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doc

    • 资源ID:2919942       资源大小:34.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doc

    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宾莅临华侨博物院参观指导。华侨博物院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9月创办,先后得到不少华侨知名人士的资助,于1958年建成,195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现有华侨华人展、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馆藏文物近万件、侨史实物2000多件。华侨博物院是全国及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华侨华人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序厅:主题大海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经由海路出国的,这里我们以大海表现华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船的背景是用立粉镶嵌、堆塑彩晶玻璃海浪墙,中间为细腻逼真的四件原木船模,是仿照清朝的“福船”设计制作的。这是铜版腐蚀出的世界地图,寓意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左右两侧是以福建著名的传统工艺影雕(影雕是福建惠安传统的石雕工艺。它所表现的画面具有细腻逼真、形态生动的特点。展厅这两幅影雕作品采用的是现代的电脑雕刻技术,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表现历史图片,分别代表出国与回国。这幅是1902年即将从厦门口岸出发的中国移民;这幅是1950年10月,一批侨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从美国乘船返回祖国参加建设。背面这堵墙是传统的砖雕工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表示华侨华人是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这里我们选取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一段诗句,在大海深蓝色的浓雾里,一叶孤独的帆闪着白光,这一叶风帆,可以说是早期出国华侨的形象写照;它在这遥远的异地,在寻求什么?它抛下了什么?在那遥远的故乡。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想要回答的问题。请参观第一部分:走出国门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陆上通道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对中国人了解海外,走出国门起重要作用。在文化交流领域涉足海外的佛门先驱,较著名的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玄奘、义净和鉴真。唐代僧人鉴真,六渡东瀛终获成功。把佛教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随同他前往日本的有各种人才,他们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传播到日本。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州港。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以及准确掌握季风规律和指南针应用,这些因素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这副图展示的是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到了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1433年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曾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为华侨开发东南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刺激了更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存着纪念郑和的古迹。三保刀,相传是郑和船队在印尼爪哇的遗留物。1957年由印尼华侨蔡焕三先生捐赠。为寻求较好的生活环境而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能高超的工匠。14世纪中叶,中国陶瓷工匠到暹罗传授烧瓷技术,由此泰国著名的宋加洛瓷器的制瓷工艺流传至今。展柜里展示就是两件宋加洛瓷器。明朝中期,由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视“侨民”如“弃民”,对违禁出海者施以酷刑力图阻止百姓下海。因为海禁、国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沿海人民民不聊生,纷纷冒禁出洋,中国沿海便出现亦商亦盗的武装商帮。林阿凤是16世纪下半叶活跃于闽粤沿海的一支海上武装商船队的首领。1574年(明万历二年)11月,林阿凤为躲避明朝军队的追剿,率战船62艘,士兵手、妇女儿童5000多人及谷种和生产工具等到吕宋岛北部的邦加斯南(邦汶兰)定居。明末清初,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一些明朝将领在与清军作战失败后,率兵逃往东南亚等地。1659年,南明桂王即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攻击下偕同文武官吏1400多人逃亡缅甸,这些部将的后裔逐渐繁衍成缅甸一个独特的群体桂家。19世纪西欧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掠夺殖民地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鸦片战争之前,列强就已经秘密在华掠卖华工出口,运往东南亚等地卖为奴隶。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在中国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这是中英北京续增条约和中美蒲安臣条约)。