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doc

    • 资源ID:2919623       资源大小:3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doc

    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摘要:西游记中塑造了唐僧这一重要人物形象,解读唐僧形象的本质对于解读西游记这部著作极其关键。小说中唐僧所表现出来的是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无情无义,自私可鄙;人妖颠倒,是非不分;耳根软,亲小人,远君子的形象。而唐僧这一形象的本质正是人性本质中的复杂的思想、对生命欲望的渴求及一种虚荣心。人们对于唐僧的苛刻评价,来源于人们常常忽略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正实现了这一目的。在解读时,通过小说中的形象以及人性的本质来分析唐僧形象的本质,进而探究这一形象的创作意图。作者通过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主题。关键词:西游记;唐僧;人性本质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created several important characters, but the nature of reading tang's monk image for reading “journey to the west”crucial in this book. For people in the novel tang's monk undoubtedly cowardice incompetence, timid, is not divided, selfish despicable, indecisive image, people for the harsh assessment, from tang who often ignore the survival state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In the novel interpretations, through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mage analysis, and the essence of tang image the write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explore. Novel shaping of tang's monk, he is people, rather than god evil spirit; Who has the nature of humanity, in order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 life must show its survival and the desire of the desire to life. The author, by tang's monk this character image of the mold, behaves natural attitude toward life, reflecting the theme of real life. Key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Tangseng ;Human nature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精品巨著。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的首要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逐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展开了一段艰辛的西天取经之旅。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一般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我们对于西游记中的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但是这样一部集童话小说、神话小说、科幻小说、宗教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谐谑小说于一身的世相百科全书,东方人生宝典,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它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西游记,但是作者的本意应该只有一个。西游记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小说叙述了唐僧和他的徒弟一行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孙悟空、猪八戒倍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孙悟空智勇双全、嫉恶如仇、忠心耿耿的性格,更是妇孺皆知、有口皆碑,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形象。似乎整个西游记实际上是一部写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文学界将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归结为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于唐僧,人们是将其作为重要陪衬人物对待的,“唐僧对取经事业是至诚的,为了使取经事业能得到成功,他斋戒苦行,不为色所迷,不为财所惑,始终如一,确有当师父的样子。但他迂腐固执,怯懦无能,是个是非不分、邪正不明、善恶不辨的糊涂虫。”1这是人们对唐僧的基本看法。事实上,从整部西游记可以看出,该小说自始至终以“取经”事业为主线,而唐僧是取经事业的核心人物,在西游记中唐僧最起码是和孙悟空并列的人物形象,是吴承恩着意刻画的一个典型形象。大凡读过西游记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对唐僧有好印象,在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唐僧的软弱、胆怯、遇到各种凶险之事都是滚鞍下马,吓得战战兢兢,像个废物。所以,历来对西游记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人身上,少数谈到唐僧的论文也是毫无例外的一概采取贬斥态度。有趣的是,大家不喜欢此人的原因好像也比较一致,一是嫌其过于懦弱迂腐,胆小怕事,动不动就掉眼泪,缺少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那种阳刚之气,一是嫌其人妖不分,丧失原则,关键时刻总是与孙悟空作对,偏袒猪八戒。我们总是会发现他在小说中处于一种反复无常的变化状态,他说的话我们不能相信,他做的事我们不敢苟同。然而,唐僧复杂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恰好是我们要更好的解读西游记之前,所要探究的首要问题。一、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唐僧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他的研究却远远薄弱得多。