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doc
-
资源ID:2919786
资源大小:15.5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doc
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 论文摘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发展到当代尤其是在转型时期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了新的变化特点,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性。从文化形态上划分出现了主流文化批评的价值观、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观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对批评价值观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形态;三足鼎立 文学作为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不是空中楼阁它必然受到时代和现实的影响。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不是少数人的主观臆造和虚构它是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世界和中国的进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全球化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批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性。因此对转型时期全球化语境下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研究关系着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生存与发展其有着深刻的时代现实意义和理论启示的价值。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依据一定的批评价值观为尺度对批评对象的价值有无和价值大小的评价活动因此不同的批评主体即使面对同一个批评对象也会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流派。正如鲁迅所言: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家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 由此可见,批评主体即使面对同一对象<红楼梦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批评认识有时这种认识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和对立的。正如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王保生研究员对我们当下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恩一样。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正处在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可以把当下的文学批评话语分为四种:普通民众话语、权力话语、商业话语和专业话语。这四种话语中现在是权力话语和商业话语是主流话语” 我们认为当前的文学批评现状就文化形态上呈现了主流文化批评、学院派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主流文化批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批评它是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进行思想控制的政治衍生物在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中特别是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批评中主流文化批评被强调到了极致政治性的标准成为了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政治性的强弱成了判断作品好坏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文学批评已不再是单纯地就作品审美性进行批评歪曲、强加附会作品原意。甚至有的批评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例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和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无不是主流意识批评的典型代表。文学批评受到了外部研究的压制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和文学性被政治性所遮蔽。 主流文化批评采用社会——政治化的批评模式它主张文学批评是意识形态批评他们把文学批评当成一种教育和统治的工具他们以非文学审美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对作品和作家进行“终审判决式”的政治评判。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这种批评模式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这些批评大多不是从作品的审美性出发而更多是以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眼光对其进行批评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作品所展示的正是林道静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摆脱自身的软弱性和犹豫不定的特点冲破传统家庭的束缚而走上革命反抗道路而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艰难过程。作品三个男主人公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设置也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林道静投身革命并走向成熟的三个不同阶段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其软弱性伴随着其性格发展逐步消除是合乎人性发展规律的而对作品的批评则认为林道静的成长其软弱性并没有改造彻底其性格中仍存在资产阶级的特点这样有损作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也正是此类的批评迫使杨沫对作品进行了重新修改加上了林道静在农村改造的情节这无疑是不符合人性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是不符合作品的审美性的。由此可见在主流文化批评的影响下从作品的写作到对作品的批评都带有了社会政治功利主义的色彩。 主流文化的批评价值观到了80年代中后期才因各种新的批评价值观的出现而受到影响和冲击表现在不再那么突出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而是隐藏在文学作品审美性批评之后充当幕后无形之手的统治者。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主流文化批评更加放松了对具体作品批评的控制这主要表现在当前文学批评有多种不同批评流派的声音。出现了三足鼎立的趋势。对主流文化批评的价值观的评价我们应认识它在文学批评的社会功利性和主流垄断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做到主流垄断性和多元并存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批评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文学批评作为批评主体的一种实践性活动批评主体的学识结构、能力水平、素质修养往往会影响批评的风格。以高校具有专业文化素质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因批评风格相类似逐步形成学院派的批评,学院派的批评又称精英文化的批评。针对学院派的批评目前的理解至少有两种方式:第一将学院派批评直接看成一种批评的态度或者批评的原则。它强调批评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注重批评主体的专业性的素质水平。第二将“学院派”文学批评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较多的指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于学术圈子的一种机构化了的、专业化了的被描述为“起点高、学术功底强懂得外语因而有世界性的阅读视野,观念比较新的新学者型批评家队伍。”僻“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产生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批评主体的产生和独立是批评活动的前提具有专业学识水平和批评素养的批评主体的存在使得“学院派”批评成为一种可能。另外批评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学院派的文学批评是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批评环境的。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环境都被政治化的烟雾所笼罩以社会——政治为范式的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成为了唯一的声音。到了8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批评的环境相对宽松了许多这也为学院派批评的产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学院派的批评并没有明确的批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