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游侠列传 节选》学案 北京版必修1.doc
-
资源ID:2918794
资源大小:72.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 1.2《游侠列传 节选》学案 北京版必修1.doc
高一语文游侠列传(节选)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游侠列传(节选)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游侠列传(节选),达到四个目标1、赞赏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品德。2、感受司马迁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的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的愤慨的感情。3、理解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4、对游侠们产生的背景和他们在封建社会所起的作用进行讨论。三、知识归纳总结1、作者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2、了解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和郭解的史实。朱家自己并不富,却仗义疏财,另外就是帮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脱追捕,被他帮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将军,然而朱家却躲着季布,不愿受人感谢。郭解小时候肯舍命助人报仇,还干犯法的事。后来,郭解一改前行,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当地声望很高,后来他被西汉统治阶级所不容,被杀害。3、背景分析(1)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译文:儒生以儒家经典来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勇武的行为违犯法令)(2)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赞扬游侠重然诺,扶危济困,救人急难的行为,认为他们具有高尚的气节。司马迁赞扬平民阶层的人物也有优秀品德,拿权贵人物的虚伪和劣行相对照,斥责这伙人标榜仁义而行窃国之实的可耻行为。应该说,司马迁表扬平民之侠的个人品德是有道理的。班固对游侠全盘否定,特别是他从平民不能犯上作乱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出发表示对游侠的憎恨,是不正确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个社会之中,仅靠游侠的行侠仗义是很难纠正腐败社会风气的,要想让一个社会正常运转,主要还是靠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严格管理。班固指责游侠“以匹夫之细,行生杀之权”,“退处士而进奸雄”,容易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是从总结统治经验方面考虑问题的,应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3)后代的侠义精神白马篇(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少年行(其一)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4)当代影响很广泛的武侠小说(金庸) 4、写作特点: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史记评林引董份语),处处倾泻“愤激”“不平之气”(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且层层回环,步步转折,曲尽其妙,真“百代之绝”(董份语)。文章结构严谨有序,前有叙论,为一篇之纲,后分叙诸侠之事,为叙论作注脚,“太史公曰”总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后辉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吴见思史记论文)。四、课文分析第一自然段 写的就是著名侠士朱家鲁朱家者,1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2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3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4莫不延颈愿交焉。5【注释】1“鲁”,此处指泰山以南鲁国旧地。2“歆”,同“欣”。“歆其德”,指以自己的道德自喜。3“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季布曾为项羽部将,率兵围困过刘邦。汉朝建立后,刘邦悬赏缉捕季布。季布经人介绍到朱家当奴隶,用来逃避缉捕。朱家亲自替季布活动,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任为郎中。季布后来曾任中郎将、河东太守等高官,所以称“季布将军”。4“关”,秦汉人往往把函谷关简称为“关”。5“延颈”,伸长颈项远望,形容殷切盼望。译文如下: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喜欢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却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被救的普通人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颜色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第二自然段 介绍年少时的郭解与成人后的郭解郭解,轵人也,1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2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3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4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注释】1“轵”,汉县名,在今河南济源县南。2“慨”,原指叹息,此处指心绪不佳。“不快意”,不痛快。“慨”、“不快意”连用,加重语气。3“睚眦”,音yá zì,怒目而视,引申指小忿小怒。4“嚼”,饮酒干杯。译文如下:郭解是轵(zh)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是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第三自然段:郭解与傲慢少年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1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2“是人,吾所急也,3至践更时脱之。”4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倨者乃肉袒谢罪。5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注释】1“箕倨”,古代无椅子之类的坐具,所以席地而坐,同时两手据膝,就认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为这种姿式像簸箕,所以叫“箕倨”。“倨”,通“踞”。2“尉”,指县尉,汉代负责一县治安的官吏。“史”,通“吏”。“尉史”,县尉的属吏。3“急”,急需。4“至践更时脱之”,汉代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男子要轮番到边境上去服兵役,叫做更。不能服兵役的人出钱给官府,由官府雇人去服兵役,叫做更赋。贫苦居民受雇代人服兵役叫做践更。5“肉袒”,裸露上体,古代谢罪或祭祀时要袒露上体,以表示悔过或虔敬。 译文如下: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第四、五自然段:郭解讲信用,不抢功,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人缘好。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问,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译文如下: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近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第六自然段:郭解迁徙茂陵的风波及徙豪富茂陵也,1解家贫,不中訾,2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3“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4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注释】1“及徙豪富茂陵也”,汉武帝在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在槐里县茂乡设茂陵县,给自己营造陵园。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要把各地有势力的人物及家产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民强行迁往茂陵附近居住,以打击地方上的豪强势力。2“中”,符合。“訾”,同“资”,此处引申为资产标准。3“卫将军”,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曾率兵七次出击匈奴,屡立战功。4“县掾”,汉代县令(或长)的助手,人选由令(长)自选,不由朝廷任命。