专门研究唐僧的论文极少,虽然出了张锦池、吴圣昔等学者发表的一些唐僧研究的重要成果,但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总体的研究都还不够。唐僧的研究还处于被人们忽视的阶段,有的学者为孙悟空、猪八戒甚至是沙和尚都列了专章研究,但却独独略了他们的师傅唐僧,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与他的徒弟相比,唐僧没有孙悟空的通天本领,也没有猪八戒那样的滑稽可笑,又不像沙和尚般的通情达理,因而他远远不如他们可爱,在读者当中根本不受欢迎。人们几乎是用厌恶的心态来对待唐僧的。因而,对唐僧的评价,往往是负面多于正面,即使是在竭力以公允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他的文章中也免不了以“愚氓”和“乡愿”来形容他。而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则是来自胡光舟先生吴承恩和西游记中的一段话:“他(唐僧) 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教训) 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犯错误的大弟子金禅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 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2115郭沫若也曾有诗一首形容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年紧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3135确实唐僧这一人物有着若干致命的缺点: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无情无义,自私可鄙;人妖颠倒,是非不明;耳根软,亲小人,远君子。第十三回,在临西行前他还曾镇定自若的对众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然还没过几日,竟连失足坑坎之中都生慌心,一见到妖怪就吓得魂飞魄散。第十五回,悟空去寻马时他却心慌的说:“徒弟啊,你哪里去寻他? 只把他暗地里蹿将出来,却又连我都害了? 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第十六回,观音院,孙悟空欲找熊罴怪要袈裟,唐僧首先想到的是:“你去了时,我却何依?”。这种胆小懦弱一开始就表露出来,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从始至终都贯穿整篇小说。(一)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每逢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时,“那长老”总会“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说他逢难必哭绝不夸张,翻开西游记我们随处可见他在抹泪。第十五回,唐僧的坐骑在鹰愁涧被小白龙吞吃,他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见到青面獠牙的妖怪,他就惊呼“我命休矣”;一旦被妖怪捉住,便一口一个“大王饶命”全无男子汉气概,连猪八戒都说他:“老大不济事”。 第二十二回,路过流沙河,见那八百里宽的河水,他不禁忧嗟烦恼。第三十二回,路经平顶山,唐僧见前有高山,担心有虎狼阻挡。第四十七回,面对“茫然浑无海,一望更无边”的通天河,他大惊失色,哽咽道:“徒弟啊,似这等怎了?”。 第五十六回写孙悟空嫌师父行得慢,于是在白龙马屁股上打了一棍,白龙马驮着唐僧飞奔而去。不料,先行的唐僧遇到强盗,唐僧吓得战战兢兢,坐不稳,从马上跌下来,口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因担心被强盗打死,于是欺骗说:“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第八十四回悲天悯人。第九十一回唐僧被妖精掠走,当妖怪审问时,唐僧又是一副窝囊样。(二)无情无义,自私可鄙第五十六回,在孙悟空替他打死抢劫的强盗时, 他推脱责任,竟不顾师徒之情,祝祷道:“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如此推卸责任,令悟空当面埋怨:“师父您老人家也忒没情意。”唐僧的自私可鄙还表现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十八回,他在观音院久等悟空不来怀疑道:“不知是请菩萨不至,不知是行者托故而逃。”而且他经常埋怨几个徒弟生得丑陋,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第二十回,“徒弟呀,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第十四回,唐僧和孙悟空前去投宿,主人老陈开了门“ 看见行者这般恶相,腰系一块虎皮,好似雷公模样,唬得脚软身麻,口出谵语道:鬼来了! 鬼来了!”吓得要死。第二十回,王老者“一见八戒这般嘴脸,就唬得一步一跌,往屋里乱跑,只叫:关门! 关门! 妖怪来了!”而他的家人见了,一个个吓得“东倒西歪,乱跄乱跌”。(三)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取经途中唐僧三番五次轻信妖言,误会悟空。第二十七回,唐僧遇到白骨夫人变幻的女子竟“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 此时肉眼凡胎的他,人妖不分也是必然。然而,任悟空一再的解释,三藏仍道:“这猴着然无理!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后一纸贬书休了悟空。第五十六回中唐僧怪罪悟空“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赶走了悟空,为假悟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第七十二回中不顾悟空劝诫,执意要自己化斋,结果引出盘丝洞的蜘蛛精、黄花观的蜈蚣精。(四)耳根软,亲小人,远君子对于唐僧,大家最痛恨恐怕还是他耳朵软,经常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念孙悟空的紧箍咒,屡次将孙悟空逐出师门等等。第二十七回,“ 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 害得悟空抱头求饶。第三十八回,悟空让八戒背回乌鸡国国王的尸体,八戒心里不快,道:“师父,你莫被他瞒了。他有些夹脑风。你只念念那话儿,管他还你个活一人。真个唐僧就念紧箍儿咒,勒得那猴子眼胀头疼。”。至此,真是让人十分气愤,唐僧身上的弱点是数不胜数。二、唐僧形象的人性本质西游记开篇就说:天地混沌不分,后盘古开天,世界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州上一傲来国。第一回,“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园。”后经日月精华的孕育,仙石化作石猴,这就是孙悟空的非凡身世。第十九回“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圣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形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玉皇设宴会群仙,各分品级排班列。敇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原来猪八戒竟是个天蓬水神下界。