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本科毕业论文.doc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 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 郭红 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2 年 5 月 17 日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争议很大的作家,虽然褒贬不一,但张爱玲研究热还是高潮迭起。她的小说自40年代风靡上海,在海上孤岛成了一朵奇葩,令文学界震惊。张爱玲以其成熟的叙事技巧,独特的小说风格,引起40年代评论界的关注,追随着张爱玲研究几次高潮的踪迹,这次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的具体涵义的理解;悲悯情怀的各种表现形式,对“无奈人生”的同情对人生的悲悯,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包容对人性的悲悯两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作身世及社会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及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从作者情感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以期待能够更好的理解张爱玲小说中的感情,进一步丰富张爱玲小说研究内容。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悲悯情怀The analysis of compassion and sympathy in Zhang Ailings novelsLi Qiongnan Drected by Adjunct Pro.Guo HongABSTRACTZhang Ailing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writers in the 1940s in China.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es about her novels and different researches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Her novels astonished the literature field as soon as it appears in society. My thesis is about to analysis the compassion and sympathy in her novel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pecific meaning about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the performance and how to perform about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in her novels, the reasons of the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After the analysis about the three aspects, we will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bout her novels in emotions. I hope it will do good to the researches about Zhang Ailings novels. KEY WORDS:Zhang Ailing Novels Compassion and Sympathy目 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III摘要IIIThe analysis of compassion and sympathy in Zhang Ailings novelsIV前言11 对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的理解21.1 对“悲悯”一词的理解21.1.1 在一般意义上或广义上“悲悯”一词的理解21.1.2 在张爱玲小说中对“悲悯”一词的理解21.2 悲悯与通常“自私冷漠说”的关系21.2.1 对立关系21.2.2 继承、发展关系32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的表现32.1 对“无奈人生”的同情对人生的悲悯32.1.1 是对人生不幸命运的同情32.1.2 对人生追求安稳却不得而堕落的宽容52.2 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包容对人性的悲悯72.2.1 张爱玲对人性的存在的合理性的理解72.2.2 张爱玲对“异化”的女性形象的理解和同情82.2.3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性的复杂83 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103.1 结合作者生平、经历103.2 社会时代背景114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124.1 60年代私淑张爱玲的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124.2 90年代同样以上海为背景的王安忆的长恨歌125 小结13参考文献13致谢15前言张爱玲的小说自40年代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普遍关注和喜爱,关于张爱玲小说主题思想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以“苍凉说”和“变态说”最为常见和为大家所接受,而关于其中“悲悯说”较少被讨论,但仍有不少研究者看到了在冷漠苍凉的背后中的悲悯之情,这次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涵义,悲悯情怀的各种表现形式:对“无奈人生”的同情对人生的悲悯,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包容对人性的悲悯,结合作身世及社会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及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从作者情感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以期待能够更好的理解张爱玲小说中的感情,进一步丰富张爱玲小说研究内容。