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的速度与节奏.doc
戏剧表演的速度与节奏摘要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可见,速度与节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在舞台上正确的把握速度与节奏,是每一个演员的必修课。正确的理论指导对实践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而正确的理论都是在不断实践活动基础中总结出来的,表演理论也亦如此。戏剧表演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同时也让戏剧演员得以在表演中总结规律,从而是理论上升为实践,为己所用,更能让自己的表演上升一个台阶。本文在结合具体表演实践基础上来分析速度与节奏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彰显速度与节奏在戏剧表演中的实际意义。关键词:戏剧表演;速度;节奏Russian drama master stanislav, once said: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are actions; where there is action, there are activities; where there are activities, there is speed; where there is speed, there is rhythm." Visible, the importance of speed and rhythm in performance is self-evident. On the stage and how to correctly grasp the speed and rhythm,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ach of the actors. Theories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ce also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drama is the art of practices, only realize the pac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practice guiding significance, can make actor's creativity to a higher st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based 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eed and rhythm in the drama,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ctual meaning in the speed and rhythm in the drama. Key words: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Speed; The rhythm 前言物理概念中的速度是一个量词,用来衡量运动的快慢程度,而形容物体运动时从紧张到松弛的交替循环过程表示为节奏。关于运动规律的词。两者是作用于同一过程的不能分割的两部分。对于戏剧表演而言,速度与节奏更是沟通表演者内部情感和外部表象的重要媒介,是不可分割的两要素,也是向“读者”传达内心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戏剧演员则要更加准确的把握住表演的速度与节奏,才能更好的完成戏剧作品,以至能够打动观众。在戏剧表演中,节奏不仅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律动,更是肢体动作的外化表现。与此同时,演员的表演节奏又影响整个戏剧作品的节奏,由此可见节奏在戏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速度与节奏(一)速度与节奏的界定速度和节奏都是音乐术语,速度可以成为是一种外部表现,人们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物体运动的快与慢。而节奏则是一种易于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概念。简单的说,戏剧中的节奏和速度是演员在的舞台上的各种表现映入观众眼帘,在观众头脑中产生了涟漪,引起观众内心产生共鸣的情绪的起伏变化。俄国的波列斯拉夫斯基曾经将节奏定义为 :“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次序、可衡量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递进般地刺激观赏者的注意力,并毫不偏离的引向艺术家的最终目标。”前苏古里耶夫·列普柯夫斯卡娅.舞台速度与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年.(二)速度与节奏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可否认戏剧中速度与节奏这两个词是戏剧工作者经常用的专业术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依从的关系,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习惯将“速度节奏”术语合并在一起,可见速度与节奏是相互联系的。速度和节奏是一切运动都会包含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共同作用于同一物体。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节奏是描述的运动的规律,而速度是描述的运动的幅度。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又是对立与同一的,速度与节奏又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力量。速度和节奏之间又存在着两种变化,当速度和节奏处于同方向的变化的时候,亦或指速度快,节奏就快。当速度与节奏处于逆方向的变化的时候,当速度变快时,节奏也会相应的变得松弛,而当速度慢慢减缓的时候,节奏也会随之显的紧张。二、速度与节奏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对戏剧而言,速度与节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内部速度的节奏变化可以调控外部速度的表现,外部速度的节奏也是对内部神韵的反映,我们也常常将速度与节奏成为戏剧表演艺术的中流力量。