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doc
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第31卷第4期2011年8月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1.31.No.4Aug.2011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曹亚明(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梁启超将日本"-3做中西文化之"驿骑",运用"和文汉读法"借道东洋译介了大量日译西籍,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穿越中,日,西多种语言的巨大障碍,难免"务广而荒",这种"中国式接受"的译介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关键词:梁启超;和文汉读法;西学;中国式接受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11)04005104正如钟叔河在从东方到西方中所论:"在梁启超之前到西方去的人当中,容闳留学最久而未志于学,王韬助译汉籍而未译西书,仅仅有郭嵩焘曾经接触希腊先贤和培根,笛卡儿的学说,但只限于个人有所认识,没有进行传布;能够'以其学术思想输入于中国'的,的确非梁启超和梁氏一再提到的严复莫属."确实,梁启超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风"亲身从事翻译及创作,对于促进中国文学摆脱传统桎梏,吸收新鲜血液以至走向世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可以说,经由他而译介的西学几乎无所不包,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哲学,教育,史学,文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在晚清西学东渐的风潮中,梁启超独特的译介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一,"牖窥"粲然西方之"乡人"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在中国人面前展开的就是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这样形容近代中国走向开放之进程:"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沈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智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此则清学分裂之主要原因也."梁启超将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认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经历了由最初的"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o2143-44而西学东渐也同样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乃至"文化根本"的这样一个探索历程,也经历了如下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漆室"中的自我封闭阶段,即拒斥外来文化人侵的闭关锁国阶段.此语境中的"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的国人,肖似柏拉图在理想国着名的"洞喻"中被捆绑住的囚徒,他们只能看到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印在洞穴后壁上犹如傀儡戏的影子.33自居为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培养了夜郎自大的民族心理,一方面也酝酿了深重的民族危机.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才真正打破了"沈黑积秽"的"漆室",从而迈入"牖窥"西方的另一时期.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是"牖窥"西方,初步接触到外来文化并展开选择性译介的阶段."西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得到传播和受到尊重的.甲午海战的惨败,给了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刺激,开始意识到西学东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这样,近代知识分子走上了一条向西方学习的艰难而曲折的漫漫长路,同时在文化心理上也超越了闭关锁国的"幽室"的自我封闭阶段,而走上了"牖窥"西方之路.中国的大门终于向世界敞开,既是突如其来,又是艰难而勉强的.在"严夷夏之大防"社会里度过了上千年,封闭的"幽室"被外界的力量打破后该怎么办?林则徐被称为收稿日期:20110520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09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曹亚明(1978一),女,湖南常德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艺思潮与文论.?52?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1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透过缝隙"牖窥"西方后,他的四洲志和魏源海国图志都主张中国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尽管如此,西学译介的覆盖面还是非常有限的,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涉足西方的政治国家学说和哲学思想.事实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西学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包括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都没有真正地认识"西学".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国门的全面"开放",大规模地译介西学,犹如洞穴中的囚徒走出了"洞穴",虽然可能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到痛苦,见到了"粲然者皆昔所未睹"的外部世界.