文化部命名了的一批示范企业,如:青海伊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仁俊热贡艺术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昆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等。青海省旅游产业也依托民俗资源优势,逐步做大,目前省内A级景区有54个,其中4A级景区有13个,最著名的有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北山森林公园等等;以西宁为中心,向游客推出“一日游”、“二日游”近20条精品线路;又结合高原气候特点,推出“一圈三线”青海冬春季旅游精品线路。因此,青海进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具有一定品牌、市场和形象竞争优势。(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地理区位因素限制青海省处于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四周与四川、甘肃、新疆、西藏4各省份相邻。青海大部分地区处于高海拔地区,虽然拥有大部分优美自然景观,但是气候相对恶劣,尤其是入冬后高寒缺氧,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给旅游业带来一定困难。从人口上看,除四川外,其他省份人口相对很少,意味着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少。交通上,青海的公路总里程在2009年统计为60136公里,而旅游大省云南公路总里程达167000多公里;青海的铁路仅有连接兰州西宁拉萨的一个走向,缺乏一条南北走向的直接通往四川成都和甘肃张掖的铁路线;青海能用于民航起降的有西宁、格尔木、玉树、德令哈4各机场,而旅游强省云南则有14个机场和1各直升机基地,其中有2各国际机场;可见青海省交通基础建设上的不完善,使得游客进出青海不便利,物流运输不畅,这些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限制,也是青海经济基础薄弱的所造成。2、人才匮乏和教育滞后专业人才匮乏与教育相对滞后是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又一大劣势。目前,省内相关从业人员逐年有所增加,但专业知识与素养不均,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能胜任民俗文化策划、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的人才少之又少,这样造成了开发民俗产品上战略前瞻不足,宣传营销上不到位。青海本土教育水平难培养出达到国际化标准人才,而教育的投入是需要长期建设后才有成效。以旅游业的导游为例,如果导游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外语掌握不流利,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充分,会阻碍民俗文化旅游业正常发展,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的正面影响。3、行业发展水平低青海文化产业行业发展层次较低。民间企业资金的缺乏,导致真正投入到民俗文化产业资金捉襟见肘,而单靠政府有限投入,难把民俗产业做强做大。还有产业规模偏小,行业整合不合理,产品科技附加值不高,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还有,许多地方民俗文化产业类型雷同,各自为政,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产品项目,难以达成互通有无的产业链。企业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经营机制僵化,到目前还没有能在国内叫的响的企业和品牌。(三)产业发展机会分析(Opportunity)1、国家对西部经济的重视和青海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2009年,国家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文化行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与农业、工业一样,提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青海省政府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发展中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青海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方式。利用与开发民间民族文化,为当地经济创造效益的同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以探索出一条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与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青海省已有10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2人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文化部确立了多个民俗工艺制品产业示范户,例如:同仁县绘制唐卡艺人斗尕、湟中县现代堆绣艺人乔应菊、湟源县剪纸制作艺人李桂兰等。2、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增长亮点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低碳环保、资源消耗少的绿色产业受到青睐。全球文化产业在短短数十年内迅速发展、壮大,所占GDP比重日益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点。青海发展民俗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取材便利、就地开发、消耗少、对环境影响小,符合低碳环保新经济概念和保护高原生态的绿色产业。3、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目前虽然青海信息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只要加大建设力度,加速推进产业信息化,将会面临重大机遇。网络信息建设不同于公路铁路交通建设,其资金投入相对较小,技能操作普及快。将为民俗文化产业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带来大量信息和知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将企业的信息及时传递,企业之间构建网络沟通平台,使企业经营的电子化、数字化向电子商务发展。例如印度交通基础建设不完善,但是软件业发达,网络建设完善,这使得印度信息交流便捷,利用网络媒介把印度民族独特风情传播世界每个角落。(四)威胁分析(Threat)1、周边区域竞争威胁受市场和政策影响,青海周边的四川、甘肃及陕西也都在大力建设民俗文化产业,这将对青海的民俗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与竞争。从交通上讲,东部地区游客坐火车来青海必经过西安和兰州,而从四川到西宁也要经过陕西,造成客流分流于两地;经济基础上看,四川和陕西建国后就有许多重工业项目,发展至今许多产业都比青海雄厚得多;从文化资源上看,陕西、甘肃、新疆都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文化,这些地区都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许多文化景观世界闻名。2、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受限制其一,青海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存在无序竞争,市场混乱,恶性的低价竞争,服务质量降低。其次,导游生存环境的恶劣,没有福利,没有保障,没有权利,以致导游不能以维护游客的利益为已任,而是以欺骗游客为基本生存条件,通过购物、自费来赚取回扣,实属被逼所至。宰客现象可以说在全国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青海旅游业发展刚刚有起色就受到了这些不正风气的影响。例如青海湖一日游项目,一些非法旅行社巧借正规旅行社名号非法载客旅行,以低价游引诱游客上钩,途中增加定点购物、自费加点等手法欺诈游客,其中多以欺骗游客高价购买假冒金银玉器饰品为典型手法。