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第七章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doc
-
资源ID:2920152
资源大小:13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民族民俗——第七章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doc
科 目中国民族民俗课 题第七章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授课教师执教班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概况及其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能力目标:具备运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民俗风情进行旅游工作的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进行正确认识重 点:西南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文化难 点:西南各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艺、住宅、饮食及宗教内容教 具:多媒体设备、中国民族民俗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交流法、提问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苗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芦笙和鼓是这个民族普遍使用的传统乐器,该族的青年男女喜欢吹奏木叶、口弦、借以传情达意。该族的妇女喜欢在头上戴形如牛角的银饰的总重量约10千克。该民族的青年通过“游方”、“走寨”、“踩月亮”等传统的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该族的民俗节日很多,其中,娱乐性社交性的节日主要有:芦笙节、跳场、赶歌节等。请问这是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 概况1、 人口与分布苗族现有人口894.01万,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八个省区,其中贵州最多。与其他民族形成区域性的犬牙交错式的杂居格局,在黔东南和湘鄂豫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 2、 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氛围东部(湘西)、中部(黔东)和西部(川黔滇)三大方言。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一套拉丁拼音文字的苗文。3、 科学生产苗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的苗族兼事畜牧、狩猎和采集。经常在稻田里养鱼,对于黔东南、桂北及湘西的苗族,林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部类。少数人兼营手工业。4、 文体工艺苗族古歌古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亦称“苗族史诗”。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芦笙调、唢呐调,青年男女喜欢吹奏木叶、口弦,借以传情达意。芦笙和鼓是苗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传统乐器。苗族舞蹈主要有湘西的花鼓舞。民间工艺有蜡染、刺绣、挑花、银饰等。二、 民俗风情(一)民居饮食·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黔东南和湘西多为“吊脚楼”式住房,湘西垒石为屋。·在苗族糯米食品很受喜爱,每逢节日等重大活动都要春糯米粑粑、蒸糯米饭。·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里有各种酸菜、腌菜。·苗族人喜饮酒,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等等,有丰富的敬酒和饮酒风俗。(二)服饰冠履·男装简朴,一般为对襟大褂和左衽长衫两大类,下穿长裤,冬天多缠裹腿。·女装上衣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两大类,配上各式各样的包头帕。·黔东南的苗族妇女服饰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重近10千克。(三)婚丧节庆·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社交活动,湘西叫做“赶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最富代表性的风俗。·农时性、季节性节日有新年、苗年;·纪念性节日有纪念英雄“亚努”节、龙船节;·祭祀性节日有祭鼓节、敬桥节、龙船节;·娱乐性、社交性节日有中部苗族的姊妹节、东部苗族的赶歌节,凯里地区的芦笙节,西部苗族的踩花山等等。(四)信仰禁忌·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迷信鬼神,盛行巫术。·苗族忌讳其他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的“蒙”。·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向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讨论、交流,和我们的那些传统节日有着相似之处图片对比学习为何会形成这种禁忌,谈谈你的认识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苗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苗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二节 彝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该民族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文字已经正式使用。该族的住房大多是木结构土掌房,堂屋内用三块石头支成火塘,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男子头顶留的头发称“天菩萨”,严禁他人特别是小孩触摸,头裹青蓝色布帕,前方扎“英雄结”;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喜欢吃“坨坨肉”、饮“转转酒”。火把节是该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请问这是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彝族共776.23万人,居全国第七位,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大小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2、语言文字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现已正式使用。3、文体科技彝族文化艺术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彝族的村寨多座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室左侧有长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彝族习惯以粑粑为主食,其中荞麦面最有特色,具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贵州威宁荞酥为传统小吃。·肉食以猪、羊、牛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蔬菜除鲜吃外,大部分要做成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喜饮“转转酒”。·彝族风味主食:荞粑;农家家常菜:面糊酸菜肉;传统佳肴:白水煮乳猪;风味名小吃:锅巴油粉。