拓宽张爱玲小说的研究角度,为读者更全面理解张爱玲的小说奠定基础。关于张爱玲小说的悲悯说前人已经有提及,但还只是初步论述,而没有形成系统阐释,本文以毕业论文形式,总结前人成果,更全面具体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形成相对系统的体系。表明了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是上海孤岛期间人们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性的真实再现,所有的人物不是英雄,不是楷模,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个体,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命运的摆弄下,大家又不能够控制自己命运的无奈,琐碎但真实,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作者对这一切是以慈悲的眼光看着他们,理解他们,原谅他们的。 1 对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的理解1.1 对“悲悯”一词的理解“悲悯”,悲哀,怜悯。指的是一种宗教式的救赎,理解和宽容。1.1.1 在一般意义上或广义上“悲悯”一词的理解 悲悯一词从广义上来理解,“悲”是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情。“悯”指同情,指对人间的苦难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折射出一种博大的爱。这里最终定义为一种博大的爱,一种普渡众生的大爱,可能这种大爱于当事人并无益处,只是一种观望中的祈祷,一种宗教式救赎。1.1.2 在张爱玲小说中对“悲悯”一词的理解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悲悯一词并不完全等同于广义上的说法,而是更具体为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所讲的一种存在的合理性,一种人性在一定环境下发展的合理性,一种对所有存在着的人和事的理解、包容、同情。悲悯是作者对七巧恶毒的宽容,理解和救赎;悲悯是作者对薇龙身不由己的陷落下去的无奈,无助的包容;悲悯更是作者对身处乱世中范柳元和白流苏这对红尘男女仅仅能抓到彼此的深深同情。1.2 悲悯与通常“自私冷漠说”的关系1.2.1 对立关系“自私冷漠说”是在所有张爱玲小说的主题研究和人物形象分析中占主流地位的一种说法。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被消解了神性的变态母亲,是被金钱所牵制的恋爱关系,是个为自己打算而不择手段的手足之情,所有这一切,向读者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人性的自私,是人生的苍凉。不仅把我们传统认识中亲情的温馨与母爱的伟大,爱情的高尚与纯洁,完全颠覆,更是一种与深沉博大的悲悯情怀毫无关联,甚至被道而驰的观点。本文站在人生命运和人性的角度上来关照作者对作品中不完全、不彻底的人物的以深深理解,宽容和救赎。所以,这样来看悲悯与自私冷漠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1.2.2 继承、发展关系表面来看,悲悯之中的大爱与自私冷漠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但经过认真文本阅读后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的这种爱是深藏在每一个人物背后的,在他们自私冷漠的外表下,总有些不经意的动作泄露了她们内心的秘密。她们是认真活着的真实个体,作者绝无意表露她们的自私,而是向我们传递她们的内心世界,生命本真。通过对个体形象及生命状态的分析,透过冷漠苍凉的人生状态,以繁华后面朴素的人生的底子,来显现作者的悲悯情怀。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悲剧制造者的同情,对所有生活在乱世的苦苦中挣扎的人们,作者以一种慈悲的心来理解原谅他以们,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民国女子>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因为被理解,被作者深深懂得而获得救赎。所以这种理解与宽容是深藏在每一个冷漠自私外表下的。2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的表现2.1 对“无奈人生”的同情对人生的悲悯对人生处境的同情,是对因人生命运的无可奈何而产生的悲悯之心。这里作者没有站在生命之外对作品中人物指手画脚,而是站在生命本真之中对人物以发自内心的同情,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这点加以论述:2.1.1 是对人生不幸命运的同情 对人生不幸命运的理解和同情,首先表现在对一些积极向上却最终被命运折磨的群体的同情。张爱玲作品中年轻而坚定的男女,都无一例外地遭受了惊心动魄的不幸。