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战略研究讲义.doc
第一章 文物旅游资源5一、文物资源内涵、特性5(一)文物资源概念5(二)文物资源特性5二、文物旅游资源内涵、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分类6(一)文物旅游资源概念6(二)文物旅游资源的特性7(三)文物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7(四)文物旅游资源分类7三、文物旅游资源价值8四、文物旅游资源功能9第二章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路)10一、文物保护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10(一)文物丰富了旅游的内容10(二)文物价值恒久性决定旅游持续性10二、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支持10(一)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作用11(二)旅游能够成为文物保护的有效选择12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来协调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13(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3(二)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13(三)寻求世界文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4第四章 文物旅游开发(路)16一、研究现状16二、问题18(一)有限的文物资源面临旅游者数量倍增的巨大压力18(二)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19(三)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体现不足20(四)低水平的旅游科技成为文物旅游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阻碍20(五)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存在缺陷,文物旅游效果受到影响21(六)游客管理的缺陷,文物旅游效果受到影响22(七)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资金困难22三、价值主体与利益22(一)我国文物旅游地各利益相关者分析23(二)现行利益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5四、文物旅游开发原则25第六章 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战略26一、文物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26(一)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26(二)文物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28二、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战略选择30(一)根据文物资源分类的保护与开发30(二)根据文物旅游资源分类的保护与开发战略选择33三、产品体系构建34(一)文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34(二)文物旅游产品的类型设计35(三)文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设计的主要工作36第九章 文物旅游合作开发(路)37一、产业合作37二、区域合作39第十章 文物旅游产业建设(路)40一、文物旅游市场建设40(一)旅游地形象设计40(二)文物旅游市场宣传43二、文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44(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44(二)文物旅游人才建设46三、文物景区解说系统47第十一章 国内案例48一、历史名城48(一)一般概述481、历史文化名城概念482、历史文化名城价值483、旅游开发与名城发展二者互动关系探析484、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产品545、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战略目标586、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587、历史文化名城开发现状与问题60(二)长沙631、特色要素分析632、旅游资源价值分析653、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664、长沙旅游发展现存的问题675、长沙旅游开发的思路686、长沙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687、长沙旅游开发的策略69(三)开封711、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分析712、开封名城保护723、旅游业与名城开封的保护开发82(四)平遥古城881、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概况882、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分析894、古城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906、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规划协同发展体系92二、古村落106(一)一般概述1061.概念1062.古村落的价值1063.古村落旅游开发现状研究1084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原则1095古村落旅游的保护政策或制度现状1116.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问题分析1127开发与保护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1178.古村落旅游开发措施119(二)张谷英村1201张谷英村的旅游价值分析1202张谷英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1203张谷英村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123(三)李坑村1271.旅游开发现状127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273.李坑景区功能区规划1284.旅游产品规划研究1305古村落保护体系1336.李坑旅游规划实施保障体系137(四)传统民居1411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1412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1423我国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现状1434对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144(五)皖南古村落1451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分析1452.解决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问题的建议和对策150(六)古镇1521古镇旅游发展现状1522古镇旅游的商业化现象1533商业化适度发展的合理途径1564推进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157三、古建筑159(一)一般概述1591.古建筑概念及特征1592.古建筑旅游资源的评价1603.旅游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1624.当前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163(二)宁波城区古建筑1671.宁波城区古建筑现状及特征1672.存在的问题1683.宁波城区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169(三)泉州古建筑1711泉州古建筑概况1712泉州古建筑的分类1713权利关系下泉州古建筑的旅游利用现状与建议173四、古遗址175(一)一般概述1751遗址旅游与大遗址旅游1752大遗址旅游的驱动机制1753大遗址旅游的发展模式1764大遗址旅游发展的困境1785大遗址旅游发展的展望178(二)安阳殷墟旅游1801殷墟遗址概况1802殷墟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分析1833殷墟旅游开发对策187五、革命纪念地191(一)一般概述1911革命文物旅游资源内涵1912革命文物的旅游开发利用现状1913.革命文物旅游的功能1914.革命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1925革命文物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原则193(二)红色旅游开发井冈山市1951.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条件分析1952.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963.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97六、运河199(一)扬州运河1991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1992.资源开发原则与战略目标2023.扬州运河旅游开发现存主要问题2044.扬州运河旅游开发基本对策205(二)京杭运河2111运河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状况2112运河文化(扬州-济宁段)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的构建212七、长城214(一)一般概述2141长城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分析2142长城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对策研究216(二)宁夏长城2181.宁夏长城旅游资源2182.宁夏长城系列游开发构想219(三)齐长城旅游开发2211齐长城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212.齐长城旅游开发原则2233.齐长城旅游开发对策225(四)八达岭长城2301.八达岭旅游开发现状2302.管理现状2313.存在问题2314.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开发原则2325.