(二)服饰冠履·凉山、黔西一带,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长发一小块, “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以示英武。·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黄,红大耳珠,珠下缀红丝线流苏,女子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外出时男女都穿“擦而瓦”,形成斗篷,下端缀以长穗,长可及膝,多为黑色。(三)婚丧节庆·彝族青年男女相爱后,有“抢”新娘的习俗,在彝族青年男女婚恋中,流行着“吃山酒”的习俗。凉山彝族人在举行婚礼时,有“接风”的习俗。·彝族的丧葬有很多种类型:树葬、陶器葬、岩石葬、水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火把节:以扎制和燃烧火把为节日的主要形式,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节期为三天。·彝族年:是彝族重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很早以前彝历一年为10个月,目前此节日保留在川、滇、大小凉山、贵州、滇东北等地区。 ·跳公节:欢庆子弟兵凯旋和纪念胜利的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四月上旬。一般三天,跳集体舞的盛大场面是不可或缺的。·插花节:农历十月初八,云南昙华山彝族要举行传统的插花节。满山盛开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四)宗教信仰、禁忌·祖先崇拜: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自然崇拜:在彝族民间信仰中认为自然现象即可造福于人,又可为害于人,自然形成了对自然对象的崇拜。·天崇拜: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逢腊月祭天神,天神的神位以竹筒中贮竹节草根代表。·地崇拜:一般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例如昆明西山彝族逢农历10月祭田神。·石崇拜:祭石神的彝区有很多,目的各不相同,但彝族人对石的崇拜比较多见的。·忌火把节次日下地干活,以防触怒火神带来不详。·正月初一忌串门,忌泼水吹水,以防财运丢失。想一想: 彝族众多的民间禁忌与其信仰之间有何关联?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谈对这种情况的认识对参加过的婚礼进行描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和满族婚礼相互融合的元素?交流、讨论讨论、交流,和我们的那些传统节日有着相似之处图片对比学习为何会形成这种禁忌,谈谈你的认识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回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回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满足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三节 藏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该族的医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讲求炮制技术,四部医典为该族的医药学名著。“锅庄”、“羌姆”等民间舞蹈举世闻名。该族的服饰特点是大襟袍式,前襟大,后襟小;以氆氇为衣服的主要原料。该族大多以糌粑为主食,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喜饮酥油茶、青稞酒。该族早期信仰苯教,后大部分信仰“喇嘛教”。人死后,一般实行天葬。请问这是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共有541.6万人,主要分布在约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上。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2、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3、建筑工艺位于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刻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4、医药科学藏药学、藏戏、唐卡等都是藏族的特色文化,藏药学讲究炮制技术。“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1、 居住习俗·藏族的建筑式样很多,最能体现艺术创作水平的是宫殿、寺院建筑。布达拉宫是藏区现存最高、最完整的古代高层建筑。 ·藏族牧民以居住藏式毡房为主,拆装灵活,便于搬迁,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拉萨居民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楼房。民居主要面向东,南、西、北三面不开窗仅开小窗,以防风沙侵袭。2、 礼节习俗·藏族人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引用,否则被认为是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生,喝不做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通的一种礼节,藏民婚丧节庆、迎来送往、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小贴士: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绸为料的。上品哈达上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长短不一,长的1丈至2丈,短的3尺至5尺,宽约1尺。哈达以白色为主,因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最好的是蓝、白、黄、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只适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接受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敬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活足下;对平辈或者下属,则可以挂在他们的脖子上。3、 饮食习俗·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后磨成细粉,可以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或糖等一起食用。·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即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常见的食品是从牛羊肉中提炼出的酥油,大量被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藏族经常制作和食用的奶制品。·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活喜庆的日子尤甚。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餐具方面比较讲究的还在碗上包银。·足玛米饭是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是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想一想: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族普遍的一种礼节,它代表什么含义?我们赴藏区时应该如何接受藏民献上的哈达呢?为什么藏族在饮酒时须用小拇指从杯中蘸一点酒,弹向空中或地下,而后方能自饮?(二)服饰冠履·藏族服饰普遍的特点是大襟袍式,前襟大、后襟小。男藏袍以氆氇为原料,女袍外边用“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尼料做宽边,美观大方。·牧区的皮袍肥大、袖宽,腰带一系,腰以上形成一个大囊袋,可以随身带的许多东西,腰前围一块“帮典”,典雅庄重。