半生缘里的曼桢像天使一样美丽纯朴,她自信能凭着自己的真情与勤劳,就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和自立的生活,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被自己的亲姐姐陷害,莫名其妙的与自己的恋人阴差阳错的错过,最终只能忧伤的说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半生缘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174页。作结;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罗杰·安白登在“他深信绝对不会出乱子,他有一种安全的感觉”<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59 页。的时候,恰恰是他已经到了危机四伏,四面楚歌的时候,他娶了一位最最美丽纯洁的安琪儿,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命运的折磨,最终将他推向绝望的深渊;小艾中的小艾虽然经过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而得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归宿,但身体终究落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可以说,作者通过他们与其说抒发的是悲愤的抗议,不如说是对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叹,甚至上升到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悲悯与叹息。 再次,是对“恶毒”的女性的人生遭际的理解和救赎。比起对光明形象的人生命运的同情,更显得深刻和有意义。因为对善良的人的不幸是很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的,相对的,对那些给别人带来不幸的“恶”人们,则更多受到的是指责,是唾弃,是厌恶。 这些人物实际上承受了更多的人生不幸,而对这类形象的原谅和理解,更能深刻表现作者的悲悯之心。如她自己所说的“如得其情,哀吟勿喜” 张爱玲散文张爱玲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第214页。对人物真实处境的认识,从而理解,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可饶恕的错。真实,是最好的武器,生命的“真实”是张爱玲人性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评价标准。如“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6页。又如:“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5页。因为真实,所以可爱。肯定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意义,哪怕他是个灰色人物,甚至是恶人或坏人;肯定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价值,肯定每一种存在的价值,哪怕是无聊和空虚。但在现代文学的文化激进主义者的眼中,这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以鲁迅为例,他“愚弱的国民”的看法是,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文集,京华出版社,2009,第342页。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落后的,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武断的。比较起来,张爱玲对于人性更为宽容和博爱。因为她更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对于飞扬的英雄和跋扈的张扬,她觉得那是以人生朴素的底子为依托的。另外,张爱玲还多次提到对人的“了解”。如:“了解是原恕的初步缺乏了解,才会把罪恶神化” <色戒>张爱玲著怨女,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再如:“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以后也只有哀矜”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5页。在这里张爱玲表现出了对人的观念认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不是静止的、表面的、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发展的、深层的复合体。的确,“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的看到一个人“恶”或“坏”的表象,而看不到这个人“恶”或“坏”的背后,那么对人的判断无疑是狭隘的。曹七巧是恶,但她在曹大姑娘的时候是伶俐可爱的;白流苏不顾大家闺秀的脸面,但家庭的白眼与流言未尝不是压力;霓喜看似有些无耻,但姘妇身份的尴尬与卑微多少也加剧了她的无耻;葛薇龙在爱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也不是不痛苦;佟振保虽风流无情,在多年后见到王娇蕊也还是会莫名流泪。这些凡人自有他们真实的一面,无奈的一面,张爱玲正是用她所谓的“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把人性善恶的纠缠,美丑的交错,一同呈现出来,展示了人性本来的真实与复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的人性关怀和悲悯正是来源与她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和博大的同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只有真正懂得了人性的卑微渺小世俗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这份人世情的作家,才能写下这样混合着爱与同情的文字:“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米先生看着虹,对于这世界他的爱不是爱而是疼惜。” <留情>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生在这世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苦难的,如圣经所言,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为受了引诱而犯了错误,被耶和华神逐出快乐的伊甸园来到人间耕地、流汗。