最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或者短视行为,更是加剧了该行业的畸形发展。3、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日渐萎缩青海民俗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受到现代因素的冲击,有些文化艺术濒临失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青年一代思想受到强势冲击,虽然思想和意识开放了,但是传统文化烙印越来越淡。民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观赏性是有了,但参与性可玩性不强,青年人不愿意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另外一点,民间民俗文化讲究师徒关系传承,许多是口口相传,无文字书籍留底,导致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日渐萎缩局面。例如、青海灯影艺术现在仅有大通一地完整保存,青海地方曲艺“打搅儿”、西宁贤孝,表演者也是寥寥几人。三、青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建设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青海要建成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非一日之功”,是国家和省政府长期投入的过程,所以可优先支持交通条件好的地方民俗文化产业。工业上,西宁市和格尔木市都有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行业种类多,可以成为民族用品、工艺美术品的加工基地。旅游上,西宁以及周边县城地理条件较好,交通方便,人口聚集,建设以西宁为中心特色城市旅游,并向周边旅游景点辐射,发展“一日游”、“三日游”等用时短的精品项目,打造出如“环湖赛”、“清凉夏都”等品牌。(二)提高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随着从事青海民俗文化开发企业增多,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协调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明确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立足于民族民间深入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避免有项目就一拥而上,造成类型雷同,避免重复建设;结束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使企业之间达成互通有无的价值链。(三)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不仅需要专业力量来发掘和弘扬文化内涵外,还需要高素质从业人员来辅助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提高游客再访率。有关部门应该做长远规划,培养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和懂得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要重金引进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经营人才,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现有的生产管理人员。组建由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专门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四)注重资金的引进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青海可以依靠引进外部资金支投资民俗产业项目。政府应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降低国内和国外企业资本进入民俗文化产业门槛,积极扩展融资途径,建设多远投资融资途径;出台鼓励政策,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外商企业落户青海工业园区,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农畜产品、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五)构建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有利于整合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以及四川等国内市场,促进各地资金和人员流动。毕竟陕西、四川等也在建设旅游大省,青海尽量避开直接竞争,可以采取合作方针,做到优势互补。在旅游业上,可以打造“丝绸之路”“青藏高原”等特色旅游路线;工艺产品上,青海可利用陕西、四川的客源消费市场,推销特色产品。(六)规范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一个长期无序竞争的旅游行业,不利于其长远发展。首先,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来整顿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打击非法旅游;政府必须发挥管理作用,有所作为,虽然严格管理旅游行业,会引起当地旅游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流量,间接就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能使青海旅游业长远发展,树立国内外良好形象。其次,政府、企业和社会努力保障导游从业者的福利和权益。最后,要旅行社管理者和导游的职业素质。(七)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产生的本源,资源没了效益无从谈起。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要保证其得到传承,这要求产业从人员发掘民俗资源内涵,加大文化创新制作,结合现代元素时又不失其中的原汁原味,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在人文和自然景观上,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注意保护,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掠夺性地对自然资源加以破坏。(八)利用媒体传播民俗文化青海省要利用好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青海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给社会公众对青海留下一个美好印象,有助于树立良好产品品牌形象。影视业的宣传力度不可小视,影视作品中民俗文化或风景都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宣传,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可可西里也使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火了一把。张艺谋编导的“印象· 刘三姐”和“印象· 丽江”大型山水歌舞剧,在媒体多方报道下,使得到桂林、丽江两地知名度提高,游客到旅游地必看的民族风情表演节目。青海也可以考虑让知名导演为青海量身打造一套民族风情表演节目,并使其成为品牌。(九)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在民俗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又快又广,使人们获得信息更快捷。鼓励民俗文化企业尝试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之间实现即时信息沟通,企业内部电子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网络传媒公关有别于传统传媒,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民俗企业应该把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科技加以包装。2010年贵州雷山苗年节暨西江鼓藏节与腾讯网合作,在腾讯新闻网上制作了专题页面,大力宣传节日活动,吸引网友参与祈福,这是利用了腾讯广大即时通讯用户做的一次网络公关宣传。