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doc】近十(199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doc

    • 资源ID:2919189       资源大小:4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oc】近十(199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doc

    近十年(1999200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2010年第3期No,3,2010九江学院JournalofJiujiangUniversity(哲学社会科学版)(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总第158期)(AutNO158)近十年(1999-200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夏正亮(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摘要:白21世纪以来,将西方的接受理论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的研究正在逐渐成为陶学研究的新趋势,它不但拓宽了陶学研究领域的视角,也为陶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注入一剂新鲜的血液,同时对于传统的陶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此,本文按朝代顺序就十年来国内研究陶渊明接受的近7O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作一择要综述.关键词:近十年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0)02一OOO9一(05)近十年来,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越来越成为陶学研究的热点并收到重视.这种将西方接受理论引入传统陶学研究的方法,显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从1999-2009年期间,关于陶渊明接受研究的论文现按接受的朝代粗略统计如下:另外,在1999-2009期间,关于陶渊明接受的专着有3本,其一是2000年钟优民的陶学发展史,在接受方面作出了重大开拓,而1999年钟先生出版的陶诗史话被魏正申评为"以其陶学学术史奠基之作陶学史话标志陶学作为学科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其二是李剑锋的2002年出版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此着作遵循历史的顺序系统的探讨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与原因,将陶渊明的研究由共时的,静态的研究转入历时的,动态的研究,为站在前人的制高点上,运用当代意识,吸纳前人高见对陶渊明做出突破性或新变性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刘中文2005年出版的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作者运用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按照唐诗的历史发展线索,全面而有重点地描述了唐人对陶渊明思想与艺术接受的历史与特点,阐述了陶诗与唐诗之间复杂的,深层的关系,展现了唐人开放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唐以前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刘中文认为江淹的杂诗三十首?陶徵君潜田居出神入化,模拟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发现了陶诗作为"体"(田居)与"人"(徵君,隐士)的密切关系,而且将鲍照悟出的"体"准确,精确地阐释为"田居"即"田园"题材,第一次对陶诗的主体风格作出界定,发现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之功,第一次确立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是陶渊明进入文学史的第一步.同时,李剑锋也在论江淹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贡献(山东师大1999年第三期)列出了江淹接受陶渊明诗文的例证,分别从用词,用典,句式,语言,语言风格,内涵意境上加以剖析,更敏锐地发现了江淹接受并实践着陶着文章以自娱的观点.最后还分析了造成江,陶自娱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江淹之"适性为乐"毕竟不同于陶潜之任真自然,可以说是眼光独特,分析问题有足够的支撑点与依托.此外,刘中文还在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中分析了萧统接受陶渊明的原因以及对陶文学的认知与阐释,并总结道萧统是历史上第一一位真正而又全面地在灵魂上沟通陶潜的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萧统是陶渊明的第一位作者.郭世轩则在萧统为何对陶渊明高评低选(阜阳师范学院>2008年第三期)上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萧统对陶渊明人格的高评与诗文的低选的根本原因在于萧统的太子身份,个人爱好以及与时代审美趣味这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并在文章结尾处总结道,在浮华奢靡的时代,萧统的文选在东晋只录25篇,陶渊明占9篇,确实已经不算少了.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对陶渊明接受基本上都徘徊在陶收稿日期:20091209作者简介:夏正亮(1984一),女,湖北荆州人,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与诗文批评.?10?九江学院2010年第3期渊明的隐士操行上,所以那时的陶渊明作品似乎是"寂寞"的,然而李鹏,魏耕原在论谢跳对陶渊明的接受(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第五期)中指出,齐梁时期最杰出的诗人谢胱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文章详列了谢跳在诗歌用词,句式,语境,主题,内涵上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可谓是内容翔实,论证有力.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的解读.陈小燕的庾信对陶渊明的接受初探(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九期)一文中,分析了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体现在人生方式,生活方式,诗文上,进一步得出了庾信对陶渊明接受成就在南北朝时期是显着的这一结论.