发展对策233第一章 文物旅游资源一、文物资源内涵、特性(一)文物资源概念文物资源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文物,反映了我们民族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未来时都可能成为文物资源。(二)文物资源特性1.文物具有物质性文物是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反映各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及内容的实物,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因此,文物必须有物,如果没有物,就不能称其为文物。例如,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的旅游项目石家庄市赵县赵州桥,它反映了我们民族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同时,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物,所以赵州桥可以称为文物。又例如,我们民族的好客、友善、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节日庆典等等,虽然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即使我们今天将它们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旅游项目,也不成为文物,只有反映这种传统、风情、民俗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才是文物。文物是有形的,并且文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文物形态不同,是由人们建设、制作、生产的用途、目的与所用物质材料和文化、科技水平不同所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文物的物质性和形态(造型、形式),使文物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而文化内涵则深藏于文物载体之中。2.文物的时代性文物的时代性即文物的时代特点。人类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文物都是一定时代(或年代)的产物,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蕴涵着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内容和信息。因此,没有时代(或年代)的遗迹和遗物是不存在的。一般所说的文物的时代特点,基本上是时代性和时代内容在历史遗迹和遗物上的统一。从其时代特点中,可以看出它在其产生的时代所处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例如商周青铜器,充分反映了它在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进而从其产生、发展变化中,进一步了解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的时代特点决定文物不能再生产、制作、建设,它在产生及它的时代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后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后人不能制作出历史上的遗物,即不能制作出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完全相同的遗物,这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制作的文物复制品,即使形状、大小相同,所用材料和色调、纹饰基本相同,技艺精湛,也只是复制品,只能反映制作复制品时代(或年代)的社会条件、技术水平及工艺,与文物所包含的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或年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仍有区别。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文物的不可替代性是文物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逻辑发展的结果。文物是历史文化文物,是一定时代(或年代)的产物,每一件文物或每一处文物,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彼此不能代替。不同历史时代(或年代)制作或建造的各类各种文物,其历史内涵和信息,是产生它们的那个时代(或年代)的历史的各个方面的实物见证,毁坏一件或一处,就永远失去一件或一处,就永远失去一件或一处历史见证物和象征物,少了一个历史符号。5. 文物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文物是历史文化文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它的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它具有双重的特征,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文物既是有形的物质形体,又是有隐形的即无形的文化或文明内涵的载体,即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换言之,文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变革的历史见证或标记。因此,文物价值是客观存在。6.文物作用的永续性文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物质文化遗存,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的实物史料。它是历史的见证。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借鉴历史。我国古代文物中包含的科技信息和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要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就需要继承,需要借鉴。文物的内涵是取之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二、文物旅游资源内涵、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分类(一)文物旅游资源概念文物旅游资源是指以文物为依托, 具有旅游价值的文物资源。文物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是民族风貌和特色的反映,其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社会,文物以其直观形象性、历史真实性、 社会典型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客观存在于某个特定位置。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文物以其所特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强烈地吸引着旅游者,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无不为大量的文物精品惊叹陶醉,文物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二)文物旅游资源的特性文物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即广泛多样性、 不可移动性、 环境依存性、 可直接消费性、 塑损两面性。同时文物旅游资源还具有文物资源所具有的的物质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历史永续性等特点。文物旅游资源具有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双重性。(三)文物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1.空间上呈不均衡状态我国文物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东省、 北京市 、江苏省、四川省、浙江省、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省。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文物指数最高。海南、青海、宁夏、天津、西藏、重庆、上海、黑龙江、贵州综合指数都在- 0.5以下属于极度贫乏地区。我国各大直辖市除北京外都为文物极度贫乏的地区,可能与这些地区地域面积小有关。2.各类文物分布相对集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省。石窟寺石刻主要分布在河北、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集中分布在江苏、陕西、北京、四川等省;古遗址在浙江、吉林、山西、甘肃等省较突出;古墓葬主要在江苏、湖北、山西、山东等省;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分布在陕西、江西、湖北、上海、湖南、北京、江苏、广东等省。3.区域差异明显,民族地区文物偏少我国北方主要以古遗迹、古建筑、古墓葬为主,南方地区以近代史迹和革命遗迹为主。石刻摩崖在我国的北方南方都有出现。我国北方地区文物多,东南方地区文物少,直辖市文物偏少。汉族地区文物多,少数民族地区文物较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东北地区、青藏地区、广西、宁夏、贵州等地区属于文物缺乏地区和极度缺乏的地区。普遍缺乏近代历史遗迹和革命遗迹文物旅游资源。4.文物集中出现,各时代文物差异大我国文物主要集中出现于宋辽夏金、隋唐五代十国、明、清、西汉等时间段。古建筑以明、清、元宋、唐、金为盛;古墓葬以西汉、明、清、唐、西周等朝代为多;古遗迹主要集中分布于新石器、西汉、旧石器、唐、北宋、商等时段;石刻摩崖主要集中分布于唐、北宋、南北朝、明、北魏等朝代;近代史迹和革命遗迹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华民国、清时期同一类文物在不同时期种类也有所不同。如古遗迹,新石器、旧石器以人类活动的遗迹为主,汉以故城遗址为主,唐宋窑址故城等建筑遗址;古建筑:北宋、金以寺庙和塔为主,明以城墙、城楼、寺庙、塔、府第、宫殿、民居建筑、园林等,清代以书院、城楼、寺庙、塔、府第、宫殿、民居建筑、园林,元以宫殿庙宇为主。总体来看,时间久远的年代多以古遗迹、古墓葬为主,中期出现了摩崖石刻,中后期以古代建筑逐渐出现,再往后即以近代史迹和革命遗迹为主。(四)文物旅游资源分类文物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和正确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客观明确的了解文物旅游资源,更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鉴别、保护和开发。本书按文物旅游资源存在的物质形态进行划分,主要有遗迹类旅游资源、遗址类旅游资源、遗物类旅游资源。1.