所以人生是一次来受苦的旅程,我们来世间走这一遭总是来偿还一些债,如红楼梦中绛珠仙子的尝泪,如醒世姻缘传中晁源转世狄希陈受到计氏投生的童寄姐的百般虐待,就是为了偿还上辈子欠下的债。弱小者自有他们的可怜,可叹,可同情之处,丑恶者也同样可悲可叹。人生诸多不如意,决定我们是被无奈无助苦难包围着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张爱玲站在命运本身的苦难来看待生活,看待每一个人,由此,她笔下的所有人物命运都笼着一层淡淡的愁,一层让人怜惜的雾。即使她自己称为彻底的“恶”的人物“七巧”也同样如此,她自己的人生是不幸的,然而这不幸继续让她人性扭曲她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她的儿子恨她,她的女儿恨她,她不快乐,她报复完了没有丝毫快感而是更深重的痛苦。在逝去的时光和不能回头的人生面前,一滴眼泪悄然滑出她的眼眶,挂在腮上,自己干了。这滴眼泪无人看见,恨她的人依旧恨她,但在张爱玲这里,她已经获得了救赎。张爱玲在小说里把自己的理解、同情和关怀以及救赎给了她笔下那些不彻底的人物。使那些小人物们在小说里获得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2.1.2 对人生追求安稳却不得而堕落的宽容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男性主人公身上。张爱玲的小说偏爱表现这些不彻底的人物和这些人物无甚意义的世俗生活。在她冷静的叙述和苍凉气氛的渲染下,我们看到了作者给予这些不彻底的小人物的同情、关爱和救赎。除夕之夜的浅水湾,葛薇龙黑暗里无声无息的眼泪以及乔琪乔嘴上的香烟“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亘古的黑暗和荒凉的包围,人蓦然的孤独与无助,乔琪乔,一个浪子,他不务正业,爱玩,败家,在自己那个大家族里却没有地位,他没有钱,于是他到处跟女人们拉关系,无非为了得到金钱,和寻得开心。他总以这样一副面孔示人,油滑,玩世不恭,一切无所谓。可他某个时候的一些不经意的话却又让人心疼,他是这样惯了的,然而他跟薇龙说的一些话,你不得不承认他有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可他生活的社会,时代,环境让他不得已选择现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诚然,他可以以那样的身份发愤图强,可我们都清楚,张爱玲小说中的人都是俗人,凡人而非超人,所以他不能有伟大如鲁迅笔下夏瑜的举动,他只能在他的小圈子里周旋沉沦,这就是真实的小人物的生活;同样是浅水湾,那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浅水湾,黑夜里红得不能再红的“野火花”,那堵冷而粗糙的极高极高的墙,地老天荒的直觉,“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城之恋>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71页的苍凉与悲哀,让一对浮华男女露出人生朴素的底子,范柳元,一个老华侨的后裔,一个精神的流浪汉,他对中国有一种剪不断的情思,他需要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女人理解他,他要从这理解中获得一种认同,一种归属感“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倾城之恋>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65页。他玩世不恭,他不求上进,没有理想,那是因为他从来没找到过自己准确的位置,他是一个需要人给予指引的“迷途的孩子”,他要找一位心灵的引导者,可他最终发现流苏不过是为自己生存寻找出路的“自私的女子”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都在拿自己所拥有的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要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抓住一些自己能把握的住的东西。所以最后战争来时,他与流苏结婚了,他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只剩下腔子里这口气和身边这个人了,对于此,张爱玲对他的无赖行径及自私想法和行为表现了极大的理解和宽容,在世人指责他自私的时候,作者的笔墨更倾向于对他的精神上的无助的爱怜,更乐于表现他的孩子式的对认同的渴望。有没有一种从生命本身出发的更人道也更宽容的态度让我们去面对和认识这些有缺陷的小人物。我个人认为:张爱玲对自己笔下那些有缺陷的、自私的、盲目的、非崇高、非神圣的小人物所给予的理解、同情和悲悯,使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现代文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人道主义和宽容的立场弥补了现代文学过于激进的文化姿态。她体现了一位作家最可贵的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悲悯,也张扬了五四发现“人”,肯定“人”的理性和人性的光辉。张爱玲之所以能对她笔下的并不完美的小人物持有一种宽容和悲悯的态度,主要基于张爱玲对人和人性有以下一些根本认识,她将“人”定义为凡人、普通人,而非超人和英雄。张爱玲在1944年,为答复傅雷评论而做的自己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5页。