文末指出,庾信对陶渊明的接受也为唐诗的繁荣和唐代陶渊明接受第一个高潮作出了贡献.在谈到陶渊明的升格文运时,沈有珠在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开放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研究(<贵阳学院>2007年第五期)中分析了沈约,钟嵘,萧统三人对陶渊明认识的"三级跳",即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这三人对陶的解读也是逐渐趋于全面和完善.二,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李剑锋高屋建瓴地在<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第三期)中论述道唐人接受陶渊明并非偶然,尚隐,以酒入诗是唐人接受陶渊明为人的基本原因.庄园经济的发达,庶族文学的兴起和新的美学追求是唐人接受陶的重要原因,陶的诗文和传记通过各种途径在唐代的传播则为唐人接受陶渊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强调唐人是以群体形式接受着陶诗,可以说是具有独特的视角的.此外,陆学松的论陶渊明对唐代诗风的影响(盐城工学院2009年第三期)分析了唐人接受陶渊明的时代原因以及陶渊明诗风分别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产生的具体影响.张忠云陶渊明与李白诗文中生命意识的飞扬(安顺学院2007年第四期)一文中比较了陶渊明,李白诗歌中的飞鸟意向,认识他们建构自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吴侃民,周莹的论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第四期)分析了杜甫在丰富和发扬陶渊明思想与陶诗艺术的过程中有独特的意义,并列举了两点进行论述.除了李白,杜甫,还有孟浩然,王维也在接受过程中深得陶诗的意境.高建新在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2002年第四期)对此进行了论述.严秀女的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之比较(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第一期)从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写作风格,写作形式以及其内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储光羲田园诗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与创新.类似的还有赵治中孟浩然,陶渊明异同论(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作者认为孟与陶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时代,人生遭遇,接受教育的差别.从孟对陶诗的传承的服膺,可见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在受陶渊明影响的同时,孟浩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马莉英在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创新(韶光学院2008年第五期)中强调孟浩然是带着盛唐人的眼光去观照人生与自然景物,既重形也重意,并直接开启了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流派,他的创新是不容忽视的.王平也在陶渊明,孟浩然田园诗艺术论(黑龙江教育学院2009年第二期)中论述了陶对孟的影响以及孟对陶的继承,发展并总结到田园诗从陶到孟的过程是渐进的,它使田园诗从确立走向成熟,由一种题材发展成一个派别等观点.沈洪良在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及成因(<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十四期)中指出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上,并强调这与当时的时代环境,人的心理结构,生活态度及审美趣味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张曼在试论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四期)中论述了自居易其人格诗文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他对陶渊明的接受态度及其中隐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在封建文人心头的一大难题,显示了中唐特殊历史条件下庶族地主的入仕倾向和精神追求,在对陶渊明思想的自觉继承中,他发展了传统隐逸思想,开创了封建文人精神的新空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然而高建新在陶渊明与后代诗人之关系略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第一期)中反驳白居易自称"异世陶元亮".的观点.他认为自居易无论如何不是也不会是陶渊明,因为二人价值观大相径庭.习惯在官场上沉浮的自居易更能适时调整自己,与陶渊明走的完全是两条路.刘中文的论隋唐±人对陶渊明的拒斥(求是学刊2006年第三期)中认为反对,拒斥也是一种形式的接受,他分析了隋唐士人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之声"的原因及各种"拒陶"现象,并指出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林晓玲在诗意的栖居陶渊明与陆龟蒙比较探微(<重庆科技学院2009年第五期)中比较了同为隐士是陶渊明与陆龟蒙身上众多相同之处,勾勒了两位诗人对人生诗性的追求,描摹了封建文人在人格追求道路上努力的痕迹,文中列举了陆的效陶诗文,在比较中得出了陆对陶的接受.刘中文也在自己的专着<唐代陶渊明接夏正亮:近十年(1999-200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O月)中分析了晚唐五代对陶渊明的接受表现在对其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方面的认同.三,宋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周远斌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文史哲2003年第四期)指出了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是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功"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情感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崇萧散简远之趣等因素促成的,并在文末补充了陶在宋空前接受的前提.