·藏族男女都蓄辫,帽子式样很多。用毡子、氆氇、毛皮等原料做出的帽子,很受人们的普遍喜爱。(三)婚丧节庆1、传统节日·藏历为公农合历,以“五行”公农配合十二生肖纪年,每60年为一个周期,以阴火兔年为始年。·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符号,表示吉祥如意。·花灯节:正月十五是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最热闹的是晚上,用各种酥油捏成的彩色人像、花鸟、动物花灯挂满街头。·雪顿节:按藏语的意思是吃酸奶子的日子。每当藏历七月初开始。各地藏戏剧团,集中到拉萨罗布林卡会演各种剧目的藏戏,又称“藏戏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一般在秋收之前择吉日举行,所以也叫丰收节。望田地,果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四)宗教信仰、禁忌·藏族早期信奉原始宗教,7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在某些地区,苯教比较流行。·苯教藏语称“苯曲”,俗称“黑教”,带有佛教色彩,同时保留了原始苯教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把受佛教影响深的称为“白苯”,保留原始宗教多的称“黑苯”。·藏传佛教藏语称“囊巴曲”,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尤重密宗。·藏族严禁随便步入经堂。佛像、寺、庙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活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护身符等,在藏族人心目中视如圣物,他人一律不得触及。·行路遇到寺院、尼玛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顺时针绕行,信仰苯教的则逆时针绕行。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藏族饮酒时须用小拇指从杯里蘸一点儿酒,弹向空中活地下,以示敬献神灵,而后方能自饮。一般实行天葬,过世后,将尸体运至天葬场。有“忌门”的习俗。想一想:为什么天葬能在藏族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藏这五种丧葬方式中成为藏区最普遍的葬法?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谈对这种情况的认识通过小贴士进行学习能够讲解各种传统食品的起源通过图片谈认识、感想进行复试对比对参加过的婚礼进行描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和满族婚礼相互融合的元素?交流、讨论讨论、交流,和我们的那些传统节日有着相似之处图片对比学习为何会形成这种禁忌,谈谈你的认识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藏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藏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满足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四节 侗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该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喜糯食;喜食酸,并分为素酸、荤酸、煮酸三种;腌鱼是招待来宾的佳肴。该族崇拜英雄,因此全年最盛大而古老的节日是萨马节。鼓楼和风雨桥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办喜事时忌打破碗;新娘出阁及亡人出柩忌触大门两侧和门栏,新娘出阁后忌掉头往后看。请问这是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湖南省的新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及湖北恩施、宣恩等地区,人口为296.03万。2、语言文字侗语,属汉藏语系,侗泰语族,侗水语支。榕江侗语属侗语南部方言第一土语。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大内容,侗文方案是以拉丁字母为符号。3、文体建筑侗族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萧、笛是他们的乐器。4、 科学文化侗族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萧、笛是他们的乐器。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侗族民居分为干栏式木楼和地屋两种,居于平坝、沿河两岸的侗族多居地屋,山区溪旁的侗民多居木楼。·侗族还喜食酸味,家家有腌桶、腌坛。酸鱼、酸肉更是其食谱中特有风味,腌草鱼就是用来款待贵宾的。俗语说:“十年酸鱼送老酒,做人一世也抵得”。 ·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除此之外,侗家人善饮酒,有甜酒、苦酒、烧酒、泡酒四种。(二)服饰冠履·上衣有对襟和右衽两种。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上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女子多穿鸡毛裙,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状“兜领”,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三)婚丧节庆·侗族是一个崇尚文明、礼仪的民族。凡有人进家,不论认识与否,都视为客人,热情招呼,端凳让座。·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三月三:又称播种节,现已成为全寨人请客会友,广角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家家都要做糍粑,以示三月初三后农忙季节开始。 ·吃新节:也称“尝新节”,在农历六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该日严禁妇女纺棉花,以免引来风灾,粮食减产。·侗年:是缅怀祖宗,祭祀农耕,在农历八九月谷子成熟后分户举行。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塘对歌,跳芦笙舞和斗牛等活动。(四)宗教信仰、禁忌·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性神“萨岁”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忌锄地与挖土休息时把锄头插在土里,否则腰易痛;忌在上工或收工时撒秧,否则种子会浮于水面。·忌大年三十晚上到别人家借宿,否则一辈子受穷;大年初一往外倒垃圾活泼水,否则一贫如洗。·大年初一忌串门,否则将给人家带来不幸;男女婚配忌不按时辰,否则带来不幸;忌初七出门初八归。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谈对这种情况的认识通过小贴士进行学习能够讲解各种传统食品的起源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侗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侗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满足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五节 白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该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喜糯食;喜食酸,并分为素酸、荤酸、煮酸三种;腌鱼是招待来宾的佳肴。该族崇拜英雄,因此全年最盛大而古老的节日是萨马节。鼓楼和风雨桥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办喜事时忌打破碗;新娘出阁及亡人出柩忌触大门两侧和门栏,新娘出阁后忌掉头往后看。请问这是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人口185.81万,80%以上的人口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和当地民族杂居。