此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招募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到国外做工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又被侮称为“猪仔”。当时的香港、澳门、广州、汕头、厦门等地是贩卖契约华工的中心。厦门在19世纪40至50年代曾是西方国家贩卖苦力的最大中心。这是模拟运载华工“猪仔船”的船舱。从1840年到20世纪上半叶1000多万中国人被当作廉价劳动力运往世界各地。亚洲是契约华工抵达人数最多的地区。运输过程中,华工被关押在拥挤不堪的舱底,在船上饮水、食物的供应严重不足,空气极其恶劣,华工在航行途中遭受到非人的待遇,死亡率很高。因此将这种运载华工出国的“猪仔船”又称为海上的“浮动地狱”。我们把1850年1856年从中国运往美洲的华工死亡统计表镌刻在这里。其中在1856从中国运往古巴途中华工死亡率竟高达44%。侥幸活下来的华工上岸以后被贩卖到种植园里当工人或到矿场里当矿工。这个展柜所展示的是华工刘辉在印尼锡矿厂工作所使用的矿工证和脱身凭札。 “猪仔钱”是种植园主、矿场主支付给华工工钱的代用币,强迫华工只能在公司的店铺内消费,从而加强对华工的控制和束缚。19世纪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华工出国。这是华工在澳洲、新西兰、南非等地采矿的照片。在大部分契约华工被迫出国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各种原因自愿移居国外。如出洋谋生、躲避战乱、家庭团聚及留学海外等。闽粤民间流传的这几首过番歌谣反映了华侨出国前后的艰苦生活状况,道尽了出洋人的辛酸和无奈。1857年,华工在吉隆坡发现锡矿。19世纪60年代,甲必丹叶亚来在吉隆坡招募大批华工从事垦殖、采锡等工作,使吉隆坡从一个泥泞的河口发展成繁荣的城市,叶亚来因而被称为吉隆坡的开埠功臣。近代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使中国人逃往或移居国外的重要因素。例如:1853年闽南小刀会起义失败后,部分会众逃往南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为避战乱叶连生移居美国旧金山。家庭团聚类,这张照片是1935年林同春随母赴日本与父亲团聚时所拍摄的。林同春是日本著名华侨领袖。19世纪以后,留学生加入了移民行列。1848年容闳等三人赴美国求学,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海外的先河。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开始限制从美国西海岸登陆的华人人数 。1910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天使岛“移民检疫所”开始启用。这是模拟的天使岛“移民检疫所”,它实际上是拘禁亚洲移民(日本人除外)的集中营。困于检疫所等待检查和盘问的中国人在木屋中刻下了很多诗文,真实记载了华人的悲惨经历。天使岛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中国移民的壁刻。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39年在天使岛移民检疫站等候检查身体的中国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海外移民活动基本停止,港、澳、台地区则从未间断。陈李琬若是60年代赴美国留学的台湾学生,她曾经当选为美国蒙特利尔公园市市长,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市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前所未有的留学热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台湾经济腾飞,出现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移民。家庭团聚、联姻、继承财产等仍然是这一时期中国人传统的移民方式。部分已经移居海外的华人也出现了再移民的选择。如二战后,由于越南、印尼等国发生惨烈的排华运动,迫使华人相继逃离,移居第三国。或者为寻求较好发展机遇从原侨居国迁移到发达国家。因此,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移民国家的华人来源地就日益多元化。华侨华人分布图结合2000年台湾的统计数据及2004年中国侨联的统计数据,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3500多万人,其中以亚洲地区为最多,约有2745万多人,约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5.7;其次是美洲地区有577万多人,占总数的15.9;第三为欧洲地区约有215万多人,占总数的5.93;大洋洲有75万多人,占总数的2.1;最少的地区是非洲,为13.9万人,占总数的0.38。目前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为5000万人,亚洲依然是人数最多的地区,但是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的华侨华人数量出现较快增长。接下来请各位来宾参观华侨华人展的第二部分:侨民公民从汉、唐时期甚至更早,中国人便开始走出国门。他们自称为唐人,足迹遍及世界。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在当地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往往集聚而居,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街区,就形成了“唐人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仿建的唐人街。唐人街上依然保留着中国的传统特色,如中国式的建筑、牌楼、中文招牌、中国人的服饰等。这里所展示的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早期华侨在异国的土地上,为了生存,必需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进而集会结社,因此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亲会馆和同乡会馆应运而生。,华侨社团、华文学校以及华文报刊是维系华侨社会的三大重要支柱,它们被称为华社三宝。曹家馆是新加坡华人社会最早的血缘组织,建于1819年。