分析可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进一步深入来看,宋人又是用哪种形式体现对陶渊明的接受的呢?周期政在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南昌大学2004年第一期)中认为宋人在人格上接受陶渊明,因为陶作为意象在宋词中被广泛的使用,而对他愤世情怀的忽视与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在词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用辨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了陶在宋词中的"显"与"隐".此外张翠爱的休闲于自我超越中拥有论陶渊明对宋词的思想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期)一文中正面论述了陶渊明的人格操守对宋人深深的感染,从而使得宋代词人创作了大量的休闲词并找到适合他们的精神出口.张桂风在<论宋词中与陶相关的菊意象(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第四期)中指出全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菊意象出现了三百多次,并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结合当时文人的个人因素去剖析这一现象.在宋代,首开陶渊明接受的局面的当属梅尧臣,张明华,魏宏灿在<论梅尧臣诗对陶渊明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二期)中论述了梅对陶接受的三个层次:即用典,模仿和借鉴.其中价值最大者在于通过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风.作者认为梅尧臣掀起了宋人学陶的高潮,并且提高了人们对陶诗的认识水平.葛伟则看到了林逋对陶渊明的接受,在其陶渊明对林逋的影响(黄山学院2007年第二期)中论述了林逋的隐逸之情操与生活情趣明显的收到陶渊明的影响,并且在诗文上也吸收了陶的创作手法,形成平淡邃美的风格,可以说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又有了自己独特的韵味.若说道宋代最为欣赏与深入接受陶渊明的,当属宋代文坛巨匠苏轼.陈义烈在陶渊明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九江师专2001年第四期)中综述了苏轼近三千首诗词中有关陶渊明的内容,认为陶对苏轼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感情方面影响甚大,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陶对苏也有一定的影响.杨玲则从苏轼的和陶诗人手,再其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性对话(福州大学2009年第三期)中认为苏轼阐释并重构了陶诗,和陶诗是苏轼以"我"与"你"的主题间性的姿态和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而高建新则在其陶渊明与后代诗人关系略论中指出虽然苏轼一生推崇喜爱陶渊明,但"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关于北宋诗人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罗家坤在黄庭坚,陶渊明诗歌传承关系浅谈(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中则论述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传承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陶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的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赵鲲王安石与陶渊明兼论北宋诗人的慕陶(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第一期)中分析了王安石虽无正式的陶渊明评论,但在其诗中,却屡屡述及陶渊明,作者认为文学史对这一点有所忽略,并找出大量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清晰的缕出了王安石与陶渊明的关系.唐月琴在论李清照对陶渊明的接受(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中从李清照的室名字号与作品两方面论述了她对陶渊明的接受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其原因.当然,豪放派代表辛弃疾也深得陶渊明思想的浸润.葛琳在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中认为辛弃疾在特定的时期接受了陶渊明的思想,因为时代,处境和气质的不同,使得他对陶渊明的诠释有了新的内容,并指出他是由陶的闲适人手后转入豪放,从陶的"猛志故常在"中找到了进退均心系天下的共鸣,可以说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不小变革.此外,王雨婷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8月)中分析了辛弃疾慕陶的深层原因,作者也在文末辨证的总结道:肩负报国理想的辛弃疾对陶渊明的认同和效行只能是一碗心灵鸡汤,以求暂时的抚慰和解脱.宋人学陶多表现在用韵,意趣上化用陶诗.徐丹丽在"归来偶似老渊明"论陆游对陶渊明的接受过程(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二期)中认为陆游学习陶诗的契合点与他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且指出陆游对陶渊明的接受过程经过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并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陶渊明的隐归情趣.强调陆游晚年大力学陶,使得晚年诗风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张顺在浅谈张孝祥对陶渊明的接受(苏州教育学院2005年第四期)中分析了张孝祥在人格上,归去思想上,山水田园诗词创作和酒等意向的使用上都有对陶渊明接受的方面.并指出至于张词中豪放的一面可以视作对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的继承.同样爱国的文天祥对陶渊明也心存仰慕,朱小宁,龙剑平在论文天祥的陶渊明情结(内江师范学院2009年第五期)中,认为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高建新在陶渊?12?九江学院2010年第3期明与后代诗人关系略论中认为田园诗诞生以后,最强有力的继承者和拓展者,莫过于范成大.作者阐述陶关注现实的精神在范成大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指出范的田园诗风格深得陶诗的风致.