青海省打造的“环湖赛”、“郁金香节”、“清凉夏都”等文化品牌有必要通过网络宣传。(十)优先开发大众化的产品选择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有利于使有限资金达到高效益。青海有特色本地产品冬虫夏草和昆仑玉,一直以来,两样特产加工后定位较高,价格不是普通民众能消费产品,可不可以有办法使这两样商品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可以尝试把虫草与火锅饮食结合起来,开发秘制的虫草火锅底料,底料放入一根虫草即可;昆仑玉名气不及和田玉,但产量大、质地优良,企业可以尝试把昆仑玉制作成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筷子、勺子和杯子等。参考文献:【1】马庆国、楼阳生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韦仁忠. 对青海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攀登.2008(4)【3】曹鲲、安俊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4】康蠡.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5】焦金英.河南民俗资源旅游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工作手册院 (系):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年 年 月至 年 月教 务 处 编 制目 录一、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二、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三、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四、毕业论文(设计)封面五、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封面六、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内容及要求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封面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九、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方案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记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下:1.学生应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明确其目的、意义和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2.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勤于钻研和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3.在指导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独立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任务,按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毕业设计成绩以不及格处理。4.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毕业设计期间,无故离开学校(或毕业设计地点),按旷课处理,因故离校,需经指导教师同意,并严格履行请假手续。旷课累计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处理。5.注意节约,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可分为“研究论文”型和“毕业设计”或“毕业创作(设计)”型两类。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应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如下:1.文献检索: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近35年文献资料,其中含使用计算机检索; 2.外文阅读与翻译: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510万印刷符;译文不少于3千汉字 (或 2 万印刷字符的外文原文的翻译)。外语专业的学生须完成 3千汉字以上的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第二外语的外文资料的翻译;上交译文时须附上外文原文。3.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认真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和自选的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资料:理、工、农、医类15种以上,其他学科20种以上,写出3千汉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凡题目类型为“毕业设计” 或“毕业创作(设计)”的,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题目类型为“研究论文”的,按要求撰写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不少于 1.2万字或1.2万字篇幅的内容,外语专业须用外语书写,不少于 6千个实词,艺术类专业基础理论方向的毕业论文字数不少于6000字,技能技法(含创作(设计)、演出)方向的毕业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结合我校特点,对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规范要求如下: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规范及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由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目录、任务书、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外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组成。1封面2目录3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4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5指导教师审查意见6评阅教师评语7答辩会议记录8中外文摘要9正文(以理工类毕业设计为例): 前言 选题背景 方案论证 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 结果分析 结论或总结10参考文献11致谢 12附录 注:1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2外文参考资料原文、译文单独装订成册。(二)对以上内容的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由教务处统一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填写,指导教师负责把关。2毕业论文(设计)目录一般要列出二级标题,并标明对应的页码。3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审查意见由指导教师按要求详细填写。4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 或“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内容及要求”。5评阅教师评语由评阅教师按要求详细填写。6答辩会议记录由答辩委员会秘书按要求详细填写。7中外文摘要含题目、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署名、摘要、关键词。题目下方正中为学生和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署名。