第二十二回“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来往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沙僧却也是个不凡天将。然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要说真正能算得上是个人的也仅仅是唐僧了。他没有悟空非凡的身世,也没有八戒、沙僧天神、天将的显赫头衔,有的只是一副普通的人的皮囊和思想。唐僧是作为一个凡人而存在的,人与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见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人的本质。其实客观一点说,人的本质就是人具有人的本能性质,所谓人性,就是我们生下来就拥有的,那么无非就是人的欲望和本能了。人本没有善恶之分,我饿了想吃东西,这个本身就没有善恶的定义,只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对于生命的渴求而产生的本能欲望,那简而言之,人的本质就是活着,只有活着一切才有价值和意义。那唐僧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种种缺点也就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了。因为唐僧也是人,他也有着对于生命这个欲望的渴求。(一)复杂的思想小说第十三回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然而他似乎根本没有做到,在困难面前面不改色,小说中随处可见他滚鞍下马、抹泪哀叹。第二十四回到第二十六回,他们师徒一行到五庄观偷吃人生果一事中。清风、明月奉师父之命拿了两个人生果到唐僧面前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裹两枚,权为解渴。”4191唐僧见了,战战兢兢,远避三尺道:“善战,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4191明月逐道:“这是人生果,吃一个儿不妨。”4191唐僧道:“胡说,胡说!”4191又道:“乱谈,乱谈!”4191就是推阻不敢吃。然而在后来得知“人生果”是“仙家宝贝”4211之后却也面无惧色,心无惶恐的吃了一个。这种前后矛盾,的复杂言行除了反映出他的怯弱之外,更反映了他表里不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则来源于人对于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选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当他面临选择时,他人性的本能要求他选择前者。那也就可以说表里不一是人的本质,唐僧也不例外。(二)对生命欲望的渴求每每妖怪出现或遇穷山恶水,就被吓得魂飞魄散,或者哀叹自怜。第十三回,见到刘伯钦竟“合掌高叫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后刘伯钦送他至两界山时,“正走到半山之中,伯钦回身,立于路下道:长老,你自前行,我却告退。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4102第五十六回,唐僧骑马在前,遇到两个强盗竟唬得跌下马来,蹲在草料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这等贪生怕死之相,看了真让人窝火。但我们又可以换个角度而言,若真是遇到这种情况而还能镇定自如的,除了不是人以外的还能有谁呢?就如小说中多处写到的,唐僧带着几个徒弟到寻常老百姓家化斋,普通人见了他的三个徒弟也是惊慌失措。这就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有求生的欲望和本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遇到会威胁自己生命的人、事,都会本能的表现出这种恐惧,然而这种恐惧不是别的,正是对于活着的欲望。但凡是人都如此,唐僧又怎能例外。(三)虚荣心在唐僧的三个徒弟中,说唐僧偏爱或者偏袒猪八戒,这应该没有异议。但是为什么唐僧会偏袒猪八戒呢?唐僧作为西行取经路上的领导者,按理说他应该是主导力量,事实却让我们大跌眼睛,他似乎除了虚有其表之外,毫无用处。小说中猪八戒总会时不时的挑拨、唆使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或者驱逐孙悟空。事实表明孙悟空屡次被逐,除因唐僧所以为的“杀生”而怒逐外,就是猪八戒的耳语、谗言了。明眼人一看就明了其中的因缘,然而唐僧却一再的纵容,如果这不是虚荣心作祟的话,那又是什么呢?。人的虚荣心使然,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小说中总看到唐僧偏袒猪八戒而不喜孙悟空了,唐僧更容易接受猪八戒的奉承和拍马屁,从这方面看来孙悟空却是屡屡与唐僧作对,自然唐僧也就不喜欢悟空了,总借机会念个紧箍咒。人可以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我们可以原谅唐僧一开始时是非不分,但是我们不能够容忍他从始至终都是非不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事实上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和困难,但是由于唐僧的虚荣心作祟,孙悟空不得不去一一解决。唐僧的虚荣在于无法接受孙悟空语言上的直接和行为生的粗莽,更重的是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每次固执而犯的错,他不得不承认孙悟空比他行得多,就是由于内心的这一认知,使他借由猪八戒的语言来安慰自己,和平衡自己的心理。我们说,是人都有虚荣心,只是看每个人对于它的压抑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人的虚荣心同样来源于人的本性,这是人对于完美的追求,或者是对于事物的更好的追求心理。唐僧希望自己更优秀,那唐僧有虚荣心就无可厚非了。人有欲望正因为这种欲望支撑着唐僧前行的步伐,但是在实现其欲望的途中必然有阻碍,然而对于欲望的渴求大于对现实社会的恐惧,因此就算怕死就算有求生的本能,也仍然不会退缩。就如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一样,为了名利在所不惜。读者对唐僧这一凡人要求得太苛刻,而忽略了唐僧是作为一个凡人而存在的,人与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见绌,但唐僧这一人物却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真正处境。也正因为如此,从唐僧身上,人们看到了太多的真实的自己无法摆脱的弱点,唐僧反而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而充满着理想或者夸张色彩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却成了他们最喜爱的人物了。像孙悟空有如此本领的人遇到困难也是哭,而且在书中出现他哭的次数也绝不在少数,只是大家被他的英勇的形象所遮盖,而忽略了他软弱时候的表现。一个非凡的神魔人物尚是如此,对一个凡人唐僧的要求何必那么苛刻呢。李志梅和李国玉在他们的文章中首先对唐僧进行了定位,他仅仅是一凡人,既然是一凡人,他身上所体现的种种弱点也就没必要过于大惊小怪,很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唐僧的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正是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表现。