张秋爽在试论金源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古典文学新探2009年第十期)中分析了金源鼎盛时期的"国朝文派"充分体现了金诗自然清真的特点,这又恰与陶渊明"质性自然"的本性无二致.金初的作家蔡松年在一定程度上也效仿渊明,薄菲在蔡松年与陶渊明之比较(九江学院2008年第二期)指出蔡松年的作品中充满了隐逸情怀,且蔡作中多有学习模仿陶之作.同时,又有些诗作在内容及情感上与陶诗区别明显.作者又就此进一步剖析了正是由于各自所处地位和个人经历造成了"差异"的必然.高林广在试论元好问的陶渊明批评(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第四期)论述元好问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其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指出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且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由衷的钦羡.在作者看来,分析总结元好问对陶渊明的态度,有助于深入理解元好问诗学观念和诗学精神,也有助于对金源诗学作出更为全面和细致的品评.四,元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元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后陶渊明情结".高文在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中详细阐释,元代儒生不像唐宋士子那样享受诸多优遇,轻视儒生成为当时极为普遍的社会风气.所以一大批有较高文化修养却入仕无路的知识分子"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J,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论述了"后陶渊明情结"的嬗变,表现在向雅,俗文化的渗透,向不同阶层知识分子迅速扩大的态势,诗风上朴素自然,不善雕琢与陶渊明的风格正相契合.韩立平在论张炎对陶渊明的接受(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第二期)中指出张炎通过引用典故,采纳意向,选择字词等将陶诗的风格意蕴嫁接到自己以周邦彦,姜夔词风为原素的创作中来,从而形成自己别树一帜的词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清空"的审美追求.作者最后总结说张炎的这种"融诗人词"较为隐蔽,所以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黄卉在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第四期)中认为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显然也成为元散曲家心中的理想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此外,张媛在'论元明清戏曲中陶渊明形象作品及文化意蕴(文教资料2009年1月下旬刊)中总结了元散曲中提到陶渊明的作品有一百篇左右,并指出由于元代文人地位急转直下,精神的苦困与生活的困顿使得元代文人更接近陶渊明.高建新的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响(零陵学院2003年第三期)一文中论述道,由于元代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废止科举考试七十余年,故文人仕进无路,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品尝,对艺术化生活的体味,最终达到了对自己人格,精神追求的完全肯定.这一切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的.正因为此,元代文人大力推举,称颂陶诗.元人反对陶韦柳并称,也反对陶谢并称,正是因为元人发现了陶诗独特价值.五,明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在明代,由于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文人在精神上十分压抑.张嫒的论元明清戏曲中陶渊明形象作品及文化意蕴>中指出明代文人对当朝统治者有许多不满,他们批判世界,寻求遁逸山林,而陶渊明作为隐逸精神的象征,成为了文人心中的寄托,并在戏曲中得到体现.罗春兰,袁靖的浅谈明代对陶渊明的接受>(<宝鸡文理学院2006年第三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整个明代陶渊明的接受做了一个大致的略览.文中认为明代文人对陶渊明的喜爱与当时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及明人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并指出他们对陶的接受是多方面的.不仅把陶做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照坐标,而且在人生境界及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无不推崇追慕.在文末,作者总结道,明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它既与唐宋推崇陶渊明一脉相承,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强调陶诗文的社会文化功用,强调其有利于世的一面,这也开启了清代论陶"经世济用"思想的引用.可见明代对陶渊明的接受全面而又深远.章继光在陈白沙与陶渊明兼谈陈白沙与道家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中认为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在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上.陈白沙的一生对陶十分钦羡,并在陈献章集中提到陶渊明及陶诗达十次之多.他的和陶诗十二首在题材,内容与题目上依陶诗原作,深得陶诗之真趣.此外,许晓云在论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一期)中详细分析了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对陶渊明全方位的接受.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使林大钦自觉的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长期的隐居生活又使他全面接受了陶渊明诗歌创作的目的,题材,态度和风格.六,清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在考据学风行的大背景下,清人对陶渊明的研究带有很强的考据色彩.林大鹏在其论清代考据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研究>(学科新视野2008年1O月)中论述清代文人不再执着于前人的见解和观点,从多方面开拓了陶渊明诗文的文学内涵,不仅从诗法上来赏析陶渊明的诗歌,还以考据的形式来赏析陶诗歌的字词,这使陶渊明研究显得夏正亮:近十年(1999-200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13?