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就是一种以地缘为主的社团形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业缘组织和商会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组织在处理华侨内部事务、凝聚华侨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套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红木螺钿家具是陈嘉庚在担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期间所使用过的家具。怡和轩俱乐部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之一,曾领导东南亚华人社会支持抗日,并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总部,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早期华侨多为文盲,当他们经济稍有发展时,便从家乡聘请先生到南洋教书,开办学馆、书塾等旧式学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面校旗是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及支助过的学校校旗。1690年华侨甲必丹郭郡观在荷属东印度的吧城(今雅加达)倡建明城书院,它是雅加达历史最悠久的旧式学校。萃英书院是由新加坡闽籍富商陈金声于1854年创办,是新加坡华侨社会启蒙教育机关,它足足维持了一个世纪,1954年停办。萃英书院从1854年到1912年所教的学科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珠算等。清朝末年国内倡办新式学校,海外华侨社会也纷纷效法。如创办于1919年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就是当时一所著名的新式学校,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倡办。到了20世纪20、30年代海外华侨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逐渐形成了遍布海外、数量可观的华侨教育网。新加坡侨领陈六使倡办的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创办的第一所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的大学。这是1953年南洋大学开学典礼的升旗仪式的照片。19世纪初,华侨社会出现了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1815年梁亚发和英国传道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它是第一份具有新闻性的华文报刊,梁亚发被称为“华侨第一办报人”。叻报1880年薛有礼创办,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日报。这是1923年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旨在服务华人商业并推进教育事业;下图是创办于1929年的星洲日报,它的成功为胡文虎星系报业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海外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主张,所创办的一系列华文报刊,大大推动了海外华文报业的发展。早期的华侨多为破产的农民,目不识丁,迫于生计只得充当苦力,做搬运工、人力车夫等,或从事“三刀两小”的工作。“三刀”指的是菜刀、剪刀、剃头刀;菜刀是开餐馆,剪刀开裁缝店,剃头刀当理发师。“两小”指的是小商小贩。此外,洗衣业是早期欧洲和美国华侨最主要的职业之一。经过艰苦奋斗,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华侨及其后代跻身于各行各业,成为老板、教师、医生和律师,并涌现不少企业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代表着新经济核心的美国高科技重镇硅谷,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华人工程师和企业家。“三十六行”模型是反映上世纪50年代新马华侨社会多种行业的缩影。包括银行、当铺、旅行社、夜总会、电影院、裁缝店、理发厅、餐饮店、棺材店等。由新加坡华人陈来华先生捐赠。 (请上二楼继续参观)海外华侨华人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合他国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渗透在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介绍的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衣食起居。这两个展柜展示的是华侨的日常用品。我们来看一下这条金腰带,这种腰带是东南亚土生华人较为常用的配饰,上面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麒麟,设计上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它是2001年陈嘉庚的长孙新加坡陈立人捐赠给我院的。中间这套木雕供桌,是马六甲富商曾江水使用的家具(曾江水是陈嘉庚的亲家)。这些家具是曾江水来大陆精选,几十年来几经辗转,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最后才来到这里,它们是海外华侨华人保留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真实反映。这个展柜展示的是一组新加坡土生华人结婚时所使用的婚俗用品。这里有一张古董眠床,是旅居菲律宾数十年的杨淑芳女士1996年捐献给华侨博物院。这张古董眠床是当年父母给她的陪嫁品。杨女士晚年时常梦见父母,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纪念先人,她把留在家乡晋江石狮的精美雕花髹漆旧式木床,无偿捐给华侨博物院展出,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因早期华侨出国多为单身男性,其中一些优秀的男性被马来富人或地位较高者选为女婿与马来女子通婚。他们所生的子女称为土生华人,男的称峇峇,女的称娘惹。