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依托,空间地点较准确,但地面和地下历史遗存缺乏,无较多痕迹和遗物可寻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 如三国时期古战场、湖北蒲圻长江赤壁古战场遗迹,游客不能看到看到当年的战争的场面和遗物,只能通过导游的解说在自己的脑海里显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和故事。2.遗址类旅游资源: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地点准确,具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的活动场所 如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在一号坑发掘时允许游客现场参观,还有位于英吉利海峡的布拉温西岛上,允许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亲自挥动铁镐、 挖掘遗址,而且不少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挖出维多利亚时代的遗物来 也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体验挖掘文物的诱惑和艰辛,这种发现新大陆般融合了冒险与乐趣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3.遗物类旅游资源:遗物一般泛指可以移动的古器物, 但是这些古器物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遗存,同时又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表现 。其次,古器物是直观的 形象的物质遗存,对我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较著名的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编钟,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金镂玉衣,2007年12月从广东阳江海域打捞出来的 南海一号沉船 内的金 、银、铜 、铁 瓷类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三、文物旅游资源价值文物旅游资源价值即是文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国内外对文物价值的判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建有多套标准体系,其中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国内外最基本和普遍的认识。1.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可以看作是文物旅游资源价值的核心,是他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特征等内容。可以被用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与爱国热情,具有教育启示意义。2.科学价值科学价值是指从文物旅游资源中提取出的信息(包括艺术史学、考古学、建筑史学直接处理物质遗存得到的信息和历史学、民俗学等提取的物质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所蕴涵的关于过去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内容可以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过去人类生活与自然变迁等方面的认识。3.艺术价值文物旅游资源通过其造型、色彩、文饰、材质等,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反映了创造年代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价值偏好、美学史料等方面的内容。4.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文物旅游资源其所在国家、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社会生活的进步、文化身份的认同、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传承所起的作用,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或者地域精神的象征。5.经济价值美国学者莱普认为文物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直接利益,即使用者愿意为物或服务支付的费用,主要由旅游活动产生,如文物景点的门票等,此外还可括仍在继续使用的文物(特指建筑或建筑群)的使用价值,即建筑(群)提供人们活动的场所和建筑空间。人们通常所指的文物经济价值大部分属于以上两方面的直接利益;其二是永久利益。一方面,文物带动旅游业,从而带动饮食、旅馆等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很快转化为可见的市场效益。另一方面,文物带给其所有者(所在地)以珍贵无形资产,赋予其巨大的声誉,也会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6.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是指文物旅游资源积淀、表现了一个群体、民族、族群的共同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情结和生活习俗,是该群体、民族、族群传统文化传承的“遗传基因”。它使本群体、民族和族群的成员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融合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依恋,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与生活环境的认知度与自豪感。本文所探讨的文物资源旅游价值并非仅仅指上述文物旅游资源价值中的经济价值,而是文物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从游客主体的认知角度对文物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所总结归纳出的价值意义。因此,它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的一部分,也涉及到前述文化文物的本体意义。四、文物旅游资源功能1.教育功能文物旅游资源是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某个时代留下的特有的实物资料,。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而且也是某些精神的特殊象征,甚至是一个民族赖以产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源泉。正是由于文物旅游资源的某些特殊精神的象征和民族情感意义使文物旅游资源更多地纳入到思想教育中,从而使文物旅游资源的价值愈发显得珍贵。例如,近些年来逐渐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活动的红色旅游项目,那些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积淀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艰苦奋斗及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是进行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 最形象的实物教材。红色旅游项目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社会功能文物旅游资源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其兼具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它同许多旅游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的社会功能。当游客来到一个地方旅游,对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进行肯定和评价时,当地的人民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产生对其所在地的文物资源,如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等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感。3.传播功能文物旅游资源是一种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旅游者不仅可以通过对其游览,学习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意义,还可以通过深度了解,掌握其某些文化内涵及与之相关的风俗文化。例如 我国四大石窟,它们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反映了我国佛教思想,通过旅游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学,发扬佛学思想。例如徽文化,它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更加广泛的传播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4.经济功能文物旅游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具有特殊历史印记的客观存在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出游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文物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提高了文物所在地的知名度,而且因直接对游客开放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以其独有的历史价值为文物旅游资源所在地创造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就越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就更能吸引更多异国异地的旅游者。而旅游的人到这个地方旅游,不仅能使他们了解认识这个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旅游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就业,带动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章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路)一、文物保护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一)文物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文物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它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不同,这种文物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致使文物内容丰富多彩。