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 .doc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一浮士德读后感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德国古典传说改编而成。在浮士德这一部剧本里,我认为作者意在向我们反映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歌德借这个剧本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现实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批判政治和人情世故,诸如当时社会流行的火成说与水成说等。这是微观的;二、描写浮士德入世的过程,由此而产生了浮士德的三次升华。这是宏观的。二者之间的的联系是:正是浮士德体悟到自然的奥妙,接触到社会的现实,才会产生了他一次次的升华。另一方面,正是浮士德入世的过程,才使歌德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描写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从而在剧本中引出自己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看法。 在看完这部剧本后,反复的想法就是哲学与生活,尽管浮士德涵盖了各个学术领域,如地理的火成说与水成说,如法律的成文法与习惯法,但这些对剧情的发展都没有起到直接的贡献。纵观整部剧,我认为这部剧本就是一部关于哲学的剧本。因为哲学是形而上学,歌德正是在描写浮士德入世的过程中,将这种形而上学具象化。由此,才会在哲学中把描写美这一方面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接下来,就是歌德描写的生活这一主题。毋庸置疑,哲学就是生活的抽象化,哲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学习哲学也应有一种入世的精神,不仅仅是把哲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在真实可感的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发现哲学始终关注的问题,即世界 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换一种方式说:就是浮士德毕生所追求的问题:世间存在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什么?歌德虽没有在他的剧本里给出答案,但他给有此问题困惑的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感受生活,走进自然。另一方面,歌德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描写结构,讽刺当时德国的老学究:尽管他们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探求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但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往往碌碌无为,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他们成了现实生活的局外人,他们脱离了现实这一本体而在研究它的表象。 同时,这部剧本也是一部描写浮士德追求美的过程的剧本。歌德在描写这一过程时,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实,比如在莱比锡地下酒店的学生,在城门口的市民以及朝堂之上的众大臣。歌德描写这些意在说明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审美观,从而与浮士德追求纯粹美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一是反讽当时流于粗俗的流行审美观;二是借此来歌颂浮士德不受社会浊流所玷污的坚强品性。尽管,浮士德在此过程中也与格雷琴发生了肉体关系,但这是浮士德渐进升华的过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为什么倾尽全力追求海伦这一形象了。要知道,海伦并没有肉体。 第三方面,浮士德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对现实与个人功绩产生了疯狂的追求,在梅菲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完成了帮国王打胜仗,填海等伟大工程,尽管最终以失败结局,但也是浮士德入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这三个方面(一、浮士德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现实;二、浮 士德对纯粹美的追求;三、在对美的追求失败后,浮士德转向了为现实做贡献)可以看出:在歌德眼中:接触社会,就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求真善美,尽管浮士德遇到了格雷琴的死,千辛万苦在希腊寻找海伦等等苦难。但依旧不为所动,依然固我。换句话说,歌德认为,在这个浊世中,身为社会中的人,内心要有坚守,要有勇气做自己,勇于守住内心的净土,即使死也在所不辞。浮士德是抱着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入世的。正是因为他内心有坚守,也就不为社会浊流所染,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纯洁的本质。但歌德并不是一味的扬社会现实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味反对学术著作或把自己困在象牙塔里的学习方式。如果考察就会知道,是什么特质能够保证浮士德终生追求,毕生坚守的东西是正确的?正是知识。知识的重要作用正在于此。如果一个人整日不学无术,混迹于社会,这样的人倒是可以算的上是生活在社会,但他没有知识,因此也就不会有所追求,不会有所坚守。换句话说,浮士德的追求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书斋的枯燥的苦读生活,他就不会有高于社会普遍审美观程度的审美观,他也不会在现实中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歌德并不是一味轻视传统的知识与理论。歌德的理想是要拥有像拜伦那样充溢着才情与激情。这样的激情是一种敢于奉献与牺牲,敢于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浮士德赋有这样的才情,但却没有这样的激情。歌德也正是在这部剧中不断地把浮士德向拜伦这个理想形象上引导。 全剧分两部。第一部主要描写了浮士德在书斋苦苦思索自然万物之隐秘联系,然而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无助之下求助于神学。看到了 地灵的浮士德欣喜不已,但这种狂喜伴随着地灵的消失而转瞬即逝,相伴而来的是陷入了迷惘与失落之中。从而想到了自杀,以求永恒,也就可以使之前地灵的现身达到永恒。但终因感恩节教堂传来的歌声使他回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而放弃了自杀。自此,浮士德开始了告别书斋乏味生活,走进鲜活的现实世界的旅程。标志就是梅菲斯特的出现,梅菲斯特与浮士德所订契约使浮士德可以更深入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进入朝廷,在引导海伦到浮士德身边,在古典的与浪漫的瓦尔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魔鬼,浮士德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局外人走入欲望的世界,走入上层社会。同时,梅菲斯特出于否定的性格,也才使浮士德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有了一次次飞升的可能:正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坚定了浮士德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从而不断的达到在书斋苦读所达不到的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第一幕中,不仅仅是介绍了上述所说的浮士德与梅菲斯特人物等的背景,同时也是浮士德在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前奏。此时的浮士德尽管有对人类肉欲的厌恶,但是对格雷琴依旧有不能抵制的本能冲动,因此,伤害了格雷琴这一分有美这的型相的具体形象,这不仅使格雷琴陷入了罪恶的深渊,也使浮士德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如果说把浮士德求地灵不成从而想自杀以求永恒算作是他的第一次升华(这一次升华时产生了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念头)的话,那么格雷琴这一美德具体形象的幻灭就是浮士德的第二次升华,这一次升华是在梅菲斯特的否定性格下完成的。