“而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同上,第96页。她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有这样题词:“书名叫传奇,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2.2 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包容对人性的悲悯张爱玲在谈起自己的文章时曾说过:“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4页。这段话无疑表明,张爱玲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永恒的人生和普遍的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衰颓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2.2.1 张爱玲对人性的存在的合理性的理解张爱玲对“善恶兼备”人性存在的坦然接受。张爱玲笔下少有善良人物,这是与冰心的“爱母亲、爱大海、爱儿童”,与琼瑶“山无棱,天地合”轰轰烈烈的爱情等提倡爱,颂扬爱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张爱玲写出了人性恶,尤其是写出了恶的可理解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对人性理解这个问题上从本质上说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对人性恶的理解处于受压抑的状态。然而,人性本身是善恶兼备的。过多地倾向于人性善的理解,实际上造成了对人性恶理解的稀缺,张爱玲小说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心机较量,尤其是男人与女人的心机较量,在张爱玲笔下是没有纯情的,张爱玲的“天才”使她不屑于也不可能去表现爱情中的“纯情”。她的笔下充满了爱情婚姻中的利益算计。但这些利益算计在张爱玲那里是合法的、自然的、合乎人性甚至引人入胜的,决不会像有些小说那样遇到道德伦理的排斥,因为张爱玲的人性理解是有世俗化哲学做支撑的。正是因为这种利益算计甚至人性小恶的合法性,正是这种对人性真实状态的触及,才使得张爱玲小说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因为,它使那些被压抑在大众内心世界的人性小恶也得以在阅读中释放。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善与恶是互补共生的,本身就是善恶矛盾的结合体。她的小说提供的是真实、令人原谅自我道德缺陷的真实。如“恶”的人物“七巧”,她是被命运安排的葬掉了自己的一生,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只有一把黄金的枷锁让她一点点丧失了人性,她破坏儿子的婚姻,破坏女儿的幸福,她以更残酷的方式疯狂报复自己最亲的人,然而她再强悍也抵不住时间对她的摧残“年青时滚圆的胳膊,翠玉镯子里连张洋绉手帕都塞不进,而今在她骨瘦如柴的手臂上一推就到了腋下,在逝去的时光和不能回头的人生面前,一滴眼泪悄然滑出她的眼眶,挂在腮上,自己干了。”< 金锁记>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45页。这滴眼泪无人看见,恨她的人依旧恨她,但在张爱玲这里,她已经获得了救赎。张爱玲在小说里把自己的理解、同情和关怀以及救赎给了她笔下那些彻底和不彻底的人物。使那些小人物们在小说里获得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哪怕这意义一样比较卑微。但正是这给予小人物,甚至是丑陋人物的关怀和救赎,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人性深入的“懂得”和博大的关怀。2.2.2 张爱玲对“异化”的女性形象的理解和同情一种是在沉重的男权压迫下变得麻木不仁,逐渐成为对男主人百依百顺的“沉默的羔羊”,如同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一样,作者曾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死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茉莉香片>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95页。这形象地概括了冯碧落一类女性的悲剧命运:长期的奴役与压迫已经使得她们内心深处那一点点可怜的自尊与个性消失殆尽,成为彻头彻尾的女奴。二是“怨而不怒”的“怨女”们通过畸型和变态的方式来反抗与报复,最终走向了毁灭他人自我毁灭的可怕深渊,发展成为心地歹毒、至恶至丑的“恶妇”,做出种种令人发指的变态行为,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怨女中的银娣,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梁太太,十八春中的曼璐,都堪称这一类人物形象的典型。不论是演化为“屏风上的鸟”,还是至恶至丑的“恶妇”,女性们走过的都是一条自我异化之路。异化,其实质是把人物化,“屏风上的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物化,而“恶妇”们则随着环境的压榨和长期变态心理的折磨,也逐渐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沦落成为可怕的“恶物”,张爱玲着重表现的是,在一个充满罪恶的污浊的环境下,在生活的重压和扭曲之下,人要保持住自己的尊严、个性乃至清白是何等不易,而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又是多么脆弱得不堪一击。