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论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观.doc
论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观2010年第4期(总第121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ongiiangSocialSciencesNo.4,2010Genera1.No.121?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论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观庄锡华(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胡适的文学史观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但他并未将形式主义文学观贯彻到底.胡适的”八不主义”主张包含了对思想与情感的关注,在表达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他提出了”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的新文学建设目标,但也注意到新文学应是”活的文学”和”有生命的文学”.胡适文学史观的形式主义倾向及这一取向未能贯彻到底,与他接受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及文学审美本身乃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关键词:胡适;形式主义;文学观中图分类号:J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4006003胡适的文学史观具有形式主义色彩,但他又未能将这样的文学史观坚持到底,其文学观上的形式主义立场与他的治学方法及文学审美本身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研究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这一矛盾,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胡适学术思想,文学思想的认识.一,胡适文学观的形式主义倾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文学革命的终极目标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陈独秀是一位老革命家,政治是他一生事业的重心,涉足文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即便作为”客串”,其文学思想也烙上了这位职业革命家鲜明的身份特征,发动新文化运动的终极目的是政治革命.陈独秀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获得了灵感,又显然不满意胡适言不尽意,x,-j文学革命的目标刻意限制,钝化新文化运动批判锋芒的”改良”主张,便直截了当地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新文化运动由此清晰地显示了它与旧文学分道扬镳的决绝姿态.与陈独秀不同,胡适虽然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持激烈否定的态度,但在规划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时显示的却只是形式改良的诉求.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文学发展史观,理由充分,底气十足.问题在于,在胡适描画的这幅文学发展的线路图中,人们看到的文学发展只是文体的变换,形式的翻新,他给人描述的正是文学发展进程中形式演变的线索.尽管形式进化的文学史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胡适却对他的论断深信不疑,在稍后写作的谈新诗一文里,他坚持文学革命是以形式的变革为主攻方向的观点.他说:”我常说,文学革命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秉持这样一种形式革命的学术立场,他的文学发展史视野里自然只能是一幅形式的变迁史.在同一个学术基点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竭力想要达成的目标便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活的文学”.白话文的推广成为胡适一生最看重的功业.胡适文学史观的这一取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梳理时,人们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形式发展的线索,但形式发展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因吗?形式的发展可以表征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吗?笔者不能认同夸大形式发展的文学史观.举例来说,要认识元代戏剧的繁荣,就必须认识元代的政治格局,社会特点,并从这里找到戏剧这一受市民阶层欢迎的文化消费形式繁荣的原因戏剧创作领域内出现了大量被社会边缘化的,文化学养深厚的剧坛新人,新的社会提出了新的表达需要.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其实是新的文学环境与新的文学内容表达要求使然,形式的发展不能被看做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这是我们认识胡适提倡形式改良的意义的一个维度.此外,即使如胡适看重的白话,他也承认,”白话之文学种子”早巳”伏”于古人的”小诗短词”之中,”南宋学者往往用白话收稿日期:20100522作者简介:庄锡华(1953一),男,江苏苏州人,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60?通信”,而明,清之有名小说”皆白话”也.倘若胡适不能垄断白话文学的发明权,那让他自豪一生的学术功绩倡导白话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不也会大大缩水吗?二,胡适在文学形式问题上的矛盾胡适一直以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自居,但胡适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的白话文学的主张,似乎并不能为他赢得学术高分.然而,胡适关于文学发展的上述观点似乎并未在他的文学史观的各个层面上加以坚持.其一,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在用形式来描述文学发展线索时,还是注意到了思想与情感,无论如何这已经越出了形式的阈限,涉及文学表现的内容.文学改良刍议说:”隋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元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将情感视为文学的灵魂,话已经说得很重,说明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的胡适认同中国古代哲人关于文学发生原由的解释.依笔者看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与”抒情”都是关于文学表现内容的解说,不过是在内容向度的判别上略有区别而已.胡适认同文学的核心应是属于文学内容范畴的情感,这就同他的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发生了矛盾.cJl-,胡适还谈到了思想,并将之概括为”见地,识力与理想”三端,指出:”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啼笑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这又是从文学基本价值这一层面上对文学特质的认识,同样是x,13c的超越形式意涵的观照,而这也同他单从形式层面认识文学发展的观点相抵牾.其二,在否定旧文学时,胡适言词激烈,虽然侧重在形式一极,但也没有遗漏对旧文学内容的批判,也就是说,他对文学传统的否定所持的基本上还是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文学立场,相应地,他倡导的新文学也必有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要求.事实上,他写于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在批判旧文学时,便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立论的.他说中国的旧文学”散文只有短篇,没有布置周密,论理精严,首尾不懈的长篇;韵文只有抒情诗,绝少纪事诗,长篇诗更不曾有过;戏本更在幼稚时代,但略能纪事掉文,全不懂结构;小说好的,只不过三四部,这三四部之中,还有许多疵病;至于最精彩的短篇小说,独幕戏更没有了.若从材料一方面看,中国文学更没有做模范的价值.才子佳人,封王挂帅的小说;风花雪月,涂脂抹粉的诗;不能说理,不能言情的古文;学这个,学那个的一切文学:这些文字简直无一毫材料可说.至于布局一方面,除了几首实在好的诗之外,几乎没有一篇东西当得布局两个字!所以我说,从文学方法一方面看去,中国的文学实在不够给我们作模范.”从文中的上下文关系看,他所说的”材料”应是文学表达内容的界定,因而文章对旧文学的批判便体现为胡适整合了文学形式与内容而做的基本评估.