以其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构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而一些文物蕴藏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如西安、开封等城市,更是从文物旅游开发中获益。并且文物还以其史料作用、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借鉴作用和民族传统教育作用,为科学考察旅游和教育旅游等专项旅游提供了有效资源,同时文物旅游资源也是发展高层次旅游、特色旅游、深度旅游等活动的重要资源。因此,长期有效的维护保养、修缮等管理措施,使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物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为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富有特色的资源基础,通过旅游开发来获得地方经济的腾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二)文物价值恒久性决定旅游持续性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有形的文化文物,或者说是物化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历史进程中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生产、制作的,蕴涵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习俗等信息,是国家特殊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能够释放出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能量,属于一种文化资源。因此,文物的信息传递功效要大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文物去认识历史,探究人类发展过程,从中吸收、挖掘、借鉴古代的科学、艺术成果,为当今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的星辰国和发展提供营养。显然,文物的这种社会教育价值具有恒久性,不会轻易消失,它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更有价值。在进行文物旅游开发时,只有在保持其内涵下的适当包装,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段的运用才能达到既保护又促进开发的目的。二、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支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物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旅游业、社区居民必须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才能实现文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开发也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一)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作用1.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体现文物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资源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游客在内的所有人都会自觉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人们只有与文物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文物所在地参观,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文物蕴涵的历史,增进文化交流。文物旅游部门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提供,将那些价值较大,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通过展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文化教育、知识教育、精神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就会增强。2.旅游开发为文物保护提供政策支持随着文物旅游的开发,人们逐渐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在一些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助、重要或辅助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期通过旅游开发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更有效的开发文物资源,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会普查文物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向上级申报各个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并制定文物保护相关措施。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使原本不为人知或是不受重视的文物资源得到相应的保护。也许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文物保护所能实现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从客观上来说,这些举措对于文物的保护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文物单位传统的经营模式长期以来,文物单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是非营利机构,其经营发展不是靠利润动机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导,它所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增进人类知识,提升生活品质,由此造成文物所在单位在经营上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问题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受政府支出不足、外在生存环境竞争加剧的影响,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仅仅依靠政府拔款和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文物日常的维护保养以及工资发放,因此必须引入企业化经营模式,在政府引导下走出生存困境。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文保工作人员传统的经营理念,在保证文物社会功能的同时,实现文物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来发挥文物的经济、文化与旅游功能。市场化经营能够促使人们更加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并将文物资源的消耗(因为旅游活动的开展而造成的各种旅游污染)纳入旅游开发成本中,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或歪曲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使文物资源的价值按市场规则运行,减少旅游经营者与开发商对公共资产特别是文化资产的滥用。4.旅游开发能够为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提供资金来源长期以来文物由文物保护单位管辖,开发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的文物数量众多,文物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承担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从而导致文物保护软件和硬件落后。一些地方收藏单位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馆藏文物流失和人为损毁;有些文博单位基础设施薄弱,库房简陋,文物保护手段原始,致使大量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氧化、虫蛀、鼠咬、霉变等自然破坏常有发生;更多的田野文物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保护队伍和保护手段经常遭受风吹雨打,人为破坏甚至屡屡被盗的厄运。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资源的经济功能的最好载体是发展文物旅游,因为观赏性旅游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做到不损耗和破坏文物资源,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那么旅游区就应该也必须从所得收入中划出相应的经费来对文物进行维护保养,实现文物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胜动态循环。做到“以旅养文”。5.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文化内涵的展示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展示和丰富文物的文化内涵,这同样也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单位将文物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文物及其隐含其中巨大的知识含量的文化信息得以再现,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物旅游的开发,为文物研究、文物展示和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6.