七巧和银娣都曾是纯洁善良的女性,她们都有着对理想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应该说给她们一个符合人性的环境和制度,她们都不大可能成为“恶人恶妇”;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在走向堕落之前,也不过是一位稚气天真、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她对姑妈梁太太那一套行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然而她除了对环境折服之外别无选择。她自己已经被这里的浮华的生活所淹没,只有一点点被吞噬,为不离开,心甘情愿的生了一场病。在这里,人性力量的软弱和外在社会力量的强大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2.2.3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性的复杂小说中一些无法解释的人性中莫名的成分在起作用,让人在看起来很安稳的生活下同样痛苦和措手不及:心经中的小寒,可谓是恋父情结的典型,诸多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种种合情不合理之处。撇开理论高度,我们看看主人公怎样的无奈,身不由己。“事情是怎样开头的,我并不知道。七八年了你才那么一点高的时候不知不觉的” <心经>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他们一直都避免谈论和面对这个问题,母亲,父亲,小寒,谁错?其实,当生活把我们摆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时,人性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情愫,会把我们的生活打得乱成一团,可是,有什么办法避免吗,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如何产生的。就像白先勇先生对“同性恋”的解释一样,有一天当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开始惊慌失措,之后是沉默,逃避,可最终得面对。其实关于道德标准,只是大家共同确定的一个标准,没有那么绝对,如果几千年前没有定下那样的标准,现在什么是对又有谁说的清。对这无可逃遁的命运赋予的人性中的东西,作者没有以现世道德标准批判、指责,而是原谅、包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理解了以后,没有什么是十恶不赦的大恶,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一个好人,一个大家眼中的好人,可是他与红玫瑰娇蕊在一起后,为了前程毫不犹豫抛弃了她。然而多年以后当再次看到娇蕊他还是流泪了,他当时选择逃避,可能大家都会指责他,可是他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啊,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他是个好人,照顾朋友,提携家人。他有一份责任,他必须承担,那么他只能选择能给他带来一份好名声的白玫瑰烟鹂。而后他生活的并不幸福,如果说是他造成两个女人的不幸,谁又为他的不行负责,时代,社会?张爱玲原谅了他,允许他犯错,也允许他重新做回好人,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不高尚也不伟大,只是很真实。假如对张爱玲对人生的苍凉和虚无有深刻的体认和明彻的体察,却没有再往前一步,没有看到张爱玲所表现的苍凉乃是以人生的安稳和谐为底子而显示出来的。因为追求安稳和谐“常是不完全的”,才凸显出人生苍凉的色调,才感受到人生虚无的苦涩。假如只看到张爱玲书写人生的苍凉而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前提,那么,这半步之距却能引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假如以灰色来代表苍凉与虚无,那么它是以安稳和谐的金黄色为衬底的。而且,我们不能忘记张爱玲创作的时代是一个“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张爱玲散文张爱玲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第212页。的乱世。张爱玲曾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5页。可见张爱玲对人生一直是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倾城之恋张爱玲著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71页。张爱玲对芸芸众生求安稳、和谐,而不得的状况有深刻的了解,她说:“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 张爱玲散文张爱玲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第212页。这话语真切地传达出张爱玲悲悯情怀的律动。3 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3.1 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家庭环境:跟曹雪芹相似的身世,是张爱玲悲剧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张爱玲有着和曹家相似的显赫家史与败落历程。她的祖父,是清代名宦张佩纶,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而到她这一代,簪缨之族、鼎食之家的繁华,已经只存在于灰扑扑的旧梦中了。于是,荣华无常、功业易逝的体悟,锻造了张爱玲的一颗早慧的心。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前清遗少,捧风弄月,娶姨太太,抽大烟,母亲却是一个西化女子,一双三寸金莲带她周游世界,抛夫别子到欧洲学习、生活。这不协调的家庭注定最后要破裂。张爱玲从父亲的深宅大院,从挨打和被囚禁的处所,逃到淑女式教育她的母亲那边,又孤身一人到香港求学,因战事爆发回到上海,住到磕磕碰碰“不合身”的姑姑那儿。这和曹雪芹从钟鸣鼎食之家到穷困潦倒衣不果腹,多少有些相似。