正是由于浮士德在追求格雷 琴时受到了肉欲的干扰,才会使自己备受良心的谴责。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浮士德摆脱了肉欲对美的追求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精神能够摆脱肉体飞翔到更广阔的天地,才有了浮士德进入更加广阔的社会,才有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也才有了欧福翁这个歌德心中理想的化身。 在第二幕中,歌德不光描写了古典的美,同时也描写了古典美与浪漫美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浮士德是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从而来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歌德便可以更加充分的讽刺这个社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盛行的火成说与水成说的看法。 在第二幕开头,浮士德深处宜人的佳境,这样美丽的景色使浮士德自身感到好像身处太虚幻境之中,在这样的太虚幻境中,浮士德体悟到了一点:我们的世界就好像这太虚幻境般虚无缥缈,而真实的世界不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因为肉眼摄入的一切美景都将我们的欲望加一激发。通过欲望所获得的满足只会使我们越陷越深,最终陷入沉沦与堕落的深渊。真正的世界需要我们用理性加以感受,只有摆脱了欲望的桎梏,这个真正的世界才会加以显露。换句话说,要在尘世间通过这个太虚幻境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必须用理性禁锢住永不满足的欲望,如此才会使自己不被这个虚幻的世界所欺骗,也才能直达真实的本质。这是浮士德经过两次思想升华所产生的思想成果,从而为下文浮士德不被肉体所迷惑(与他追求格雷琴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追求纯粹的美的形象而奠定了基础。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二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地狱炼狱天堂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什么。 一、地狱 “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练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蠹虫咬、被灰尘笼罩。”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的用处;少女玛加蕾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 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极度不公的惩罚 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与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最终下场不善。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为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念则化为地狱恶鬼。”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二、炼狱 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神啊,救救我吧。”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浮士德的爱、政治理想以及艺术理想破灭后开始反思,决心脚踏实地的建立一个理想的自由国度。而歌德也通过“世俗人”(浮中歌德的自比)与“虔诚的信徒”(浮中指伪善者)、教条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实在论者(均为浮中人物)等对人生观的探讨,思想进一步深化。电影美梦成真炼狱部分也多描写主角对过去的反思。我想现实生活中的闭门思过、“在祖先牌位前悔过也多少点炼狱情结吧,而西方心理学中的内心自省也缘于此。 三、天堂 在宗教世界,能令人佩服的唯有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两位菩萨皆因渡救世人而放弃成佛。地狱万恶,地藏王以一颗慈悲心与恶鬼同下十八层地狱,永受轮回之苦,更许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神圣的天穹在众神的光辉中响起天籁,天使清唱万福玛丽亚;等待新生,用最虔诚的笑意祝福这伟大的新生。 浮士德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造福百姓,造就了和平王国。真诚的忏悔与巨大的收获 让浮士德没有遗憾,终于荣升天堂。歌德也穷尽一生将他的思想完善, 表达在作品中,寄予了他希望国家统一、反抗封建社会与教会的理想,激励后世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歌德对国家对人性的关怀的确影响我们,他用六十年的光阴证明人经过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智者。至于地狱、天堂等是人生的一个个思想过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后现代主义的无所谓观念让我们迷失。庆幸的是还有许多浮士德似的作品,还有许多歌德似的人物激励我们自信自强。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三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剧,一共花费了歌德近60年的时间去创作与完成。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兼有政治,社会,历史,神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内容,从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窥见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将近3XX年的思想历史轨迹。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相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传说浮士德是个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从而交换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条件是他将在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这部作品的故事从 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争论人性的善恶。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是可以困惑终生,永远受苦,走向堕落的。而上帝则坚持相信人虽然会受到模糊事体的冲动驱使,会犯下许多的过失,但最终会走上真理的道路。 于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赌约,由此开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从此翻开了首页。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博士,博览群书,可以说学富五车了,钻研各类问题,但在其一生追求当中,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精神上面临着种种问题,认为所处的生活苦闷,厌烦。于是他寻求帮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识等等,但是他用法找来的虚构并没有办法,就想到用毒酒终了一生,当酒杯接近他的嘴唇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响了。他待会的够变成了人样,与浮士德定下了契约。约定,梅菲斯特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条件,但是,当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满足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浮士德便结束了生命,同时灵魂交给了魔鬼。 魔鬼发挥他的独特法力,带浮士德来到了某个酒店,见到了一大群人在饮酒作乐,浮士德也参加了进去,梅菲斯特了解浮士德的心态,于是他带他到炼丹房,给了他磨汤,于是浮士德变得年轻,进而与甘泪卿进行了追逐。最终浮士德与甘泪卿定格了一个永恒。甘泪卿到死还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爱不泯。 