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doc
-
资源ID:2919453
资源大小:1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doc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 城乡对立是从传统转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意味着现代化的完成。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些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不能不先从积累大量资本,因此现代化总是伴随着对农村的剥削乃至于掠夺。而且要把建立在小农基础上的农业社会改造为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就必然要改造传统农业。这就是说,在把小土地占有制改造为适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土地占有制的过程中改变农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为适应大工业发展需要的、主要面向经济的规模化农业,同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个过程中,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现代农民,使农民伴随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这一改造农业的庞大社会工程自然是以城乡对立为出发点开始其渐进式的解决矛盾之路。建国后至改革前,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是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也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市民、农村-农民,除考大学、当兵能使极少数农民进入城市,农民被长期隔离在城门之外。城乡分割大大延缓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造成城乡差别背景下的社会身份等级及其阶级仇恨。改革开放后,农民以极大的创造性参与现代化历史进程,民工潮、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等新生事物正在突破传统户籍制度,旧的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同质的、超稳定的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但总体说来,中国依然处于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移过程之中,这个过程还远没有完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工商业)的转移,似乎有两种实现形式:就地转移(如乡镇企业、异地打工等)和离地转移(家庭住所、经济收入、生活重心全部转入城镇)。应当说后者有利于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城市化过程,应当受到政策的鼓励。但这意味着大量农业转移到城镇,而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样,生活价值取向已经城市化了的一批农村青年构成了一个十分特殊而庞大的社会阶层,他们的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但他们再也不愿过父辈们那种厮守于土地的贫困生活,准备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城市。然而城市却难以满足他们安家立业的正常要求,他们不得不走的是一条比城市人艰难百倍的求生与发展之路。这一流动于城乡之间、找不到生活位置的青年男女内心所积压的怨恨与失望实在是中国大转型时代一股强劲的社会情绪,值得关注与研究,因为经济基础并非直接决定上层,而是通过社会(社会情绪是社会心理的核心内容)的中介环节而决定上层建筑,尤其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这就引出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的一个问题:进城征服女人的菲勒斯能指。实际上,在国家意识形态以绝对优势笼罩精神空间及其信息传达管道的时候,城乡分割造成的阶级差别和农民的进城欲望就已经通过迂回的方式在中得到隐性表达,史上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康濯的春种秋收和柳青的创业史都曾涉及这一问题。在他们写作的时代(50-6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按照国民经济建设划分为工业和农业,对农业的改造方针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工业化,使国家得到大量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品粮食及其它农产品。这条牺牲农民利益的现代化之路必须通过修辞手法得到农民的支持,那就是所谓共同富裕的许诺:只有合作化才能一步一步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产量,才能使所有的农民真正脱离贫困的境地而日益富裕起来。但是,工业与农业所对应的现实生活领域是城市与农村,两者的经济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生活水准的差距是显在的,是不能用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等宣传来抹平的,这就是为甚么农村青年进城的强劲潮流始终涌动冲击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划。我感兴趣的是文学如何在这种现实与宣传之间帮助意识形态成功突围,这才是文学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的政治功能。相信这样一种论点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实上,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政治的。因此,我们可以认同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詹姆逊的大胆假设: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阐释的绝对视域。 首先我们要考察的是两位作家的语义世界。在同类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村都占据叙事中心位置,但城市也是作为副线或作为不在场的参照物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作家感知差异,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这一整体世界成形的两个对象词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特性:相似性与相异性,既是合取又是析取。二者之间关系的存在是意义产生的必要的先决条件。毫无疑问,城市与农村的意义统一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的政治背景,而它们在语义轴上的对立是多方面的:地域、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和水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不同权力和利益等等。就城市这个对象词项而言,它的意义成分又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反义素的衔接: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及其腐朽堕落思想(主要是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相对应的,农村这个对象词项也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反义素的衔接: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合作化)和农民的土地私有观念及其小农生活理想(个体发家致富)。如果用格雷马斯符号学矩形表示,可以清楚地辨识各个人物的义素合成。情态轴1当然是梁生宝代表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情态轴2自然是向往进城享乐的考工厂的农村少女们。中性轴上是梁三老汉等被艰难改造的传统农民,复合轴并非小说正面表现的范围,不像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和60年代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那样,因此付诸阙如。同一结构稍加变化的结构表达式是两类概念值的矛盾对应关系:工业与小农意识的矛盾,对应于资产阶级思想与合作化的矛盾。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意义结构表达式,它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是一个典型的文化革命的时刻,即不同生产方式共存于同一社会构形,它们之间的矛盾成为政治、社会和历史生活的核心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旧政权的价值、话语、习惯和日常生活空间都被系统消灭,代之以新的价值体系、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工业与小农意识的矛盾实际上是两种并存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个人享乐思想与合作化的矛盾也是同一性质。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反对的两种思想虽然同属于私有观念,但它们显然分属不同的阶级意识,尽管土地私有观念及其小农生活理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农村的资产阶级思想。小农经济模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但对生产关系的强制性社会主义改造并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准,使农民真正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只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如此造成的城乡贫富差距自然会启动农村劣势群体的力必多冲动,把他们的欲望导向不仅尚未消灭、而且还在新环境中有所滋长的城市没落阶级的价值观念。合作化是康濯和柳青的叙事主题,但城乡对立的主题却从一体化和谐社会景观的表面成功偷渡,泄露了不同符号系统所发放信息之间的限定性矛盾,它们构成形式的意识形态1,使文本可以被重构为不同生产方式的符号系统运动的力的场。康濯的春种秋收写于1954 年,一般认为它是把劳动和爱情结合起来歌颂农业合作化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参照马烽写于1954年的韩梅梅,康濯的写作策略之高明才能显影出来。韩梅梅是针对农村高小毕业生不安心农业生产的现象,及时配合对他们进行劳动的政治任务而创作的,发表后曾在广大青年群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