2、语言文字白族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为白族通用。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3、科学文化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具有浓厚白族民族文化特色。4、文学艺术白族调是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由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1、居住习俗·照壁与正方和两侧楼房构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相连的“走马转角楼”等套院建筑,是白族建筑的特色。·由于大理地区是多地震带,又受水灾威胁,所以,白族居住地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就地取材,以方石砌成牢固的屋基和石柱。2、饮食习俗·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喜食酸辣味食物。冬天白族都喜欢食酸辣味食物,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制。·生皮是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辣调料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柳蒸猪头、大面糕都是特色菜。最负盛名的是砂锅鱼和乳扇。 ·喜欢饮酒,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以窖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饮茶是白族人另一嗜好,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清醒茶”,午茶又叫“休息茶”、“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白族就餐讲究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要随时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二)服饰冠履·男女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尊贵,艳素相称,充分体现白族在服饰方面的独特风格。·白族男子用白色或蓝色布包头,脚穿“丝线草鞋”,草鞋全用麻皮和丝线编制而成。外出肩挎一个绣着花纹的布袋和一把长刀。·女子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子,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在着装上严格区分已婚与否,妇女服饰地区差别较大。·在发式上,姑娘独辫盘头,已婚妇女挽髻于脑后,洱海以东则梳“凤点头”,洱源、剑川姑娘戴小帽活“鼓钉帽”、“鱼尾帽”。(三)婚丧节庆·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门便停下来,把假装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的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白族人民举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节日这天,云南大理白族人民与临近的彝、藏、纳西、傈僳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穿戴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满载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云集一隅。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原有纪年观世音的经会发展而来。今三月街已发展成为民族工艺、物资交流及文娱体育的盛会。整个会期人山人海,在参加物资交流的同时,还要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等比赛活动。·绕桑林:又称“绕三林”活“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连续三天,在苍山五台峰南麓的圣源寺和濒临洱海的金龟寺等处举行。绕桑林的主要内容是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也兼有游春娱乐、“令会男女”之意。通过节日活动,青年男女之间,通过对唱情歌,倾吐衷肠,两情相悦,遂结连理。据说,如果又找不到意中人的男女,他们只要虔诚地采摘一片桑叶或柳叶回家,藏于枕下,来年此时定有佳音。(四)宗教信仰、禁忌·白族主要信仰多神、佛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白族宗教信仰最明显的特点便是祭祀“本主”,佛教盛行。·道教在白族也甚为流行,白族的“洞经会”将释、道、儒三位祖师同供于上方。西方传入的天主教、新教信奉的人极少。 ·龙图腾是白族人的原始崇拜,认为龙住在洱海湖泊中,凡洪灾旱灾都是龙造成的。因此在白族民间流传着许多龙的神话和习俗。 ·白族禁忌颇多:儒逢春分、清明、大暑、小暑、立秋等日均忌下田劳作,否则会伤地脉龙神,农田长势不好。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谈对这种情况的认识通过小贴士进行学习对参加过的婚礼进行描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和满族婚礼相互融合的元素?交流、讨论讨论、交流,和我们的那些传统节日有着相似之处图片对比学习为何会形成这种禁忌,谈谈你的认识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白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白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满足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六节 傣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该族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忌摸小和尚的头顶,进佛寺要脱鞋袜,忌触摸神像和法器。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演唱的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被大家熟知并喜爱。竹楼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干栏式住宅建筑。男子上着无领对襟活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外披毛毡,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文身是男子勇敢的表现。泼水节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该族的新年。请问这是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人口115.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耿马、孟连,其余的傣族散居。其居住地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2、语言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按适用地域分为四种,都源于古印度字母。 3、文体娱乐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赞哈(歌手)演唱的民间叙事长诗被傣族人民所喜爱。傣族舞蹈已孔雀舞作为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此闻名中外 4、科学文化傣族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5、 居住习俗·傣族地区的佛寺和佛塔特别多,他们往往是村寨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西双版纳佛寺保留较多的原始风格,德宏地区的佛寺,多数具有内地建筑的风格。