戏剧表演中的速度与节奏不仅可以调控整个戏剧表演过程的运动变化,同时也与其他综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倘若把戏剧表演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运动,那么速度与节奏的力量则是赋予整个剧目有无限动力的能量源泉。速度与节奏在戏剧中表演中可以称作为演员表演的灵魂。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在舞台上一直处于活跃的运动状态,这就要求戏剧表演者要精确合理的控制和把握表演的速度与节奏。这种控制不仅要求演员要用心去体会每一个表演细节而且要身体力行的通过剧本中的台词和演员形体动作的规范性来诠释出来。由此我们可以说,戏剧中的速度与节奏在整个表演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若演员不能将该剧的速度和节奏完美配合,而是为了完成作品而表演,根本谈不上什么情感性,其意义也荡然无存。举个简单的例子,戏剧中有许多需要把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的地方,但是这个喜怒哀乐的程度如何呢?这时演员对速度与节奏的掌握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戏剧表演要求演员要将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言语速度融会贯通,去掌控剧目的整体。那些在表演中速度和节奏脱节的表演如同无鱼之水般失去了灵性,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表演艺术是遗憾的艺术”。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年.作为一个戏剧演员,要想将自己的表演水平逐步提升,正确的途径就是靠表演时合理地掌控速度与节奏,把角色演的深入人心。这样就不难理解,速度与节奏在表演的实践领域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速度与节奏在表演中的运用(一)动作中的速度与节奏的应用在戏剧表演中,速度与节奏统一于演员的动作中。动作可以简单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基本类型,在外部动作中又概括为形体动作和声音动作,而所谓的内部动作主要是指心理上可以切身感受和观察速度道德这一运动形式。速度在表现过程中可以较明显地从外部动作中展示和反映出来,而节奏则更需要人们内心活动的主体性反映。总之在内部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上,主要是通过外部动作的刺激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内部节奏需要对外部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上的控制和把握,只有两者共同协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效果。戏剧演员表演外化的窗口以形体速度节奏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任何的形体动作和情感化的节奏流露,都是根源于内部的反映。在动作表现过程中,肢体的运动和形式感是为速度与节奏服务的,演员的任何举动,都属于形体的动作展示,甚至演员在静止状态下,也属于形体动作的范畴。无论是静止或运动的表达,都是演员在表演中应该把握的重点。由于节奏的完整性动作特征,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轻重缓急,而且要把速度和节奏放到每一个动作中进行衔接和贯穿。所以,戏剧演员只有拿捏好动作的准确性,才能娴熟的掌握好速度与节奏。(二)心理速度与节奏的运用内部速度与节奏也可解释为心理节奏与速度,主要表现出的特征是人物思想情感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的不同变化状态。内部速度节奏是心理活动的规律,是根本的动作规律,是制约一切的依据。演员表演的心理依据主要反映为理性和情感的表现状态,在内部速度节奏的理性运动中会产生与心理特征相符合的运动规律,这便是支配感性行动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情感的表达和理想的分析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感性表演常常能够流露于激情表演的瞬间中,能够激励演员表现得更加生动深刻和充满活力,具有生命力和形象感。内部的速度节奏是沟通理性和感性的桥梁,在戏剧表演中强调的“心象说”, 英休·莫里森表演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年.更是基于内部行动的基础,只有把握好内部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外部形象,才能塑造出更加深刻的人物形象。(三)台词中的速度与节奏在剧本语言中,台词是节奏与速度的主要处理对象,只有把握好剧本中台词语言所透露出来的内心潜台词和独白,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色。台词处理的速度与节奏和剧本语言中的节奏速度具有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性。台词的处理,需要戏剧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熟练掌握语言基础和声音技巧等基本功。在平时的基础训练中,不仅包括“气、声、字”的基础训练,还要准确的表现出舞台语言中“重音、停顿、语调”等基本手法。另外,语言的外部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速度与节奏的把握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戏剧演员只有对语言的内部规律进行深入的把握和控制,才能更好的掌握表演的速度与节奏。(四)剧目整体的速度与节奏戏剧演员进行舞台创作的基础就是要在研究剧本和领会构思的同时,把握好整体上的速度与节奏,使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速度与节奏更好的符合剧本的中心和主题。而整部作品的速度与节奏,通常是贯穿情节动作和潜台词的速度与节奏,在整体上达到内外的和谐统一,提高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熟读剧本是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之后要做的便是找出剧本的速度与节奏,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方式,做出对剧本速度与节奏最好的把握方法。