中文摘要字数应在400字左右,外文摘要另起一页,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关键词应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以38个为宜。8正文(以理工类毕业设计为例): (1)前言:应简要地说明本课题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前言不要与摘要意思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解释。前言是作者注意力的焦点,应认真撰写,注意精炼。对前人的工作应只讲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文献来源。 (2)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等。(必须具有该部分内容,字数不少于2000字) (3) 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等。 (4) 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5) 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6)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9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列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10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11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性指标和测试精度等。 12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写则要求书写工整。 1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14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15外文翻译:外文翻译要求准确、流畅,内容包括:标题,标题下方正中为外文作者名、译者名(格式:× × ×著,× × ×译),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内容。二、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格式规范1原则上毕业论文(设计)均按以下要求排版、打印。2版面尺寸:A4(21.0×29.7厘米);版芯位置(正文位置):上边界3.5厘米、下边界3.0厘米、左边界3.0厘米、右边界2.5厘米、装订线位置定义为0厘米。3页眉与页码:页眉从第1页开始设置,距边界2.8厘米,采用五号宋体居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的一级标题文字,偶数页页眉为论文的题目;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宋体、用“第×页(共×页)”的格式,处于页面下方、居中、距下边界2.2厘米的位置。4目录:“目录”用小二号黑体,居中;一级标题顶格,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缩进2个汉字符,小四号宋体;标题文字与页码之间用点线,页码居右对齐。在目录中先依次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答辩会议记录、中文摘要、外文摘要(页码用I、II、III、标注);然后列出正文(包含一级、二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5中外文摘要: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在题目下隔一行,居中,格式:学生:× × ×,× × ×学院(系),另起一行居中,格式:指导教师:× × ×,工作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外文摘要另起一页,论文标题用小二号,其它部分用小四号,字体用Times New Roman体、左面对齐方式排列。6正文内标题:正文另起一页,论文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前后段间距1行或12磅。理工农医类专业正文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标引(阿拉伯数字与标题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符,不加标点符号,如一级标题1 ;二级标题1.1 ;三级标题1.1.1 1.1.2 1.1.3 ),一级标题用小二号、二级标题用三号、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用黑体加粗、顶格排列、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文科类专业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7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8文中图、表、公式: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图以文中出现先后按“图1(空两格)图名、图2(空两格)图名”(楷体五号加粗)随文排。表格以出现先后按“表1(空两格)表名、表2(空两格)表名”(黑体五号加粗)随文排。图表中文字用宋体五号、不加粗,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公式序号以出现先后按“(1)、(2)、”编排在公式行顶右。9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4字居中,采用四号黑体;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两端对齐的方式排列,行间距为固定值18磅。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文献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格式如下:期刊论文序号作者(多个作者用“,”隔开,下同)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不带“年”字,下同),卷次(期号):起止页码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译者(对译著而言)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报告序号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标准代号(标准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外文报名可缩写,缩写后的首字母应大写),出版年月日,期号:版序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公布日期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作者文献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0致谢:另起一页,用小三号、黑体、居中,致谢内容按正文文本要求排版。11附录:附录另起一页,必须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排列,并用3号黑体靠左对齐方式注明“附录×”字样,附录内容按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文本要求排版。12外文翻译: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文本要求排版。注:用外语撰写的论文可按对应语种的学术论文的格式、由所属院(系)提出相应的要求,但版面尺寸和基本格式应与上述要求一致。三、毕业论文(设计)文档资料的形式审查与装订要求1各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负责组织本单位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审查工作。2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审查应在评阅教师评阅前完成,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