·傣族民居以干栏式竹楼最具代表性。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及楼梯,下层为架空屋。6、 饮食习俗·德宏的傣族喜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春现吃。习惯用手捏饭尺,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据说傣族之所以常吃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的关系。 ·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还喜欢吃“螃蟹喃咪布”。·苦瓜是傣族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此之外还有苦笋。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喜嚼食槟榔。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等。(二)服饰冠履·男服:一般都穿大襟或对襟短衣,小袖、无领,下穿长管裤,裤脚窄小。现除个别地区外,大多改穿西装,或只在节庆场合穿传统服装,以德宏最为普遍。·女服:婚前多穿浅腓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不穿裤,改穿筒裙,以青布制成。·头饰:幼女,辫发盘绕头顶用黑或绿色发带束之;少女及少妇,则编发为辫围绕头周,或堆髻于顶上,多戴耳环与项链。·文身:是傣族古老的习俗,文身是男子勇敢的表现。此外还和宗教、婚姻有很大关系。·齿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镶牙套,近现代大部分傣族群众用此方法;一种是染齿,大多傣族妇女所为。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他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讨人喜欢。(三)婚丧节庆·“赶摆焖黄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爱方式。“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讲吃三道菜:第一道菜要热的;第二道菜要盐多;第三道要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赶花街:又称“赶新街”,是新平、景谷一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春节后举行,共赶三个街,10天一次,前后共一个月。第一街是十一二岁的少年,第二街是十八九岁的青年,第三街是二十岁以上的已婚成年人。·采花节:是德宏潞西等地傣族流行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之日。采花归来,用鲜花点缀房屋、赠送亲朋好友,以示友谊和祝福。·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7天。 ·关门节:傣语叫“毫瓦萨”,也称“进窟”。时间固定在傣历九月十五日,从关门节到开门节共经历三个月时间。关门节期间,正是傣历农忙时节,主要为了让人们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开门节:是傣历传统的宗教节日,傣语称“奥瓦萨”。时间定在每年傣历的十二月十五日,在此期间要到佛寺去拜佛祷告,忏悔一年的罪恶。·做摆节:是德宏地区傣族中流行的一种宗教大典。做摆被傣族视为去往佛国天堂的准备。通常在傣历12月中旬的开门节以后3天举行。节期有一日,也有数日,要视个人的财力而定。 (四)宗教信仰、禁忌·傣族多以小乘佛教为全民信仰,又保留了原始的鬼神信仰,同时一些地区又体现了西方的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傣族的鬼神信仰较普遍。这种鬼神信仰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成的,有人称其为“巫教”,即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自然宗教或原始宗教 ·在傣族的信仰习俗里,佛教信仰主要是小乘佛教的信仰,比起原始的鬼神信仰规模更大、更为普遍,是一种近乎全民的信仰。 ·傣族称佛教为“沙斯那”或“卜塔沙斯那”,来自印度的巴利语,说明傣族信仰的是一种南传佛教,居住在接近云南内地的傣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巫教。·傣族的禁忌主要分为:生产禁忌、生活禁忌、信仰禁忌、村寨之间的禁忌。想一想:傣族和黎族在饮食上有什么异同?观察地图,加深认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生互动,交流看图讨论,加以模仿提问,学生回答通过图片认识产品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谈对这种情况的认识通过小贴士进行学习对参加过的婚礼进行描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和满族婚礼相互融合的元素?交流、讨论为何会形成这种禁忌,谈谈你的认识组织研究、体验发现在市场上购买一种传统的傣族食品,品尝其味道,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深入理解其特色。观察比较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进行知识反馈复习本课内容。学生谈收获作业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傣族人,与其共同生活一天,对满足特色的衣、食、住、行等进行沟通,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教学过程第七节 纳西族族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导目标、激发兴趣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该县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桌长裤,系百褶围腰,脚穿绣花鞋;衣料多为蓝、白、黑三色,以黑为贵;外出披羊皮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琵琶猪、泸沽湖的酸鱼等是该族的特色食品。“阿注婚”是当地残留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三朵节是该族独特的传统节日。请问这是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讲授新课、自主参与一、概况1、人口与分布人口30.88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境内。小部分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另外一些居住在四川盐源,而且各地名称略有不同。 2、语言文字属于汉藏语族藏缅语支彝语支,划分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东巴文和哥巴文仅是东巴教东巴使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文。 3、文体艺术世界文化遗产有丽江古城、东巴文及哥巴文写成的东巴经卷、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以及“喂热热”歌舞等,“丽江马”闻名全国。 4、科学文化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二、民俗风情(一)居住饮食1、居住习俗·住房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坊房”和“一坊房”,其中最常见、最为人们喜爱的是“三坊一照壁”。·家家户户都有栽种花草的习惯,“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户不养花”,清新宜人,赏心悦目,有“庭院中的花园”之美誉。·纳西族村寨都有一个平坦方正的广场称为“四方街”,这里是商业和集贸市场的中心,由此向四周延伸的小街小巷都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纳西族一般设祭祖台于正屋的墙上,平时不设塑像。每个房屋附近设有一个存放祖灵的篾萝,象征祖灵的依托物,每年农历六月和冬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