戊戌维新运动兴起后,西学东渐进入了新的阶段,严复,梁启超,谭嗣同开始把汲取西学的重心由技艺,器物,转向哲学和社会科学,广泛介绍西方思想学说和价值观念,最后发展到对整个文化的改造,这一时期已经超越了晚清时代的"牖窥",真正迈向了较为开放的学习吸收西学的时期.1890年,梁启超会试下第归粤,途径上海,买下了一本徐继畲的瀛瑕志略,由此开启了他"牖窥"西方的窗口.这部着作打开了梁启超的眼界,其中的近代西方知识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在万木草堂学习时期,梁启超也曾接触过一些西学书籍.虽然,康有为将所接触的西学尽授与学生,但是,他自己懂得的"西学"并不多,不外乎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各种,都是一些兵法,医学之类的普通书籍,或耶稣经典论疏等书,于政治哲学毫无所及.公车上书之后,梁启超作为强学会的书记员,数月间浏览遍尽强学会所藏的西学书籍.在任时务报主笔这一期间,梁启超大力宣传学习西学的重要性,他以为中国之所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败北,原因在于"始焉不知敌之强而败,继焉不知敌所以强而败",要想自强,就必须像日本那样,"忍耻变法,尽取西人之所学而学之".鉴于当时翻译机构之薄弱,所译书之少,梁启超在1897年在上海集资自办"大同译书局",要以此来振兴国内翻译事业,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理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召见梁启超,也许是因为梁启超浓重的岭南乡音,这次历史性的见面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梁启超仅领旨以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但是,这也为梁启超引入西学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与动力.但是,在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虽然不遗余力地鼓吹西学,仍不过是雾里看花,论及之处,自然错谬甚多.因此,要说真正广泛地接触并传播西方思想,还是在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才开始的.当时自称"哀时客"的梁启超一旦踏上日本的土地,各种新的学说和新的事物纷至沓来,"肄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畴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语气中流露出初出国门的欣喜和求知的渴望.这一心理轨迹正与理想国中走出洞穴的囚徒一般,身居"幽室"的"乡人",看到了缝隙中现出的曙光,初步接触到"粲然"的外部世界,惶惶然,却也欣欣然.他每天从日本学者的论着和译着中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思想,学说,"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如果说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主要是通过林纾,严复,容闳,李提摩太等人的少量译着来接触西方思潮,对西方社会主流思想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的话,那么在流亡日本的十四年期间,可以说是梁启超积极吸收和较为系统地传播西学的重要阶段.二,"觉世之文"与"传世之文"的自觉选择不论是以觉天下为己任的"新民子"梁启超,还是以介绍西方近代思想的古文翻译家严复,他们其实代表着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两种潮流:一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学说;一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重视翻译的目的和功用的主张.由于梁启超"以觉天下为己任"的启蒙心态和新兴传播媒介报刊的"觉世"特征,才使得梁启超的西学接受和引介走向了迥异于林译小说和严译名着的道路.梁启超与严复曾发生过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这场争论从时务报时期一直延续到新民丛报时期.严复认为译书如"步步如上水船",用"字字由戥子称出"形容自己对译文的字斟句酌.出于这一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他才会对梁启超的古议院考有所不满,并致信劝其谨慎发论,以免"致成他日之悔".相形之下,梁启超急就章式的发论方式自然难免草率,梁启超则一向自求为陈胜,吴广,因此,依然坚持纵其不复自束的笔端.在新民丛报第一期上,梁启超撰文推荐刚刚出版的严复译着原富,热情称赞严复译作原富:"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何可待言."然而,梁启超也委婉地指出,严复原富译本"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势必存在接受者难以理解的缺陷.显然,这一争论也体现出西学东渐浪潮冲击之下中国本土的两种不同反应,而且集中体现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追求,那就是到底是追求"沉博渊雅"的传世之文,还是"通畅锐达"的觉世之文?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主张,虽然不像严复那样有系第4期曹亚明:从"和文汉读法"看梁启超对西学的"中国式接受"?53?统的论见,但他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却对翻译的社会价值提出了独到见解,而且是中国翻译史上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为了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翻译事业,梁启超撰写了许多后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翻译文论,诸如奏请推广学校设立泽局报馆折(起草,1896),论译书(1897),大同译书叙例(1897),西学书目表(1897),论学习日本文之益(1899),东籍月旦叙论(1902),论翻译名义(按语,1910),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佛典之翻译(1920),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1921)等.除此之外,他还在自己主持的改进杂志上开辟了翻译事业之研究专栏.