她在其间览尽了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对人生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屡屡发生“生于末世”的慨叹,这是出自于对日益衰落的社会的一种强烈危机感和优患意识。张爱玲处于另外一个时代,但同样对社会,对人生,对文明,充满着危机感,幻灭感,已经有破坏再来,还要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历史和人世的沧桑无常,让她早早体味到个人在时代的滚滚红尘中的微不足道,作品中隐隐透出一种无力,无奈和苦苦挣扎。学校经历:张爱玲的中学时代是在圣玛利亚教会女中度过的,在这里长达7年的学习时间,在 她人生价值关形成时期,基督教的教义多少会对其形成影响,尤其圣经中的思想,张爱玲在其作品中也多次提到,包括最“懂得”她的胡兰成的话“爱玲是有神性的,正大仙容,无道无亲” <民国女子>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所以在她的思想根底里总有一些怅怅的东西,总有些对人世的悲悯,理解,对人间一切苦难都报有深深同情和宗教式的救赎,无论人物怎样的可恶,可恨,在张爱玲的眼中他们都是可怜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已经从人性层面得到了谅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阅读书目:从小熟读海上花列传红楼梦醒世姻缘传等古典小说所产生影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反封建便是重中之重。为了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文化先锋们急匆匆地要否定传统文化的全部,张爱玲却坚守着对传统的热爱。她积极自觉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且声称红楼梦和金瓶梅是她创作的一切源泉,尤其是红楼梦。从她早期的创作金锁记和传奇到晚年的创作红楼梦魇和海上花译注,无论在情调趣味还是在手法技巧上,都可见张爱玲本人对古典文学的自觉继承和探索。这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形成鲜明对比,在她的艺术表现中,贯穿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 张爱玲在谈到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时曾说:“只有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中国人的宗教>来凤仪选编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其实对张爱玲本人来说,这多少有些夫子自道的况味。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大,太不可琢磨,所以人总是想努力抓住一些自己能把握的住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平时很自然的东西,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因为被人们过分关注,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热忱。其实,人在这个毫无道理可讲的世界,是多么渺小,中外亦然,飘中描述南北战胜的时候,南方因为封锁,没有漂亮的衣料和帽子,于是能在战争中给她们穿越战火偷运首饰的白瑞德成了大家的英雄,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总希望抓的住一些实际的东西,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倾城之恋中在炮火中流苏隔着棉被抱着柳元,彼此看的透透的,这一眼足以他们在一起和谐的生活个七八年,战争中容不下个人主义者,可总容得下一对平凡夫妻。这种只有彼此的感觉,不是浪漫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抓得住的让人踏实的东西,并且,只有这个。3.2 社会时代背景战争,上海孤岛环境让无意与政治的人们对物质生活有极度的热情。在40年代的孤岛背景下,张爱玲与上海同整个内陆是截然分开的小世界,他们极度关注物质生活,这是唯一能抓住的证明他们自身存在的东西,所以极度的恐怖制造极度的热情。4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悯情怀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4.1 60年代私淑张爱玲的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王德威先生认为:“白先勇的台北人写大陆人流亡台湾的众生相,极能照映张爱玲的苍凉史观。无论是写繁华散尽的官场,或一晌贪欢的欢场,白先勇都贯注了无限感啃。重又聚集台北的大陆人,不论如何张致做作,踵事增华,掩饰不了他们的空虚。白笔下的女性是强者。尹雪艳、一把青、金大班这些人鬼魅似的飘荡台北街头,就像张爱玲写的那蹦蹦戏的花旦,在世纪末的断瓦残垣里,依然也夷然地唱着前朝小曲。但风急天高,谁付与闻?” 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368页。这番话也许说出了张爱玲的对世人的悲悯之心,到白先勇那里演化为更深层次的家国之思,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无依感。除了白先勇和张爱玲都有显赫的出身和相似的以悲剧为主要题材的审美选择,加之白先勇在20世纪60年代做学生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与张爱玲确实有过一面之缘,这种题材和身世与写作题材的相似以外,白先勇的小说以雕琢文字,模拟世情著称,这与张爱玲的写实主义,对生活细节信手拈来,而这种对物质世界极度关注也更因为她明白“时代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相一致的。以为白先勇在文学创作上受了张爱玲的影响也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