浮士德在甘泪卿死后很内疚,自责,行尸走肉,在一群花妖的帮助下恢复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伦的美丽后,他便在魔法的帮助下接近了海伦,开始了恋情,可是,好景不长,经历丧子之痛,他的浪漫梦想又破灭了。几度遭遇之后,他想干一番大事业,雄心壮志的开始了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责魔鬼侵袭了他,使他双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时,其声音像是在实现它的理想,于是说了 停一停吧,你真美!“后就到下了。但最终本该归于魔鬼的灵魂却被天使带回天堂。 这部作品内容简直可说千变万化,洋洋大观,思维逻辑比较怪异。浮士德经历了三个阶段,终于还是灵魂回归天堂。从学习,政治,理想,一步一个跨越,即使魔鬼洞察他的一切,了解他的需求,可还是无法到达他的灵魂深处,最终他还是走上正道。 读了这部作品,可以学习到应该从四面八方来解读作品。里面的注释都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历史发展状况,在特殊的条件影响下,才可以成就特殊的伟大作品,优秀的作品凝结了社会的整个轮廓缩影。浮士德一生没有停止在追求的步伐,虽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即使心力交瘁,还是不会满足,不会就这样让追求干涸。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本来就向着更高的要求发展,向着理想现状看齐,在满足的空间中,即使被诱惑,也是一时的,最终将烟消云散,纵使过错了,但追求的更高要求真确与存在,还是会用不止息的努力与奋斗,以人的能动力去认知人生,去追求应该有的生命的理想高度。 浮士德看完了,思维还在活跃,因为其中确实还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与细节,其中魔鬼的力量到底代表着什么,浮士德的死亡又是因为什么?在怎样的一种,作者才完成了这部这么穿越时空的高深度的作品? 浮浮沉沉是人生,欲望算不算魔鬼呢?最后还是要沿着正道的方向前进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四浮士德读后感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读书心得 -读浮士德有感 作者 系别专业 年级 姚赫 市场营销 08级 学号 802066243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官场黑暗令浮士德对政治大失所望, 使他转而追求古典美的宁静与和谐。 魔鬼将 他带回书斋。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二人结合,生下一子名欧福良。欧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至天上,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五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 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地活过,奋斗过。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 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六浮士德读后感 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 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篇七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叶芝” 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59岁(第一部),83岁(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渴望。”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虽然词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还是不够完整啊。第一幕自成体系。第二幕虽然将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是原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一书,必定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正是这种对比令我唏嘘。同为悲剧,却给读者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有时甚至在想,红楼就这样截然而止,也是种很好的结局了。连“二木头”都还活着,虽然很苦。钗黛还在等着宝哥哥,湘云还在梦着嫁入卫家。所有的美梦还没醒,尽管有些敏感的人已经写着诔词。如果真要把一切结局都赤裸裸地摊开,等到 钗在奁内待时飞,等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到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到红颜枯骨,等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那一份悲凉又是怎样让人难过。还不如就这样吧,把最后的悲剧留白,给人心一点温慰的遐想空间。 就像有的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有着一点点小小的暧昧。此时相望不相闻。而不是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样,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的大半剧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回归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啊。个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坏了。大世界更是悲剧得一塌糊涂,入仕反成弄臣,追求海伦终也是海伦已随那清风去,化成了一片白云,最后填海也终如精卫,被忧愁吹瞎了双眼,在错觉中死去。可为何读着却是能让嘴角挂上微笑呢?特别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有一种令人情不自禁读出来的力量。仿佛“给我更多的灯吧!”,全不似红楼梦中那种眼睁睁看着韶华远逝的无力与虚无。 圈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刚刚咆哮过的屁话上。十八世纪末的清朝,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老迈的贾家已经负担不起过往的荣耀,庚吃卯粮,糊裱匠勉强修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是拿破仑的时代,是神圣同盟最后的回光返照。用雨果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社会如此,文坛亦如此。 读到了,去翻看历史,那个时代真得令人振奋。歌德,席勒,拜伦,雪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一片星空闪耀,不由神往啊。有点理解“青藤门下牛马走”的感觉了。 于是也真得难怪魏玛古典时代会走向希腊,难怪浮士德要溯柏涅俄斯河而上去寻找海伦而梅菲斯特却随河而下,难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确实有一团火烧在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啊!从少年的维特,到成年的浮士德,那是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衷心信仰着“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过往的一切易于盖棺定论,如今呢?狂飙过了头,怀疑否定一切之后,当下的时代是什么?物理学的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的普及过去了。下一个科技的突破点在哪里?生物学,还是 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国家组成了,世界大战打过了,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还是在各种壁垒阻碍下分开?欧洲的哲学与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化流行,下一种文化是什么?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吗?还是这本身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时,大三的我,这个时代的我,并不很激动。感受着热情的同时,我在怀疑着热情的破坏力。可若当下怀疑太多的我去学习去拾取这样一份激情呢?也许会是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