梁启超通过这些翻译文论,详尽地论述了他的翻译思想理论,也体现出他对翻译事业的倡导与实践,并对后世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复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实践,不仅在年青鲁迅的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也成为了周氏兄弟译介"域外小说"的直接动因.鲁迅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开始文学生涯,首先不是"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引入"异域文术新宗","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为中国译界开创新源.在域外小说集序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他所实践的翻译思想和原则,该翻译集"词致朴纳",且"收录至审慎",翻译时力求"弗失文情",显然是针对当时"林纾小说"文本选择的草率和误译甚多的偏向,因此,域外小说集尤其重视作家作品的选择,并力求"直译",强调文学翻译不失原作之思想感情.可以说,域外小说集既继承了严复翻译态度和文本选择的审慎,又融合了梁启超的"觉世"特性,还别立新宗,开创了文学翻译的新潮流.显然,在当代鲁迅研究中,对鲁迅翻译成就和翻译理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他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晚清翻译理论的影响也还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鲁迅独树一帜的翻译文学思想,理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晚清西学东渐浪潮的巅峰之上,严复和梁启超等人翻译理论和文学主张,也在被五四一代不断重新诠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三,借道东洋的"梁启超式输入法"虽然在"五四"前后,林纾,严复和梁启超等人都曾被视作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但是他们在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晚清中国西学东渐的进程中,林译小说和严译名着似乎都不及梁启超译介西学的影响力那般持久与普遍,那不仅缘于梁启超舆论界骄子的舆论影响力和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还在于其借道东洋的"梁启超式输入法".林纾"不审西文",倒是情有可原.他通过他人口述的方式翻译西方小说,实在是不得已之举.他在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中就告诫当事的青年学生"安可不以余老悖为鉴哉!"深以不通西文为人生之大不幸,"惜余年已五十有四,不能抱书而从学生之后,请业于西师之门,凡诸译者,均恃耳而屏目,则真吾生之大不幸矣."而梁启超比林纾小二十来岁,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梁启超的友人马良很早便劝他学习外文,至少应该学会一门欧洲语言,另一位朋友马建忠还自告奋勇当他的拉丁文教师,甚至有一个县令表示愿意出资在杭州西湖赁一屋,请英,法文教员专门来教梁启超学习外文.当时,梁启超也确实打算好好学习外语,异常兴奋,以其一贯的乐观态度自认为一年之后即可阅读外文原着,还曾在东籍月旦的叙论中无比兴奋地描述掌握外语的美好前景:"新习得一外国语言文字,如新寻得一殖民地."只可惜梁启超政务繁忙,且兴味太多,最终学习外语的计划都未能如期进行,阅读英文原着的宏愿也成为泡影,这不仅成为梁启超个人的遗憾,也是近代中国的遗憾.其实,还在东渡日本之前,梁启超就曾经倡导通过日本的译着来学习西方,在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中,他主张通过日文译着来吸收西学思想.认为"学日本文者,数日而小成,数月而大成,日本之学,已尽为我有矣.天下之事,孰有快于此者.夫日本于最新最精之学,虽不无欠缺,然其大端固已粗具矣"o4J81在意识到译书的重要性和英语学习的艰难之后,梁启超也正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便捷快速的译介方式.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促成了梁启超借道日本译介西学的选择.其实"译西书不如译东书"的观念早已影响甚广,即使是西学造诣极为深厚的王国维,也认为翻译西学过程中宜沿用"日本已定之语",对于西洋学术输入中的新学语,"日本之学者既先我而定之矣,则沿而用之,何不可之?"可见,当时学者几乎都以日本为中西方文化之"驿骑".但是,选择日本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中介,到底是近代中国之幸还是不幸呢?当这一文化交流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还是不能逃避这一追问.当然,其政治家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像勃兰兑斯笔下的流亡文学家一样,走向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流,最终只能受急切的启蒙心态驱使,选择了一种迥异于林纾与严复的译介途径,那就是借道东洋吸收西学,并和同门罗普一起创造了一种后来多为人诟病?54?惠州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1卷的"和文汉读法".并运用这种速成学习法译介了大量日文着作和日译西籍.由于梁启超既非卖文为生的古文家,也不是游学英伦的留学生,只不过是一个的东渡扶桑的政治流亡者,这也决定了其西学输入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所谓"和文汉读法",实际上是"汉文训读法"这一日语词汇的翻版,但是"汉文训读法"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双重语言体系,而梁启超创造的"和文汉读法"则没有超出语言速成法的框架,主要适用于初学者阅读日本人汉译的西文着作或用汉文调写作的日文着作."和文汉读法"的奥妙在于:"通其例而颠倒读之,将其脉络词,语助词之通行者,标而出之,习视之而熟记之,则已可读书而无窒阂矣."主要运用"颠倒钩转其位置"的方法引教读者学汉文调文体,而对难以"颠倒读之"的通俗文体则敬而远之."和文汉读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平易畅达的仿汉文体,而对于古代日语和现代口语体日语,以及欧文体日语都无法理解.即使是在不太复杂的"汉文体"日语中,也存在很多被异化的汉语词汇,也构成了梁启超和文汉读法的一个重大障碍.所以,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学习日文,只得选择汉学修养深,使用汉文调写作的作家的着作,如福泽谕吉,矢野文雄,德富苏峰,中村正直,柴四郎等人的书,都是有着浓厚汉文影响的日文着作.