结婚的习俗也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按照中国方式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接着按照西式方法操办。华侨生活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具体表现在逢年过节舞龙舞狮、清明节上坟、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信仰礼俗方面,早期华侨在海外除了有传统的庙宇膜拜,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多元化,或皈依伊斯兰教,或加入天主教。这是一组加美兰乐器(Ggmelan)。这是印尼古代苏丹皇宫的宫廷乐器,到20世纪20、30年代以后,才开始流传到民间。1957年印尼华侨吴纪文先生捐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海外生活的华侨面临双重国籍的问题。1950年4月,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特别制作了两面精美的五星红旗参加在纽约举行的劳工节(五一劳动节)游行。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的一面红旗。游行中的这面红旗在华侨史上意义重大,见证了华侨认同转向的这段历史。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与印尼政府签订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双边条约,规定华侨只能选择一种国籍。由此有了“华侨”“华人”两个概念。我们称长期定居国外、具有中国血统、保留中国国籍为华侨;而一定程度上保留中华文化、拥有中国血统、加入当地国籍的称为华人。这里有一条亚非会议的纪念方巾,是1957年印尼华侨甘水凤赠送给陈嘉庚先生的。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人拥有公民权,并开始参政议政,组成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由侨民到公民,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发生了转变。从此,广大华人效忠于居住国,为其发展和进步而尽心竭力。请继续参观第三部分:辉耀历史华侨华人远离故土家园,来到异国陌生的土地,面对接踵而至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危机,他们凭着坚忍、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拓荒者和建设者的姿态,为居住国和祖籍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创下了不朽的业绩,辉耀人类历史。17世纪后半叶起,华侨成为开发东南亚的先驱,把大片的蛮荒之地建成繁荣的城镇。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原是荒僻的渔村,为海盗出没之地。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到达新加坡时,看见已经有华侨30多人在那里定居。1819年以后,华侨很快成为开发建设新加坡的主力军,当时华侨垦荒者克服各种困难,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把昔日荒僻的渔村建设成举世闻名的港口城市。这是一片模拟的胶林,我们知道,橡胶业的崛起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写下了关键的一笔。马来亚成为橡胶王国,华侨是荣立首功的。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英国皇家种植园主黎德利把橡胶树苗和种子带到马来亚,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热情的宣传和慷慨赠送的种子,不被人们所接受。林文庆最先看好橡胶的发展前景,鼓励陈齐贤试种,1896年陈齐贤在马六甲试种橡胶获得成功。当他们把凝固的胶片向人们展示时,在新马社会引起极大的轰动,在他们的极力推动下,广大华侨竞相种植,橡胶一跃成为马来亚的经济支柱,产量居世界第一。人们尊称陈齐贤为“橡胶艺祖”,尊称林文庆为“橡胶之父”,而驰名世界的陈嘉庚因为是第一个集橡胶种植、制造和贸易为一体的企业家而被誉为“橡胶大王”。他们和黎德利一起成为公认的橡胶王国的四大功臣。手摇绞胶机是对刚由胶汁凝固成的胶片进行初加工的机器,先将有厚度的胶块用平面滚筒的绞胶机碾成薄片,再用条纹滚筒的绞胶机将薄胶片压出条纹,避免胶片黏结。1996年杨亚生捐赠。陈嘉庚有限公司制造厂广告:陈嘉庚有限公司以经营橡胶为主,兼营食品、肥皂、制药、化妆品等多种行业。至1925年陈嘉庚有限公司分行遍布五大洲四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新加坡最大的企业之一。广告中间图案为陈嘉庚有限公司的“钟”牌商标,钟的图形内有一“中”字,寓意祖国永在心中,爱国警钟长鸣。2001年陈少斌捐赠。马来亚拥有丰富的锡矿资源,18世纪中叶起,随着欧美罐头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锡的大量需求,从而刺激了马来亚锡矿的开采。大批华工参与马来亚锡矿的开采,华工的廉价劳力和华商的资金、企业推动了锡矿业的发展,马来亚迅速成为世界产锡大国。1863年到1870年,美国修筑横贯东西部全长2800英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1865年起华工承担工程最险要的路段,每天工作12小时,数以千计的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使原计划14年才能完成的工程提前7年完成。这条铁路建成之后,美国才从一个只在名义上存在的国家,变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国家。遗憾的是在当时通车庆典留下的照片中,找不到一个筑路华工的身影,真正的建设者根本没有被邀请。百年后,历史终于对他们做出公证的评价。1964年美国内华达州政府在建州百年之际,宣布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者致敬日”,并竖立永久纪念碑。1881年加拿大修筑横贯北美大陆最长的铁路,17000名筑路华工中4000多人献出了生命。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是世界重要航道之一。1904年起,数千华工参与开凿巴拿马运河,死于疟疾和黄热病的华工过半,因此,人们将运河岸称为“死亡的河岸”。