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狼图腾》中的狼形象.doc
狼图腾中的狼形象第23卷第7期(2011年7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Vo1.23NO.7(Ju1.2011)狼图腾中的狼形象杨卫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文明象征.古老的蒙古族一直流传着”苍狼白鹿”的民族起源传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草原的王者蒙古狼,这点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游牧生活中可以体现出来.姜戎的狼图腾为我们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狼形象”:强悍,勇猛,机智,温情.狼形象蕴含着作者对华夏文化的反思,促使我们审视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完善民族性格,弘扬民族精神,重新焕发古老的华夏民族的青春与活力.关键词狼图腾;狼形象;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285(2011)O7一Ol17一O3姜戎的小说狼图腾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中,是一个奇异而灿烂的存在.它没有跟随文学的流行时尚,只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却成为2004年图书市场最畅销的作品,同时也掀起了人们对蒙古族及其神秘的狼图腾的热切关注和兴趣.一,蒙古族的精神号角狼图腾“图腾”是英文Totem的音译,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末的文献中,英国商人J?朗格在他的印第安旅行记一书中,为了记述印第安人相信人与动物存在着血缘亲属关系的信仰而首先使用了这个词,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而且在许多图腾神话中,人类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蒙古族是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对狼的崇拜首先体现在他们把狼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兽祖,战神,宗师,楷模,以及草原民族的保护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何星亮先生是一位研究民族学的专家,他认为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而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恶劣且多狼,草原狼成为蒙古族最大的危害,它们经常袭击羊群.在蒙古人与狼持续了千年的斗争和相处中,他们对狼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亲近.在蒙古族人眼中,狼有着坚韧的毅力和冲天的斗志,狼是力量和胜利的象征,是威猛,勇敢和团结的代名词,最后便选择了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同时也孕育和催生出了蒙古族奇特而神秘的狼图腾文化.游牧民开始由恐惧狼转而将狼神化,人格化并加以崇拜,这样,在游牧民的意识中,狼便由一种具体的,危害人的动物,转化为一种抽象的,被游牧民所普遍信奉的神灵.总之,自从狼图腾形成之后,狼便同蒙古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跨越多少个历史阶段,但狼勇猛,团结,坚毅的精神却始终伴随,影响着这个民族,成为其民族精神的本质所在.二,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草原狼狼图腾中的狼,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形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它勇敢,强悍,智慧,血性,温情,为了自由,尊严以死相拼.智慧的狼.狼能够借助地形和天气围捕猎物,能够知己知彼和埋伏隐忍等待战机.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一场狼群围捕黄羊的战斗.小说主人公陈阵所在的额伦草原有一块方圆二三十里的迎风草坡,被牧民当作冬季抗灾的备用草场.被迷茫大雪困得饥寒交迫的黄羊群见到了这片被雪埋住半截的草场,发了疯一样冲上去吃,而狼却在此时从三面悄悄包围了黄羊群.山梁是黄羊唯一的生路,狼王却没有放一兵一卒,原来翻过山梁便是着名的大雪窝,“斜对面这面草坡是迎风坡,白毛风一起,这面坡上的雪站不住,全刮到山梁后面去了,山那边就成了大雪盆,背风窝雪,最边上有半人深,里面最深的地方能没了旗杆.”狼便利用了大雪窝的地形,按捺住暂收稿日期20110428作者简介杨卫红(1959一),女,山西沁县人,太原理工大学校办工程师.117第23卷第7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11年7月时的饥饿和贪欲,等到黄羊群吃撑肚皮跑不动时,突然发动进攻,三面出击,绝大多数的黄羊便落人大雪窝,成了狼的美食.”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的战神.每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地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小说浓墨重彩所描述的关于狼的第二次战斗,即当草原的外来户掏空了狼群雪下冬储的黄羊肉时,狼群并没有急于采取报复行动,而是耐心地等待战机,一击致命.