无论是福泽谕吉"通俗文体"和矢野文雄"欧文直译体",还是德富苏峰"欧文体汉文脉"的文章,都对梁启超独具一格的文体风格的形成以及新文体的成熟,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潜在影响.梁启超运用速成的"和文汉读法"引入西学,面临着语言的障碍和翻译的选择性,必将导致思想的变形和误读.同时由于其自身流质善变的性格特点,也使得其学问有着"常有所得"却"入焉而不深"的致命缺陷,难免会"务广而荒".日本学者狭间直树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梁启超的译介工作"常常带有一种被称之为'梁启超式的输入'的浅薄性.''梁启超本人对于从日译着作中求西学的未来前途,也曾表现出茫然与困惑,他在<西政丛书>叙中直陈晚清西学东渐之弊端:"虽然,所译之书,未必彼中之良也.良矣,译者未必能无失其意也.即二者具备,而其书也.率西域十余年以前之旧书,他人所吐弃而不复道者,而吾犹以为瑰宝而珍之,其为西域笑也."可见,"和文汉读法"可笑之误谬甚多,运用这样一种"中国式接受"的方式译介的西学知识,也必将如同映射在洞壁的光影,面对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双重阻隔,而这种"中国式接受"的译介方式也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对于西学的选择与接受.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72276.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6严复.严复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648.7梁启超.绍介新着原富N.新民丛报,1902(1).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鲁迅.鲁迅全集:第l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许桂亭.铁笔金针林纾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9.1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99.12周作人.知堂书话: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6:360.13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下转第69页)【责任编辑:沈天舒】第4期王丽:百年中国电影片名语言特点刍议?69?StudyontheLinguisticCharacteristicforaCenturyofChineseMovieTitlesWANGLi(CollegeofArts,WuYiUniversity,Jiangmen529020,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titletranslationofcompletely1200filmsthatselectedcarefullyfrom1905to2005,fromPhonetic,Vocabnlary,grammar,Rhetoricetc.Theconclusionisthatthetranslatedmovietitlesarecharacterizedwithvariousphoneticform,likethree,fourorfivesyllables.Soisthethediversifiedcharacteristicsinvocabulary,grammarandrhetoric.Keywords:movietitles;phonetic;vocabulary;grammar;rhetoric(上接第54页)LiangQichao'SChineseStyleAcceptanceuponWesternLearningfromtheViewpointofLearningJapanesethroughChineseCAOYaming(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521041,GuangdongChina)Abstract:RegardingJapanasthepostmanofwesternandChineseculture,LiangtranslatedlargenumbersofwesternclassicsthroughJapanesewithLearningJapanesethroughChinese,andtriedtocrossoverthehugeobstacleamongmultilanguage,suchasChinese,Japanese,English,ete.Itishardtoavoidthatcomplexaffairsbringshortage.TheveryChineseStyleAcceptancetranslationwayalsoinfluencesthechoicesandacceptanceofNewLiteratureoftheMayFourthMovementin1949uponwesternlearning.Keywords:LiangQiehao;LearningJapanesethroughChinese;westernlearning;ChineseStyleAcceptance(上接第65页)AStudyontheStageandTendencyaboutTaiwan,Hongkong,MacaoandOverseasChineseLiterature'SCommunicationinMainlandtakingtheliteratureperiodicalsasallexampleYANMin(ChineseDepartment,HuizhouUniversity516007,GuangdongChina)Abstract:Fromtheendof1970'Stothebeginningof21century,thecommunicationofTaiwan,Hongkong,MacaoandoverseasChineseliteratureinmainlandwouldbedividedinto4stages:"windowperiod","summitperiod","transformationalperiod"and"integratedperiod".Thereisobviousdifferencefromthesubject,strategytoeffectofcommunicationduringdifferentstage,andthroughitwecanseehowTaiwan,Hongkong,MacaoandoverseasChineseliteraturetobechangedinmainland.Butitsmarginalpositionhasneverchanged.Keywords:Taiwan;Hongkong;MacaoandoverseasChineseliterature;communication;stage;literatureperiod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