华侨为居住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当居住国面临外来的武力威胁时,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保卫居住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侨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雄狮劲旅。北美数万华侨报名从军奔赴战场。二战期间,华侨钱秀玲冒着生命危险从入侵的德军手中营救25名比利时公民。获“女辛德勒”及“和平天使”的美称。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侨踊跃参加抗日武装。为了侨居国的独立与尊严,无数华侨志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二战后,耸立在东南亚土地上的这一座座纪念碑,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也警示后人记住这段不该忘却的历史。20世纪中叶以后,绝大多数华侨陆续加入当地国籍,成为所在国公民。新的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成为最先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一个精英辈出的时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太空宇航员王赣骏、著名科学家朱经武、牛满江、何大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记载着华人的奋斗、标志着华人的成功与辉煌。现代化华人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活动日益频繁。这里我们通过40多位杰出华人代表在各个领域的不凡表现,展示出当代华人作为所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一支极富进取精神的积极力量。我们知道,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尤其近代以来,他们成为推动中国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外华侨是这场革命的生力军。他们捐资筹款,从经济上支持革命;革命党人发动的十多次武装起义,每次都有华侨参加。在黄花岗起义72烈士中,华侨就有31位。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根据统计,华侨在抗战期间,共捐款国币13.26亿元,还有大量药品、粮食、衣物乃至汽车、飞机、大炮等。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东南亚800万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不分帮派团结起来,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3200多名华侨机工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回国投身抗日战场,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上,夜以继日地抢运战略物资,根据统计:牺牲、失踪、病亡者超过1000人。我们面前的这一列展柜展示的南侨机工的证件、徽章、奖状及行军用品,是由南侨机工及其后人捐赠给我院的。海外华侨热切企盼祖国繁荣富强,在中国民族工业起步的时候,华侨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竭尽所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捐助公益。南洋华侨实业家张振勋,在国内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和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等。1915年张裕酿酒公司出品的白兰地酒参加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酒会,荣获金奖。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扶植沪、津、闽、粤的民族工业。自1920年起在厦门创办自来水公司、电话有限公司、黄聚德房地产公司,为我国民族工业做出有益的贡献。解放前,侨汇在平衡我国外贸入超,发展侨乡农工商和文教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华侨回国办学始于19世纪末,陈嘉庚是倾资兴学的一代楷模。他创办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他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达118所,1980年统计,他一生用于教育事业的金钱相当于现在的1亿多美元。在陈嘉庚的精神激励下,各地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新加坡华侨李光前,自1938年起在家乡福建南安梅山独资创办占地300亩,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礼堂、医院在内的国光学村。陈嘉庚先生认为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无论男女老幼,一入其门就可由直观获得必需的常识。1956年陈嘉庚率华侨捐款捐物,创办全球首家华侨博物院。1959年5月14日,陈嘉庚先生以86岁高龄,抱病亲自为华侨博物院的开幕典礼剪彩。这是当时开幕典礼的留影照片。20世纪50年代,大批华侨、留学生相继回国,投身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新华侨和留学生学成归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找到了大可作为的广阔天地。尾厅: 主题根这里是华侨华人展的尾厅。尾厅的主题是“根”。我们知道作为华侨,他们的选择是落叶归根;而作为华人,他们选择了落地生根。其实,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不论是落叶归根或是落地生根,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我们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作为华侨华人展的结语,我们衷心祝福华侨华人这两棵大树更加根深叶茂!他们也祝福中国这片土地民富国强、繁荣昌盛。

    注意事项

    本文(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