更有深度.王明辉在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九江师专2003年第三期)中给出了答案.作者认为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达到了极致,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并指出儒化陶渊明,自南北朝起历代都有此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遗民群体的尊陶热情感染了清朝的士子们,这也大大增进了清朝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领域对陶渊明的儒化倾向,其影响延及整个清代.杨俊在似曾相识同归来(淮海工学院2005年第二期)中探讨了吴承恩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并以多类型的诗词曲赋,展现自然流丽,清新淡雅的"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之诗风.作者还结合清代时代背景大量举出诗文例证,得出陶渊明是吴承恩学习的楷模,又是西游记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大胆断定吴与陶之关联并非一般简单意义上的巧合而是源于斯又超越斯的新生.同时,刘卫华在从陶渊明到吴承恩对生死超越的再探索(开封教育学院2007年第二期)中也看到了吴与陶的联系.作者旨在探索陶渊明与吴承恩分别在理性,感性两条不同道路上超越生死忧惧的心理路程,结合他们在生平经历,诗歌风格的相似之处,发掘他们在人生目的,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李剑锋则在清韵人格菊花香蒲松龄与陶渊明(烟台师范学院1999年第一期)中看到了陶渊明与蒲松龄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学家的相似处,作者认为蒲松龄创造性的接受了陶渊明,并以审美的解读方式打破了儒家思想的规范,为陶渊明的人格内涵注入了肯定物欲的因素.这在作者看来是蒲松龄在陶渊明人格接受上的新贡献.这一创造性的解读也预示了旧的孔颜人格面临挑战的新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强调蒲松龄学习陶诗文将其创造性融进自己的小说中,写出了黄英这样的佳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陶渊明开创的菊花意象的新意味.陶在清代影响了上述众多学者,当然也少不了曹雪芹.高淮生在从(红楼梦)看阮籍,嵇康,陶渊明对曹雪芹的影响(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二辑)中指出曹雪芹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1,"质性自然"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2,超时世的苦闷与悲哀;3,"达观"的胸襟与态度.作者试图证明真正伟大的文人是不会被遗忘的.他们会被后人接受并为后世提供独特的审美典范与鲜明的人格范型.在清代,把人品摆在第一位并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的刘熙载特别服膺陶渊明.熊曲在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的思想探微(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第一期)中指出了这一点.作者认为陶的诗文和一生表现了儒家济世之高及高洁人格,刘熙载也非常推崇并一生不断追求与实践着.晚清着名学者王国维在其"境界说"上也是十分推崇陶诗的意境的,认为陶诗最为高妙.王明辉在王国维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刍议(九江学院2005年4月)中认为王国维及其人问词话能融汇古今中外,贯通文史哲,融合诗意理性,成为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之杰出先驱.此接受研究呈现出显着的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趋势.七,近现代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情况综述李剑锋在近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创者梁启超(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第三期)中指出梁启超论陶不论是观点,方法,文风都开创了陶渊明研究的新时代.他格外看重陶渊明文学史的地位,认为陶是屈原之后第二位最有个性的作家;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陶"潜伏的特性"认为陶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其根本的人生观是自然与自由.此外,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诗学思想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梅向东的陶渊明:朱光潜的诗学原点(安庆师范学院2007年第三期)一文中阐述了朱光潜诗学思想在其学术生涯早期的2O世纪2O年代至40年代已形成并臻于成熟."陶渊明"作为其诗学原点,既是其诗学历程的出发点,也是其诗学精神的归宿,赋予了朱光潜动人的生命诗学色彩.他把陶渊明建构为生活,生命,诗歌一体化的诗学生命范型的同时,也把自我的生命建构为生活,生命,诗学一体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现代还有两篇关于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文章.其一为卢佑诚的钱钟书的陶渊明接受史研究皖西学院2003年第一期)作者指出在半个世纪前,钱钟书的陶渊明研究已从接受史的角度来进行了,与西方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暗合,带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一点学界少有人注意.其二为贝京,王攸欣的陈寅恪的陶渊明研究论述(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二期)对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和结论作了分析,分了五大点进行阐述,指出其失误之处,并提出作者对陶渊明的看法,具有思辨性与创新性.综上所述,近十年来陶渊明接受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同时也不难看出,在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冷热不均的现象,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与深入挖掘,一些空白点可以去填补与开拓.(责任编辑吴国富)

    注意事项

    本文(【doc】近十(1999—)陶渊明接受研究综述.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