戏剧中的整体基调与总体的速度与节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没有把握好全剧的速度与节奏也就必然会破坏全剧总体的整体步调。在整个话剧中主要以人物之间的相互矛盾而全面展开,演员在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时应着力从整体上了解透彻本 剧的速度与节奏,在表演到跌宕起伏的具有落差性的情节时,主要从人物情绪和动作上的速度与节奏来表现,并与平稳缓和的情节适当拉开距离。例如,戏剧情节发展到极度压抑下出现的爆发情绪时的人物表情、语速以及步调都比之前的要急促,这种变化也给人物在速度与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之相反,倘若总是以一种频率的语速、步调,且无起伏变化的表演的话。这样的表现无疑会给全剧整体的把握带来严重的反作用,进而影响全剧的基调。四、速度与节奏以话剧全家福为例速度与节奏是演员营造舞台气氛重要手段,话剧全家福在速度与节奏上拿捏得当,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舞台氛围,强化了观众对该剧的视觉感受。话剧全家福在速度与节奏上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动作中的速度与节奏、心理的速度与节奏、台词中的速度与节奏、剧目整体的速度与节奏等,都是该剧向观众传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全家福这一话剧中王满堂的两个妻子,又见面时的不合与对立到最后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整场戏份人物描写的笔墨寥寥无几却深刻感人,让人动之以情只是也成为整个剧目中令人难忘的精彩剧目之一。从剧目整体的速度与节奏来说,该片段是该剧的核心点彩片段,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从台词语速到动作步伐给人一种时而紧张扣人心弦,时而节奏舒缓情绪平复的起伏感,使得该片段在剧中变得张弛有度,也让整个剧目变得有活力。在校方的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人艺演出的话剧全家福。王满堂这一角色是整个话剧中的核心人物,他出演的速度与节奏关系着整个剧目的节奏,所以对演员演技要求比较高,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从课本中学不来的经验。有几幕戏的确让我难以释怀,王满堂误以为死去的媳妇麦子带孩子来北京找他,难与现在的妻子相处,此时的王满堂处在进退两难的地步,当两个妻子都在奋力争斗自己的丈夫的时候,现场的气氛比较紧张,不仅王满堂说话语速快,就连自己的儿女为争自己的父亲也是咄咄逼人。演员的快节奏也使得观看的观众心跳加速为王满堂捏一把汗,都不想让王满堂陷入不仁不义的地步,却又很想知道他的抉择。紧张快速的节奏使得该剧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剧中王满堂一生都在为保护小院和影壁生生不息的在战斗。片中有人三番五次出高价来买影壁,王满堂每次都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新世纪的到来,也迎来了北京城的新建规划,此时又有人出高价买影壁,开始王满堂还心平气和的说不卖,几次辩驳后,当从万老板口中得知此地因新规划而不得不拆迁之时,王满堂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不仅激动的说就是死也不卖,而且还破口大骂万老板急于赶走,甚至作出大打出手的动作。到这一幕王满堂能有这样夸张的举动却也在情理之中,对他而言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和气应对,唯独触及到影壁和小院的安危时他就会像被电击一样不能自抑,这也真正体现了王满堂也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真汉子。这段戏对演员的台词、舞台动作、内心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苛,演员要深刻的把握好节奏与速度才能把人演活,把剧演灵。比如,当王满堂激动的骂走万老板的时候,伴随的肢体动作,他伸手掐腰,几欲出手,最后口中一声叹息,把戏剧的节奏有迅速拉到缓慢中来,如此的张弛有度,现场观众的心也从激动到揪心再到平复陡然转折。无可厚非戏剧表演中的速度和节奏牵动着观众的心,也对现场气氛的营造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是整台戏剧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参考文献1前苏古里耶夫·列普柯夫斯卡娅舞台速度与节奏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年.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年.3郑君里译演技头六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年.4许同均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年.5美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年.6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年.7 刘汁子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年.8英休·莫里森表演技巧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年.9 王宏韬.扬景辉演员于是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年.致 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论文从构思选题到研究撰写再到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学院领导、各位教授以及同学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正是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对我来说,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一个学习段落的总结,而且是我今后学习研究方向的起点。 论文中有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本人也会进一步的加以完善。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育学练习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以“教育的终身化”