这些思想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状态,这是一种人性本质的表露。然而,对于唐僧这一人物形象人们一再的为其“翻案”,无论是从宗教、社会、哲学还是美学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把他归类于神人、圣人、伟人,这样才能够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吴承恩写作西游记及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毕竟一部鸿篇巨著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应该是软弱怯懦、胆小如鼠、心胸狭窄的。我们何必为唐僧的行为去大费周章的找各种合适的理由欲盖弥彰呢?唐僧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人的本能,是欲望,是活着。神魔与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人有七情六欲,人的感情是繁复的。那么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如此吗?人性的自然流露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呢!我们没有必要欲盖弥彰的一一作辩。三、唐僧形象的创作意图20年代,在学界很受尊重的胡适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指出现在的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位放浪诗酒,复善谐谑的大文豪作的,我们看它的诗,晓得他确有斩鬼的清兴,而绝无金丹的道心;指出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5366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同意,说西游记“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也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6142说西游记事实上是一部玩世小说,这样的说法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我始终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之所以优秀,在于人们能从里边发掘进步的东西,西游记也同样如此。否则他无法林立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中。吴承恩的“玩世”其实是“玩味”着一种人生,“玩味”着一个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由他眼中看出的世界;一个虚幻的文字世界,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世界。在我看来,西游记的主题意蕴是:追求自由、自然的人生大道,这种主题意蕴是作者主导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但这一表现与主导思想比较起来就单纯得多。主导思想可以说就是作者的世界观及其表现在作品中的包含主题意蕴在内的思想意识。吴承恩一生经历的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朝,明代中叶的社会生活,污浊淤道,奸诈遍野,以致他本人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浩叹。而唐僧的形象则正好能抒发他对于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呼吁人本意识。唐僧作为凡人的形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胆子特别小,听见风吹草动就打寒战,遇见水响就心惊肉跳,听见凶信就滚鞍下马。一个如此胆小的人如何能承担起二万多里行程的取经重任。读到这里读者不禁担心取经是否选错人了,如果仅仅是文学欣赏的话,这种看法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倘若我们要探求作者著书本意的话,问题就来了: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不喜欢唐僧吗?如果真是这样,他为什么要让一个如此懦弱无能的愚氓来承担如此重大的取经重任,而且还让他统辖几位武功高强的徒弟?虽然作品中也有针对唐僧的不敬之辞,但为什么在更多的时候作者又对其夸不绝口?如此一位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为什么天上地府、仙界佛门的神仙都如此心甘情愿地帮助他,除心高气盛的孙悟空之外,连观音菩萨、太白李金星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这位人妖不分的糊涂僧人 最后修成了正果,而且排名还在孙悟空之前。因为有这些疑点,我们不能不继续 追问下去:是不是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接受效果之间出现了偏差,是不是作品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之间出现了歧异?是不是我们对唐僧其人存在着某种偏见?其实不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他的确是个凡夫俗子,是个极为普通的僧人。西游记塑造唐僧形象,其出发点首先是通过唐僧形象表现现实生活内容。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写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可见他志怪小说中的现实意义。在西游记中,作者是通过描写神魔鬼怪的活动反映现实生活,抒写理想和追求。唐僧伴随神魔鬼怪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事业,他对神魔鬼怪的侵袭表现得软弱无能,使他的形象与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相形见拙。从读者来说,也许不希望唐僧是一个令人失望的角色,而希望他同孙悟空一样举世无双。但在作者,却是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遵循艺术真实的创作规律,将唐僧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写进了作品中。这种现实的意义就是人性的本质表现。西游记是吴承恩晚期的创作,所以更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自然地流露。人用自然地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一切。通过唐僧形象的塑造,实现了作者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目的。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作品,作者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表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主题。

    注意事项

    本文(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