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文物的社会功能我国文物单位的展示内容单调乏味,展示手段陈旧落后,文物的吸弓力普遍偏低,无法承担起科学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旅游的开发有利于提高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及居民对当地文物的保护,同时为了扩大客源市场,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目的地会更加重视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与创新,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从而能够使原本只限于科学研究的文物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在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完整性基础上,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通过文物开发,方便游客欣赏,更好地实现了文物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的社会功能。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关系(二)旅游能够成为文物保护的有效选择对教科文组织而言,其发起文物保护公约的初衷在于保护,在于抢救濒危的文化。而事实证明,申遗成功推动了文物地旅游的发展。进入世界文化文物名录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体现得极为典型,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西递、宏村等地。也正因为此,中国的申遗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地方政府将申遗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战略。相对于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目的,中国则以保护和发展作为共同目的,甚至对于大多数申遗目的地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各地纷称要实现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旅游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手段,有时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手段。这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问题,虽不可避免,但旅游对于文物保护的有效性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对供给者而言,因为发展旅游而从中获益,使文物的主人看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因此,他们会在获取利益、稳定心态后,放慢追赶现代化的脚步,放弃破坏文化文物的发展手段而逐渐转入到旅游产业上来。当地人因从外来人眼中反观到自身文化的现代意义,重构族群文化的认同感,其保护和弘扬意识也得到强化。尽管有时候供给者并不一定是当地族群和社区,但其他利益相关者会遵照文化文物公约实施保护性的开发。其次,对于需求者而言,其保护意识也因旅游而萌生。大多数世界文化文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许多旅游者慕名而来。直面文化文物的旅游者,开始逐渐认识到文化文物的价值,开始探究异域文化的内涵,并产生一定的文化保护意识。但是值得重视的是,文化文物旅游的发展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作为文物最重要主体的社区,因参与旅游业而唤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保护文化文物最为关键的一环。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来协调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旅游开发使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旅游业和与社会效益为目标的文物保护单位产生了矛盾,旅游开发对文物保护的负作用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禁止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我们要看到旅游的发展对文物的保护起到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只要开发合理,就能够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共同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指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得以持续的利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要求人们摒弃旧思想观念和高消费、高增长、高浪费的粗放式生产方式。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本质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主要有:(1)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放弃发展,就无持续性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其可持续性,长远发展将失去。(2)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全局的观念,是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协调发展,此地区发展不应该以损失彼地区的发展为代价。(3)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合理需要。又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4)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是在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人口、科技等领域的那彼此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平衡;(5)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6)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不断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明确提出是在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旅游国际大会上,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又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上召开了旅游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即可持续发展宪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全面地阐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如旅游具有两重性,即它既有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面,又有加剧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消失的消极方面。还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涉及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影响到全人类今天与明天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Godrey(19%)认为旅游可持续是指旅游业能更好地满足空间、环境与经济平衡的需要,以及在未来重新整合公有与私人部门的方法。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一前国内研究引用较多的是,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 90大会上(加拿大全球大会)的表述: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Gunn在其著作旅游规划中阐述道: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提供四个更好发展旅游的建议:游客满意度的提高;经济与商业成绩的提高;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社区和本地的融入。在国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田道勇(1996)观点: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构成的目标体系,其目标体系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和实际体现。李永文,史本林(2000)则认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上衡量其发展。曾珍香、傅惠敏、王云峰(2000)设计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模型,认为实现旅游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其环境因素的持续协调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并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旅游发展系统,称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tourism世界旅游组织给可持续旅游下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的需求的同时,保护并增加给后代旅游的机会。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求,同时保留文化文物,保留其实质性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存支持系统,这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2.旅游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