在白毛风之夜,狼群猎杀军马,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暴风雪的威力,将军马群赶到了刚刚结了一层薄冰的大水泡子里,拼命绞杀,整个过程策划地相当缜密,让人叹为观止.小说中描述陈阵抄近路遇狼,想要脱身,便拿两只硕大的钢镫对砸,吓退了狼群,而”狼群被它们所怀疑的蒙古猎人的猎囤阵吓得快速撤离,但狼群撤得井然有序,疾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在撤退时,狼群并没有惊慌失措,头狼能够果断决策,余狼能够有序撤离,这种由于长期残酷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军事素养令人钦佩.此外狼的智慧还表现在利用獭子洞当狼洞,抓獭子,模仿小动物诱吃小马驹等行为中,甚至是那只还没有睁开眼就离开狼群的小狼,在酷热难耐的夏日中,也能够无师自通地掏一个避日避人的凉洞和防身洞.充满母性的狼.在狼图腾中,狼真是”处处留情”.狼群为了保护狼崽会运用狼的最高智慧和狼的凶猛玩命的看家本领,尤其是那些母狼,是天下母性最强的猛兽.”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为了守护洞中的狼崽,不惜与猎人拼命;为了狼崽的安全,常常一夜一夜地叼着狼崽转移洞穴;为了喂饱小狼,常常把自己吃得几乎撑破肚子,再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为了狼群家族共同的利益,那些失去了整窝小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水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所以,当陈阵去掏狼崽时,准备回洞的母狼看见人影临时改变了路线把人骗到另一个早已废弃的狼洞,还装得跟真的似的跟那些狗死掐,玩命地护犊子,等把人骗走后,再偷偷地回到狼崽的洞中.母爱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而在蒙古狼身上,这种情感则表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强悍的狼.千万年来,狼在蒙古草原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草原狼在与草原其它动物长期残酷和不间断的生存斗争中锻造了以命搏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强悍精神.而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小说所描述的狼群猎杀军马群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118“草原狼采用了最残忍,最血腥,最不可思议的手段,向马群发起了最后的集团总攻.一头一头大狼,特别是那些丧子的母狼,疯狂地纵身跃起,一口咬透了马身侧肋最薄的肚皮,然后以自身的重量做拽力,以不惜牺牲自己下半个身体为代价,重重地悬挂在马的侧腹上”军马群被狼残杀而全军覆没后,牧民进行了报复性的打狼大战.那些身陷死地的狼,仍然没有失去理智,它们使出了极其残酷的战法:以轻伤换重伤,以重伤换敌命,故意露出非要害处让大狗咬住,然后置自己的伤口于不顾,而猛攻猛咬狗的喉咙和肚子.军代表包顺贵带着猎狼队追杀那两条掉队的老狼时,公狼在三面悬崖峭壁,一面与陡坡相连的绝境之中,斜身蹿人碎石陡坡面,在无数的碎石和滚滚沙灰中将自己掩埋;母狼在洞外煽进呛辣浓烟时扒塌洞穴,把自己活埋,连狼皮也不给人留下.这是何等的壮烈!团结协作的狼.狼群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有时候狼王一声嗥,能调来上百条狼集体打仗.它们在进攻前可以根据需要调兵遣将;进攻时可以一条狼转移人和狗的注意力,其它狼则声东击西;撤退时井然有序.而在”飞狼故事”中,狼群能够飞越六七尺高的围墙进入石圈,吃了十几只羊,咬死二百多只,超出人的想象力,以致于”那天,全场牧民人心惶惶,都以为腾格里发怒了,要给额伦草原降大灾了.马倌把马群扔在山上都跑回来看,老人和女人都跪在地上朝腾格里磕头,孩子们吓得大人再有劲打也不敢哭.”而这件令多少人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事情的答案竟然是”一头最大的狼在墙外斜站起来,后爪蹬地,前爪撑墙,用自个的身体给狼群当跳板.然后其他的狼,在几十米以外的地方,冲上来,跳上大狼的背,再蹬着大狼的肩膀,一使劲就跳进羊圈里了.要是从里面看,那狼就不是像飞进来一样吗?”“飞狼故事”充分地表现了狼的杰出智慧,也表现出了狼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而狼群每次捕杀大量的黄羊并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抖威风,而是为了给狼群里的老弱病残留食.”狼打食想着自个儿也想着狼群,还想着跟不上狼群的老狼,瘸狼,半瞎狼,小狼,病狼和产仔喂奶的母狼”.正如小说中毕利格所说:狼可比人顾家,比人团结.狼的勇猛顽强,团结协作,智慧才能,温情,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蒙古族对狼的敬畏和虔诚崇拜,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那草原游牧文化的神秘核心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狼”文化.