其三,在考虑新文学的建构时,胡适的视野中也确实包含了文学内容方面的考虑.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新文学的建设宗旨归结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建设目标显然难以满足因而也无法阈限五四新文化运动x,-j-于新文学参与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改造国民性这类重大社会历史任务的要求.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可能只是为了确立”白话”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Yt:启了我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新文学的审美取向首先是与旧文学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基本立场相对立的.其次,新文学提倡人的解放,因而与旧文学对人性,人情的禁锢相对立.事实上,胡适自己在此问题上也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文中,他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Jl-又提出了”有生命的文学”与”活的文学”的要求,他认为文言文是死的文字,用死的文字自然不能创造出活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胡适对于文言文的这种偏向于绝x,-j-的价值评估是片面的,倘若接受这种观点,也便全面否定了传统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类具有较大审美价值与文学观赏性的作品,也必定会在他的否定性的评价里被判处死刑.文言文是因为不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与更为频繁的思想交流才成为审美活动的障碍的.胡适增加”活的文学”与”有生命的文学”作为全面考量新文学特征的因素,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化,这与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出平民文学口号,将普遍与真挚作为区分新旧文学的界限而在稍后又着力厘清贵族文学与贵族精神的区别,并将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普遍与真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构成较为全面和完整的新文学建设的整体观,其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肯定的认识进步.三,胡适在文学形式问题上矛盾的求解胡适的文学革命观奠基于形式革命的立场,然而他在否定文学传统与设定新文学的建构目标时却不时越出形式的阈限,无可避讳地涉及思想,情感等内容要素,这便是胡适文学思想在形式问题上的矛?61?盾.x,l胡适思想中的这一矛盾笔者是这样来认识的.首先,在胡适的文学观中确实存在着形式主义的思维倾向,但这种倾向必然会受到思维对象发展规律的掣肘.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形式的发展对文学的进步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以四言诗演进为五言诗为例,形式上的一字之差,直接影响到了审美情感的表达,后者扩大了文学表现的空间.南朝的钟嵘就已经意识到”四言文繁而意少”,抒情言事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称:”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诗品序),对四言诗与五言诗的本质区别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同样的,七言诗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发展.但新的诗歌形式的出现是新的表现需要的体现是新的丰富与深化了的社会生活,人生体验提出了新的表现要求.五四新文学运动本身就是因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演进而应运而生的,生动地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这一规律.胡适的文学发展观表现出很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他也不能回避时代x,13c的召唤,不能不常常超越形式的阈限进入内容层面的讨论.其实,即如被胡适自己限定在讨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胡适的论题还是溢出了他自己所规定的范围,由文学语言伸展至文学内容.其次,胡适的形式主义倾向与他的文学发展基本观点相关.前文已经论及,他认为,凡文学史发生变动总是先由文学形式的变动开始,形式的变动促使,推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谈新诗一文里,他阐发了文学发展以形式革命为先导的观点,并以各国文学发展的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魏晋南北朝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同那个时代人们对形式的关注有密切的联系.在此之前,中国古人对文学问题的讨论更多地集中于言志,抒情的内涵层面,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而对承载言志,抒情的艺术形式的理解,总体而言尚处于非自觉的自发状态.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文人对文学内部”工具”的作用(亦即形式美)有了新的认识.王钟陵的中国中古诗歌史x,l-明时期诗歌艺术的进步作了”四项”归纳:一是声韵的研讨和篇幅的缩短;二是对流转圆美和平易艺术风格的追求;三是诗境的婉美与巧思;四是自觉的意境诗的初步形成.这个归纳虽然略有不够周延之嫌,但关于声韵的锻炼,诗风趋向”流转圆美”,诗风崇尚”婉美与巧思”的评价却切合于这一时期诗歌的原生形态,并都指涉文学的形式层面.中国的音韵学自三国兴起,到南北朝时,人们对之的认识Et益加深,”一批敏悟的文人应运而起,王元长创其首,谢胱,沈约扬其波,不失时机地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在文学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笔者注意到沈约论谢灵运谈到诗歌创作的工拙问题时,就曾对艺术形式作过一个学术性的概括,称”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旬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谢灵运传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中音韵美的精深理解和审美实践中的形式自觉.当沈约等人为诗歌制定的声律渐渐为人认可,蔚然成为风气,中国诗歌创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诗歌史上的所谓”苦吟”今天看来就是为了找寻,建构一个既合式(诗歌的形式规范),又能精确地表现诗人诗思的词或意境.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层面上,有学者肯定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韩愈”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的论断,并得出了”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的结论.笔者认为,现代文学学术出现重视形式的取向似可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观察,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也肇始于此,这一审美新取向开启了重新认识形式意义的新的维面.胡适的有关讨论也许可视为同一时期中国学人的形式自觉吧.最后,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特别重视白话文学的提倡,并将其视为”文学革新的第一个目标”lll9.,也与胡适受杜威的思想影响,秉持实验主义立场相关联.胡适虽然更看重实验的方法,但实验的方法最终还是要由实际的效果来验证.胡适说:”我们如要规定一个观念的意义,只需使这观念在我们经验以内发生作用.把这个观念当做一种工具用,看他在自然界能发生什么变化,什么影响.观念(意思)就像一张支票,上面写明可支若干效果;如果这个自然银行见了这张支票即刻如数兑现,那支票便是真的,那观念便是真的.”一这段话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一种具有新质的审美风尚的确立必须假以时El,新文学运动最能表现早期绩效的不大可能是内容,因为内容的完形必须假以时El,而形式实验的结果却是即时能见的事实.怀着这样一种急切要求看到行动的结果的心态,胡适更热心于文学形式的革新,这是合理的和可以理解的.参考文献:1胡适.胡适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3闻一多.诗的格律M/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91492?62?责任编辑: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