译文如下: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第七自然段:郭解之死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1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2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3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4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5遂族郭解翁伯。6【注释】1“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2“阙下”,汉代宫、庙、陵墓门前左右各有一方形高大砖石建筑,上有飞檐斗拱,叫做阙。此处用“阙下”指宫门。3“夏阳”,汉县名,在今陕西韩城县南。4“太原”,汉郡名5“大逆无道”,又称“大逆不道”,多指犯上谋反。6“族”,诛杀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妻子。译文如下: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第八自然段:种种行侠的人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兒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1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1逡逡:谦虚礼貌的样子译文如下:从此以后,行侠的人特别多,但都傲慢无礼,没有值得称道的。但是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的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兒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行侠却能有谦虚退让的君子风度。至于像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他、羽公子,南阳的赵调之流,这些都是处在民间的盗跖罢了,哪里值得一提呢!这都是从前朱家那样的人引以为耻的。第九自然段:赞扬郭解,对他的死感到惋惜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1於戏,2惜哉!【注释】1“岂”,通“其”,此处与选择连词“或”意近。“既”,终了。2同“呜呼”译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五、考点分析与典型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也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葬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倨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吾视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注释:即汉代名将周亚夫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振人不赡(赡养,供养)B. 周人以商贾为资(周济,救助) C. 少时阴贼(暗地里,暗中)D. 更折节为俭(约束,收敛)答案为D。(A为“富足”。B“周”为地名,“周人”指“洛阳一带的人”,因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建都于洛阳。C“阴”为“隐忍,阴险”,“阴贼”:感情隐蔽,内心残忍)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时扞当世之文罔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 专趋人之急 吾所急也 C. 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D. 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 以德报怨答案为A。(B急:危急,急难,名词/看重,关切,动词。C而:可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以:因为或凭借,介词/用,介词)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来表现文中人物侠义精神的一组是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葬盖千乘。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至践更时脱之。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A. B. C. D. 答案为C。(通过朱家的贫困衬托出他赈济穷人,散尽家资而不图回报的侠义行为。剧孟母亲死时,很多人从远方坐车赶来,这是剧孟侠义的反映,用的是侧面烘托手法。用少年对郭解的仰慕暗示其侠义行为的影响。正面描写朱家救助季布而不求回报。与题目要求无关的干扰信息。这是郭解的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其以德报怨的侠义精神)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叙述了古代游侠的事迹,他们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却遭到封建正统思想家的非议,指责他们逞个人勇力破坏国家法纪,而司马迁却热情地赞美游侠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国法”的蔑视。 B. 本文共叙述了汉代的四位游侠,他们都具有信守诺言,救人于危难的游侠精神,但四人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其中朱家的“侠”主要体现为他施恩不图报,郭解则侧重表现他的公正无私,是非分明。 C. 作者对楚国的田仲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他喜爱剑术,父亲曾经侍奉过朱家,他虽然继承朱家的侠义精神,但认为自己还赶不上朱家。 D. 剧孟生活的时代正赶上吴、楚的叛乱,条侯平叛时得到剧孟的辅助,感到很高兴,认为得到剧孟就像得到一位宰相,甚至认为他的作用抵得上一个国家,可见剧孟的威望之大,地位之重要。 答案为A。(B项侧重表现郭解勇于自责、以德报怨的品质。C项“父亲曾经侍奉过朱家”是对“父事朱家”一句的误解,“父”,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父亲一样。D项中“宰相”指周亚夫,为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最高统帅,当时任太尉,太尉相当于宰相)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2)吾视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答案:(1)我悲叹世俗之人不理解其中的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郭解等人和那些横行不法的人看作同类而一起耻笑他们。(2)我看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国家法律但是他们说话守信用,做事一定办成,已经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饿死于首阳山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亦各从其志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10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僦,运送。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 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匮:缺乏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阗:充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以武安侯、魏其时议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常引以为贤于己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良乃入,具告沛公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9、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与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试题答案一、1、答案:A 让:谦让 2、答案: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3、答案: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4、答案: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菜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之食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二、5、答案:B 名:动词,称名。 6、答案:D 均为副词,“于是”。A.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副词,表推测,“大概”。B.介词,表原因,“由于”;连词,表目的,“来”。C.介词,“比”;介词,“在”。 7、答案:B 是说他乐于助人,是说他重视人才,是说他迎合皇上。8、答案:C 前后无因果关系 9、答案:D “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10、(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