而由这种“狼”文化反观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异,也能使第23卷第7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11年7月我们能够理智审视民族性格中的弱点,弘扬民族精神,完善民族性格,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长城姜戎在狼图腾的最后,写下了长达59页的“理性探掘”.其中引用大量中原农耕汉族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战争,是战争导致农耕文化一次次被注入新鲜的血液,才有了华夏悠久的文明.而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已经屹立了两千年的长城这个巨大的历史遗留物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长城作为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不仅仅是堵简单的墙,而是一个真实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千年历史所积淀下的复杂信息.游牧民族的马蹄使长城一次次失去了防御的意义,而农耕民族的双手又使残缺的长城一次次重新站起来.长城是两种不同的民族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物化表征,农耕文化的保守性,狭隘性,游牧文化的侵略性,野蛮性,在一堵墙的漫长历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每当它衰腐,变质时,便有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强盛起来,以战争的方式突破长城,把洋溢在山野大漠草原问的原始生命力注入进来,使之重新开始一次轮回.游牧生命活力是那样充沛,那样野性而活泼.它毫不自知的成了农耕文化的天然防腐剂.”繁荣绚丽的华夏文化就这样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中生存,发展而来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彼此交往,相互融合,不断实行互补,历时千年,终形成今日气势恢宏的中华文化.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国民性格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在车上看着别人的钱包被偷却熟视无睹,心里打着“幸好偷的不是自己”的算盘的人,是多么的像狼图腾中那些低等而愚昧的绵羊.当狼咬翻一只羊的时候,周围的十几只羊惊慌奔逃,然而不一会羊群就恢复了平静,甚至有几只绵羊还傻乎乎战兢兢地跺着蹄子,凑到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抗议又像是看热闹.最后上百只绵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围成一个三米直径的密集圈子,前挤后拥,伸长脖子看个过瘾.那副嘴脸仿佛是说”狼咬你,关我什么事!”或是说”你死了,我就死不了了”.华夏儿女需要团结,需要拼搏,需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现在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实这种精神的源头和实质就是炎黄先祖的游牧精神和草原精神实际上,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中国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还不到这种精神高度,它只是华夏先贤号召人们景仰,追求和学习的精神楷模.因此,不朽的三不精神与狼精神存在某些相通之处.早期儒家先贤用这种三不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和民族英雄,但是三不精神还不能成为农耕民族的全民精神.”也许真像本书作者所说,我们需要坚韧,勇敢,顽强,进取的狼性精神,需要为自由和尊严以死相拼,雄壮威武的狼性血液.灿烂的华夏文明成果,礼仪之邦的谦谦风度是中华民族不能舍弃的精华,而强悍,顽强,坚韧不屈,勇敢进取的狼性精神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作者不详)蒙古秘史M.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瑞典j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986.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4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畅广元.陈忠实论f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周涛.周涛散文(卷三)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7陆超伟.狼图腾的文化解析J.时代文学,2006(4).8刘岳华.民族性的多重透视J.中国文化研究,1998(5).9雷达.狼图腾的再评价与文化分析N.光明日报,2005-08-12.10雷达.废墟上的精魂J.文学评论,1993(12).11吴菲,姜戎.用半条命着狼图腾J.北京青年报,2004一O5_25.12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131王勇.中国世界图腾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TheImageofWolfinTotemofWolfYangWeihong(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